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7706,分1848页显示  上一页  256  257  258  259  260  262  263  264  265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李侗(愿中 延平先生 文靖 )
马定国(子卿 荠堂先生 )
释嗣宗(闻庵 别称 宗白头 )
田如鳌(痴叟 )
王之道(彦猷 相山居士 )
王铚(性之 别称 汝阴老民 世称 雪溪先生 )
闻人武子(蓬池 )
薛徽言(德老 )
张澄(如莹、达明 澹岩 )
马永卿(大年、永卿 懒真子 )
潘良贵(义荣、子贱 默成、默成居士 )
释道颜(卐庵 鲜于 )
释景元(别称 护国元、元布袋、元布衲 景元 此庵 )
魏良臣(道弼 敏肃 如心居士 )
杨椿(元老 文安 世称 芸室先生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3—1163 【介绍】: 宋南剑州剑浦人,字愿中,世号延平先生。从学罗从彦,得其《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说。退居山里,谢绝世故四十余年,讲经说道,启迪后学,答问不倦。虽清贫而怡然自得,若无意当世而伤时忧国。朱熹尝从受业,得其传。卒谥文靖。有《李延平先生文集》。
全宋诗
李侗(一○九三~一一六三),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剑浦(今福建南平)人。从罗公彦学。既而退居山田,谢绝世故馀四十年。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四),朱熹受业于门。三十二年,又迎谒于建安。孝宗隆兴元年卒,年七十一,谥文靖。有《延平问答》及《语录》行世。清张伯行辑《延平先生文集》四卷,收于《正谊堂全书》。事见《晦庵集》卷九七《延平先生李公行状》、《文定集》卷二二《延平李先生墓志铭》、清毛念恃《延平四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二八有传。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四○六五
李侗(一○九三——一一六三),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从罗从彦学,受《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说。不事科举,屏居山里四十馀年。主张「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与杨时、罗从彦并称「南剑三先生」。朱熹曾受业门下。隆兴元年卒,年七十一。淳祐中追谥文靖。见朱熹《李先生行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茌平人,字子卿。刘豫阜昌初,累官翰林学士。尝考《石鼓》为宇文周时所造。
中州集
定国,字子卿,茌平人,唐中令周裔孙。少日志趣不凡,宣政末,题诗酒家壁,有苏黄不作文章伯,童蔡翻为社稷臣之句。用是得罪,亦用是得名。阜昌初,游历下亭以诗撼齐王豫,豫召与语,大悦,授监察御史,仕至翰林学士。石鼓自唐以来无定论,子卿以字画考之,云是宇文周时所造,作辨馀万言,出入传记,引据甚明,学者以比蔡正甫燕王墓辨。初学诗未有入处,梦其父与方寸白笔,从是文章大进。自号荠堂先生,有集传于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嗣宗(?~一一五三),号闻庵,俗姓陈,徽城(今安徽歙县)人。幼业经圆具,冠依妙湛慧禅师。后谒宏智正觉禅师,蒙印可。出住普照,徙善权、翠岩,迁庆元府雪窦寺。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卒。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觉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三十二首。
全宋文·卷三九八○
嗣宗(一○八五——一一五三),号闻庵,时称宗白头,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俗姓陈氏。受业水西寺,试经得度。年二十游方,参径山睿,深见器重。江浙、庐皖、荆楚、湘汉,凡庵居屏处,禅林所称者,辄造而问之,得大洪山宏智正觉禅师印可。后从觉于泗州普照寺,建炎初觉去,遂代之。寻住常州善权等寺。绍兴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九。见《罗鄂州小集》卷六《宗白头嗣宗传》,《嘉泰普灯录》卷一三,《新安志》卷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南康人,号痴叟。田辟弟。徽宗宣和六年进士。为丞相吕颐浩所器重。高宗召问江右盗贼,如鳌言小寇不足虑,所忧者西北。累官监察御史,出知道州。后加直秘阁、京西转运副使。
全宋文·卷四○八五
田如鳌,号痴叟,大庾(今江西大庾)人,一说南康(今江西南康)人。宣和六年进士。绍兴元年六月以从事郎权南康县丞,二年十月为枢密院编修官。四年五月以在南康斩刘洞天功,改京官,九月为监察御史。五年四月以上疏诋张绚罢御史。七年五月主管亳州明道宫。其后曾知道州。二十二年九月权提点江西刑狱公事,十一月改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兼提举常平、同提举本路盐事。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五、五九、八八、一○一、一四七、一六三、一六四,《宋史》卷二七,《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3—1169 【介绍】: 宋无为军人,字彦猷,号相山居士。徽宗宣和六年进士。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置下列。高宗绍兴八年,通判滁州,上书力陈宋金和议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责监南雄盐税,沦废二十年。桧死,起知信阳军,累迁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有《相山集》。
