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219,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64 65 66 67 下一页
龚程(字 信民 号 有脚书橱、有脚书厨 )
黄裳(字 冕仲、勉仲 号 紫玄翁、演山 忠文 )
晁端禀(字 大受 号 寂默居士 )
释文政( 令狐 号 慈应大师 )
黄庭坚(世称 黄山谷、黄九、金华仙伯、在家僧 号 山谷、涪皤、涪翁、山谷道人 行第 九 文节 字 鲁直 )
潘祖仁(字 亨父 号 竹隐老人 )
释慧观(号 文辩大师 )
任伯雨(字 德翁 忠敏 号 得得居士 )
吕南公(字 次儒 号 灌园先生、灌园 )
唐既(字 潜亨 号 真淡翁 )
贾收(字 耘老 )
释守讷( 郑 号 莫莫翁 别称 讷叔 )
刘安世(字 器之 号 元城、读易老人 世称 元城先生 忠定 )
孙颀(字 景修 号 拙翁 )
其它辞典(续上)
释道潜( 何、王 号 参寥子 妙总大师 名 昙潜 字 参寥 )龚程(字 信民 号 有脚书橱、有脚书厨 )
黄裳(字 冕仲、勉仲 号 紫玄翁、演山 忠文 )
晁端禀(字 大受 号 寂默居士 )
释文政( 令狐 号 慈应大师 )
黄庭坚(世称 黄山谷、黄九、金华仙伯、在家僧 号 山谷、涪皤、涪翁、山谷道人 行第 九 文节 字 鲁直 )
潘祖仁(字 亨父 号 竹隐老人 )
释慧观(号 文辩大师 )
任伯雨(字 德翁 忠敏 号 得得居士 )
吕南公(字 次儒 号 灌园先生、灌园 )
唐既(字 潜亨 号 真淡翁 )
贾收(字 耘老 )
释守讷( 郑 号 莫莫翁 别称 讷叔 )
刘安世(字 器之 号 元城、读易老人 世称 元城先生 忠定 )
孙颀(字 景修 号 拙翁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3—? 【介绍】: 宋僧。杭州于潜人,俗姓何氏,号参寥子。居杭州西湖智果寺,能文章,尤善作诗,为时推重。性傲僻寡合,与苏轼、秦观、陈师道诸士人为友。轼守杭州时,尝赴智果精舍居之,相与赋诗作记。徽宗崇宁末,归老江湖。尝赐号妙总大师。有《参寥子集》。全宋诗
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续骫骳说》)。一说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咸淳临安志》卷七○)。幼即出家为僧,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倡和。哲宗绍圣间,苏轼贬海南,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曾肇为之辩解,复为僧。崇宁末归老江湖。其徒法颖编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行于世。参寥子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参寥子诗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参校明崇祯八年汪汝谦刻本(简称汪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二一四
道潜(一○四三——?),号参寥子,俗姓何,杭州于潜(今属浙江临安)人。以童子诵《法华经》得度为比丘。初授业于治平寺,后住杭州智果寺。道潜于内外典无所不窥,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少游等为方外交,苏甚重之。后苏谪居黄州,参寥不远二千里相访。为当路所嫉,得罪返初服。建中靖国初,诏复为僧,赐号「妙总大师」。崇宁末归老于潜山。有《参寥子集》十二卷存世。见《咸淳临安志》卷七○,《补续高僧传》卷二三,苏过《斜川集》卷五《送参寥道人南归序》。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道潜。字参寥。杭于潜何氏子。幼试法华得度。于书无所弗窥。能文章。尤喜为诗。与秦太虚苏长公。为方外交。苏甚重之。以书告文与可谓。其诗句清绝。与林逋相上下。而通了大义。见之令人肃然。苏谪居齐安。师不远二千里相访。留期年。移汝海。同游庐山。复归于潜山中。及苏守钱塘。卜兆山智果精舍。率宾客十六人。各赋一诗。送入院。后南迁。师欲转海访之。苏以书固止之。当路亦捃师诗语。谓有讥刺。得罪返初服。建中靖国初。曾肇在翰院。言其非辜。诏复为僧。赐号妙总大师。崇宁末。归老于潜山。有参寥子集。行世。人谓师之诗。雅淡真率。上欲窥陶白。而下有雁行苏黄句。即未脱子瞻烟火。雅不乐与宋人同烟火。如参寥自有为参寥。非第以子瞻重也。斯言得之。 宋景濂。作育王山寺碑。谓。大觉琏日。与九峰韶公。佛国白公。参寥潜公。讲道一室。扁曰蒙堂。丛林取则焉(可入传记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4—1130 【介绍】: 宋南平(今福建南平)人,字冕仲,一作勉仲。神宗元丰五年进士第一。徽宗政和四年,以龙图阁学士知福州,累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尝上书谓三舍法宜近不宜远,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贫,不如遵祖宗科举之制,人以为确论。喜道家玄秘之书,自号紫玄翁。卒谥忠文。有《演山集》。全宋诗
