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九征(九徵)
(1).九种徵验。古代考察“贤”与“不肖”的九种办法。庄子·列御寇:“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2).屡次征召。 唐 王绩 《赠李徵君大寿》:“九徵书未已,十辟誉弥彰。”
《漢語大詞典》:量实(量實)
谓考察实际措施。管子·君臣上:“量实义美,匡请所疑。” 郭沫若 等集校:“ 丁士涵 云:‘实’功实也。‘义’,当作‘议’,谓量其功实,议其美善也。 沫若 案: 丁 説得之……‘量实议美,匡请所疑’以‘诸官谋士’为主辞,言诸官谋士共同审量政教设施,有所疑则求相臣匡正也。”
分類:考察措施
《漢語大詞典》:校度
考察衡量。 唐 柳宗元 《答问》:“举其理,则皆謨明渊沉,剖微穷深,劈析是非,校度古今。”
分類:考察衡量
《漢語大詞典》:校迹
考察故实。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太傅辞舆驾亲幸表》:“爰枉鸞驾,式惊臣府。访心验己,谅以不夷,求物校迹,誓无此义。”
分類:考察故实
《國語辭典》:综合(綜合)  拼音:zòng hé
1.总合起来。如:「综合大家的意见。」
2.将各别分项分类的事物或概念,依其共通性,总合归类而论之。相对于分析而言。
《國語辭典》:调查(調查)  拼音:diào chá
为了解实况所作的考察。如:「调查户口」。
《漢語大詞典》:参核(參核,參覈)
参校核对。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通番之始:“今参核明史及中外纪载之书,著其可考者於左。” 吴稚晖 《书〈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后》:“所谓一切名词,与其穿凿译义,徒为晦拙,不若译音,而参核西文,尚有对照之功用。”
參覈:考察审核。 宋 曾巩 《序越州鉴湖图》:“至於参覈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 清 张岂之 《〈适可斋记言〉序》:“窃尝盱衡时局,参覈至计。”
《漢語大詞典》:考教
指考察官吏的教化。周礼·地官·乡师“若国大比,则攷教、察辞、稽器、展事以詔诛赏” 汉 郑玄 注:“考教,视贤能以知道艺与不。” 孙诒让 正义:“经作‘攷’、注作‘考’者,亦经用古字,注用今字也。”
《漢語大詞典》:六徵
亦作“ 六证 ”。 考察、识别人臣的六个方面。徵,验证。逸周书·官人:“王曰:‘呜呼!大师,朕维民务官,论用有徵: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可得闻乎?’ 周公 曰:‘亦有六徵,呜呼,乃齐以揆之。’”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伦有七属,属有九用,用有六徵:一曰观诚,二曰考志,三曰视中,四曰观色,五曰观隐,六曰揆德。”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女平心去私,慎用六证。” 卢辩 注:“六证,六徵。”
《漢語大詞典》:校巡
巡视考察。 唐 柳宗元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后参 京兆 军事,按覆校巡,大尹恒得以取直。”
分類:巡视考察
《漢語大詞典》:察考
谓调查,考察,追究。红楼梦第七四回:“你去了,叫谁讨主子的好儿,调唆着察考姑娘、折磨我们呢?”
《漢語大詞典》:访第(訪第)
考察门第出身。北史·文苑传·樊逊:“ 孝谦 辞曰:‘门族寒陋,访第必不成,乞补员外司马督。’ 愔 曰:‘才高不依常例。’特奏用之。”
《漢語大詞典》:谋志(謀志)
谓考察人民的心志。吕氏春秋·下贤:“夫相万乘之国而能遗之,谋志论行,而以心与人相索,其唯 子产 乎?” 陈奇猷 校释:“此文‘谋志论行……’谓 子产 谋知人之志,论辨人之行。”
《漢語大詞典》:六征(六徵)
亦作“ 六证 ”。考察、识别人臣的六个方面。徵,验证。逸周书·官人:“王曰:‘呜呼!大师,朕维民务官,论用有徵: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可得闻乎?’ 周公 曰:‘亦有六徵,呜呼,乃齐以揆之。’”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伦有七属,属有九用,用有六徵:一曰观诚,二曰考志,三曰视中,四曰观色,五曰观隐,六曰揆德。”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女平心去私,慎用六证。” 卢辩 注:“六证,六徵。”
《國語辭典》:原始见终(原始見終)  拼音:yuán shǐ jiàn zhōng
研究事物的起源、发展,进而推测结局。汉。王充《论衡。实知》:「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三国志。卷七。魏书。臧洪传》:「仆虽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也作「原始反终」、「原始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