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219,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9  60  61  6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法秀(圆通、圜通 法秀 世称 秀铁面 辛 )
韩退(知止 安逸处士、稷山逸民 )
孙觉(莘老 )
张吉老
张唐英(次功、次公 黄松子 )
杨杰(次公 无为子 )
田辟(思孟 大隐居士 )
罗适(正元、正之 赤城 )
释显忠(祖印禅师 )
释浩宏(了空大师 )
陆经(子履 嵩山老人 )
韩迥(东山野叟 )
刘挚(莘老、华老 )
晏几道(叔原 小山 )
陈景元(太虚 真靖 别称 碧虚子 真人、真靖大师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秀(一○二七~一○九○),号圆通,时人称秀铁面,俗姓辛,秦州陇城(今甘肃天水)人。为青原下十一世,天衣怀禅师法嗣。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冀国大长公主请秀住法云寺(《东坡全集》卷九六《法云寺钟铭》)。哲宗元祐五年卒,年六十四。《禅林僧宝传》卷二六、《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诗六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法秀。秦州陇城人。生辛氏。母梦有僧癯甚。须发尽白。托宿曰。我麦积山僧也。觉而有娠。先是麦积山有僧。亡其名。日诵法华。与应乾寺鲁和尚者善。尝欲从鲁游方。鲁老之既去。绪语曰。他日当寻我。竹铺坡前。铁彊岭下。俄有儿生其所。鲁闻之往观焉。儿为一笑。三岁愿随鲁皈。遂冒鲁姓。十九通经为大僧。天骨峻拔。轩昂万僧中。凛然如画。讲大经。章分句折。旁穿直贯。机锋不可触。声著京洛。倚圭峰钞。以诠量众义。然恨圭峰学禅。唯敬北京元华严然。恨元非讲。曰。教尽佛意。则如元公者。不应非教。禅非佛意。则如圭峰者。不应学禅。然吾不信。世尊教外。别以法私大迦叶。乃罢讲南游。谓同学曰。吾将穷其窟穴。搜取其种类。抹杀之。以报佛恩。乃已耳。初至随州护国。读净果禅师碑。曰。僧问报慈。如何是佛性。慈曰谁无。又问净果。果曰。谁有。其僧因有悟。秀大笑曰。岂佛性敢有无之(一本云。岂佛法有无之)矧。又曰。因以有悟哉。其气拂膺。去至无为铁佛。谒怀禅师。怀貌寒危坐。涕垂沾衣。秀易之。怀收涕问。座主讲何经。秀曰。华严。又问。此经以何为宗。秀曰。以心为宗。又问。心以何为宗。秀不能对。怀曰。毫𨤲有差。天地悬隔。秀退自失悚然。乃敬服愿留。日夕受法。怀公移池入吴。秀皆从之十年。初说法于淮四面山。杖笠之包具而已。衲子追逐。不厌饥寒。秀哀祖道不振。丛林凋落。以身任之。住栖贤。有僧文庆。寒陋不上眼。秀遣督割稻石桥庄。既辞去。有识者曰。庆出世湘乡寺十馀年。云盖颙禅师嗣也。秀遣侍者追谢之。且迎以还山。庆曰。俟稻入囷乃还。秀心奇之。称于众。后住栖贤二十年。秀寔使之也。蒋山元禅师殁。舒王以礼致秀嗣其席。秀至山。王先候谒。而秀方理丛林事。不时见王。以为慢己。遂不合弃去。住真州长芦。众千人。有全椒长老。至登座。众目笑之。无出问者。于是秀出拜趋。问如何是法秀自己。全椒笑曰。秀铁面。乃不识自己乎(丛林号秀为铁面)。秀曰。当局者迷。然一众服其荷法心也。冀国大长公主。造法云寺成。有诏秀为开山第一祖。开堂之日 神宗皇帝。遣中使。降香并磨衲。仍传圣语。表朕亲至之礼。皇弟荆王。致敬座下。云门宗风。自是兴于西北。士大夫日夕问道。时司马温公。方登庸。以吾法太盛。方经营之。秀曰。相公聪明。人类英杰。非因佛法不能尔。遽忘愿力乎。温公不以介意。元祐五年八月卧疾 诏翰林医官视之。医请候脉。秀仰视曰。汝何为者也。吾有疾。当死耳。求治之。是以生为可恋也。平生生死梦。三者无所拣。挥去之。呼侍者。更衣安坐。说偈三句而化。阅世六十有四。坐四十五夏。李公麟伯时工𦘕马。不减韩干。秀呵之曰。汝士大夫以𦘕名。矧又𦘕马期人跨。以为得妙。妙入马腹中。亦足惧。伯时繇是绝笔。秀劝𦘕观音像。以赎其过。黄庭坚鲁直作艳语。人争传之。秀呵曰。翰墨之妙。甘施于此乎。鲁直笑曰。又当置我于马腹中耶。秀曰。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不止马腹。正恐生泥犁中耳。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候秀。秀方馔客。晋卿为扫墨竹于西轩。以迟之。秀来未及揖。顾见不怿。晋卿去即漫之。 赞曰。余至京师。秀化去已踰月。观法云丛林。其遗风馀烈。尚可想见。及拜瞻其像。面目严冷。怒气巽人。平生以骂为佛事。又自谓丛林一害。非虚言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秀。秦州陇城人。生辛氏。其母梦老僧求托宿。曰吾麦积山僧也。觉而有娠。先是麦积山有僧。忘其名。日诵法华经。与应乾寺鲁和尚者善。尝欲从鲁游方。鲁老之既去绪。语曰。他日当寻我。竹铺坡前。铁强岭下。俄有儿生其所。鲁闻之往观焉。儿为一笑。三岁愿随鲁归。遂冒鲁姓。十九通经为大僧。天骨峻拔。轩昂万僧中。凛然如画。讲大经。章分句析。旁穿直贯。机锋不可触。声著京洛。倚圭峰钞以诠量众义。然恨圭峰学禅。