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5829,分1722页显示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5  36  37  38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刘师老
释普岸( 平田 )
白居易(乐天 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世称 香山老子、香山老居士、元白、白司马、白傅、白少傅 别称 浔阳叟、白文公 行第 二十二 冯翊县侯 )
释广脩( 十望大德 )
李渤(浚之 白鹿先生 行第 十 )
僧遗则( 长孙 佛窟学 )
僧隐峰( 邓隐峰 )
施肩吾(希圣 栖真子 )
李涉(清溪子 )
刘叉(彭城子 )
宋若宪(女学士 )
杨虞卿(师皋 党魁 行第 八 )
僧智常( 至真禅师 赤眼归宗、李万卷 )
郑浣( 行第 得人 )
周匡物(几本 名第先生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彭城人。刘湾子。德宗贞元末举进士不第。宪宗元和末,为郑滑节度使刘悟从事,官侍御史内供奉。悟移镇昭义,师老入朝,授右司郎中。穆宗长庆初,与吐蕃会盟,以师老为盟会副使。
释普岸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蔡氏。汉东人也。弱龄颖慧。性脩洁。荤膻之物未尝入口。出就师传。通经义。秉翰摅辞。有可观者尝入僧舍。览佛经。味玩不能已。叹曰。出世之法。非造次可及。即辞亲。造百丈山怀海禅师。咨询心要。久之落发登戒品。寻受记莂。已而出世安六寿山院。 示众云。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大和中振策东游天台。遍览形胜。得平田之地乃卜筑焉。有僧到参。岸打一柱杖。其僧近前。把住柱杖岸。云老僧适来造次。僧却打岸一柱杖。岸云。作家作家。僧礼拜岸把住云。是阇梨造次。僧大笑。岸云者个师僧。今日败阙也。又尝有偈云。大道虚旷。常一真心。善恶勿思。神清物表。随缘饮啄。亦复何为。会昌三年。集弟子垂训而灭。寿七十四。弟子全亮唯约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普岸。姓蔡氏。汉东人也。冲弱之龄。迥然聪敏。骨目奇秀。天生不嗜荤膻。长有出尘之意。其父严毅训授经籍渐通其义。秉翰伸辞宛然华藻。因入僧舍暂执经卷。乃叹曰。佛法玄微非造次可及。决志辞亲。时怀海禅师居百丈山。毳纳之人骈肩累足。时号大丛林焉。岸叩其关。海摄受之。日随普请施役。夜独执烛诵经。曾不惮劳。遂谐剃染。及升戒品。便习禅那壁坐忘疲。观心恒务。瞻卜附风而香远。[虥-儿+巾]猫逢兽而吼高。学者成围。请于安陆寿山院坐道场矣。如是环拱可四百馀众。执器听瞿沙之说。投筹待鞠多之度。大利群机得道者众。大和年中谓众曰。吾山水之游未厌。诸人勿相留滞。天台赤城。道猷曾止息焉。华顶石梁。智者昔降魔矣。将游之也。自襄阳逦迤而来。从沃洲天姥入天台之西门。得平川谷中峰名大舍。号平田是也。观其山四舍郁翠。东西山石门。而有三井龙潭。东入石桥圣寺。乃是绿身道猷尊者结茅居此。未几见虓虎乳子。瞪目而视岸。岸以杖按其头曰。贫道闻此山是神仙窟宅罗汉隐居。今欲寄此安禅。檀越勿相惊挠。经宿领子而去。以大和七年癸丑十月二十七日营构丈室。携一童侍给薪水耳。八年春禅侣辐凑众力义成此院。号平田焉。开成中宛是大道场。会昌三年七月告众入灭。春秋七十四。度弟子全亮。俗姓陈氏。悟师之道得凤之毛。一人唯约。在上元入灭。肉身不朽。岸迁塔于是山。前此寺置五百罗汉殿。永嘉全亿长史画半千形像。每一迎请必于石桥宿夜焚香。具幢盖螺钹引导入于殿。香风送至。幡幢之势前靡而入门即止。其石梁圣寺在石桥之里。梵呗方作香霭始飘。先有金色鸟飞翔后林树。石畔见梵僧。或行或坐。或招手之状。或卧空之形。眴息之间千变万化。汉南国王钱氏频年施供养。祥瑞极繁。今上太平兴国三年。于滋福殿宣问两浙都僧正赞宁石桥长广量度。一皆实奏。帝叹嗟久之。至八年因福田寺道者自询誓断腕然鍊乞重造此寺。乃宣内殿头高品卫绍钦张承贵革故规制。若化出天宫焉。今岸师影堂在寺之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6 【介绍】: 唐华州下邽人,祖籍太原,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白季庚子。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时,历迁翰林学士、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居易首上疏,请亟捕凶手。以越职言事,贬江州司马。穆宗长庆初,累擢中书舍人,乞外任,为杭州刺史,筑堤捍钱塘湖,溉田千顷。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复除苏州刺史。文宗立,入为秘书监,迁刑部侍郎。大和三年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遂居洛阳。晚年奉佛,以诗酒自娱。武宗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工诗,倡导“新乐府”运动。诗文与元稹齐名,世号“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又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6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排行二十二。下邽(今陕西渭南)人,郡望太原(今属山西)。先世本龟兹人,汉时赐姓白氏。卒谥文,后人又称白文公。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十九年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尉,二年自集贤校理充翰林学士。五年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六年丁母忧去官。此数年为谏官期间,屡上奏章请革弊政,为宦官及旧官僚集团所切齿痛恨,其“惟歌生民病”之辉煌组诗《秦中吟》、《新乐府》即作于此时。十年六月,因上书论奏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主张捕贼雪耻,引起宦官及旧官僚集团不满,以越职言事之罪,自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转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十五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旋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及中书舍人。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自中书舍人出为杭州(今属浙江)刺史。敬宗宝历元年(825)自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再出为苏州(今属江苏)刺史。在杭州及苏州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受百姓爱戴。后返长安,相继出任秘书监及刑部侍郎,愈感宦途险恶,乃于文宗大和三年(829)春辞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归洛阳(今属河南),自此未再返回长安。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卒于六年八月,葬于洛阳龙门山。生平见李商隐《唐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左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及新、旧《唐书》本传。年谱有宋陈振孙《白文公年谱》、清汪立名《白香山年谱》,以今人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为详备。白居易为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及文学理论家,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然白实胜于元,故宋人钱易称“白居易为人才绝”(《南部新书》卷三)。白居易之散文在唐代亦有甚高之地位,《旧唐书·元白传赞论》盛称其奏议为“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白居易之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之影响,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儒家思想实居主导地位,其早期“志在兼济”之讽谕诗乃其文学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之实践,如《秦中吟》、《新乐府》组诗等均为讽谕诗之名篇,尤以《新乐府》五十首为最,不仅主题鲜明,措辞尖锐,且整体构架精巧缜密,体现叙事与议论之统一,突破“怨而不怒”之传统,描写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确系诗歌领域一大创新。