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考校 拼音:kǎo jiào
考核、考试。《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儒林外史》第六回:「二人听这话,心里明白,不讲考校的事了。」
《漢語大詞典》:考课(考課)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漢語大詞典》:考课(考課)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國語辭典》:考终(考終) 拼音:kǎo zhōng
善终。《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诔德策勋,考终定谥。」
《漢語大詞典》:考终命(考終命)
享尽天年。《书·洪范》:“五曰考终命。” 孔 传:“各成其长短之命以自终,不横夭。” 唐 白居易 《策林一·兴五福销六极》:“於是乎三和之气,訢合絪緼,积为寿,蓄为富,舒为康寧,敷为攸好德,益为考终命。”亦省作“ 考终 ”。 晋 潘岳 《杨荆州诔》:“誄德策勋,考终定諡。” 宋 陆游 《求志居士彭君墓志铭》:“考终於新第。”《明史·韩爌传》:“进药始末实只如此,若不据实详剖,直举非命之凶称,加之考终之令主,恐先帝在天之灵,不无恫怨。”
分類:天年
《國語辭典》:考妣 拼音:kǎo bǐ
称已死的父母。见《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下》:「长者一日思念考妣之恩,又忆前妻之分;广修功果,以荐亡魂。」
分類:父母
《骈字类编》:书考(书考)
宋史艺文志:郑樵书考六卷。元好问内乡县斋诗: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
《漢語大詞典》:烈考
显赫的亡父。《诗·周颂·雝》:“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毛 传:“烈考, 武王 也。” 郑玄 笺:“烈,光也。”后多用为对亡父的美称。 唐 韩愈 《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烈考 文诲 , 天寳 中实为平卢衙前兵马使。”《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上》:“烈考 国昌 ,本名 赤心 , 唐 朔州 刺史。”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表答用先世语》:“ 文正 范公 《岳阳楼记》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后 东坡 行 忠宣公 辞免批答,径用此语云:‘吾闻之乃烈考曰:君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