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查 → 查槎”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校量
(1).衡量;考查。 唐 李靖 《李卫公问对》卷下:“ 太宗 曰:‘然。吾谓不伐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校量, 孙武 著书,三等皆具焉。’”《隐居通议·杂录》引 宋 郑克 《折狱龟鉴》:“ 滋 乃于市肆借金依块形状鎔写校量,始称其半,已及三百斤,尽计大数,非二人以竹担可举。”《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 清 陈立 义疏:“因凡校量勤惰之处,亦谓之校。”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蜥蜴的残梦》:“他们对于这些史料不加重视,或则兢兢于古器物尺度轻重的校量,或则根据后来的历法推谱所谓‘ 殷 历’,真可以说是捧着金饭碗讨饭了。”
(2).较量,计较。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陛下圣德含光,规模弘远……何用临朝对众与其校量?” 宋 张师正 《括异志·张龙图》:“ 张 起视之,乃一老道士也。疑其狂且醉,不復与之校量。”
(2).较量,计较。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陛下圣德含光,规模弘远……何用临朝对众与其校量?” 宋 张师正 《括异志·张龙图》:“ 张 起视之,乃一老道士也。疑其狂且醉,不復与之校量。”
《漢語大詞典》:考讯(考訊)
(1).考查;询问。《国语·晋语六》:“考讯其阜以出,则怨靖。” 韦昭 注:“讯,问也;阜,众也;靖,安也。言内直谋相亲爱,乃考问百姓,知其虚实,然后出军用师,则怨恶自安息。”
(2).刑拷审讯。《后汉书·梁节王畅传》:“ 豫州 刺史 梁相 举奏 畅 不道,考讯,辞不服。”《文选·潘岳〈马汧督诔〉序》:“考讯吏兵,以檟楚之辞连之。” 张铣 注:“讯,问也……言考问军吏兵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男赤心为国,奋不顾身,冒昧陈言,致皇上震怒,拏送镇抚司考讯。”
(2).刑拷审讯。《后汉书·梁节王畅传》:“ 豫州 刺史 梁相 举奏 畅 不道,考讯,辞不服。”《文选·潘岳〈马汧督诔〉序》:“考讯吏兵,以檟楚之辞连之。” 张铣 注:“讯,问也……言考问军吏兵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男赤心为国,奋不顾身,冒昧陈言,致皇上震怒,拏送镇抚司考讯。”
《國語辭典》:考校 拼音:kǎo jiào
考核、考试。《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儒林外史》第六回:「二人听这话,心里明白,不讲考校的事了。」
《漢語大詞典》:考课(考課)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國語辭典》:考覈 拼音:kǎo hé
考查审核。《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考覈其事,则奸慝踪绪,必可立得。」《晋书。卷四四。郑袤传》:「考覈旧文,删省浮秽。」也作「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