“元和体”之创制亦为白氏之重大贡献。所谓“元和体”,以作者个人言之,即包括其《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东南行一百韵》等长篇排律及次韵相酬之作、流连光景之小诗,其中尤以“感伤诗”中之《长恨歌》、《琵琶行》,在当时已享“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盛誉(唐宣宗吊白居易诗),后世且誉为“古今长歌第一”(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五)。其余如“杂律诗”内景中寓情之《钱塘湖春行》、以白描手法见长之《问刘十九》等,皆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成为千古传诵之名篇。白氏之作虽伤于“大露太尽”(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语言朴直,而其艺术特点乃“用语流便”(许学夷《诗源辨体》),平易近人,章法变化多端,每能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用常得奇”(《艺概·诗概》),“眼前能转物,笔下尽逢源”(张镃《南湖集》卷四《读乐天诗》)。晚年诗“极高妙”(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苏轼语),愈益淡远旷达。许学夷复谓其诗“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诗源辨体》卷二八)。总之,白诗之艺术境界须千锤百炼始能臻此,世以“轻率”讥之,实不足取。明江进之《雪涛小书·评唐》论白居易之历史地位云:“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著并包囊入我诗内。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阔多少。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启境,名曰‘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白居易诗文全集向无注本。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最为完备。研究著作有陈寅恪《元白诗笺證稿》等。资料汇编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全唐诗》存诗3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8首,44句。
唐诗汇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幼聪慧。建中末,两河用兵,寄家符离,播迁吴越。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又登书判拔萃、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元和元年,授盩厔尉。三年,除左拾遗,为翰林学士,居谏职内廷,直言无讳避;又为《秦中吟》、《新乐府》,指斥时事,故为权近所恶。丁母忧,服除,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上疏请捕刺武元衡之凶手,贬江州司马。量移忠州刺史。穆宗即位,召为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出为杭、苏二州刺史。大和初,任秘书监、刑部侍郎。三年春病免,遂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历河南尹、太子少傅分司。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吟咏自适,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卒。居易于元和中提倡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创通俗一派,影响深远。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晚年居洛,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世称“刘白”。自编《白氏文集》七十五卷,宋初佚五卷。今有《白氏长庆集》(一名《白香山集》)七十一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十九卷。
词学图录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徙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有《白氏长庆集》,存词30余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后与元稹同登书判拔萃科。历任翰林学士、江州司马、襄州别驾、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后人又称白傅或白太傅,官终刑部尚书。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并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曾作七律《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等诗,借黄鹤楼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
全唐诗补逸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贞元十六年擢进士第,元和初又擢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任左拾遗,出为江州司马,历刺杭、苏二州,以刑部尚书致仕。会昌六年卒,年七十五。补诗二首。(复出一首)
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六
居易字乐天。其先太原人。徙下邽。贞元十四年进士。元和元年制策乙等。累转主客郎中知制诰。文宗朝授太子少傅。封冯翊县侯。会昌中以刑部尚书致仕。大中元年卒。年七十六。赠右仆射。

作品评论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夫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言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
元白力勍而气孱,乃都市豪估耳。
唐摭言
白乐天去世,大中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旧唐书本传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
六一诗话
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
《诗病五事》
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移,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
临汉隐居诗话
白居易亦善作长韵叙事,但格制不高,局于浅切,又不能更风操,虽百篇之意,只如一篇,故使人读而易厌也。
冷斋夜话
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
西清诗话
白乐天诗自擅天然,贵在近俗;恨为苏小,虽美终带风尘耳。
诗话总龟后集
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粘皮骨:此所以为难。刘梦得称白乐天诗云:“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世人方内欲相从,行尽四维无处觅。”
岁寒堂诗话
梅圣俞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元微之云:“道得人心中事。”此固白乐天长处,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馀蕴,此其所短处。
猗觉寮杂记
“亲家翁”、“开素”、“鹊楼河”,皆俗语。白乐天用俗语为多,《赠皇甫郎中亲家翁》诗:“晚核嘉姻不失亲。”又云:“月终斋满谁开素,须记奇章置一筵。”又云:“凶似鹊楼河:
观林诗话
乐天云:“近世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文,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乐天既知韦应物之诗,而乃自甘心于浅俗,何耶?岂才有所限乎?
苕溪渔隐丛话
《法藏晬金》云:余尝爱乐天词旨旷达,沃人胸中。有句云:“我无奈命何,委顺以待终。命无奈我何,方寸如虚空。”夫如是则造化均偏,不足为休戚,而况时情物态,安能刺鲠其心乎?
