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219,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8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曾安止(移忠 屠龙翁 )
王廷老(伯扬 )
释元照( 湛然、湛如 安忍子 世称 灵芝尊者 大智律师、大智 )
释思义(和甫 净慧 凌 )
刘谊(宜父、宜翁 三茅翁 )
徐师回(望圣 直节 )
李公麟(龙眠山中人、龙眠山人、龙眠居士 伯时 )
秦观(世称 秦七 行第 少游、太虚 淮海居士 )
苏澥(浩然 支离居士 )
华镇(安仁 云溪、云溪居士、云溪山客 )
叶温叟(淳老 )
吴复古(子野 远游 )
种师道(建中、师极 彝叔 世称 老种 忠宪 )
米芾(别称 颠米、米狂、阿章 元章 鹿门居士、海岳外史、襄阳漫士 世称 米襄阳、米南宫、米颠 )
释守一(不二 法真禅师 )
曾安止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四○八
曾安止(一○四八——一○九八),字移忠,号屠龙翁,吉州泰和(今江西泰和)人。熙宁九年进士。初授洪州丰城县主簿,调江州彭泽县令。以目疾弃官,授宣德郎。绍圣五年卒,年五十一。著有《禾谱》五卷,温雅详实,苏轼为赋《秧马歌》。又有《车说》一卷、《屠龙集》若干卷。见黄履《宋进士宣德郎移忠公墓志铭》(收入《全宋文》卷一七九一)。
王廷老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七九三
王廷老(一作庭老),字伯扬,熙宁四年为两浙路提刑兼提举盐事。八年任度支郎中、两浙路转运使。以擅增役钱,为谏官所劾,追两官勒停。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二、二二四、二六○、二六八、二七二,《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五之一五、六六之三九,《宋史》卷三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9—1116 【介绍】: 宋僧。馀杭人,俗姓唐,字湛然,号安忍子。年十八得度,从神悟禅师讲学天台教观。博究群宗,以律为本。神宗元丰中移灵芝寺,居三十年,世称灵芝尊者。赐谥大智律师。有《资持济缘行宗》、《应法住法报恩诸记》、《芝园集》等。
全宋诗
释元照(一○四八~一一一六)(《释氏疑年录》卷七),字湛如,号安忍子,俗姓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传天台教观,深明教律。神宗元丰中住灵芝崇福寺,历三十年。徽宗政和六年卒,年六十九。赐谥大智律师。有《芝园集》二卷、《补续芝园集》一卷、《芝园遗编》三卷传世。事见《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咸淳临安志》卷七○、七九。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二四三二
元照(一○四八——一一一六),字湛然,号安忍子,俗姓唐,钱唐馀杭(今属浙江杭州)人。幼出家居祥符寺,后礼神悟大师处谦习天台教观,博究群宗,以律为本。元丰中住持杭州灵芝寺,历三十年。著述颇丰,今存《无量寿经义疏》,《阿弥陀经义疏》,《资持》、《济缘》、《行宗》诸记,又有《芝园集》二卷及《芝苑遗编》、《补续芝园集》等。政和六年卒,年六十九,赐谥大智律师。见《咸淳临安志》卷七○,《释门正统》卷八,《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二七。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元照。字湛然。馀杭唐氏。少依祥符东藏慧鉴师学毗尼。及见神悟谦公讲天台教观。遂抠衣出门。博究群宗。以律为本。又从广慈受菩萨戒。戒光发见。顿渐律仪罔不兼备。南山一宗蔚然大振。常披布伽黎。杖锡持钵。乞食于市。杨无为赞之曰。持钵出。持钵归。佛心常在四威仪。初入廛时人不识。虚空常有鬼神知。四主郡席。晚居灵芝。凡三十年。众常数百。尝言化当世莫若讲说。垂将来莫若著书。撰资持济缘行宗应法住法报恩诸记。十六观小弥陀义疏。及删定律尼本。共百馀卷。芝园集二十卷。自号安忍子。政和六年秋。命讽普贤行愿品。趺坐而化。渔人皆闻天乐声。建塔灵芝西北。谥大智。 赞曰。 毗尼秘藏  终南著称  中微孰振  大智崛兴 仪合万行  论集诸乘  芝园西迈  天乐来迎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元照,字湛然,馀杭唐氏子也。少依祥符东藏慧鉴。年十八通《法华》,试经得度,专学毗尼。及见神悟谦师讲天台教观,博究群宗,以律为本。乃从广慈授菩萨戒,慧定珠圆,威仪中度,纲领条贯,罔不兼备。后嗣法允堪,南山一宗,蔚然大振。常披伽黎,杖锡持钵,乞食于市。苦行清修,遐迩感应,重造明州五台戒坛。坛成,有一老人神气超迈,眉须皓白,进而启曰:“愿献三珠用贺新坛。”叩其姓氏,笑而不答,飘然竟去。因置珠坛心,屡有光异。其后坛主尝会十师,开大法戒,夜分有一僧登坛,忽睹圆光外彻,中见善财童子。僧乃惊呼,众起视之,悉皆环礼。自是益昭虔恳,而珠光所见神异非一,世所罕闻。元丰间继真悟主昭庆。晚居灵芝。三十年摄𪗋讲授,众逾五百,每言“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惟此法门。”有义天远来求法,为授菩萨戒。登坛六十馀会,度者几及万人,所至伽蓝必为结界。政和六年丙申九月一日,集众讽《行愿品》,趺坐而化,葬寺之西北。谥“大智律师”,塔曰“戒光”。