唯敬北京元华严。然恨元非讲。曰教尽佛意。则如元公者。不应非教。禅非佛意。则如圭峰者。不应学禅。然吾不信世尊教外。别以法私大迦叶。乃罢讲南游。谓同学曰。吾将穷其窟穴。搂取其种类抹杀之。以报佛恩乃已耳。初至随州护国。读净果禅师碑。始疑之。然犹怫然不平。及至无为谒怀禅师。见其貌寒危坐。涕垂沾衣。颇易之。怀因收涕问。座主讲何经。对曰。华严。又问。华严以何为宗。曰。法界为宗。曰。法界以何为宗。曰。心为宗。又问。心以何为宗。师不能对。怀曰。毫釐有差。天地悬隔。师退自失悚然。乃敬服愿留。日夕受法。怀公自池入吴。师皆从之十年。初开法于淮四面山。杖笠之外。包具而已。衲子追逐。不厌饥寒。师哀祖道不振。丛林凋落。慨然以身任之。移住栖贤有年。蒋山元公殁。舒王以礼致师嗣其席。师至山。王先后谒。而师方理丛林事。不时见。王。以为慢己。遂不合。弃去。住真州长芦。众千人。有全椒长老至登座。众目笑之。无出问者。于是。师出拜趋问。如何是法秀自己。全椒笑曰。秀铁面。乃不识自己乎。师曰。当局者迷。然一众服其荷法心也。冀国大长公主。造法云寺。仍诏师为开山。神宗皇帝。遣中使降香并磨衲。仍传圣语。表朕亲至之礼。士大夫。日夕问道。时司马温公。方登庸。以吾法太盛。方经营之。师曰。相公聪明。人类英杰。非因佛法不能尔。遽妄愿力乎。温公不以介意。元祐五年八月卧疾。诏翰林医官视之。请候脉。师仰视曰。汝何为者也。吾有疾当死耳。求活之。是以生为可恋也。平生之死梦。三者无所拣。挥去之。呼侍者。更衣安坐。说偈三句而化。阅世六十有四。坐四十五夏。李公麟伯时。工画马。不减韩干。师呵之曰。汝士大夫。以画名。矧又画马。期人誇以为得妙。入马腹中亦足惧。伯时由是绝笔。师劝画观音像。以赎其过。黄鲁直作艳语。人争传之。师呵之曰。翰墨之妙。甘施于此乎。鲁直笑曰。又当置我马腹中邪。师曰。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不止马腹。正恐生泥犁中耳。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候师。师方馔客。晋卿为扫墨竹于西轩。以迟之。师来。未及揖。顾见不怿。晋卿去。即漫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稷山人,字知止,号安逸处士。师事种放。母死,负土成坟,徒跣终丧。隐嵩山,有诗名。吴遵路、石延年论其高节,诏赐粟帛。以寿终。
全宋诗
韩退,字知止,绛州稷山(今属山西)人。师事种放。母死,负土成坟,徒跣终丧,去隐嵩山。赐号安逸处士。事见《宋史》卷四五七《高怿传》。
全宋文·卷四八○
韩退,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自号稷山逸民。师事种放。母死,负土成坟,徒跣终丧,去隐嵩山。吴遵路、石延年、孙抃等论其高节,嘉祐二年六月诏赐粟帛,号安逸处士。以寿终。《宋史》卷四五七《高怿传》有附传,又见《宋会要辑稿》崇儒六之二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8—1090 【介绍】: 宋高邮人,字莘老。少从胡瑗学。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嘉祐中编校昭文馆书籍,授馆阁校勘。神宗即位,历右正言、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审官院。熙宁中因反对青苗法,谪知广德军,历湖、庐等州,后召为太常少卿,改秘书少监。哲宗立,拜御史中丞。以疾提举舒州灵仙观。有文集、奏议、《易传》、《春秋经解》等。
全宋诗
孙觉(一○二八~一○九○),字莘老,高邮(今属江苏)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明嘉靖《维扬志》卷一九),调合肥主簿。嘉祐中,进馆阁校勘。神宗即位,直集贤院,为昌王府记室。擢右正言,徙知通州。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知谏院、审官院。忤王安石,出知广德军。四年,徙湖州(《嘉泰吴兴志》卷一四)。六年,移庐州(同上)。历知苏、福、亳、扬、徐诸州及应天府,入为秘书少监。哲宗立,兼侍讲,迁右谏议大夫,进御史中丞。以疾请罢,提举舒州灵仙观。元祐五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八),年六十三。有文集四十卷、《荔枝唱和诗》一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东都事略》卷九二、《宋史》卷三四四有传。今录诗十五首。
全宋文·卷一五八二
