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景佺。唐冀州武邑人,初名元方,后改现名。举明经第。累擢司刑丞,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治诏狱,时称遇徐、杜者生,遇来、侯者死。武周延载元年,以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季秋出梨花示宰相,以为祥,众贺之,景俭独以为草木黄落,而木复花,是渎阴阳,则天称其为真宰相。以事贬秦州刺史。圣历元年,复拜相。寻罢为秋官尚书,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姓名不详。玄宗时人。尝过李泌,留一男及一函于李处。过八九日男殂,即以函盛之而瘗。后发函视之,有一黑石,上题诗云云。事见《太平广记》卷三八引《邺侯外传》。《全唐诗》收之,题作《李泌庭黑石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域人。以博晓经义为僧众所推。来中原翻译瑜珈法门,会文宗开成中甘露之变,朝廷无复纪纲,不暇翻译。知玄礼以为师,深得其指授,并请翻诸禁咒,因译《陀罗尼集》及《佛为毗戍陀天子说尊胜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域人也。开成中。进梵夹。会有甘露之祸。不暇翻译。悟达国师知玄。好声明学。师事月。因请出诸禁祝。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出陀罗尼集四卷。又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大中间。行大㬅拿罗灌顶法。为阿阇梨。著佛法根本。其说以为陀罗尼者。法之根本。盖大毗卢遮那。寔诸佛所依。至于出生无边法门。学者脩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务令速疾。无不可者。又述示教指归。 𡺈嵝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满月者。西域人也。爰来震旦务在翻传。瑜伽法门一皆贯练。既多神效众所推钦。开成中进梵夹。遇伪甘露事去未旋踵。朝廷无复记纲不暇翻译。时悟达国师知玄。好学声明。礼月为师。情相款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缘界。悉昙八转深得幽趣。玄曰。异哉。吾体两方之言。愿参象胥之末可乎。因请翻诸禁咒。乃与菩萨嚩日罗金刚悉地等。重译出陀罗尼集四卷。又佛为毗戌陀天子说尊胜经一卷。详覈三复曲尽佛意。此土先已有陀罗尼集十二卷。新翻四卷未闻入藏。月等俱不测其终。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亦西域人。大中中行大曼拿罗法。已受灌顶为阿阇梨。善达方言深通密语。著佛法根本。宗乎大毗卢遮那。为诸佛所依。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至于出生无边法门。学者修戒定慧以总侍助成。速疾之要无以超越。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十馀言。皆大教之钤键也。出弟子绍明。咸通年中刻石记传焉。 论曰。无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总持言下书梵字而不常。未闻者闻。闻光音天之馀响。未解者解。解最上法之所诠。圣贤饮之为醇醪。凡劣啜之成糟粕。若夫有缘则遇。无道则违。秦狱既械其利防。此无缘也。汉庭肇迎其白马。斯有感焉。听彼异呼览其横字。情可求而呼相乱。字虽殊而意且同。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狄鞮主七戎。寄司九夷。译知八狄。今四方之官。唯译官显著者何也。疑汉已来多事北方。故译名烂熟矣。又如周秦輶轩使者。奏籍通别国方言。令君王不出户庭坐知绝遐异俗之语也。若然者象胥知其远也。方言知其近也。大约不过察异俗达远情者矣。懿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复加之为翻也。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由是翻译二名行焉。初则梵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和。碗配世间。摆名三昧。咫尺千里。觌面难通。次则彼晓汉谈。我知梵说。十得八九。时有差违。至若怒目看世尊。彼岸度无极矣。后则猛显亲往。奘空两通。器请师子之膏。鹅得水中之乳。内竖对文王之问。扬雄得绝代之文。印印皆同。声声不别。斯谓之大备矣。逖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彦琮也籍其八备。明则也撰翻经仪式。玄奘也立五种不翻。此皆类左氏之诸凡。同史家之变例。今立新意成六例焉。谓译字译音为一例。胡语梵言为一例。重译直译为一例。粗言细语为一例。华言雅俗为一例。直语密语为一例也。初则四句。一译字不译音。即陀罗尼是。二译音不译字。如佛胸前卐字是。三音字俱译。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四音字俱不译。如经题上<T50p0723_01.gif<T50p0723_02.gif二字是。第二胡语梵言者。一在五天竺纯梵语。二雪山之北是胡。山之南名婆罗门。国与胡绝书语不同。从羯霜那国。字源本二十馀言。转而相生。其流漫广。其书竖读。同震旦欤。至吐货罗言音渐异。字本二十五言其书横读。度葱岭南迦毕试国。言字同吐货罗。已上杂类为胡也。若印度言字梵天所制。本四十七言。演而遂广。号青藏焉。有十二章教授童蒙。大成五明论。大抵与胡不同。五印度境弥亘既遥。安无少异乎。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皆指西天以为胡国。且失梵天之苗裔。遂言胡地之经书。彦琮法师独明斯致。唯徵造录痛责。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得之在我。用胡名而迷梵种。失则诛谁。唐有宣公亦同鼓唱。自此若闻弹舌。或睹黑容印定呼为梵僧。雷同认为梵语。琮师可谓忙于执斧捕前白露之蝉。瞢在回光照后黄衣之雀。既云西土有梵有胡。何不南北区分。是非料简致有三失。一改胡为梵。不析胡开胡还成梵。失也。二不善胡梵二音。致令胡得为梵。失也。三不知有重译失也。当初尽呼为胡。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谓过犹不及也。如据宗本而谈。以梵为主。若从枝末而说。称胡可存。何耶。自五天至岭北。累累而译也。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让焉。三亦胡亦梵。如天竺经律传到龟兹。龟兹不解天竺语。呼天竺为印特伽国者。因而译之。若易解者犹存梵语。如此胡梵俱有者是。四二非句。纯华言是也。第三重译直译者。一直译。如五印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二重译。如经传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译为胡语。如梵云邬波陀耶。疏勒云鹘社。于阗云和尚。又天王梵云拘均罗。胡云毗沙门是。三亦直亦重。如三藏直赍夹牒而来。路由胡国。或带胡言。如觉明口诵昙无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四二非句。即赍经三藏。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第四粗言细语者。声明中一苏漫多。谓汎尔平语言辞也。二彦底多。谓典正言辞也。佛说法多依苏漫多。意住于义不依于文。又被一切故。若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亦名全声者。则言音分明典正。此细语也。半声者。则言音不分明而讹僻。此粗语也。一是粗非细。如五印度时俗之言是。二唯细非粗。如法护宝云奘师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言而译者是。三亦粗亦细。如梵本中语涉粗细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四二非句。