黄裳(一○四三~一一二九),字冕仲,号演山,延平(今福建南平)人。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历越州签判。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为校书郎,六年转集贤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五、四五八),后知颍昌府。绍圣二年(一○九五)为太常少卿,权尚书礼部侍郎(《宋会要辑稿》礼三之二五、二○之九)。徽宗崇宁初知青州。五年(一一○六),由知郓州落职提举杭州洞霄宫(同上书职官六八之一二)。政和四年(一一一四),知福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致仕,次年卒,年八十七。谥忠文。有《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事见《演山先生文集》附录《黄公神道碑》。黄裳诗,以安乐堂、明善堂递藏清抄本《演山先生文集》为底本(藏北京图书馆)。参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二四五
黄裳(一○四四——一一三○),字冕仲,号演山,又号紫玄翁,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人。熙宁末,权澶州州学教授。元丰五年举进士第一,六年为太常博士。元祐元年为大宗正丞,六年为集贤校理。绍圣四年试兵部侍郎,元符二年兼吏部侍郎。崇宁中历知青、颍、郓州。政和三年以龙图阁学士知福州,再任。累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建炎四年卒,年八十七。著有《演山集》。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四、三二五、四五八、四八九、五一四等,《北宋经抚年表》卷二、卷四及《宋史翼》卷二六《黄裳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5—1090 【介绍】: 宋澶州清丰人,字大受,号寂默居士。晁宗悫孙。第进士。历知尧山县,不乐仕进。晚年尤自放于酒。为文敏捷。有杂文数千言。全宋诗
晁端禀(一○四五~一○九○),字大受,号寂默居士,清丰(今属河南)人。仲衍子。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清同治《清丰县志》卷五)。调博野主簿,保德军、洺州推官,知尧山县。哲宗元祐五年卒,年四十六。事见《鸡肋集》卷六三《寂默居士晁君墓表》。今录诗五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政(一○四五~一一一三),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俗姓令狐。逾冠度为僧,持戒律以谨密称。为须城大谷山昭善崇报禅院住持,凡二十七年。赐紫,号慈应大师。徽宗政和三年卒,年六十九。有《南岳寻胜录》一卷,已佚。事见《学易集》卷六《慈应大师政公之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5—1105 【介绍】: 宋洪州分宁人,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英宗治平四年进士。调叶县尉。神宗熙宁初,教授北京国子监,才能为文彦博所重。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哲宗立,累进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鄂州。章惇、蔡卞劾其所修《神宗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等安置。徽宗即位,起知太平州,复谪宜州。工诗词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论诗推崇杜甫,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开创江西诗派。擅长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有《豫章黄先生文集》等。全宋诗
黄庭坚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所收《山谷诗注》为底本。校以宋绍定刊《山谷诗注》(简称宋本;残存三卷,藏北京图书馆),元刻《山谷黄先生大全诗注》(简称元本;残存内集十六卷,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宋乾道本《豫章黄先生文集》(简称文集)及元刊《山谷外集诗注》(简称影元本),明嘉靖间蒋芝刊《黄诗内篇》十四卷(简称蒋刻本)、明版《山谷黄先生大全诗注》(简称明大全本;此书与蒋刻本并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山谷集》(简称山谷集)、清光绪间陈三立覆宋刻本(简称陈刻本)。并参校乾隆间翁方纲校树经堂本(简称翁校本,其中翁氏校语称翁校)。《内集》《外集》的编年说明,集中移置每卷卷首;《别集》等的系年,底本多疏漏,据《四库全书·山谷集》所附黄𧦬《山谷年谱》拾补,分别系于诗题下。底本中涉及山谷跋语、手迹、石刻及版本文字异同的注释文字,酌予保留。《山谷集》中多出底本的骚体诗及偈、赞、颂(其中多为六言或七言诗)等,参校明弘治叶天爵刻、嘉靖乔迁重修本(简称明本),编为第四十五至四十八卷。另从他书中辑得的集外诗和断句,编为第四十九卷。词学图录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诗派宗主。宋宋四大书家之一。有《豫章集》、《山谷词》。黄鹤楼志·人物篇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时为校书郎,官至著作佐郎,被贬后出知宣州、鄂州,任涪州别驾,处世泊然不以迂谪为意。其诗立意曲深喜用典,以其格调独特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为江西诗派开山祖师。其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书家。有《山谷集》《豫章黄先生词》等。元祐年间(1086—1094),多次游览黄鹤楼及南楼,曾作《鄂州南楼书事》四首等。其中“江东湖北行画图,鄂州南楼天下无”为黄鹄山南楼自宋以来见称于世的名句。黄鹤楼古碑廊现存诸可权集黄庭坚墨迹字句摹刊而成的“‘燕蝶’联语碑”。全宋文·卷二二七八