《朱子全书•论诗》
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律底涎出。
《臞翁诗评》
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课农桑,事事言言皆着实。
诗人玉屑
张文潜云:世以乐夭诗为得于容易,而耒尝于洛中一士人家见白公诗草数纸,点窜涂抹,及其成篇,殆与初作不侔。
诗人玉屑
苕溪渔隐臼:乐天诗虽涉浅近,不至尽如冷斋所云。余旧尝于一小说中曾见此说,心不然之,惠洪乃取而载之诗话,是岂不思诗至于老妪解,乌得成诗也哉!余故以文潜所言,正其谬耳。
诗人玉屑
白氏集中,颇有遣怀之作,故达道之人,率多爱之。
诗林广记
陈后山云:陶渊明之诗,写其胸中之妙。无陶之妙而学其诗,终为乐天耳。《青箱杂记》云:白乐天诗,达者之词也。
滹南诗话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允满,殆与元气相侔。至长韵大篇,动数百千言,而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此岂撚断吟须、悲鸣口吻者所能至哉!而世或以浅易轻之,盖不足与言矣。
四友斋丛说
余最喜白太傅诗,正以其不事雕饰,直写性情。夫《三百篇》何尝以雕绘为工耶?世又以元微之与白并称,然元已自雕绘,唯讽谕诸篇差可比肩耳。
《艺苑卮言》
张为称白乐天“广大教化主”。用语流便,使事平妥,固其所长,极有冗易可厌者。少年与元稹角靡逞博,意在警策痛快,晚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诗道未成,慎勿轻看,最能易人心手。
《艺苑卮言》
白极推重刘“雪里高山头早白,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为有神助,此不过学究之小有致者。白又时时颂李颀“渭水自清泾至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欲模拟之而不可得。徐凝“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极是恶境界,白亦喜之,何也?风雅不复论矣,张打油、胡钉铰,此老便是作俑。
李维桢《读苏侍御诗》
香山以禅为诗,以诗为禅。前乎此者,有王右丞;后乎此者,有苏端明,与香山材相等。三人诗格多因时代,不必求异,不必求同,此其入禅深处。夫无名,名之至也。
《诗薮•内编》
乐天诗世谓浅近,以意与语合也。若语浅意深,语近意远,则最上一乘,何得以此为嫌?《明妃曲》云:“汉使却回频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土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三百篇》、《十九首》不远过也。
胡应麟《题白乐天集》
唐诗文至乐天,自别是一番境界、一种风流,而世规规以格律掎之,胡耳目之隘也?
唐音癸签
引刘全白语:白性倜傥,苦赋诗,尤工古歌。才调逸迈,往往兴会属辞,古人之善诗者亦不逮。
逸老堂诗话
白乐天诗,善用俚语,近乎人情物理。元微之虽同称,差不及也。
《诗源辨体》
白乐天五言古,其源出于渊明,但以其才大而限于时,故终成大变。其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
《诗源辨体》
五言古,退之语奇险,乐天语流便,虽其相反,而快心露骨处则同;就其所造,各极其至,非馀子所及也。司空图谓“元白力勍而气孱”,盖以其语太率易,不苍劲故耳。
《诗源辨体》
乐天五言古最多,而诸家选录者少,盖以其语太率易而时近于俗,故修词者病之耳。然元和诸公之诗,贵快心尽意时纵恣自如,故予谓乐天诗在退之之下,东野之上。或有取于东野而无取于乐天,非所以论元和也。
《诗源辨体》
乐天七言古,《长恨》、《琵琶》叙事鲜明,新乐府议论痛快,亦变体也。
《诗源辨体》
乐天五七言律绝悉开宋人门户,但欠苍老耳。五言排律华赡整栗,而对尚工切,语皆琢磨,乃正变也。
《诗源辨体》
乐天诗,非不自知其变,但以其才大不能束缚,故不得不然。观其《和答微之诗序》云:“顷者在科试间,常与足下同笔砚,每下笔时辄相顾,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然与足下为文,所长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故知其不得不然耳。
《诗辩坻》
何元朗最喜白太傅,称其“不事雕饰,直写性情”,不知此政诗格所由卑也。
才调集补注
白公讽刺诗,周详明直,娓娓动人,自创一体,古人无是也。凡讽谕之义,欲得深隐,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公尽而露,其妙处正在周详,读之动人,此亦出于《小雅》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白傅实一清奇之才,歌行、曲引、乐府、杂律诗,故多可观者。其病有二:一在务多,一在强学少陵。率尔下笔,秦武王与乌获争雄,一举鼎而绝脰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选白诗从无精识,喜恬澹者兼收鄙俚,尚气格者并削风藻,此子瞻所云“不与饭俱咽,即与饭俱吐”者也。
《唐音审体》
白傅诗平易坦直,如家人妇子谈布帛菽粟事.自我作古,前人从无此格,岂非千古绝调,然必不可效也。效他家不得,各随其力之所至;而效白体不得,将流为浅率俚俗。刻鹄画虎之辨,学者不可不慎所择。
《古欢堂集杂著》
乐天(五律)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到语,皆他人所未发。(七绝)山峙云行,水流花开,似以作绝句为乐事者。
《唐七律选》
乐天为中唐一大作手,其七古五排,空前掩后,独七律下乘耳,然犹领袖元和、长庆间。宝、太以后窃脂乞泽者,越若干年亦文豪也,若同时倡和,争相摩仿,终不得似。此如东家效西家,才分悬远。
《中晚唐叩弹集例言》
唐人至白香山,独辟杼机,摆脱羁绁于诸家中,最为浩瀚。比之少陵,则泰山乔岳,一则长江大河。忧乐不同,而天真烂漫未尝不同也;难易不一,而沉着痛快未尝不一也。学者熟之,可以破拘挛,洗涂泽。
原诗
白居易诗,传为老妪可晓,余谓此言亦未尽然。今观其集,矢口而出者固多,苏轼谓其局于浅切,又不能变风操,故读之易厌。夫白之易厌,更胜于李(白)。然有作意处,寄托深远,如《重赋》、《致仕》、《伤友》、《伤宅》等篇,言浅而深,意微而昆,此风人之能事也。至五言排律,属对精紧,使事严切,章法变化中,条理井然,读之使人唯恐其竞,杜甫后不多得者;人每易视白,则失之矣。
《唐诗成法》
白傅才大如海,书破万卷,使生盛唐,当与李、杜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末季各有时尚,遂出真切平易,故往往失之浅俗,文章果关乎气运耶!然虽无江河急流之势,泰华崭绝之峰,而中正和平,意如扪丝,兼以转折灵变,动循法度,所以超乎群伦之上,出乎众妙之中,至今脍炙人口,沁人心脾,良有以也。后人或无其才,或不肯读书,喜其明白易解,妄步邯郸,止得浅俗,故日趋卑下耳。呜呼,白诗岂易学者哉!