著有《资持记》以释《南山行事钞》,《济缘记》以释《羯磨疏》,《行宗记》以释《戒疏》,《住法记》以释《遗教疏》,《报恩记》以释《盂兰盆疏》、《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诸义疏,及《删定尼戒本》凡百馀卷。尝谓其徒曰:“欲化当世,无如讲说。若垂来兹,必资著述。”故口诵手书,孜孜不辍,累岁积学,老而忘疲,其精诣所至,福应斯闳,珠光祥善,有自来矣。照有《题白云庵》诗曰:“道人倦逢迎,结庵就岩穴。静爱山头云,空濛如积雪。随风亦卷舒,触石更明灭。郤忆古人诗,祗可自怡悦。”照尝持钵乞食,无为居士杨杰颂之曰:“持钵出,持钵归,佛言常在四威仪。初时入廛人不识,虚空自有鬼神知。”又释元复赞云:“毗尼秘藏,终南著称。中微谁振,大智崛兴。仪合万行,论集诸乘。芝园西迈,天乐来迎。”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思义。字和甫。与海月同出明智之门。难兄弟也。智尝开帏出十问。师答之。皆契旨。及智退居草堂。众送入室。既散。师犹侍立。智曰。尔适何见。答曰。见大众拜而退。智曰。来吾语汝。汝行当住此山。绍隆大教。后亦来居此室也。未几。丞相苏颂帅杭。请居天竺。弘道二十三年。退闲草堂。皆如智记。熙宁四年。赐紫服。号净慧。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别众。安坐而逝。大众诵念久之。忽复语云。侍观音大士行。见一沙门。金色长身垂臂。谓我曰。报缘未尽。过七日当遣迎。至二十五日。复跏趺而化。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思义,字和甫。姓凌氏,武康人也。试《法华经》第一,得度。悟解过人,摄斋讲席,风发泉涌,泠然动听。顾以苦行,自励勤修三昧。尝生肉瘿,累累项下,如是行持,夜梦功德天食之以桃,其疾良已。熙宁四年,赐紫衣,锡号“净慧”。丞相苏颂帅杭请居天竺,大弘法化。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中夜,趺坐别众而寂。久之,忽苏曰:“适随大士,行见金甲神,长身垂臂,谓我曰:‘汝报缘未尽,过七日当来迎。’”至期后坐化。瘗龛之日,有赤云垂布如引导状,向西而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长兴人,字宜父,一字宜翁,号三茅翁。英宗治平四年进士。为江西提举。神宗熙宁中上疏,极论新法不便,坐废黜,隐于茅山以终。有《刘宜翁文集》。
全宋诗
刘谊,字宜翁,长兴(今属浙江)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进士。神宗元丰间提举广东常平,移江西(《宋诗拾遗》卷七)。后隐三茅山以终。《嘉泰吴兴志》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二○一三
刘谊,字宜父,长兴(今江苏长兴)人。治平四年进士。元丰元年九月管勾广西常平等事。三年,权提举广西路常平等事。七年正月,特授宣议郎。元祐元年六月,权发遣韶州。元祐二年妄上章,提举宫观。元祐三年三月,以奉议郎发遣韶州、勾当灵仙观。事迹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二、三○六、三二四、四○七、四○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苏州人,字望圣。神宗元丰中知南康军,有治状。公暇建堂,植八杉,号为直节,言当守节如杉树之直;又筑亭明月泉上,称欲守廉似泉水之清。苏辙为作《直节堂记》,黄庭坚赋《明月泉铭》,名重于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9—1106 【介绍】: 宋舒州人,或作舒城人,字伯时,号龙眠居士。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所画鞍马、人物,超越前代名家,时推为宋画中第一。哲宗元符三年,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等。
全宋诗
李公麟(一○四九?~一一○六),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属安徽)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历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元丰二年(一○七九),为礼部试试官。哲宗元符三年(一一○○),病痹致仕,归龙眠山。徽宗崇宁五年卒。公麟以书画知名,工山水佛像。事见《画继》卷三,《宋史》卷四四四有传。今录诗二十首。
词学图录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桐城人。熙宁三年进士。工诗文,擅画人物、鞍马,长于白描,又擅辨古器物。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因病辞退,归老龙眠山。有《莲社图》、《西园雅集图》、《免胄图》、《孝经图》等。
全宋文·卷二五六三