全宋诗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为(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历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为军,朝命为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历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乾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为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五七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号相山居士,无为军无为县(今安徽无为)人。宣和六年进士,调和州历阳丞,摄乌江令。靖康之难,之道率族党聚保胡避山,全活甚众。改承奉郎、差充镇抚司参谋官,通判滁州。因上疏言和议辱国,大忤秦桧意,坐是沦废凡二十年。绍兴末,起知信阳军,徙提举湖北常平茶盐公事、湖南转运判官、权安抚使。后以朝奉大夫致仕,乾道五年终于家,年七十七。孝宗时其子王蔺为枢密使,赠太师。著有文集三十卷、《相山长短句》二卷。见尤袤《赠故太师王公神道碑》(《相山集》卷三○),《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及《宋史翼》卷一○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颍州汝阴人,字性之,自称汝阴老民,人称雪溪先生。记问赅洽,长于宋朝故事,藏书近万卷。官迪功郎。高宗建炎四年权枢密院编修官,纂集《祖宗兵制》,书成改京官,赐名《枢庭备检》。绍兴五年以右承事郎守太府寺丞。曾撰补《七朝国史》,诏给札奉御,九年上补录等,在奉祠中特迁一官。后书为秦桧所沮不克成。以言秦桧定徽宗陵名不当得罪。十三年在湖南安抚司参议任上献《太玄经解义》。另有《默记》、《雪溪集》等。
全宋诗
王铚,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尝从欧阳修学。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权枢密院编修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五),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一一三四)书成,赐名《枢庭备检》。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为湖南安抚司参议官。著有《默记》一卷、《杂纂续》一卷、《侍儿小名录》一卷、《国老谈苑》二卷、《王公四六话》二卷、《雪溪集》八卷(今存五卷)等。《宋史翼》卷二七有传。 王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雪溪集》为底本。校以原李盛铎藏清抄本(传录吴石仓校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初渭园藏清抄本(张桐生校本,简称初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雪溪诗集》(简称小集本)。又据李盛铎本《雪溪诗补遗》及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全宋文·卷三九九二
王铚,字性之,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昭素之后。善属文,记问该洽,尤长宋代故实。南渡后寓居剡中,自称汝阴老民。建炎四年为迪功郎、权枢密院编修官,纂集先朝兵制。绍兴中为太府寺丞,后以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九年,上《元祐八年补录》、《七朝史》,特迁一官。徙湖南安抚司参议官,复上《太玄经解义》及《祖宗八朝圣学通纪论》。铚著述颇丰,今存《雪溪集》、《默记》、《王公四六话》、《补侍儿小名录》等。见《宋会要辑稿》崇儒五之三三、崇儒五之三四、《紫微集》卷三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五、七四、一二五、一四九、一五一,《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宋史》卷二○六、四六五,《宋史翼》卷二七,《宋诗纪事》卷四三,《宋元学案补遗》卷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闻人武子,号蓬池,曾寓居丹徒丁角。高宗绍兴三年(一一三三)为淮东宣抚使干办公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一)。有《蓬池编》,已佚。事见《嘉定镇江志》卷二一。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3—1139 【介绍】: 宋温州永嘉人,字德老。从胡安国学。高宗建炎二年进士。绍兴初以监察御史宣谕湖南,不待报即谕漕臣发米以赈旱饥,使还,出知兴国军。后迁起居舍人。极力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尝引义固争于帝前,反复数刻。