高澍然《种竹山房诗稿序》
乐天取源之地何?杜子美是已。夫白之疏达,视杜之沉郁不类也,要其性厚而气舒,体博而完固,何一非出于杜?其视之甚易,得之甚逸,所谓不必似之,取其自然者耳。兹所以为唐一大宗欤?宋之欧阳永叔、陆务观皆祖杜而宗白,复为宋大宗,则白之武往尾来,其源流远矣,学之者乌可不审其自哉!
《唐诗别裁》
乐天忠君爰国,遇事托讽,与少陵相同。特以平易近人,变少陵之沉雄浑厚,不袭其貌而得其神也。
《唐诗别裁》
元、白译律,滔滔百韵,使事亦复工稳,但流易有馀,变化不足。
《贞一斋诗说》
五言排律,至杜集观止。若多至百韵,杜老止存一首,末亦未免铺缀完局,缘险韵留剩后幅故也。白香山窥破此法,将险韵参错前后,略无痕迹,遂得绰有馀裕。故百韵叙事,当以香山为法。但此亦不必多作,恐涉夸多斗靡之习。
《剑溪说诗又编》
白乐天中怀坦荡,见之于诗,亦洞澈表里,曲尽事情,俾读者欣然如对乐易友也。然往往意太尽,语涉粗俗,似欠澄汰之功。
《唐宋诗醇》
唐人诗篇什最富者,无如内居易诗。其源亦出于杜甫,而视甫为多……盖根柢六义之旨,而不失乎温厚和平之意,变杜甫雄浑苍劲而为流丽安详,不袭其面貌而得其神味者也。
随园诗话
周元公云:“白香山诗似平易,间观所存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余读公诗云:“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
瓯北诗话
中唐以后,诗人皆求工于七律,而古体不甚精诣,故阅者多喜律体,不喜古体。唯香山诗,则七律不甚动人,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惬,得一篇辄爱一篇,几于不忍释手。盖香山主于用意。用意,则属对排偶,转不能纵横如意;而出之以古诗,则唯意之所至,辨才无碍。且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刘梦得所谓“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者,此古体所以独绝也。然近体中五言排律,或百韵,或数十韵,诗研炼精切,语工而词赡,气劲而神完,虽千百岂亦沛然有馀,无一懈笔。当时元、白唱和,雄视万代者正在此,后世卒无有能继之,此又不徒以古体见长也。
瓯北诗话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试平心论之,诗本性情,当以性情为主。奇警者,犹第在同句间争难斗险,使人荡心骇目,不敢逼视,而意味或少焉。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此元、白较胜于韩、
瓯北诗话
元、白二人,才力本相敌。然香山自归洛以后,益觉老干无枝,称心而出,随笔抒写,并无求工见好之意,而风趣横生,一喷一醒,视少年时与微之各以才情工力竞胜者,更进一筹矣。故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
石洲诗话
白公五古上接陶,下开苏、陆;七古乐府,则独辟町畦,其钩心斗角,接榫合缝处,殆于无法不备。
石洲诗话
白公之为广大教化主,实其诗合赋、比、兴之全体,合《风》、《雅》、《颂》之诸体,他家所不能奄有也。若以渔洋论诗之例例之,则所谓广大教化主者,真是粗细雅俗之不择,泥沙瓦砾之不拣耳。
《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
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然滑俗之病,遂至滥恶,后皆以太傅为藉口矣。非慎取之,何以维雅正哉!