孙觉(一〇二八——一〇九〇),字莘老,高邮(今江苏高邮)人。从胡瑗受学,登皇祐元年进士第,调合肥主簿。嘉祐中,进馆阁校勘。神宗即位,直集贤院,擢右正言。出通判越州,徙知通州。熙宁二年,诏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审官院。因条奏青苗法病民,与王安石异议,出知广德军,徙知湖、庐、苏、福、亳、扬、徐等州,知应天府,入为太常少卿,易秘书少监。哲宗即位,兼侍讲,迁右谏议大夫,进吏部侍郎。擢御史中丞,以疾请罢,除龙图阁学士兼侍讲,提举醴泉观,求舒州灵仙观以归。元祐五年卒,年六十三。有文集、奏议六十卷,《春秋经社要义》六卷,《春秋经解》十五卷(存),《春秋学纂》十二卷等。《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张吉老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嘉祐二年(1057)官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9—1071 【介绍】: 宋蜀州新津人,字次功,一作次公,自号黄松子。张商英兄。少攻苦读书,至经岁不知肉味。仁宗庆历三年进士。调谷城令,开古黄渎渠,溉田千顷,作《谕民》十篇以譬风俗。代还,改著作佐郎。英宗立,转秘书丞、太常博士,上《慎始书》。神宗即位,擢殿中侍御史里行。帝方励精图治,急于用人,唐英荐王安石。有史才。有《唐史发潜》、《仁宗政要》、《宋名臣传》、《蜀梼杌》等。
全宋诗
张唐英(一○二六~一○六八),字次功,一作次公(《东都事略》卷一○二《张商英传》),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商英兄。仁宗庆历三年(一○四三)进士。荐试贤良方正不就,调谷城令。监阆州税。神宗即位,擢殿中侍御史。熙宁元年卒,年四十三。事见《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四《宁魂》及《张御史唐英墓志铭》,《宋史》卷三五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三○
张唐英(一○二六—— 一○六八),字次功,自号黄松子,新津(今四川新津)人,商英兄。庆历三年进士,初调渝州南平决曹掾,再调归州狱掾,移襄州谷城令。代还,改著作佐郎。英宗即位,转秘书丞、太常博士,迁屯田员外郎,特除殿中侍御史里行。熙宁元年六月卒,年四十三。善议论,有史才,著《兴王正议》五十篇、《唐史发潜》六卷,《仁宗政要》四十卷、《嘉祐名臣传》五卷、《蜀梼杌》十卷(存二卷)等,又有文集若干卷。见张商英《张御史唐英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四)、《宁魂》(《成都文类》卷五○),《宋史》卷三五一《张商英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无为人,字次公,自号无为子。仁宗嘉祐四年进士。神宗元丰中官太常,凡礼乐之事皆预讨论。与范镇议乐有异,多攻之。哲宗元祐中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除两浙提点刑狱。卒年七十。有《无为集》、《乐记》。
全宋诗
杨杰,字次公,自号无为子,无为军(州治今安徽无为)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神宗元丰中官太常博士。哲宗元祐中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除两浙提点刑狱。卒年七十。著有文集二十馀卷,《乐记》五卷,已佚。高宗绍兴十三年(一一四三)知无为军赵士㣓编次其诗文为《无为集》十五卷,其有关释老二家诗文另编别集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今别集已散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杨杰诗,以宋赵士㣓无为军刻《无为集》(藏北京图书馆,其中诗五卷)为底本。校以《两宋名贤小集》所收《无为子小集》(简称小集本),《宋百家诗存》所收《无为集》,及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民国李之鼎校《宋人集》本(简称李校)。《两宋名贤小集》中多有底本未收诗,今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一六三八
杨杰,字次公,无为(今安徽无为)人,号无为子。少有名于时,嘉祐四年举进士。熙宁五年为礼院检详文字。元丰中,官太常者六七任,一时礼乐之事皆预讨论。元祐中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除两浙提点刑狱。六年,为徐王府侍讲。卒,年七十。有《无为集》十五卷(存)、《别集》十卷。《乐记》五卷。见赵士㣓《无为集序》(《无为集》卷首),《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南康人,字思孟,号大隐居士。嗜学能诗。仁宗嘉祐间游上庠,二十年无所成,浩然归隐。教子甚严,登第及特恩者七人。郡称义方田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9—1101 【介绍】: 宋台州宁海人,字正元,别号赤城。胡瑗私淑弟子。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历知五县,官至京西北路提点刑狱,慷慨建白,务恤民隐,尝与苏轼论水利,凡兴复陂塘五十有五,秩满去,民为立祠。有《易解》、《赤城集》、《伤寒救俗方》。
全宋诗
