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31,分69页显示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县布而上
相时而动
相视而孕
相提而论
相机而行
弦而鼓之
显而易见
枵腹而守
向隅而泣
向明而治
向若而叹
详而有体
席地而坐
习而不察
兴德而升
《分类字锦》:县布而上(县布而上)
左传晋荀偃士丐请伐偪阳围之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主人县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绝之队则又县之苏而复上者三主人辞焉乃退带其断以徇于军三日
分类:城郭
《國語辭典》:相时而动(相時而動)  拼音:xiàng shí ér dòng
观察时机再采取行动。《左传。隐公十一年》:「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周书。卷四○。宇文神举传》:「显和具陈宜杜门晦迹,相时而动。」
《分类字锦》:相视而孕(相视而孕)
见舞应节注
分类:
《漢語大詞典》:相提而论(相提而論)
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来谈。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亦作“ 相提并论 ”。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五:“听相者之言,则求婚 吴氏 ,此事不见于本传,而见于 先主 穆皇后 传者,今相提并论而箸其事,故使览者不知所谓也。” 柯灵 《香雪海·水流千里归大海》:“当然,把 马克思 与 释迦牟尼 相提并论,未免牵强附会。”
《漢語大詞典》:相机而行
意为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决定自己的行动。例如:某当与主公同往,相机而行,自有良策。——《三国演义》
《漢語大詞典》:弦而鼓之
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鼓,名词,用如动词,“弹”的意思。例如: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國語辭典》:显而易见(顯而易見)  拼音:xiǎn ér yì jiàn
事情或道理明显而容易明白。《荡寇志》第二九回:「吴用道:此事显而易见,他分明以攻打清真为名,逼我不得不来。」《文明小史》第四四回:「显而易见,不是同他夺生意,就是同他斗意见。」
《高级汉语词典》:枵腹而守
饿着肚子仍坚持防守
《國語辭典》:向隅而泣  拼音:xiàng yú ér qì
面对墙角孤独的哭泣。语出汉。刘向《说苑。卷五。贵德》:「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后泛称孤独绝望的哭泣。也作「向隅独泣」。
《分类字锦》:向明而治(向明而治)
易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分类:
《漢語大詞典》:向若而叹(向若而歎)
语出庄子·秋水:“至於 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於是焉 河伯 始旋其面目,望洋向 若 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於子之门则殆矣。’” 若 ,海神。后因以“向若而叹”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 清 钱谦益 《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然后乃知夫割剥全史,方隅自命者,未有不望崖而返、向若而叹者也。”
《分类字锦》:详而有体(详而有体)
后汉书班固传论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覈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分类:
《國語辭典》:席地而坐  拼音:xí dì ér zuò
古人铺席于地以为坐卧。后指就地坐下。《旧五代史。卷一三二。周书。世袭传一。李茂贞传》:「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则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文明小史》第三五回:「有上,带来的白兰地酒,慕政取出两瓶开了,大家席地而坐,一气饮尽。」
《國語辭典》:习而不察(習而不察)  拼音:xí ér bù chá
习惯了某种事物,便不易察觉出其中的问题。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一二。士戏》:「林尧叟谓得臣轻用民命,便解作戏弄之戏,学者习而不察,以为实然。」
《漢語大詞典》:习焉不察(習焉不察)
语出《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后因以“习焉不察”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取进止:“当 栖楚 待罪时,处分未出,其曰进止,是也。而不晓文义者,习焉不察,概谓有旨为进止,如堂底所载,凡宣旨皆云有进止者,相承之误也。”亦作“ 习而不察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授曲》:“口传心授,依样葫芦,求其师不甚谬,则习而不察,亦可以混过一生。” 孙中山 《民权主义》第四讲:“这种见解和思想,真是谬误到极点,可谓人云亦云,习而不察。”
《分类字锦》:兴德而升(兴德而升)
史记司马相如传宛宛黄龙兴德而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