《艺概》
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艺概》
白香山乐府与张文昌、王仲初同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旷而彼峭窄耳。
《岘佣说诗》
香山五言,直率浅露,殆无可法。《秦中吟》诸篇较有意思,而亦伤平直。
《岘佣说诗》
香山七古,所谓“长庆体”,然终是平弱漫漶。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程晓、应璩,亦参法陶公,研淡为华,琢虚成隽,虽与微之同訾轻俗,要自神清。《续古》十篇,夭条明丽,虽劲惭彭泽,高谢枚生,而挺秀缘情,正如子山拟阮,寓意微词,清思绝径。唯与微之赠答,少损其韵,亦缘精神相属,动与形模也。《秦中吟》、《讽喻诗》,则染采王建,青蓝异色,各尽其妍矣。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
白诗之妙,实能于杜、韩外扩充境界。宋诗十之七八从《长庆集》中来,然皆能以不平变化其平处。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东阳下混留氏。既落发。隶禅林寺。即入邃师之门。以研穷教指。学者云萃。且日诵法华维摩金光明梵网四分戒本。六时行道。又每岁行忏法七七日。第四则随自意三昧也。开成三年。日本国僧圆载躬来请法。台州刺史韦珩。迎讲止观于郡斋。会昌三年三月十六日终。寿七十二。腊五十二。葬金地道场。嗣其法者。物外。咸通七年。门人良汶。发而阇维之。获舍利千馀粒。以入塔。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广脩。俗姓留氏。东阳下昆人也。淑质贞亮早预邃师之门。研穷教迹学者云拥。日诵法华维摩金光明梵网四分戒本。六时行道弗休弥年更笃。每一岁行忏法七七日。则第四随自意三昧也。开成三年日本国僧圆载来躬请法。台州刺史韦珩。谓讲止观于郡斋。以会昌三年癸亥岁二月十六日。终于禅林本寺。俗寿七十三。法腊五十二。迁神于金地道场。法付门人物外焉。咸通七年门人良汶发坟火葬。淘收舍利一千馀粒。重塔缄藏焉。又湖州开元寺释高闲。本乌程人也。髫年卓跞范露异才。受法已还有邻坚志。苦学劳形未尝少惰。后入长安于荐福西明等寺隶习经律。克精讲贯。宣宗重兴佛法。召入对御前草圣遂赐紫衣。仍预临洗忏戒坛。号十望大德。性情节操矗然难屈。老思归乡。终于本寺。弟子鉴宗敕署无上大师。亦得闲之笔法。闲常好将霅川白纻书真草之踪。与人为学法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31 【介绍】: 唐洛阳人,字浚之。励志所学,不从科举,隐于嵩山。宪宗元和九年,应著作郎征。岁余,迁右补阙。峭直敢谏,数上章忤旨。穆宗长庆、敬宗宝历中,渤不顾患难,章疏论列,帝虽昏纵,亦为之感悟。转给事中。出为桂管观察使。文宗大和中,拜太子宾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31 字浚之,号白鹿先生,排行十。洛阳(今属河南)人。德宗贞元中与兄涉偕隐庐山白鹿洞,十九年(803)移居嵩山。宪宗元和八年(813)以左拾遗征,不至,移家洛阳。九年上书,拜著作郎。十一年迁右补阙,累历考功员外郎。穆宗长庆元年(821)贬虔州刺史,历江州刺史,累迁给事中。敬宗宝历元年(825)出为桂管观察使,二年以疾罢归。文宗大和五年(831)征为太子宾客,七月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5首。
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渤字浚之。洛阳人。励志不仕。隐嵩山。元和初以山人徵为左拾遗。不赴。九年召为著作郎。穆宗朝累迁谏议大夫。敬宗立。转给事中。出为桂管观察使。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徵。卒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30 【介绍】: 唐僧。长安人,俗姓长孙。善属文,能诗,工草书。雅耽经史,尤乐佛书。出家从牛头山慧忠,后居天台山佛窟岩,传其道者号为佛窟学。有《无生等义》及诗文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遗则。俗氏长孙。京兆长安人也。祖冽鄂州司马。考利涉隐居金陵。则弱不杂俗。恬恬终日而无所营。始从张怀瓘学草书。独尽笔妙。雅耽经史尤乐佛书。以为得吾心。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慧忠。忠所谓牛头六祖也。始天竺达磨以释氏心要至。传其道者有曹溪能嵩山秀。学能者谓之南宗学。学秀者谓之北宗学。而信祖又以其道传慧融。融得之居牛头山。弟子以传授。由是达磨心法有牛头学。则既传忠之道。精观久之。以为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吾知之矣。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虎豹以为宾。麋鹿以为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有慕其道者曰。道者未有弟子。相率为筑室。图佛安僧。蔚为精舍焉。故元和已来传则道者。又自以为佛窟学。佛窟之号自则始也。一坐四十年。大官名侯赍书问讯檀舍。则未尝有报谢。礼拜者未尝而作起。时岁在庚戌。季夏十有三日。召弟子曰。汝其勉之。至十五日夜遂坐殁。是夜山下人闻若山崩。旦望之则䌽云翔泊于岩上。父老皆泣曰。师死矣。已而视之果然。凡则二十岁为僧腊。五十有八而终。善属文。始授道于钟山。序集融祖师文三卷。为宝志释题二十四章。南游傅大士遗风序。又无生等义。凡所著述辞理粲然。其他歌诗数十篇皆行于世。则元居瀑布泉西佛窟本院建龛塔。会昌中例毁之。其院为道门所有。后开元寺僧正法光。于咸通乙酉岁。遂徙碑于今所。河南尹韩又伪碑文。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长孙。京兆长安人。则弱不杂俗。恬恬终日。而无所营。始从张怀瓘学草书。独尽笔妙。雅耽经史。犹乐佛书。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六祖慧忠。传忠之道。精观久之。以为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虎豹以为宾。麋鹿以为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有慕道者曰。道者未有子弟。相率为筑室。图佛安僧。蔚为精舍。元和已来。传则道者。又自以为佛窟学。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邓,建州邵武县(今福建邵武)人。生卒年不详。禅宗僧侣,约生活于中唐。尝谒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与南泉普愿论道,终为马祖法嗣。后至五台山金刚窟前示灭。《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二一、《景德传灯录》卷八均有传。诸书录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邓。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騃而刚毅。有执不可或挠。既纳具。初见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头亦不契。