全宋文·卷四○七四
薛徽言(一○九三——一一三九),字德老,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从胡安国学,登建炎二年进士第。绍兴初为枢密院计议官,以监察御史宣谕湖南,累官至起居舍人。时秦桧与金人议和,徽言直言引义固争。绍兴九年卒,年四十七。见《宋史》卷三七六本传,薛季宣《浪语集》卷三三《笺先大夫行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3 【介绍】: 宋人。高宗绍兴间知临安府,有才干,善于处理繁难事务。尝奏请招置厢军士卒二百人,委钱塘县尉兼领其事,专以浚湖。累官至户部尚书。后出知福州卒。
全宋诗
张澄(?~一一四三),一作张徵,字如莹(周必大《文忠集》卷四六《题张右丞如莹奏疏》),一字达明,号澹岩,舒城(今属安徽)人。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知临川县(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九)。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为监察御史(《宋史》卷二三《钦宗本纪》)。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任中书舍人。二年,试御史中丞。三年,拜尚书右丞。旋因苗傅、刘正彦迫高宗退位,坐朋附罪罢知江州,兼江东湖北制置使。寻责授秘书少盐,分司西京,衡州居住(《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八、二○、二二、二五)。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落分司,提举嵩山崇福寺(同上书卷四五)。寓居抚州。十三年卒(同上书卷一四九)。有集,已佚。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二四有传。今录诗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六八
张澄(?——一一五三),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始以娶宗室女补右职,后易文资。建炎初为枢密院编修官,绍兴二年为利州路转运副使。五年,由江南西路转运副使为提点淮南东西两路公事,两浙转运副使,七年知建康府,八年知临安府。历尚书户部侍郎、户部尚书,为庆远军节度使、知温州。绍兴二十三年知福州,病卒。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三、八四、九七、一○一、一一○、一一八、一五五、一六四、一六五,《咸淳临安志》卷四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扬州人,字大年,一作名大年,字永卿。徽宗大观三年进士。为永城主簿,时刘安世谪亳州,寓居是县,因求教,遂从学二十六年。历官江都丞、淅川令、夏县令。高宗绍兴间追录安世语为《元城语录》。又有《懒真子》。
全宋诗
马永卿,字大年,自号懒真子,扬州(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自亳州永城主簿至知达州凡六任,仕宦四十年,官终左朝散大夫。有《懒真子》五卷、《元城语录解》二卷传世。事见《铅书》卷三、卷八。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50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初名京,字义荣,一字子贱,号默成。以上舍释褐为博士,迁秘书郎。蔡京欲与交,遭拒。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首请诛叛国者,主养兵以图恢复,被黄潜善等排挤而去。累官中书舍人,以徽猷阁待制奉祠。还里,十年不出。有《默成文集》。
全宋诗
潘良贵(一○九四~一一五○),字子贱(原名京,字义荣),号默成居士,婺州金华(金属浙江)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登上舍第,为太学博士,累迁提举淮南东路常平。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对,论何𣓨等人不可用,黜监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召为左(一作右)司谏,因请诛叛命者,忤时相,去职奉祠。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起为左司员外郎,与宰相串颐浩语不合,出知严州,未几又奉祠。五年,起权中书舍人。八年,再奉祠。九年,起知明州,一年后离职奉祠。二十年,坐与李光通书,贬三官,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一),年五十七。有《默成居士集》十五卷,已佚。清康熙初由其裔孙辑成《默成文集》八卷。《宋史》卷三七六、《宋元学案》卷二五有传。 潘良贵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校以《敬乡录》卷二(简称敬乡)所引诗。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四○七八