阙第五华言雅俗者。亦云音有楚夏同也。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籍之文。俗乃术巷之说。略同西域。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一是雅非俗。如经中用书籍言是。二是俗非雅。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三亦雅亦俗。非学士润文信僧执笔。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投者是。四二非句。阙第六直语密语者。二种作句。涉俗为直。涉真为密。如婆留师是。一是直非密。谓婆留师翻为恶口住。以恶口人人不亲近故。二是密非直。婆留师翻为菩萨所知彼岸也。既通达三无性理。亦不为众生所亲近故。三两亦句。即同善恶真俗。皆不可亲近故。四二非句。谓除前相故。又阿毗持呵娄(目数数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罗(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义也。更有胡梵文字。四句易解。凡诸类例括彼经诠。解者不见其全牛。行人但随其老马矣。或曰。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通曰。言不关典非子史之言。用其翻对。岂可以委巷之谈而糅于中耶。故道安云。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传所合百王下之末俗。斯为不易矣。或曰。汉魏之际盛行斯意。致使陈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相出入。盖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为浮屠。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便认云与老子经互相出入也。设有华人能梵语与西僧言说。两相允会。可便谓此人为天竺人耶。盍穷其始末乎。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谤。如童寿译法华。可谓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语趣矣。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僧肇徵引而造论。宜当此诮焉。苟参鄙俚之辞。曷异屠沽之谱。然则糅书勿如无书。与其典也宁俗。傥深溺俗厥过不轻。折中适时自存法语。斯谓得译经之旨矣。故佛说法多依苏漫多也。又传译之兴。奉行之意。不明本起何示将来。今究其宣扬略陈梗概。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一显教者。诸乘经律论也(不同瑜伽论中显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瑜伽灌顶五部护摩三密曼拿罗法也(瑜伽隐密教是多分声闻藏教)三心教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次一法轮者。即显教也。以摩腾为始祖焉。次二教令轮者。即密教也。以金刚智为始祖焉。次三心轮者(义加此轮)即禅法也。以菩提达磨为始祖焉。是故传法轮者。以法音传法音。传教令轮者。以秘密传秘密。传心轮者。以心传心。此之三教三轮。三祖自西而东。化凡而圣。流十五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今大宋)法门之贻厥孙谋。万二千年。真教之克昌厥后。或曰。译场经馆设官分职不得闻乎。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次则笔受者。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相问委知然后下笔。西晋伪秦已来。立此员者。即沙门道含玄赜姚嵩聂承远父子。至于帝王。即姚兴梁武天后中宗。或躬执干。又谓为缀文也。次则度语者。正云译语也。传度转令生解。亦名传语。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次则證梵本者。求其量果密能證知。能诠不差所显无谬矣。如居士伊舍罗證译毗柰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證梵义一员。乃明西义得失。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复立證禅义一员。沙门大通充之。次则润文一位。员数不恒。令通内外学者充之。良以笔受在其油素。文言岂无俚俗。傥不失于佛意。何妨刊而正之。故义净译场。则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润色也。次则證义。盖證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如译婆沙论。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唐复礼累场充任焉。次则梵呗。法筵肇启梵呗前兴。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次则校勘。雠对已译之文。隋前彦琮覆疏文义。盖重慎之至也。次则监护大使。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检校。唐则房梁公为奘师监护。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或用僧员。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其处则秦逍遥园。梁寿光殿瞻云馆。魏汝南王宅。又隋炀帝置翻经馆。其中僧有学士之名。唐于广福等寺。或宫园不定。又置正字。字学玄应曾当是职。后或置或否。朝延罢译事。自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相望可一百五十许岁。此道寂然。迨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有河中府传显密教沙门法进。请西域三藏法天译经于蒲津。州府官表进。上览大悦。各赐紫衣。因敕造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之西偏。续敕搜购天下梵夹。有梵僧法护施护。同参其务。左街僧录智照大师慧温證义。又诏沧州三藏道圆證梵字。慎选两街义解沙门志显缀文。令遵法定清沼笔受。守峦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瑰善祐可支證义。伦次缀文。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礼部郎中张洎光禄卿汤悦次文润色。进校量寿命经善恶报应经善见变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经。有命授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师号。外试鸿胪少卿赐厩马等。笔受證义诸沙门各赐紫衣并帛有差。御制新译经序冠于经首。观其佛日重光法轮发轫。赤玉箱而启秘。青莲朵以开芳。圣感如然。前代就堪比也。又以宣译之者乐略乐繁。隋之已前经题简少。义净已降经目偏长。古则随取强名。后则繁尽我意。又旧翻秘咒。少注合呼。唐译明言多祥音反。受持有验。斯胜古踪。净师犬译诸经偏精律部。自高文彩最有可观。金刚智也秘藏祖师。阿目祛也多经译匠。师资相接感应互彰。无畏言辞且多朴实。觉救加佛顶之句。人无间然。日照出显识之文。刃有馀地。思惟罥索。学喜华严。密语断章大人境界。流志宝积。菩提曼茶。华胥之理致融明。灌顶之风标秘邃。迪公勤其笔受。般若终乎译场。其馀诸公皆翻夹牒欲知状貌聊举喻言其犹人也。人皆人也。奈何姿制形仪。各从所肖。肖其父焉。若如此大则同。而小有异耳。良由译经是佛法之本。本立则道生。其道所生唯生释子。是以此篇冠首。故曰。先王将禜海。必先有事于河者。示不忘本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1—782 【介绍】: 唐僧。天台宗九祖。常州人,世居晋陵荆溪,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俗姓戚。