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五),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庶次子。英宗治平四年举进士第,调叶县尉。神宗熙宁五年除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改知吉州太和县,六年调监德州德平镇。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擢起居舍人、秘书丞等。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二年,新党谓其修《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召还,旋又以文字罪除名,羁管宜州。崇宁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庭坚工诗,主学杜甫,开创江西诗派。善草书、行书,列宋四大家。著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外集》、《别集》、《遗文》、《山谷老人刀笔》、《山谷琴趣外篇》等。事迹见黄㽦《山谷年谱》、《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一四
慧观,神宗时僧。尝两游长安,寓香城善感禅院。元丰初,寓三陵永昌院,号文辩大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7—1119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德翁。任孜子。登进士第。累官左正言,上章弹击章惇、蔡卞。徽宗建中靖国初,反对调和元祐、绍圣两党,言君子、小人不能并进。又论弃湟、鄯州,以安边息民。居谏省半岁,凡上一百零八疏。大臣畏其多言,改权给事中。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间,编管通州,移昌化。谥忠敏。有《春秋绎圣新传》等。全宋诗
任伯雨(一○四七?~一一一九?),字德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孜子。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二),调清江主簿,知雍丘县。哲宗元符三年(一一○○),召为大宗正丞,旋擢左正言(《鹤山集》卷六○《跋任谏议伯雨帖》)。徽宗初政,条疏章惇、蔡卞罪状,章、蔡贬官。居谏省半载,大臣畏其多言,寻出知虢州。崇宁元年(一一○二),以党事编管通州(同上书),徙昌化军、道州。宣和初卒,年七十三。有《戆草》二卷,《乘桴集》三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东都事略》卷一○○、《宋史》卷三四五有传。今录诗九首。全宋文·卷二三四二
任伯雨(一○四七——一一一九),字德翁,号得得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孜子。元丰五年进士及第,调施州清江主簿,知雍丘县。有善政,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建中靖国元年,擢左正言。居谏省半岁,凡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使权给事中。伯雨抗论愈力,忤曾布,徙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初列奸党,削籍编管通州,徙昌化。宣和初卒,年七十三。绍兴中特赠直龙图阁、右谏议大夫,淳熙中赐谥忠敏。所著有《春秋绎圣新传》十二卷、《戆草》二卷、《乘桴集》三卷。《东都事略》卷一○○、《宋史》卷三四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7—1086 【介绍】: 宋建昌南城人,字次儒,号灌园先生。神宗熙宁中一试礼闱不遇,度不能逐时好,退筑室灌园,不复以进取为意。益著书,且借史笔以寓褒贬。哲宗元祐初立十科荐士,曾肇疏称之,议欲命以官,未及而卒。有《灌园先生集》。全宋诗
吕南公(一○四七~一○八六,生卒年据《全宋词》小传),字次儒,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神宗熙宁初,曾举进士不第,会以新经取士,遂罢举(《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以著书讲学为事。《宋史》言熙宁中士方推崇马融、王肃、许慎之业,剽掠补拆临摹之艺大行,南公度不能逐时好,遂罢举。《四库总目提要》已驳正其谬。哲宗元祐初,获曾肇等人推荐,未及授官而卒,年四十。其子吕郁收拾遗稿编成《灌园集》三十卷(符行中《灌园集》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二十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吕南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灌园集》为底本。参校八千卷楼钞本(简称钞本,藏南京图书馆)及《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三六五