罗适(一○二九~一一○一),字正之,别号赤城,宁海(今属浙江)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为桐城尉。历知泗水、济阴、陈留、江都、开封五县,提点两浙、京西北路刑狱,官终朝散大夫(《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三。有《赤城集》十卷,已佚。事见清光绪《台州府志》卷七二附宋舒亶《朝散大夫罗公墓志铭》,同书有传。今录诗十九首。
全宋文·卷一六四九
罗适(一○二九——一一○一),字正之,别号赤城,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治平二年进士,为舒州桐城县尉,移兖州泗水令,改著作佐郎、知曹州济阴县,徙知开封府陈留县、扬州江都县、开封府开封县,迁府推官,提点府界刑狱。继为两浙提点刑狱、京西北路提点刑狱。建中靖国元年卒,年七十。适好古强学,独嗜《》,著有歌诗章疏碑碣杂文百卷。见舒亶《宋朝散大夫罗适墓志铭》(《台州金石录》卷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显忠,号祖印禅师,仁宗嘉祐间人(《嘉泰会稽续志》卷四)。为南岳下十一世,金山颖禅师法嗣,住越州石佛寺。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二。今录诗十八首。
释浩宏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四二七
浩宏,嘉祐中杭州梵天寺僧。传天台教,获赐紫方袍,号了空大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越州人,字子履。母再嫁陈见素,因冒姓陈,见素卒,还本姓。仁宗朝,官至集贤殿修撰,坐谪流落。与欧阳修、苏舜钦辈游。善真行书,时有《寓山集》。
全宋诗
陆经,字子履,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其母再嫁陈见素,冒姓陈。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见素卒,复姓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四)。庆历元年(一○四一),为集贤校理(同上书卷一三四)。三年,贬监汝州酒税。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判太常寺(同上书卷二三二)。十年,知河中府,召直史馆(同上书卷二八○)。善真行书(《宣和书谱》卷六)。有《寓山集》(《周文忠公集》卷五三《陆子履寓山集序》),已佚。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五七九
陆经,字子履,越州(今浙江绍兴)人,一说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号嵩山老人。庆历初以大理评事为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三年,以议礼反复,落职兼汝州酒税,寻复。四年,又为台官诬构,责授袁州别驾,沦落江淮十馀年。至嘉祐初乃复馆职。熙宁中历刑部、兵部员外郎,曾知苏、颍等州,终知河中府。十年,迁集贤殿修撰,命再任。召知审官东西院,方向于用,而已老矣。经善真行书,每与人书碑志,前辈高文,必求经书,故经之石刻殆遍天下。著有《嵩山集》十二卷。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四、一三九、一五三、二二三、二八○,《东轩笔录》卷一○,《清献集》卷六,《宣和书谱》卷六,《周文忠公集》卷五三,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一。
韩迥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昭州人,号东山野叟。累官太子中舍。仁宗嘉祐中引疾归。转运使李师中尝赠诗称其气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0—1097 【介绍】: 宋永静军东光人,字莘老。仁宗嘉祐中进士。以荐召试,补馆阁校勘。迁监察御史里行,屡上疏反对新法,谪监衡州盐仓。神宗元丰中除右司郎中,知滑州。哲宗立,召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劾新党并罢常平、免役法。拜尚书右丞,累迁右仆射。以言官劾其援引私党等,罢知郓州。哲宗亲政,连贬新州安置。有《忠肃集》。
全宋诗