原为儒家子弟,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止观。玄朗卒,住天台山国清寺。有《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止观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毗陵之荆溪戚氏子也。家世儒素。年二十。以处士。事左溪玄朗师。而受经焉。异日朗谓之曰。汝何梦矣。曰畴昔之夜梦。著僧伽黎。挟两轮。游大河中。朗曰。嘻汝其以止观二法。度众生于生死渊乎。天宝初。始缁薙。寻从越州昙一律师。究毗尼藏。复于吴之开元寺大阐所学。无几何朗师捐世。乃叹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而后庶几以蹈大全。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舍予其谁足取正哉。于是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以贻诸后。诏书屡徵。卒辞疾不起。虽当大兵大饥之际。归趋愈盛。而道迪愈勤。布衣草座。以身率物。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陇道场。语其徒曰。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曹其毋忽。因隐几泊然而化。寿七十二。腊三十四。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师莹兆之西南隅。嗣其法者。吴门沙门元皓也。平日著述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论一卷。止观义例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行于世。搢绅先生之得其道者。学士梁肃其尤也。故摛鸿笔。以发大师之蕴。而勒之金石诚无愧。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晋陵之荆溪。则常州人也。昔佛灭度后。十有三世至龙树。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嗣其学者号法性宗。元魏高齐间有释慧文。默而识之。授南岳思大师。由是有三观之学。洎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则然乃龙树之裔孙也。智者之五世孙也。左溪朗公之法子也。家本儒墨。我独有迈俗之志。童丱邈焉异于常伦。年二十馀受经于左溪。与之言大骇。异日谓然曰。汝何梦乎。然曰。畴昔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左溪曰。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然德宇凝精神锋爽拔。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方寸之间合于天倪。至是始以处士传道。学者悦随。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天宝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复于吴郡开元寺敷行止观。无何朗师捐代。挈密藏独运于东南。谓门人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先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乃蹈于大方。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大启上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心度诸禅身不踰矩。三学俱炽群疑日溃。求珠问影之类。稍见罔象之功行。止观之盛始然之力也。天宝末。大历初。诏书连徵。辞疾不就。当大兵大饥之际。揭厉法流学徒愈繁。瞻望堂室以为依怙。然慈以接之谨以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顾语学徒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辈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隐几泊然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四。门人号咽。奉全身起塔。袝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入室弟子吴门元浩。可谓迩其人近其室矣。然平日辑纂教法。明决前疑开发后滞。则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镙-糸+拱]论一卷。及止观义例止观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盛行于世。详其然师始天宝终建中。以自證之心说未闻之法。经不云乎。云何于少时大作佛事。然师有焉。其朝达得其道者。唯梁肃学士。故摛鸿笔成绝妙之辞。彼题目云。尝试论之。圣人不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自智者以法传灌顶。顶再世至于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发乘此宝。乘焕然中兴。盖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僧。搢绅先生高位崇名。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师严道尊遐迩归仁。向非命世而生则何以臻此。观夫梁学士之论儗议偕齐。非此人何以动鸿儒。非此笔何以铭哲匠。盖洞入门室见宗庙之富。故以是研论矣。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有会稽法华山神邕作真赞。至大宋开宝中。吴越国王钱氏。追重而诔之。号圆通尊者焉。可不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4—837 【介绍】: 唐僧。郓州东平人,俗姓段。初于郓州龙兴寺出家。游方问道,参嵩山善寂得心法。后居淮浦都梁山,四方商客多附之。李绅镇淮南时,召其入府谈论,特加归信,延住扬州慧照寺。卒于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生东平段氏。出家为龙兴寺慧超法师弟子。游方见普寂禅师于嵩阳。获印心地。后居都梁山。受徒扬化。山当淮泗之会。商旅骈拥。毳袍之客杂处焉。时李相国绅镇广陵。负材学。凌轹侪类。见衲子辄唾去。或有以演名闻者。遣衙吏章幼成。召入府。坐顷之其语嘿背神诣天造。削涯岸。出畛域。固非绅世俗之学。所可企及也。乃大降叹。请居慧照寺。以使承问。四海玄侣。相寻而至者。仅千辈。开成二年终。春秋八十四。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塔葬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崇演。姓段氏。东平人也。出家于本州龙兴寺慧超法师之门。游方问道见嵩阳善寂禅师。示其心法。后居都梁山。当于淮浦。四面来商毳客影附焉。相国李公绅镇抚广陵。而性刚严少所接与偏轻释子。或允相见必问难锋起。祇应不供者多咄叱而出。绅遣衙吏章幼成传意。召演入府。詶对诣理谈论铿然。绅惘然翻不测其畛域特加归信请居慧照寺。化导同声相应仅于千众。开成二年终于净院。春秋八十四。以十月二十三日全身入塔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19 【介绍】: 唐河东解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镇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友善。及叔文主政,擢礼部员外郎,参与革新政治。叔文败,宗元贬永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共倡古文运动,其文峭拔矫健。