终嗣马祖。则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头时。问云。如何得合道去。头云。我亦不合道。峰云。毕竟如何。头云。汝不合道来。得多少时耶。峰无语。一日石头刬草次。峰叉手傍立。头掷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个。不刬得那个。头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势。头云。汝只刬得那个。不刬得者个。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说者个那个。峰一日推土车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请师收足。祖云。已展不缩。峰云。已进不退。乃推车过。祖归法堂。手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峰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与众僧参次。泉指净瓶云。铜瓶是境。不得动著境。与老僧。将瓶中水来。峰便拈净瓶于泉面前泻水云。何曾动著。泉便休。到沩山。于上座头。解放衣钵。沩山闻到。先具威仪。下堂看师叔。峰见山来。便作睡势。山归方丈。峰发去。少间山问侍者。师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时有什么言语。者云无言语。山云莫道无语。其声如雷。元和中游五台。道出淮西。吴元济方以蔡城。抗王师。久相持未决胜负。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厉者。乃掷锡空际。飞步过之。两军之士。皆仰望叹服。慈让之心。油然以生。善恶逆顺之理顿判。元济之缚。蔡城之破。诚不待李愬之谋也。遍阅灵迹。乃复倒植于金刚窟中。以示灭焉。观其履天戴地。衣裾裤褶。无所垂褪。而肢体不露。众欲舁举。则坚莫之动。后其女弟之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犹惑乱世俗耶。徐抵之仆。噫异矣。遂阇维。塔舍利其地。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侚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后往观方。见池阳南泉禅师令取澡罐。提举相应为愿公所许焉。终认嗣马禅师耳。峰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瞋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仆。遂荼毗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系曰。僵尸累足于事一同。立逝坐亡为修三昧。此者头支厚载履蹈青冥。逆恒理以难知谅。是人而不测若斯倒置。振古一人。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为女𡡓之骂焉。如幻之功善权大矣。或曰。淮西之役唐书胡弗载隐峰飞锡解阵邪。通曰。小说所传或得其实。是故春秋一经。五家作传可得同乎。 又汉州开化寺释亡名。先因入寺见瑞应交现。遂誓舍身剋苦为期。忽于殿中焚香次。俄睹地屋皆为琉璃色。有菩萨乘五色云。下庭中曰。汝极坚至必当得道。吾求證汝。亡名叩头礼拜。斯须不见。寺僧至云。学院内皆变琉璃色。叹嗟不已。其僧复勤节行焉。 又邓州有僧亡名。年且衰朽游行穰邓州间。日食二雉鸠。僧俗共非之。老僧终无避回。尝馔羞之次有贫士求餐。分其二足与之食。食讫老僧盥漱双鸠从口而出。一则能行。一则匍匐在地贫士惊怪亦吐其饭其鸠二足复全。其僧实不食此禽。自尔众人崇重号曰南阳雉鸠和尚也。有叹之曰。昔青城山香阇黎饮酒啖肴。然后吐出鸡羊肉。皆化作本形。飞鸣而入坑穴中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徇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嗔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倒。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睦州分水人,字希圣。宪宗元和进士。后隐居洪州西山,世称“华阳真人”。为诗奇丽。有《西山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希圣,号栖真子。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分水镇)人。曾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常州武进(今江苏武进),故亦称吴兴人,或常州人。宪宗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因自伤孤寒,深惧仕途险恶,遂不待除授,即离京东归。酷好道教神仙之术。以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为道家十二真君羽化之所,慕其真风,遂栖止以终。生平散见《唐摭言》卷八、《唐诗纪事》卷四一、《唐才子传》卷六等。为人风流少检,好为冶游香艳之词,故胡震亨称其“章句尚艳硕,乏韵致”(《唐音癸签》卷七)。《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4。
唐诗汇评
施肩吾,生卒年不详,字希圣,睦州(今浙江建德)人。世家严陵七里濑,少习《礼记》,能诗。慕神仙轻举。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未待除授,即东归,张籍有诗送之。后隐于洪州之西山,习定神静气之法。肩吾工诗,早年亦有艳情之作。著有《辨疑论》等道教著作多种,存于《道藏》中。有《施肩吾诗集》十卷,今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
肩吾字希圣。自号栖真子。洪州人。元和十年进士。隐居洪之西山。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及门十人:费冠卿、皇甫松、殷尧藩、施肩吾、周光范、祝天膺、徐凝、朱可名、陈标、童翰卿。
唐摭言
施肩吾,元和十年及第,以洪州之两山,乃十二真君羽化之地,灵迹具存,慕其真风,高蹈于此。尝赋闲居遣兴诗一百韵,大行于世。
唐诗纪事
(肩吾)为诗奇丽,著《含韵山居诗》,才情富赡。
诗薮
七言排律,唐人仅数篇,而施肩吾乃有百韵者。其诗必不能佳,然亦异矣。
唐音癸签
施肩吾学道西山,自诧群真之一,而章句尚艳硕,乏韵致,未稔何以御风?
《唐诗笺注》
施希圣绝句多拗体,格律清矫,有意拔俗。晚年高蹈洪州西山,亦足征其性之僻也。
《诗源辨体》
施肩吾七言绝见《万首唐人绝句》,凡一百五十馀首。中有艳词三十馀篇。语多新巧,能道人意中事,较微之艳诗远力胜之。
《石园诗话》
施希圣(肩吾)登元和进士,慕仙迹隐豫章西山,有《西山集》。其自序云:“二十年辛苦烟萝松月之下,或时学龟息,饮而不食,肠胃无滓,形神益清,见天地六合之奥。凡奇兆异状,阅乎心目者,锐思一搜,皆落我文字网中。”今读其诗,奇丽果如所自序。然其诗如“只言众口铄千金,不信独愁销片玉”、“氏短艳歌君不解,浅深更漏妾偏知”……皆善于言情,哀艳宛转,绝不类隐者之语。施尝有诗曰:“若数西山得道者,连予便是十三人。”岂学仙不违言情,而情之浅者,亦不足以成仙欤?
