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烛理(燭理)
(1).英明治理。汉书·元帝纪:“朕承至尊之重,不能烛理百姓,娄遭凶咎。”
(2).考察事理。旧唐书·代宗纪:“朕涉道未弘,烛理多昧。”朱子语类卷五二:“若非烛理洞彻,胸次坦然,即酬酢应对,蹉失多矣。”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一涉瞻徇,即为负国溺职……无如烛理不明者,比比皆然。”
《漢語大詞典》:考行
考察行为事迹。 唐 元稹 《赠于頔谥》:“昔 羽父 为 无骇 请謚於 鲁侯 ,而 卫君 亦自称 公叔文子 之跡,则考行必在於有司,赐謚或行於君命久矣。”考,一本作“ 孝 ”。
《漢語大詞典》:公察
公正地考察。荀子·君道:“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免罚偷则民不怠。”
分類:公正考察
《國語辭典》:稽疑  拼音:jī yí
本指用卜筮来考正有疑问的事情。后泛指稽考疑问。《书经。洪范》:「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议对》:「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务,弛张治术。」
《漢語大詞典》:审量(審量)
考察衡量;估量。《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弃忘旧恶,宽和羣司,审量五材,为官择人。”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审量事势,乘时逐利,可入则四道一时俱发。” 清 蒋士铨 《空谷香·饮刃》:“你纵然不爱穿喫,我家大爷是一个豪华公子,难道不比那穷秀才风流些?你也该审量审量。”
《漢語大詞典》:试艺(試藝)
(1).考察、测试才能、学业。 北周 昙积 《谏周太祖沙汰僧表》:“爰降明詔,责其试艺,颁下诸州,问其课业。” 唐 司空曙 《哭苗员外呈张参军》诗:“试艺临诸友,能文即我师。” 明 马愈 《马氏日抄·十八艺》:“ 山西 李通 行教京师,无人可与为敌,遂应募为第一。较其试艺,十八事皆能。”
(2).指应试的文字。 元 黄溍 《送富州陈教授诗序》:“善为古诗文、试艺,乡闈一不中,輒束书而归,若将终身焉。”
《漢語大詞典》:试补(試補)
谓经过考试或考察后补缺。宋史·选举志三:“始入学,验所隶州公据,试补外舍,斋长,諭月书其行艺于藉。”元史·选举志一:“自餘下第之士,恩例不可常得,间有试补书吏以登仕籍者。”
《漢語大詞典》:日省
(1).每天考察或省视。大戴礼记·主言:“使有司日省如时考之,岁诱贤焉,则贤者亲,不肖者惧。” 王聘珍 解诂:“省,察也。”新唐书·姚南仲传:“今国人皆曰后陵在邇,陛下将日省而时望焉。”
(2).每天自我反省。语出《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宋 王禹偁 《三黜赋》:“効 仲尼 之日省兮,苟无所为,虽叹凤而奚悲!”
《漢語大詞典》:报最(報最)
犹举最。旧时长官考察下属,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朝廷叫报最。 清 钱谦益 《原任福建福州罗源县知县倪千禩授文林郎制》:“乃于报最之时,遽有亲藩之擢。”参见“ 举最 ”。
《漢語大詞典》:举最(舉最)
定期考查地方官吏,政绩优异者予以升迁,谓之“举最”。汉书·京房传:“﹝ 焦赣 ﹞爱养吏民,化行县中,举最当迁。” 唐 杜甫 《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诗:“不作临岐恨,唯听举最先。” 唐 吕温 《衡州刺史谢上表》:“三载陟明, 虞 书盛典;六条举最, 汉 制宏规。”
《漢語大詞典》:考慎
审慎考察。《诗·大雅·桑柔》:“秉心宣犹,考慎其相。” 宋 王安石 《提转考课敕词》:“然非夫任事之臣,躬率以正而考慎其实……则朕之志,岂能独信于天下?” 宋 曾巩 《相制三》:“惟文昌政本,揆叙百度,介于左省,考慎朕命,图济厥服,尔其往哉!”
分類:审慎考察
《漢語大詞典》:勤职(勤職)
(1).谓忠于职守,工作勤恳。 唐 常衮 《授韦谔给事中制》:“五年勤职,时谓淹才。”
(2). 清 代考察鉴定官吏的等别之一。《清会典·吏部八·考功清吏司》:“凡京察,堂官察其属之职而註考焉,一等曰称职,二等曰勤职,三等曰供职。”
《漢語大詞典》:推考
(1).追究考查。后汉书·皇甫嵩传:“使鉤盾令 周斌 将三府掾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 角 道者,诛杀千餘人,推考 冀州 ,逐捕 角 等。”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五:“时 高琪 当国,察其畏谨,数以推考贵人。”
(2).推求考察;推求查考。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韜含六籍,推考星变。”宋书·律历志中:“是以臣前以制典餘日,推考天路。”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朝廷德泽,十不行一,何也?推考其故,盖提举盐事司执文害意。”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但细心的人(知道那一案件的),还可以推考出所记的是那一件公案的。”
《漢語大詞典》:审谛(審諦)
亦作“ 审諟 ”。
(1).慎密。尚书大传卷五:“帝者任德设刑,以则象之,言其能行天道,举错审諦也。”
(2).详备,周备。 汉 班固 《白虎通·封禅》:“五帝禪於亭亭之山,亭亭者,制度审諟,道德著明也。”
(3).精当;确当。 宋 陆游 《南唐书·徐锴传》:“少精小学,故所讎书尤审諦。”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用字审諦,则文章精确,於属文有益。”
(4).仔细考察或观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寝庙游衣冠:“ 陆机 作文以讥切之,但知搜剔其过,不復审諦其自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諦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蔡元培 《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就教育家之眼光审諦小説,固必取隐恶扬善之意。”
《漢語大詞典》:待试(待試)
(1).等待使用;等待任用。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詘。” 杨倞 注:“试,用也。詘,服也。” 宋 杨亿 《君可思赋》:“亦怀材而待试兮,将乘时而奋庸。”
(2).等待考察;等待试用。 宋 晁补之 《上皇帝论北事书》:“凡所以必待试而后可用者,特不敢以能之於平居无事而信其用之於仓卒扰攘也。”
(3).等候考试。宋史·选举志一:“待试京师者恒六七千人,一不幸有故不应詔,往往沉沦十数年。”
《漢語大詞典》:六计(六計)
(1).古代考察官吏的六项内容。《周礼·天官·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灋,六曰廉辨。” 贾公彦 疏:“六者不同,既以廉为本,又计其功过多少而听断之,故云六计。”廉,考察。 清 钱谦益 《刑科给事中薛大中父约赠征仕郎制》:“本六计之弊廉能,又以清白训子。” 清 赵翼 《芸浦奉命来抚江南》诗:“民庆二餔长有托,吏遵六计未全违。”
(2).指六出奇计。语本史记·陈丞相世家:“﹝ 陈平 ﹞凡六出奇计,輒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祕,世莫能闻也。” 元 陈基 《二十六日自通州赴淮安》诗:“六计西来思挠 楚 ,三军左袒欲安 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