又工诗,风格清峭。有《柳河东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19 字子厚,排行八,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后人称“柳河东”。晚年贬官柳州(今属广西),并卒于此,后人又称“柳柳州”。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二年任秘书省校书郎。十四年第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书院正字。三年后调蓝田尉。十九年闰十月,擢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同官。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实行政治革新,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集团核心人物。同年八月,顺宗内禅,宪宗即位,“二王”被贬。九月,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诏回长安,三月又贬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十月五日卒于柳州。生平详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多种,以宋文安礼《柳先生年谱》为较早而完备。柳宗元为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均有卓越贡献。其诗今存163首,多为贬官后所作,各体皆有造诣。内容较为广泛,风格丰富多彩;反映农民疾苦之作如《田家三首》,采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讥刺时政之作如《行路难》、《笼鹰词》等,则用寓言笔调,含蓄犀利;伤悼友人之作如《哭吕衡州》、《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等,情意深挚,慷慨悲健;歌颂唐初反侵扰之作如《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形象瑰伟,造语奇警。而诗中为数较多者,则为抒写离乡去国后哀怨情怀之作,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等,寓愤激之情于景物之中,风格明净简峭,清峻沉郁。柳诗中最为后人称颂者,则为描写贬谪生活而较为闲适之作,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渔翁》、《夏昼偶作》等,明朗圆润,韵致悠扬。苏轼称柳诗“温丽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当即指此。柳集通行者,有今人吴文治等校点本《柳宗元集》,诗文合编。诗注本有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研究资料有吴文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正字,调蓝田尉。十九年,入为监察御史里行。永贞元年,擢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等革新。宪宗即位,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召还,复出为柳州刺史。十四年卒于柳州。世称柳柳州,又称柳河东。与刘禹锡交厚,且出处进退略同,世称“刘柳”。又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宗元少以功业自期,及受挫,久贬南荒,心情郁结,发之为诗,多忧愤之词。有《柳宗元集》三十卷。今有《柳河东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九
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贞元九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顺宗朝擢礼部员外郎。坐党王叔文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移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作品评论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今于华下,方得柳诗,味其搜研之致,亦深远矣。俚其穷而克寿,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
旧唐书本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灿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东坡云: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占,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苏轼《评韩柳诗》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苦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
扪虱新话
晏同叔云:若其祖述坟典,宪章骚雅,上铄三古,下继百世,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子厚一人而已。
《蔡宽夫诗话》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
《蔡百衲诗评》
柳柳州诗,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睱,非轻荡也。
《蔡百衲诗评》
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致味自高,直揖陶、谢,然似入武库,但觉森严。
《休斋诗话》
柳子厚小诗幻眇清妍,与元、刘并驰而争先,而长句大篇,便觉窘迫,不若韩之雍容。
岁寒堂诗话
柳柳州诗,字字如珠玉,精则精矣,然不若退之之变态百出也。使退之收敛而为子厚则易,使子厚开拓而为退之则难。意味可学,而才气则不可强也。
竹庄诗话
韩子苍云:渊明诗,惟韦苏州得其清闲,尚不得其枯淡。柳州独得之,但恨其少遒尔。柳诗不多,体亦备众家,惟效陶诗,是其性所好,独不可及也。
《臞翁诗评》
柳子后如高秋独眺,霁晚孤吹。
后村诗话
子厚永、柳以后诗,高者逼陶、阮,然身老迁谪,思含凄怆。
后村诗话
柳子厚才高,他文惟韩可对垒,古律诗精妙,韩不及也。当举世为元和体,韩犹未免谐俗,面子厚独能为一家之言,岂非豪杰之土乎?昔何文缜尝语老汉老云:“如柳子厚诗,人生岂可不学他做数百首!”汉老退而叹曰:“得一二首似之,足矣!”
后村诗话
韩、柳齐名,然柳乃本色诗人。自渊明没,雅道儿熄、当一世竞作唐诗之时,独为古体以矫之,未尝学陶和陶,集中五言凡十数篇,杂之陶集,有未易辨者。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而泣也。其七言五十六字尤工。
沧浪诗话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退之、李观皆所不及。
沧浪诗话
若柳子厚五言古诗,尚在韦苏州之上,岂元、白同时诸公所可望耶?
诗人玉屑
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
瀛奎律髓
柳柳州诗精绝工致,古体尤高。世言韦、柳,韦诗淡而缓,柳诗峭而劲。此五律诗,比老杜尤工矣,杜诗哀而壮烈,柳诗哀而酸楚,亦同而异也。
唐诗品汇
刘辰翁曰:子厚古诗短调,纡郁清美,闲胜长篇,点缀精丽,乐府托兴飞动,退之故当远出其下,并言韩、柳亦不偶然。
《唐诗品》
柳州古诗,得于谢灵运,而自得之趣鲜可俦匹,此其所短。然在当时,作者凌出其上多矣。《平淮雅诗》足称高等,《铙歌鼓吹曲》其在唐人鲜可追躅,而词饰促急,不称雅乐,七德九功之象,殆可如此!