李公麟(一○四九——一一○六),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安徽舒城)人,南唐李升四世孙。熙宁三年(一作元祐三年)进士,历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用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官至朝奉郎。公麟好古博学,长于诗,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考订世次,辨识款识。尤工画,鞍马、佛像、山水、人物皆臻精妙,论者谓当为宋画中第一。元符三年病痹,遂致仕,肆意于龙眠山岩壑间。崇宁五年卒,年五十八。有《考古图》五卷。见《宋史》卷四四四本传,《画继》卷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9—1100 【介绍】: 宋扬州高邮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少从苏轼游。神宗元丰八年进士。为定海主簿。哲宗元祐初,以苏轼荐,除太学博士,复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因坐元祐党籍,通判杭州。又以增损《实录》罪,责监处州酒税。继迭遭贬谪,编管横州、雷州。徽宗即位,召为宣德郎,北归至藤州卒。善诗赋策论,尤工词,属婉约派。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有《淮海集》。
全宋诗
秦观(一○四九~一一○○),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授蔡州教授。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以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试,未第。五年,召为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三)。六年,迁正字(同上书卷四六二),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出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监盐酒税。三年,削秩徙郴州。四年,编管横州。元符元年(一○九八),除名,移雷州(同上书卷五○二)。三年,放还,至藤州卒,年五十二。有《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事见《秦观词年表》(《淮海居士长短句》附录二),《宋史》卷四四四有传。秦观诗,以宋乾道高邮军学刻《淮海集》(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原集唱和诗多误入他人之作。参校宋乾道高邮军学刻、绍熙谢雩修补本(简称谢本,藏北京图书馆,残存二至十一卷,四十卷,后集一至四卷)、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眉山文中刻《淮海閒居集》(简称文本,藏北京图书馆)、明鄂州张綖刻本(简称张本)、清高邮王敬之刻本(简称王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六卷。
词学图录
秦观(1049-1100)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全宋文·卷二五七二
秦观(一○四九——一一○○),字太虚,又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元丰八年进士,除定海主簿,寻授蔡州教授。元祐初因苏轼荐,任太学博士,六年迁秘书省正字,八年任国史院编修,授左宣德郎。绍圣元年坐元祐党籍,出通判杭州,道贬监处州酒税。后削秩徙郴州,继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召还,复为宣德郎。元符三年八月卒于北归途中。观善诗赋策论,尤工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著有《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苏澥,字浩然,梓州铜山(今四川三台西南)人。舜元子。以荫为太庙斋郎(《端明集》卷三九《苏才翁墓志铭》)。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为台州天台令(《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二)。八年,除两浙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一)。元丰元年(一○七八),改国子博士奉使高丽(同上书卷二九三)。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为徐王府翊善(同上书卷四六九)。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七六三
苏澥,字浩然,号支离居士,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舜元次子。以荫为太庙斋郎。熙宁初为台州天台令。二年,命提举江南西路常平等事。后历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八年,移两浙路,官殿中丞。元丰初,改国子博士。后为秘阁校理、江东提举。元祐中,官至工部郎中,七年,为徐王府翊善。见蔡襄《苏才翁墓志铭》(《蔡忠惠集》卷三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九、二七一、二八七、二九三、四六九,《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二,《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会稽人,字安仁,号云溪。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平生好读书,工诗文。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会稽录》等。
