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辨證 拼音:biàn zhèng
分析论證。如:「这件事需要慎重的辨證。」
《國語辭典》:博物志 拼音:bó wù zhì
书名。西晋张华撰,十卷,笔记类小说。内容包罗万象,有山川地理的知识、历史人物的传说、奇珍异草、飞禽走兽的描述,其中并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的纪录。原书已佚,今本乃后人掇取各书中所引《博物志》之文编辑而成。
《漢語大詞典》:疏证(疏證)
亦作“ 疏証 ”。 阐释考证。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和州文徵序例》:“作者生平大节及其所著书名,似宜存 李善
《文选》註例,稍为疏证。” 陈旦
《〈列子·杨朱篇〉伪书新证》:“今仅就
《天瑞》一篇言之,其托伪之迹,已不可掩;苟广为疏証,虽累帙不能尽。”
《漢語大詞典》:十二和
唐 代乐名。 唐 初 祖孝孙 斟酌南北,考证古音,修定雅乐制成。名目是:豫和、顺和、永和、肃和、雍和、寿和、太和、舒和、昭和、休和、正和、承和。其乐合三十二曲,八十四调,号
《大唐雅乐》。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初, 祖孝孙 已定乐,乃曰‘大乐与天地同和’者也,製
《十二和》,以法天之成数。”按,
《十二和》乐词见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唐祀圜丘乐章》。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雅乐上》。
《漢語大詞典》:识考(識考)
指有关考证的记载。 清 恽敬 《散季敦说》:“图之上下书 程让堂 贤良、 董小查 太史所作识考,而揭敦文於其右。”
《國語辭典》:旁證 拼音:páng zhèng
正式證据以外可供参考的證据。
《國語辭典》:小考 拼音:xiǎo kǎo
1.旧时科举时代称选拔秀才的考试为「小考」。《警世通言。卷一八。老门生三世报恩》:「再过几年,连小考都不利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七回:「好歹在家里安安分分的读书,用上两年功,等起了服,也好去小考。」也称为「小试」。
2.目前各级学校在学期中随堂举行的临时测验。有别于期中、期末等大考。
《漢語大詞典》:证察(證察)
考证审察。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小人愚而善畏,欲信其説,类復裨增;文人亦不证察,与俱悼慑、邪气承虚,故速咎证。”
《漢語大詞典》:掸稽
探索考证。 清
龚自珍 《农宗》:“閒民之为佃,帝王宗室羣臣也。古者无文,用撢稽而可知也。”
《漢語大詞典》:确考(確攷)
确切考证。 梁启超 《新史学·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自中世以后, 欧罗巴 歷史之中心点,实 条顿 人也。其民族移动之原因及其年代,虽不可确攷,要之自西历纪元三、四世纪,始出现於 欧洲 东部。”
《漢語大詞典》:稽证(稽證)
查考证明。 宋
吴可 《藏海诗话》:“ 杜 诗有凤子亦对鳧雏,此可以稽证也。”
《國語辭典》:案语(案語) 拼音:àn yǔ
作者对作品的相关内容所做的说明、评论或考證等。也作「按语」。
《漢語大詞典》:订证(訂證)
订正、考证。 宋
楼钥 《〈止斋春秋后传左氏章指〉序》:“ 公是 刘先生 敞 权衡
《意林》等书,订证尤详。” 明 陈士贤
《〈七修类稿〉序》:“其究心良亦勤矣,詎不足以辅翼经史、订证事理耶?” 清
黎士宏 《〈仁恕堂笔记〉后记》:“ 靖逆侯 张公 曾分书千餘卷,又多所残缺,故篇中率皆凭臆之谈,殊少订证。”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汲古阁》:“﹝ 毛子晋 ﹞遂于是年誓愿开雕,每年订证经史各一部,其餘各种书籍,亦由此而成焉。”
《漢語大詞典》:曲证(曲證)
详细证明;多方考证。 元
戴表元 《〈齐东野语〉序》:“他所称举,旁闻曲证,如归 泰山 之颠而记封邱之壝。”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七·武王追王明文》:“ 唐 梁肃 , 宋 欧阳修 、 游定夫 ,皆有 文王 未尝称王之论……冥探曲证,彷彿比拟,卒无 武王 追王之明文。”
《漢語大詞典》:内证(内證)
考证用语。指资料本身内部的证据。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简单地谈谈〈诗经〉》:“古人说 孔子 删
《诗》,虽然不一定就是 孔子 ,也不一定就是 孔子 一个人,但
《诗》是经过删改的东西,这形式音韵的统一就是它的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