《艺苑卮言》
柳州刻削虽工,去之稍远,近体卑凡,尤不足逍。
《艺苑卮言》
子厚于《风》、《雅》、《骚》、赋,似得一斑。
诗镜总论
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柳子厚过于真,所以多直面寡委也。
《诗源辨体》
子厚七言古,气格虽胜,然锻炼深刻,已近于变。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人皆学陶矣,学陶之弊流于枯深,故子厚从精深入也。
诗筏
严沧浪谓:“柳子厚五言古诗在韦苏州之上。”然余观子厚诗,似得摩诘之洁,而颇近孤峭。其山水诗,类其《钴鉧潭》诸记,虽边幅不广,而意境已足。如武陵一隙,自有日月,与韦苏州诗未易优劣。惟《田家》诗,直与储光羲争席,果胜苏州一筹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大历以还,诗多崇尚自然。柳子厚始一振历,篇琢句锤,起颓靡而荡秽浊,出入《骚》、《雅》,无一字轻率。其初多务溪刻,故神峻而味冽,既亦渐近温醇。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
《韩柳诗选》
柳州诸律诗,格律娴雅,最为可玩。
《唐诗成法》
柳柳州诗属对工稳典切,情景悲凉,声调亦高,刻苦之作,法最森严,但首首一律,全无跳踯之致耳。
说诗晬语
柳子厚哀怨有节,律中《骚》体,与梦得故是敌手。
《茧斋诗谈》
柳柳州气质悍戾,其诗精英出色,俱带矫矫凌人意。文词虽掩饰些,毕竟不和平,使柳州得志,也了不得。柳文让韩,诗则独胜。
剑溪说诗
柳州歌行甚古,遒劲处非元、白、张、王所及。
剑溪说诗
八司马之才,无过刘、柳者,柳之胜刘,又不但诗文。其谪居自多怨艾意,而刘则无之。
《瀛奎律髓汇评》
陆贻典:子厚诗律细于昌黎,至柳州诸咏,尤极神妙,宣城、参军之匹。无名氏:柳州推激风骚,兼能精炼。
《雨村诗话》
柳子厚文配韩,其诗亦可配韩,在王摩诘、孟浩然、韦苏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
《读雪山房唐诗钞》
十子而降,多成一幅面目,未免屡见不鲜,至刘、柳出,乃复见诗人本色,观听为之一变,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昭昧詹言
柳子厚才又大于梦得,然境地得失,与梦得相似。
《唐七律隽》
昌黎文独步千古,而同时柳州与之抗衡,韩文雄而肆,柳文雅而健,然有伯仲之分也。至其诗则不然,韩诗雄而刻,柳诗雅而洁,柳州当弟视盛昌黎矣。柳州五言上追彭泽、下匹左司,昌黎惟琴操最为高古,余诗则多芜音累句,张籍、王建一流入耳。虽甚奡兀刻划,实开宋人蹊径,近世俱尊宋诗而并尊宋诗之祖,位置杜陵之上矣。而柳州诗则无人齿及,因录之。
《岘佣说诗》
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少也。《南涧》…作,气清神敛,宜为坡公所激赏。
《唐七律诗钞》
七律至大历间,开、宝浑厚之风鲜矣。……自是而降,作手寥寥,刘、柳起而精神为之一振。
三唐诗品
五言整饰,其源盖出任彦升,至其弛骋之作,则前尤所阻,宋元诗派此滥觞焉。七言造怀自喻,饶费苦吟,俊逸生新,神伤刻露,要外之储,韦以降,无愧一家之言。《淮雅》《贞符》,纯为文体,无复和音,虽精意求章,而丽则衰矣、《铙歌鼓吹》,犹存魏晋之遗。
《石遗室诗话》
柳州五言,大有不安唐古之意。胡应麟只举《南涧》一篇,以为六朝妙诣,不知其诸篇固酷摹大谢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01 【介绍】: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黄。少习儒,性乐释典,十九岁出家福州云名山。后居临川曹山,前来参问者常满堂。有《注对寒山子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俗姓黄,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19岁出家,入福州云名山。懿宗咸通初,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其印可。后住临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风,开曹洞一宗,世称曹山本寂。昭宗光化四年(901)卒。敕谥元證大师。《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后人辑有《抚州曹山元證禅师语录》,收入《大正藏》。本寂兼善诗,著有《对寒山子诗》7卷,已佚。其语录及《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录存本寂诗偈1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诗》收录其诗1首,题名耽章,实为大梅法常作。
禅林僧宝传·卷第一
禅师讳耽章。泉州莆田黄氏子。幼而奇逸。为书生不甘处俗。年十九弃家。入福州灵石山。六年乃剃发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谒悟本禅师价公。依止十馀年。价以为类己。堪任大法。于是名冠丛林。将辞去。价曰。三更当来。授汝曲折。时矮师叔者知之。蒲伏绳床下。价不知也。中夜授章。先云岩所付宝镜三昧。五位显诀。三种渗漏毕。再拜趋出。矮师叔引颈呼曰。洞山禅入我手矣。价大惊曰。盗法倒屙无及矣。后皆如所言。宝镜三昧。其词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必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涂。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儿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五位君臣偈。其词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昔日嫌。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更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正中来。无中有路出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偏中至。两刃交锋要回避。好手还同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气。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终归炭里坐。三种渗漏。其词曰。一见渗漏。谓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情渗漏。谓智常向背。见处偏枯。三语渗漏。谓体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纲要偈三首。其一名敲倡俱行。偈曰。金针双锁备。挟路隐全该。宝印当空妙。重重锦缝开。其二名金锁玄路。偈曰。交互明中暗。功齐转觉难。力穷寻进退。金锁网鞔鞔。其三名理事不涉。偈曰。理事俱不涉。回照绝幽微。背风无巧拙。电火烁难追。黎明章出山。造曹溪礼祖塔。自螺川还止临川。有佳山水。因定居焉。以志慕六祖。乃名山为曹。示众曰。僧家在此等衣线下。理须会通向上事。莫作等闲。若也承当处分明。即转他诸圣。向自己背后。方得自由。若也转不得。直饶学得十成。却须向他背后叉手。说什么大话。若转得自己。则一切粗重境来。