潘良贵(一○九四——一一五○),初名京,字义荣,一字子贱,号默成居士,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政和五年,以上舍释褐为辟雍博士,迁秘书郎、主客郎中,出提举淮南东路常平。靖康元年,召还赐对,因言时宰何㮚、唐恪不可用,黜监信州汭口排岸。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首论伪党当诛,为汪、黄所恶,书奏三日而左迁。越数年,提点荆湖南路刑狱,除考功郎,迁左司。求出,以直龙图阁知严州,转秘书少监,迁起居郎,拜中书舍人。以廷叱言者忤旨,求去,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起知明州。期年,除徽猷阁待制、提举亳州明道宫。绍兴二十年卒,年五十七。著有《默成文集》,朱熹为序,极推重之。见朱熹《金华潘公文集序》(黄刻本《潘默成公文集》卷首)及《宋史》卷三七六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颜(一○九四~一一六四),号卐庵,俗姓鲜于,潼川府飞乌(今四川射洪西南)人。少依净安谏律师试经得度。南游遍扣耆宿,及悟还蜀。后依大慧宗杲禅师,分座径山。迁住无为,荐福及报恩,晚居东林。孝宗隆兴二年圆寂,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道颜诗,以《古尊宿语录》所收《东林和尚颂古》编为第一卷,《嘉泰普灯录》等书所收,合编为第二卷。
全宋文·卷六二六○
道颜(一○九四——一一六四),字卐庵,俗姓鲜于,梓州飞乌(今四川中江东南)人。师事宗杲,居江州东林寺,人目为庐山高贤。后住抚州报恩寺。隆兴二年卒,年七十一。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八,《大明高僧传》卷六。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颜号卐庵。潼川鲜于氏了也。初参圆悟。但登堂未能造其玄奥。圆悟将还蜀。以书遗大慧曰。颜彩绘已。特未点眼耳。他日嗣后未可量也。于是朝夕质疑于慧。方大悟彻。于是声光遐溢黑白咸被其化。僧问。如何是佛颜。曰志公和尚。曰学人问佛何答志公。颜曰。志公不是閒和尚。曰如何是法颜。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曰是甚章句。颜曰。绝妙好辞。曰如何是僧。颜曰。钓鱼船上谢三郎。曰何不直说。颜曰。玄沙和尚。颜凡所说法大概简易如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道颜,字卐庵,潼川鲜于氏子也。初参圆悟,但登堂,未能造其玄奥。圆悟将还蜀,以书遗大慧曰:“颜彩绘己,特未点眼耳,他日未可量也。”于是,朝夕质疑于慧,方大悟彻,声光遐溢,黑白咸被其化。僧问:“如何是佛?”颜曰:“志公。”曰:“学人问佛,何答志公?”颜曰:“志公不是閒和尚。”“如何是法?”颜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曰:“是甚章句?”颜曰:“绝妙好辞。”曰:“如何是僧?”颜曰:“钓鱼船上谢三郎。”曰:“何不直说?”颜曰:“玄沙和尚。”凡所说法,简易如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张,永嘉(今浙江温州)楠溪人。年十八依灵山希拱为僧,又谒圆悟于钟阜。后住台州护国寺,称此庵景元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昭觉勤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六年卒(此据《嘉泰普灯录》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宝传》作绍兴二十七年),年五十三。《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八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46 【介绍】: 宋僧。温州永嘉人,俗姓张,号此庵。年十八出家。初习天台教,寻弃去,谒圆悟于钟山,力参得悟,留充侍者,圆悟称为聱头元侍者。因常以布袋自随,人称元布袋。后居天台护国寺。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景元号此庵。温州永嘉张氏子也。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和尚圆具戒。习台教三䆊。弃去谒圆悟勤禅师于钟阜。闻僧读死心和尚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元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机辩逸发。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悟自赞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坫出。自尔铲彩埋光不求闻达。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元欲致开法南明。物色得元于台之报恩。迫其受命。僧问。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铁。僧又问。兴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训徒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荼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不坏。