刘挚(一○三○~一○九七),字莘老,永静军东光(今属河北)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试南宫令,徙江陵观察推官。英宗治平中,以韩琦荐补馆阁校勘。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迁监察御史里行,屡上书论列新法不便,贬监衡州盐仓。数年后,召入同知太常礼院。元丰初,为开封府推官,迁右司郎中。因建议执政合厅办事,被言者劾以他故,罢官归乡。明年,起知滑州。哲宗立,召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御史中丞。元祐六年(一○九一。拜尚书右仆射。挚性峭直,勇于去恶,旋为谗者罗织,出知郓州,徙青州。绍圣初哲宗亲政,以元祐党人累贬鼎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八。有《忠肃集》四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宋史》卷三四○有传。 刘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王灏编《畿辅丛书》本(简称畿辅本)。辑得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六六五
刘挚(一○三○——一○九八),字华老,永静东光(今河北东光)人。嘉祐四年进士,调试南宫令,治平中以韩琦荐召试馆职,补馆阁校勘。熙宁四年迁监察御史里行,屡上疏论列新法扰民,遂贬责监衡州盐仓。元丰中,历右司郎中,知滑州。哲宗立,召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御史中丞。元祐元年进尚书右丞。后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为朔党领袖。六年拜右仪射,旋为言官弹劾,出知郓州。哲宗亲政,累贬新州安置,绍圣四年末卒于贬所。著作有《忠肃集》等。《宋史》卷三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030—约110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神宗熙宁七年,因郑侠上书请罢新法事,牵连下狱。元丰五年监颍昌许田镇。后退居京城。仕宦偃蹇,不肯一傍贵人之门。文章翰墨,自立规模。工词,多感伤之作,婉丽缠绵。有《小山词》。
全宋诗
晏几道(一○三○?—一一○六?)(《唐宋词人年谱·二晏年谱》),字叔原,号小山,江西临川(今属江西)人。殊子。仁宗至和中,为太常寺太祝(《文忠集》卷二二《侍中晏公神道碑铭》)。曾监颖昌许田镇(《山谷集》卷一六《小山集序》)。徽宗崇宁四年(一一○五),由乾宁军通判转开封府推官(《摛文堂集》卷五《通判乾宁军晏几道开封府判官制》)。转管勾使院(《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八六)。几道以乐府著称,有《小山词》传世。今录诗七首。
词学图录
晏几道(1040-1112) 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人。晏殊第七子。有《小山词》。
全宋文·卷一六六四
晏几道(约一○三○——约一一○六),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熙宁中,为郑侠上书请罢新法事系狱,元丰五年监颍昌府许田镇,又曾任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后退居京师,赐第。能文章,尤工乐府,著有《小山词》。见《摛文堂集》卷五《通判乾宁军晏几道开封府判官制》,《碧鸡漫志》卷二,夏承焘《二晏年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昌军南城人。道士。字太虚,号真靖,自称碧虚子。谓游天台遇鸿濛先生张无梦授秘术,神宗闻其名,召对天章阁,命设罗天大醮,累迁至右街副道篆,赐号真人。乞归庐山,行李百担皆经史。读书至老不倦,诗书画皆清婉可喜。卒年七十。著有《四升经集注》等。
全宋诗
陈景元(一○三○—一○九九),字太虚,道士,自称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神宗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授右街副道箓。熙宁六年(一○七三)为太一宫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四),赐号真人。哲宗元符二年乞归庐山,卒,年七十。事见《宣和书谱》卷六。
全宋文·卷一五二九
陈景元(一○二五——一○九四),道士,字太虚,自称碧虚子,赐号真靖大师。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自幼学道,弱冠弃家,游历经三十年。神宗闻其名,召对天章阁,累迁至右街副道箓,赐号真人。后乞归庐山,晚年栖茅山。绍圣元年卒,年七十。好读书,至老不倦,所藏内外书数千卷,皆素所校正,诗书画皆清婉可喜。著有《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南华真经章句音义》、《西升经集注》、《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度人经集注》等多种,俱收入《正统道藏》。事迹见《宣和画谱》卷六,薛致玄《述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道藏》难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