皆作得主宰。假如泥里倒地。亦作得主宰。如有僧问药山曰。三乘教中。还有祖意也无。答曰有。曰既有。达磨又来作么。答曰。只为有。所以来。岂非作得主宰。转得归自己乎。如经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言。劫者滞也。谓之十成。亦曰断渗漏也。只是十道头绝矣。不忘大果。故云守住耽著。名为取次承当。不分贵贱。我常见丛林。好论一般两般。还能成立得事么。此等但是说向去事路布。汝不见南泉曰。饶汝十成。犹较王老师。一线道也。大难。事到此。直须子细始得。明白自在。不论天堂地狱。饿鬼畜生。但是一切处不移易。元是旧时人。只是不行旧时路。若有忻心。还成滞著。若脱得。拣什么。古德云。只恐不得轮回。汝道作么生。只如今人。说个净洁处。爱说向去事。此病最难治。若是世间粗重事。却是轻。净洁病为重。只如佛味祖味。尽为滞著。先师曰。拟心是犯戒。若也得味是破斋。且唤什么作味。只是佛味祖味。才有忻心。便是犯戒。若也如今说破斋破戒。即今三羯磨时。早破了也。若是粗重贪瞋痴。虽难断却是轻。若也无为无事净洁。此乃重。无以加也。祖师出世。亦只为这个。亦不独为汝。今时莫作等闲。黧奴白牯修行却快。不是有禅有道。如汝种种驰求。觅佛觅祖。乃至菩提涅槃。几时休歇成办乎。皆是生灭心。所以不如黧奴白牯。兀兀无知。不知佛。不知祖。乃至菩提涅槃。及以善恶因果。但饥来吃草。渴来饮水。若能恁么。不愁不成办。不见道计较不成。是以知有。乃能披毛戴角。牵犁拽耒。得此便宜。始较些子。不见弥勒阿閦。及诸妙喜等世界。被他向上人唤作无惭愧。懈怠菩萨。亦曰变易生死。尚恐是小懈怠。在本分事。合作么生。大须子细始得。人人有一坐具地。佛出世慢他不得。恁么体会修行。莫趁快利。欲知此事。饶今成佛成祖去。也只这是。便堕三涂地狱六道去。也只这是。虽然没用处。要且离他不得。须与他作主宰始得。若作得主宰。即是不变易。若作主宰不得。便是变易也。不见永嘉云。莽莽荡荡招殃祸。问如何是莽莽荡荡招殃祸。曰只这个总是。问曰如何免得。曰知有即得。用免作么。但是菩提涅槃。烦恼无明等。总是不要免。乃至世间粗重之事。但知有便得。不要免免。即同变易去也。乃至成佛成祖。菩提涅槃。此等殃祸。为不小。因什么如此。只为变易。若不变易。直须触处自由始得。香严闲禅师会中有僧。问如何是道。闲曰枯木里龙吟。又问如何是道中人。闲曰髑髅里眼睛。其僧不领。辞至石霜。问诸禅师曰。如何是枯木里龙吟。诸曰犹带喜在。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诸曰犹带识在。又不领。乃问章曰。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章曰血脉不断。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章曰乾不尽。又问有得闻者否。章曰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又问未审是何章句。章曰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乃作偈曰。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有僧以纸为衣。号为纸衣道者。自洞山来。章问如何是纸衣下事。僧曰。一裘才挂体。万事悉皆如。又问如何是纸衣下用。其僧前而拱立。曰诺即脱去。章笑曰。汝但解恁么去。不解恁么来。僧忽开眼曰。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章曰未是妙。僧曰如何是妙。章曰不借借。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章作偈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若向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僧问五位君臣旨诀。章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形像。偏中至者。舍事入理。正中来者背理就事。兼带者冥应众缘。不随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当审详辨明。君为正位。臣是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问如何是君。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问如何是臣。曰灵机宏圣道。真智利群生。问如何是臣向君。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问如何是君视臣。曰妙容虽不动。光烛不无偏。问如何是君臣道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之宗要。作偈曰。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著。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又曰。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直须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有稠布衲者。问曰。披毛戴角是什么堕。章曰是类堕。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曰是随堕。问不受食是什么堕。曰是尊贵堕。夫冥合初心。而知有是类堕。知有而不碍六尘是随堕。维摩曰。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食者正命食也。食者亦是就六根门头。见觉闻知。只不被他染污。将为堕。且不是同也。章读杜顺傅大士所作。法身偈曰。我意不欲与么道。门弟子请别作之。既作偈。又注释之。其词曰。渠本不是我(非我)。我本不是渠(非渠)。渠无我即死(仰汝取活)。我无渠即余(不别有)。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我如渠即驴(二俱不立)。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饭。直须吐却)。何假雁传书(不通信)。我说横身唱(为信唱)。君看背上毛(不与你相似)。乍如谣白雪(将谓是白雪)。犹恐是巴歌。南州帅南平钟王。雅闻章有道。尽礼致之不赴。但书偈付使者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寻。天复辛酉夏夜。问知事。今日是几何日月。对曰六月十五。章曰曹山平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明日辰时吾行脚去。及时焚香。宴坐而化。阅世六十有二。坐三十有七夏。门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塔曰福圆。 赞曰。宝镜三昧其词要妙。云岩以受洞山。疑药山所作也。先德惧属流布。多珍秘之。但五位偈。三种渗漏之语。见于禅书。大观二年冬。显谟阁待制朱彦世英。赴官钱塘。过信州白华岩。得于老僧。明年持其先公服。予往慰之。出以授予曰。子当为发扬之。因疏其沟封。以付同学。使法中龙象。神而明之。尽微细法执。兴洞上之宗。亦世英护法之志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黄氏。泉之蒲田人。年十九。即出家于福州之云名山。年二十二。而受具。举措老成。识者知其为法器。成通初。禅学方盛。会悟本价禅师。住洞山。寂往来请益。洞山问云。阇梨名什么。