《诗学渊源》
人但知“三十六体”始十温、李,不知李贺是其所宗,而元和时施肩吾实已先之。肩吾……为诗奇丽,以近体名于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洛阳人。初与弟李渤同隐庐山。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寻以结近幸,为谏议大夫孔戣劾奏,谪峡州司仓参军。文宗大和中为太学博士,复流康州。自号清溪子。有文集,今存诗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与弟渤偕隐庐山白鹿洞,宪宗元和初受辟为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从事。元和六年(811)因投匦言吐突承璀有功,不宜出为淮南监军使,为知匦使孔戣所恶,论其与中官结交,出为硖州司仓参军。后为太常博士,于江中遇盗。盗首知是李涉,云:“自闻诗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因赠一绝,盗首厚馈而去。敬宗宝历元年(825)坐事流康州。后归洛阳,卒。生平详见《云溪友议》卷下、《册府元龟》卷一五三、《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五。其诗为严羽所“深取”。(《沧浪诗话·诗评》)辛文房称其“长篇叙事各行云流水,无可牵制”。《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存诗4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涉,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初,与弟渤同隐庐山。贞元末,辟为陈许节度府从事,累迁太子通事舍人。元和六年,投匦言吐突承璀出为淮南监军事,贬峡州司仓参军。居峡十年,遇赦,执政荐以为太学博士。宝历元年,坐武昭事流配康州。赴贬所途经桂州,时其弟渤官枝管观察使,为撰隐山元岩铭并序。其后行迹无考。涉工诗善文,尤工七绝,有名于时。有《李涉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李涉,洛阳人,渤之兄。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三
涉。洛阳人。初与弟渤偕隐庐山。自号清溪子。宪宗朝为太子通事舍人。谪峡州司仓参军。太和中为太学博士。复以事流康州。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入室六人:李贺、杜牧、李馀、刘猛、李涉、胡幽贞。
艇斋诗话
唐人李涉善为歌行,如《才调集》所载《鸡鸣曲》,荆公大喜,选载“燕王好贤筑金台”诗之类,皆全篇有思致,而词近古。
沧浪诗话
大历以后,我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唐才子传
涉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长篇叙事,如行云流水,无可牵制,才名一时钦动。
唐音癸签
李涉为人倾斜,无大异。《井栏》、《君子》诸绝,间有可观。古风概多疏莽。严沧浪深取之,不知何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朔人,号彭城子。好任侠。家境贫寒。因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遂折节读书。曾为韩愈门客,持愈案上金数金而去,曰:“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后游齐、鲁,不知所终。工为歌诗,风格犷放,然有险怪晦涩之病。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叉,又作乂、义。河朔(今河北一带)人。少任侠,因酒杀人,亡命于外,遇赦得出。流于齐、鲁,折节读书,工歌诗。闻韩愈善接天下士,步行归之,赋《冰柱》《雪车》诗,一旦居卢仝、孟郊之上。后因争语不能下宾客,持韩愈金数斤离去。曰:“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遂复归齐、鲁,不知所终。生平事迹散见于《新唐书·韩愈传》附《刘叉传》、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齐鲁二生》及《唐才子传》卷五。诗风大胆、旷放,不为传统格式所限,然有险怪晦涩之病。有《刘叉诗集》,《唐百家诗》本作3卷。《全唐诗》存刘叉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
唐诗汇评
刘叉,生卒年里贯均未详。自称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好任侠,因杀人亡命,遇赦乃出。元和中客洛阳,结识孟郊。九年左右入京,识韩愈、姚合。十四年,韩愈眨潮州刺史,叉有诗寄之。后莫知所终。又旷故不羁,诗亦如之。有《刘义诗》二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新唐书•刘叉传》
(叉)能为歌诗……闻(韩)愈接天下士,步归之。作《冰柱》、《雪车》二诗,出卢仝、孟郊右。樊宗师见,为独拜。
韵语阳秋
刘叉诗酷似玉川子,而传于世者二十七篇而已。《冰柱》、《雪车》二诗,虽作语奇怪,然议论亦皆出于正也。
《后村诗话续集》
卢仝、刘叉,以怪名家。
唐才子传
工为歌诗,酷好卢仝、孟郊之体,造语幽蹇,议论多出于正。《冰柱》、《雪车》二篇,含蓄风刺,出二公之右矣。
《唐诗品》
刘叉朔气纵横,侠心不死。观其凌驾退之,亦一奇士。《冰柱》、《雪车》似卢仝诗,其余似孟东野,气类相从,皆狂狷之流也。
《诗源辨体》
卢仝、刘叉杂言极其变怪,虽仿于任华,而意多归于正。刘较卢才实不及,故佳处亦少。
一瓢诗话
卢仝,刘叉,教外别传。
《石园诗话》
刘叉《冰柱》、《雪车》诗,人谓出卢、孟右,才气甚健。然径行直遂,毫无含蓄,非温柔敦厚之旨,少讽喻比兴之情。其《自问》诗云:“酒肠宽似海,诗胆大如天。”信乎,诗胆之大也!
《湘绮楼论唐诗》
卢仝《月蚀》、刘叉《冰柱》,皆滥觞乐府,运以时事,自成格调,参衡李、杜,俯视韩、张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唐贝州清阳人。宋若昭妹。德宗贞元时,召入宫。若昭卒,代司秘书。文宗时,以其善属辞,粹论议,尤礼之。大和中,李训、郑注用事,诬其受赂,被赐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 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与姐若莘、若昭、若伦,妹若荀俱有文名。德宗贞元四年(788)俱召入宫,预宫中唱和,号女学士。敬宗宝历元年(825)代姐若昭掌宫中文籍。文宗好文,尤重之。大和九年(835)为郑注诬奏赐死。生平附见新、旧《唐书·宋若昭传》、《唐诗纪事》卷七九。《全唐诗》存诗1首,一作宋若荀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师皋。宪宗元和五年进士。元和末,官至监察御史。穆宗初即位,不修政道,虞卿上疏极谏。文宗时李宗闵、牛僧孺辅政,用为谏议大夫,转给事中。李德裕为相,出为常州刺史。性柔佞,附权幸以为奸利。与宗闵朋比唱和,时号为党魁。宗闵复入相,召为工部侍郎,寻拜京兆尹。御史大夫李固言劾其朋党,乃令收虞卿下狱,贬虔州司户参军,卒于贬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 字师皋,排行八,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宪宗元和五年(810)登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元和末,累官至监察御史。穆宗长庆初,迁侍御史,再转为礼部员外郎、史馆修撰。与牛僧孺、李宗闵朋比唱和,与兄弟汝士,汉公操纵举场选士,时号党魁。文宗大和九年(835)拜京兆尹。为郑注、李训所构,贬虔州司马,再贬虔州司户参军,卒。事迹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佚句“河势昆仑远,山形菡萏秋”,实为杨茂卿之作。