全宋诗
华镇(一○五一~?),字安仁,号云溪居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高邮尉。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监温州永嘉盐场。七年,为道州司法参军。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海门。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知新安。政和初知漳州,官终朝奉大夫。有《云溪居士集》一百卷及《扬子法言训解》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云溪居士集》三十卷,其中诗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附录其子初成进书表、行状,《宝庆会稽续志》卷五有传。华镇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邵二云及沈氏鸣野山房抄本(简称鸣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简称翰林本,藏北京图书馆)及《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二六三九
华镇(一○五二——?),字安仁,自号云溪山客,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元丰二年登进士第,时年二十八岁。初任高邮尉。元祐初监温州永嘉盐场;七年,为道州录事参军,后任湖南转运司帐勾兼管勾文字。元符中知通州海门县。崇宁中知河南府新安县。沈屈州县二十馀年,政和初乃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好学能文,词格清丽。著有《扬子法言训解》十卷、《书说》三卷、《会稽览古诗》百三篇、《云溪居士集》百卷。事迹略见本集,华初成《华公行状》(《云溪居士集》附录),《宋史翼》卷二六。
宋登科记考
字安仁,号云溪。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
叶温叟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字淳老,苏州人,任两浙路转运副使。
全宋文·卷一七四○
叶温叟,熙宁中为开封府推官。元丰间为提点开封府界诸州镇公事。元祐元年三月,以权秦凤路提点刑狱为陕西路提点刑狱。四年十月,以朝散大夫、度支郎中权两浙路转运副使。六年,为主客郎中。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九、三一三、四三○、四五四,《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一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潮州海阳(今汕头市龙湖区下蓬镇渔洲乡)人,字子野,号远游。志趣清逸,当荫官而让于其兄。居父母丧,庐墓三年。后遣去妻子,筑庵麻田山中,绝粒不食,间出游四方,遍交公卿,一无所求。一时名士如苏轼兄弟皆倾心与交。
全粤诗·卷二四
吴复古,字子野。潮阳人。宋神宗元丰中,再举不第,从宦于京师。一日遇蓝乔,知其得道,遂相从于湖海,六年后还家,从此绝粒不睡,超然摆脱尘嚣。后辞家人往龙川霍山从蓝乔游,遂莫知所之。子野与苏轼有旧,东坡有《绝粒不睡诗》赠之。事见明姚良弼修嘉靖三十五年刊《惠州府志》卷一五,明黄一龙修隆庆六年《潮阳县志》卷一二、清宋广业编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会编》卷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1—1126 【介绍】: 宋洛阳人,初名建中,又名师极,字彝叔。种世衡孙。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累官秦凤路提举常平。因议免役法忤蔡京,改知德顺军。入元祐党籍,屏废十年。后历知怀德军、西安州、渭州,屡败夏人。徽宗宣和中,所谏不见纳,致仕。金兵南下,复起。时年事已高,仍知兵有谋,人称老种。拜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金人退,罢为中太一宫使。金兵再度南下,再起,终河北、河东宣抚使。卒谥忠宪。
全宋诗
种师道(一○五一~一一二六),字彝叔,初名建中,避徽宗年号改为师极,诏赐今名,洛阳(今属河南)人。世衡孙。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易文阶,为熙州推官,权知同谷县。累擢提举秦凤路常平,知德顺军。坐尝议役法忤蔡京意,入党籍,屏废十馀年。起知怀德军,历知西安州、渭州,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拜保静军节度使。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责致仕(《宋史》卷二二《徽宗本纪四》)。又起知宪州、环州,俄还保静军节度使,复致仕。七年,金人南下,召为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河东河北路制置使兼都统制(《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六四)。钦宗靖康元年,加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事,为京畿、河北、河东路宣抚使。金师退,罢为中太一宫使。复加检校少师,进太尉,换节镇洮军,为河北、河东宣抚使。以病卒,年七十六。谥忠宪。《宋史》卷三三五、《东都事略》卷一○七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五九六