寂云本寂。洞云向上更道。寂云不道。洞云为什么不道。寂云向上不名本寂。洞深器之。寂辞洞山。山问云什么处去。寂云不变异处去。洞云不变异岂有去耶。寂云去亦不变异。 后受请。出世抚之曹山。徙荷玉山。二处法席俱盛。 僧问眉与目还相识也无。寂云不相识。僧云为什么不相识。寂云只为同在一处。僧云恁么即不分也。寂云眉且不是目。僧云如何是目。寂云端的。僧云如何是眉。寂云曹山却疑。僧云和尚为什么却疑。寂云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问承教有言。大海不宿死尸。如何是海。寂云。包含万有。曰为什么不宿死尸。寂云绝气者不著。曰既是包含万有。为什么绝气者不著。寂云。万有非其功。绝气有其德。曰向上还有事也无。寂云。道有道无即得。争柰龙王按剑何。训应之暇。又出君臣五位之说。以诠其妙。复著对寒山子诗。行世。文辞雅丽可观。寻示疾终。寿六十二。腊三十七。弟子树塔以窆。南岳玄泰追撰塔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入福州云名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凡诸举措若老苾刍。咸通之初禅宗兴盛。风起于大沩也。至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会洞山悯物高其石头。往来请益学同洙泗。寂处众如愚发言若讷。后被请住临川曹山。参问之者堂盈室满其所詶对邀射匪停。特为毳客标准。故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齐也。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盖以寂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才焉。寻示疾终于山。春秋六十二僧腊三十七。弟子奉龛窆而树塔。后南岳玄泰著塔铭云。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又称纸衣和尚。唐末禅僧。嗣临济义玄。后住涿州。《景德传灯录》卷一二、《天圣广灯录》卷一三有传。《天圣广灯录》收诗偈42首,内4首设喻演说禅理,余38首吟咏禅门历代祖师之遗迹,《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6—958 【介绍】: 五代时僧。铜台永济人。九岁于临清王舍城寺出家。受戒后,往滑州明福寺,从彦晖学,为一门之冠。寻住汴京万岁百法院,化行河淮间,前后饭僧三十万。晚住魏府观音院。魏帅陈思让笃志归依,表荐赐紫,署号归政。晚年颇学欧王书体。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张姓。邺之永济人。九岁获事师于临清王舍城寺。暨受具戒。克勤佛事。诵经之暇。礼拜旋绕。必昼三夜三。不少废。已而本师遣从滑台明福寺晖公。听习未期月。顿领玄要。晖公之门。畴昔号为杰然者。数十辈。皆出其下。于是徇睢阳之请。法泽霶霈矣。久之汴都信士舍宅。筑万岁百法院致居之。随赴诸檀。所得衬施。前后斋僧三十万。天雄军戴张郭三氏。以观音院召。抑其衰莫疲薾之时乎。佺于百法尤淹贯。登座辩给。初不临文。每览大藏。以辅知见。讽诵诚悫。当深夜无人声。或闻户外。弹指赞叹者。魏帅陈君思让笃志归向。表荐得紫衣归政大师号。显德五年。年八十有三矣。忽命弟子奉晏等。造木舆曰。必以西方礼。阇维我。其年十一月十一日。奄尔而逝。塔其遗骨焉。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智佺。姓张氏。铜台永济人也。九岁于邺都临清王舍城寺事师。暨受具戒身器挺然八尺面色玉如。行步若舒雁。言音如扣钟。人望之凛然。佥曰。美丈夫也。恒诵诸经昼三夜三礼佛无阙。本师知其法器。遣往滑台。抵明福寺就晖师讲肆。期月顿见诸法体用。喜不自任。时晖之门生炮勇炰干者数十员。皆出佺之下。徇睢阳人请讲。未久又今东京。遇信士舍宅为万岁百法院。由此洛京陈许徐宿维青琴台咸乐请其敷演。自鸠聚檀嚫。前后饭僧三十万。天雄军戴张郭三家。同建观音院命居之。佺敏利之性天资。初终讲百法论可百许遍。登法座多不临文。悬述辩给。后三过览大藏经以辅见知。其诵讽经咒也。尝闻户外阒然有弹指声者。感鬼神赞叹欤。魏帅陈君思让。笃志归依。表荐紫衣师号曰归政。殆临八十一而剋意学欧王书体。仅入能妙。或问之。曰吾习来生字耳。显德五年年八十三。呼弟子奉晏等嘱累令造木舆一所歛送阇维。至其年十一月十一日奄终。奉木塔举高三丈馀。纵燎时有白鹤哀鸣紫云旋覆。收拾舍利建塔缄焉。
卢道者 朝代:后唐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道士,名不详。后唐庄宗同光间在世。善卜,时人以为神。郑方坤《五代诗话》卷九引《粤西通志》载其事迹,并存诗4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隐居庐山双溪院。禅诵之暇。独务灌园。蔬则一听他人采掇。不为禁。或问其故。曰我以无心种。彼以无心取。彼我皆无心。而物之存于中者。可既乎。则天地吾园。风霜雨露吾灌矣。吾又何劳哉。修睦僧正闻而韪之。赠以诗曰。入门空寂甚。真果出家儿。有行鬼不见。无心人谓痴。久之终。葬山中。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国道者。未知何许人也。器凝淳粹行敦高迈。块然独处翩翩在形器之上矣。参学收广欲歇孤征。爱庐山秀异。誓隐沦以求其志。考筑草舍灌园植蔬。任山中居人揃取。或问其故。答曰。贫道无心而种无心而舍也。验此见知实达道之上流矣。修睦僧正恒倾意奉重。诗赠国公云。入门空寂寂。真个出家儿。有行鬼不见。无心人谓痴。后终于院。葬于双溪山原。有小浮图焉。今以国字呼之。为名邪姓邪。未得详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洪州高安人。沈彬子。有道术。性坦率,豪于觞咏,举动异俗。盛夏附火,严冬单衣,数十年不易。或林栖露宿,竟日不返,老而不衰。时人异之。约卒于宋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85 高安(今属江西)人。南唐吏部郎中沈彬次子。初名有邻,后弃妻入道,居玉笥山,易名廷瑞。又曾寄食阁皂山。有道术。时称沈道者。性嗜酒,常纵酒行歌,游于守宰之门。《江南野录》卷六、陆游《南唐书》卷七有传。《全唐诗》存诗4首,其中3首传为其卒后所作,当出后人依托。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定光(九三四~一○一五),本名郑自严,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年十一出家,年十七至卢陵从西峰圆净大师学。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驻武平县南安岩。真宗景德初迁虔州,终三年复返。大中祥符八年卒,年八十二。遗偈一百一十七首,苏轼、郭祥正等尝有题咏,均佚。《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五引《临汀志》有传。今录偈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4—1015 【介绍】: 宋僧。同安人。俗姓郑,名自严。十一岁出家,十七岁为大僧出游,至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师,自此神异不可测。住武平南岩寺,迁南康郡槃古山,屡有奇行。后还里卒。谥定光圆应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讳自严。生郑氏。泉州同安人也。