全唐文·卷七百十七
虞卿字师皋。虢州宏农人。元和五年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累拜谏议大夫宏文馆学士。转给事中。出为常州刺史。入拜工部侍郎。授京兆尹。贬虔州司户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宪宗元和中居庐山归宗寺,善谈禅要。白居易贬江州司马,素重智常,曾与刺史李渤往访之。卒谥至真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信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生卒年不详。初唐时禅僧。幼出家,后师六祖慧能。《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中唐时禅僧。嗣马祖道一。宪宗元和中住庐山归宗禅院,世称归宗和尚或赤眼归宗和尚。白居易元和十年(815)贬江州司马时,曾从之游。穆宗长庆间,江州刺史李渤曾向之问禅。卒谥至真禅师。《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祖堂集》存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元和中。驻锡庐山之归宗院。参访之徒群拥。乐天白公。以司马贬江州。获往来咨决心要。其钦慕之至见辄坐之南面。而致拜焉。后李渤自虔州。以刺史迁。尤加悦服。一日问曰。教中谓须弥纳芥子。固其理也。又谓芥子纳须弥。亦岂理乎。常曰。人言博士读万卷书。是否。渤曰。忝得此名。常曰。摩顶放踵。身不过若干尺尔。万卷书向何处著。渤俛首。顷之。因叹赏不能已。 上堂云。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它高尚之志。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虚度时光。从前只是依它知解。发言皆滞。光不透脱。只为目前有物。诸子莫错用心。无人替你。亦无汝用心处。珍重。僧问如何是玄旨。常曰。无人能会。问曰。向者如何。常曰。有向即乖。僧曰。不向者如何。常曰。去无汝用心处。僧曰。岂无方便。常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僧曰。如何是观音妙智力。常敲鼎盖三下云。还闻否。僧曰闻。常曰。我何不闻。僧无语。常打趁。常与南泉行脚。一日煎茶相别次。南泉问曰。从前与师兄。商量此事。彼此已知。去后或有人问。毕竟作么生祗对。常曰。者一片地。大好卓庵。泉曰。卓庵且置。毕竟作么生祇对。常乃翻却茶铫便起。泉曰。师兄吃茶了。普愿未曾吃茶。常曰。作者个语话。滴水也消不得。僧问。此事如何用心。常曰。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听不闻。诸圣呵呵笑。常因俗官来。乃拈起帽带曰。还会么。官曰。不会。常曰。莫怪老僧头风。不卸帽子。常入园取菜次。画圆相围菜一株。谓众曰。辄不得动著者个。众不敢动。少顷常来。见菜犹在。便以棒打趁众僧曰。者一队汉。无一个有智慧底。常刬草次。有一僧来参。忽蛇过其前。当钁断之。僧曰。久向归宗。元来是个觕行沙门。常曰。座主归吃茶去。常目重瞳。然恐其为己祸福也。曰熏摩。以求灭去。而目为之赤。世号赤眼归宗。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智常者。挺拔出伦操履清约。遍参知识影附南泉。同游大寂之门。乃见江西之道。元和中驻锡庐山归宗净院。其徒响应其法风行。无何白乐天贬江州司马。最加钦重。续以李渤员外元和六年隐嵩少以著作徵起。杜元颖排之。出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岁。迁江州刺史。渤洽闻多识。百家之书无不该综。号李万卷矣。到郡喜与白乐天相遇。因言浔阳庐阜山水之最人物贤哲隐沦。论惠远遗迹。遂述归宗禅师善谈禅要。李曰。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师名目。白曰。若然则未识食菜阿师欤。白彊劝游二林。意同见常耳。及到归宗李问曰。教中有言。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如何芥子纳得须弥。常曰。人言博士学览万卷书籍还是否耶。李曰。忝此虚名。常曰。摩踵至顶只若干尺身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俛首无言。再思称叹。续有东林寺僧神建。讲诸经论问触目菩提。常略提举。神建不体。乃发状讼常示恶境界。时李判区分甚闻诣理。常有异相目耀重瞳。遂将药熏手。恒磨错不觉目眦红。号赤眼归宗矣。 系曰。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玄解之言。逗猛利者药妙疾轻之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6—839 【介绍】: 唐郑州荥阳人,本名涵。郑馀庆子。德宗贞元进士。累迁右补阙。敢言不讳,迁考功员外郎。文宗立,入为侍讲学士,累进尚书左丞。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以户部尚书召,未拜而卒,谥宣。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6—839 本名涵,避文宗讳改。排行十。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宰相郑馀庆之子。德宗贞元十年(794)登进士第。宪宗元和四年(809)选授集贤校理。累迁至右补阙,刚直敢言,宪宗谓馀庆曰:“卿之令子,朕之直臣,更可相贺!”穆宗长庆四年(824)迁中书舍人。文宗大和二年(828)为礼部侍郎,典贡举2年,号为得人。官至刑部尚书兼判左丞事,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所,谥宣。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郑浣长于经史,“雅有学识,进修不已。”(白居易《郑涵等太常博士制》)《全唐诗》存诗5首,残句2。
全唐文·卷六百十四
浣。宰相馀庆子。本名涵。避文宗故名改。贞元十年进士。长庆中累迁中书舍人。文宗朝拜刑部尚书。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大和四年以户部尚书徵。未拜卒。年六十四。赠尚书右仆射。谥曰宣。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几本,号名第先生。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海)人。徒步应举,至钱塘江乏资不得渡,乃题诗公馆:“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郡牧出见,乃罪津吏。唐时舟子不取举选人钱,自此始。登宪宗元和十一年(816)进士第。漳人登进士第亦自此始。宪宗贤之,敕其读书之处天城山为名第山。后仕至高州刺史。事迹散见《太平广记》卷一九九引《闽川名士传》、《唐诗纪事》卷四五、《登科记考》卷一八等。《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诗补逸
周匡物字几本,龙溪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及第,御试《学殖赋》、《莺出谷诗》,为世传诵。读书天城山,敕改其山为名第山,因号名第先生。仕至高州刺史。补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