种师道(一○五一——一一二六),初名建中,字彝叔,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试法,易文阶,历通判原州,提举秦凤常平。忤蔡京,入党籍,屏废十年。复起,历帅西北边州,屡败夏人,以忤权臣王黼等,两度致仕。宣和七年,金人南下,召为京畿河北制置使,驰援汴京,寻拜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时春秋已高,天下称为「老种」,为人畏惮。靖康元年,又以与执政者意不合,被解兵柄。其年卒,年七十六,谥忠宪。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六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宋史》卷三三五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1—1107 【介绍】: 名或作黻。宋太原人,后徙襄阳,又徙丹徒。字元章,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世称米襄阳。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举止怪异,有洁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尤工行草。画山水人物多以水墨点染,自名一家。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
全宋诗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因曾官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徙居襄阳、丹徒。宋代著名书画家,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一说蔡京)并称四大家。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涟水县,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勾当公事,知无为军。徽宗崇宁间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大观元年,出知淮阳军,卒,年五十七。有《山林集》一百卷(《宝晋英光集序》),已佚。宋岳珂辑有《宝晋英光集》,后人续辑有《宝晋山林集拾遗》。事见《宝晋山林集拾遗》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米芾诗,以宋嘉泰元年筠阳郡斋刻《宝晋山林集拾遗》(八卷,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宝晋英光集》(八卷,简称四库本)、清咸丰《涉闻梓旧》本(八卷,补遗一卷,简称涉闻本)、日本河山亥本《宝晋英光集》(六卷,补遗四卷,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简称河山本),并据补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米芾(1051-1109) 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太原人,徙居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世称米南宫、米颠。能诗文,善书画,书法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有《宝晋英光集》辑本。朱孝臧集其词为《宝晋长短句》一卷。
全宋文·卷二五九七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芾或作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世居太原,后徙襄阳,故世称米襄阳。因定居丹徒(今江苏镇江),故《宋史》称为吴人。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踰年复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大观元年卒,年五十七。芾为文奇险,不蹈前人轨辙。擅书画,精鉴裁。书法得王献之笔意,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山水画师法董源,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著有《宝晋英光集》、《画史》、《书史》、《砚史》、《海岳题跋》、《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等。见蔡肇《米海岳先生墓志铭》(《清河书画舫》卷九下),《宋史》卷四四四《文苑传》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一一四
守一,字不二,杭州景德灵隐寺住持小师,号法真禅师。元丰中,尝撰《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米芾、黄庭坚皆爱而书之。著有《律宗会元》三卷(存)、《终南家业》六卷(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