年十一弃家。依建兴卧像寺沙门契缘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耆宿云豁。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云门嫡孙也 太宗皇帝。尝诏至阙。馆于北御园舍中。习定久之。恳之还山。公依止五年。密契心法。辞去渡怀仁。江有蛟。每为行人害。公为说偈诫之。而蛟辄去。过黄杨峡。渴欲饮。会溪涸。公以杖擿之。而水得。父老来聚观。合爪以为神。公遁。去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公止住。而蛇虎可使令。四远闻之大惊。争敬事之。民以雨旸男女祷者。随其欲应念而获。家𦘕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公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夜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而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梨。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帽其首。而衣以白服。公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半。因不语者六年。岩寺当输布。而民岁代输之。公不忍折。简置布束中祈免。吏张晔欧阳程者。相顾怒甚。追至问状不答。以为妖。火所著帽明鲜。又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是时亦语。去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公住三年。而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公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家槎。一夕荡除之。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公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倡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繂。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公谨愿。公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章句。吾伊上口。公示人多以偈。然题赠以之中四字于其后。莫有识其旨者。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 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赵安仁已下。皆献诗。公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卧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谥曰定光圆应禅师。 赞曰。圆通诮曹将军。而不屈。问军旅事而不答。此其识能知宗也。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请。及闻移祸及人。因屑就之。此其行高一世也。学者囿于法爱。故初公语分生死。所以发其机。至于定应。则全提大用。于其化时曰。吾此日生。于化时而曰生。最后之训也。临祸福死生之际。能如彼四老人。则正宗已坠之纲。尚可理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南安岩自严尊者。生郑氏。泉州同安人。年十一出家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老宿豁公。豁云门之孙也。师依止五年。尽得其法。自是神异不测。世传定光佛化身。怀仁江。有蛟害人。师临渡说偈戒之。蛟引去。未几。拥沙涨塞。潭遂为洲。梅州黄杨峡乏水。师以杖擿之遂涌。父老以为神来。聚观师遁去。所至遇旱涝。书偈投之。无不如愿。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师止住。蛇虎可使令。师凡示人。必以偈。偈尾必题四字。曰赠之以中。世奠能测四。远敬事师如神明。家画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师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外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黎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巾幪首。而衣白服。师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各半。因不语六年。岩寺当输布。民岁代之。师不忍。置书布束中求免。吏得之愈怒。追问亦不答。以为妖。焚其布帽。火尽而帽益明鲜。乃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后稍发语。后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师住三年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师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害。槎一夕荡除。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师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唱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繂。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即谨愿。师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文字语言。一览诵念。无所遗忘。偈语章句。援笔立就。师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张安仁以下皆赠诗。师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而化。谥定光圆应禅师。系曰。至人。聚于心者灵。发于言者验。寂音谓。师偈语皆称性之句。非智识所到之地。良然。良然。才涉思惟。便是鬼家活计。自尚满身雾露。安能使物不迷耶。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跨犊者,姓名未详。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娄守坚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2 【介绍】: 宋安东人。生有异相,长为承天寺僧,号娄道者。尝召入大内,适仁宗生,啼哭不止,守坚摩其顶,遂止。后新知军入境,雅不喜道者。告其徒曰:缘尽矣。遂自焚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