吕南公(一○四七——一○八六),字次儒,号灌园,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出身于贫苦士人之家。治平末出山外游,熙宁初试于礼部,十馀年间屡试不第。退而筑室灌园,不复以进取为意,益务著书,借史笔褒善贬恶。元祐初,立十科取士,曾肇荐其读书为文,不事俗学,安贫守道,志希古人,堪充师表科。一时廷臣亦多称之,议欲命以官,未及而卒。其子吕郁收其遗稿,编为《灌园先生集》三十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三八八
唐既(一○四七——一一○○),字潜亨,又号真淡翁,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少举进士,后用其伯父介之荐调巴陵尉。未几谢去,隐居汉水之南二十年。于书无所不读,于事无所不能。著有《邦典》二卷。元符三年卒,年五十四。见邹浩《道乡集》卷二七《邦典序》、卷三五《唐公墓志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乌程人,字耘老。有诗名,喜饮酒,隐居苕溪,其居有水阁名“浮晖”。李常、苏轼于熙宁、元丰间先后知湖、杭,皆与之游,唱酬甚多,轼尝题诗作画于浮晖阁壁间。家素贫,轼每念之,作图以赠。苏轼去,筑“怀苏亭”,诗集名《怀苏集》。全宋诗
贾收,字耘老,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与苏轼、李常交游。有诗一编,号《怀苏集》,已佚。事见《嘉泰吴兴志》卷一七。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讷(一○四七~一一二二),俗姓郑,自号莫莫翁。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禅师法嗣。初依栖霞山云渺庵主,后于钱塘净慈寺祝发,礼圆照本公为师,时称讷叔。住芜湖吉祥院、江宁能仁寺,继迁华藏,皆所至未几即辞去。隐居泾县金峰,凡十六年。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住宣州昭亭广教寺。四年,卒,年七十六。有《拟寒山诗》数百篇,已佚。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宣州昭亭广教寺讷公禅师塔铭》,《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全宋文·卷二四○八
守讷(一○四七——一一二二),苏州(治今江苏苏州)人。俗姓郑,本衣冠之族,弃儒就释。初依圆照,复参圆通,得大彻悟。先后住芜湖之吉祥、江宁之能仁、华藏,隐泾县之金峰,以莫莫翁自号。宣和三年,奉命住持宣州之广教寺。次年卒,年七十六。著有《大藏节要》二十门、《节宗镜录》十卷,又拟寒山诗数百篇。见《筠溪集》卷二四《宣州昭亭山广教寺讷公禅师塔铭》,《乐邦文类》卷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8—1125 【介绍】: 宋大名人,字器之,号元城。刘航子。神宗熙宁六年进士。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又以吕公著荐,为右正言,论事刚直,历劾章惇、蔡确、范纯仁。累迁左谏议大夫,进枢密都承旨。章惇用事,累贬英州安置,徙梅州,欲置之死,会徽宗立得赦,历知衡、鼎、郓州及镇定府。蔡京为相,连谪至峡州羁管。有《尽言集》等。全宋诗
刘安世(一○四八~一一二五),字器之,号读易老人(《永乐大典》卷二三四二引《古藤志》),学者称元城先生,魏(今河北大名西北)人。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调洺州司法参军。哲宗元祐初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三年(一○八八),擢右正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五年,提举崇福宫(同上书卷四四七)。六年,召为中书舍人、枢密都承旨(同上书卷四五四)。八年,出知真定府(同上书卷四八四)。忤章惇,连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元符元年(一○九八),移梅州(同上书卷五○○),历衡及鼎。徽宗即位,知郓州、真定府。为曾布、蔡京所忌,连七谪至峡州羁管。后定居宋都。宣和七年卒,年七十八。有《语录》二卷、《文集》二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有《元城尽言集》十三卷传世。《东都事略》卷九四、《宋史》卷三四五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二五三四
刘安世(一○四八——一一二五),字器之,学者称元城先生,大名(今河北大名)人。登熙宁六年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元祐初,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三年,擢右正言,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六年,为宝文阁待制、枢密都承旨。绍圣初,章惇用事,忌恶之,累加贬黜,安置英、梅等州,凡投荒七年,甲令所载远恶地,无不历之。徽宗即位,起知郓州、真定府。蔡京既相,又七谪至峡州羁管。稍复承议郎,卜居宋城。宣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后谥忠定。著有《尽言集》及《元城语录》等。《宋史》卷三四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