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世寿五十三。 系曰。大慧既云峰悦之再来。可谓具大根器者。尚受湛堂痛拶不入。至三十馀方触圆悟钳锤。始得大悟。今元公年方二十一。听傍僧读死心语便乃彻證。其根器之利过于大慧概可知也。出世初住南明终居护国。丛林称为元布袋。以其有圣者之风。耳简堂机出于其门。说法拈椎词雄气伟机锋圆捷。益见元公之垣墙者矣。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名景元。永嘉楠溪张氏子。依灵山院希拱。年十八。剃度为大僧。习天台教。通其说。弃之游方。参蒋山圜悟禅师。一日闻傍僧举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两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谛味久之。因起行次。豁然有悟。即以告圜悟。圜悟喜之。繇是容为侍者。阅十四年。咨参决择。洞然无间。而机锋卓绝。众以聱头目之。圜悟将归蜀。遽问曰。向后有人问。你作么生道。师抚傍僧背曰。和尚问你何不祇对。圜悟大笑。已而袖木锦僧伽黎授之而别。绍兴初。归隐旧邦。括仓守龙学耿延禧命出世仁寿。迁连云。晚住真如。徙护国。衲子拥随。法席日盛。师说法超格。量绝蹊径。问。学人上来请师相见。师曰。劄问如何是相见底事。师曰。你眼在左边右边。进曰。恁么则万机休罢正眼顷开。师曰。杲日当天。盲人摸地。问。相见与未相见时如何。师云。一时穿却。问。忽遇上上人来。又作么生。师云。列向三椽下。问。还许学人承当也无。师云。兵随印转。问。如何是临济宗。师云。杀人活人不眨眼。曰。如何是云门宗。师云。顶门三眼耀乾坤。曰如何是沩仰宗。师云。推不向前。约不向后。曰。如何是法眼宗。师云。箭锋相拄不相饶曰。如何是曹洞宗。师云。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曰。向上还有路也无。师云。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师云。黑漫漫地。问。高揖释迦。不拜弥勒时如何。师云。三十棒且待。别时僧礼拜。师乃云。释迦弥勒尚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是则是护国。则不然坐立俨然。顶天履地。十二时中。𡎺著磕著。复是阿谁。还知么著力。今生须了却。莫教累劫受沉沦。题如是轩颂曰。拈却瞿昙闲露布。掀翻诸祖葛藤窠。只将如是当轩挂。铁额铜头不奈何。示禅者颂曰。棒头取證犹劳力。喝下承当未足奇。拨转顶门宗正眼。须教佛祖浪头低。十六年正月九日。被微病而逝。塔于本山。寿五十有三。腊三十有五师资度丰硕。如世所𦘕布袋和尚者。故人以之为称深得圜悟机用而力行之。天下方想。闻其风彩。不幸早世。议者惜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景元。号此庵。永嘉楠溪张氏子。年十八。依灵希拱圆具。后习台教。弃谒圆悟于钟阜。因僧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师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既而执侍。机辨逸发。圆悟操蜀音。目为聱头侍者。遂自题肖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刁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圆悟归蜀。师还浙东。铲彩埋光。不求闻达。括苍守耿公延禧。尝问道于圆悟。因阅其语录至像赞。得师之为人。乃致开法南明山。遣使物色。至台之报恩。获于众寮。迫其受命。方丈古公。乃灵源高弟。闻其提唱。亦深骇异。住南明几二年。厌迎送。一日示众。举感铁面颂毕。师曰。是则是忒杀露风骨。吾有颂曰休休休。夕阳西去水东流。唯有仰高云势远。抟风九万过南州。将化。召应庵华与诀示训。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无少损。塔于刘阮洞前。年五十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此庵禅师者。东瓯人也。出张氏。名景元。元以妙年谒圆悟勤公于钟阜。公即许元入侍。时悟公左右皆显名宿德。元与之抗。或议其少丛林。公不顾。然元不离公榻下。洞彻玄旨。机发触众。有诉于公。公笑曰。我家聱头侍者。汝姑避之耳。自是众惮其锋。靖康改元。圆悟归蜀。元辞还淅。悟公曰。向去有人问。你作么生。元拊傍僧背。曰和尚问你。何不抵对。公大笑曰。我有些子禅。被元聱头一布袋盛将去也。丛林又共称为元布袋云。圆悟乃题小像而付元曰。平生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刁刀。奋金刚锤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元既受嘱。铲彩埋光。不求闻达。耿龙学守括苍。因阅圆悟录。得元之为人。时南明虚席。遂遣使物色之。至台之报恩。获于众中。迫授南明之命。众尚咿唔。无信可意。有僧问曰。逢人则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元曰。八十翁翁嚼生铁。进云。逢人则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报恩方丈古禅师。乃灵源高弟。深骇异之。即推崇元。勉应其命。元受请日。古公先引座。举白云见杨歧。歧举茶陵悟道公案。请元批判。元乃升座曰。诸禅德。杨岐大笑。眼观东南。意在西北。白云悟去。听事不真。唤钟作瓮。检点将来。和杨岐老汉。都在架子上。将错就错。若是新南明则不然。我有明珠一颗。切忌当头错过。虽然觌面相呈。也须一槌打破。举拂子云。还会么。棋逢敌手难藏拙。诗到重吟始见工。于是海众闻风。奔集南明。南明开堂日。僧问。昔年三平道场。重兴是日。圆悟高提祖印。始自师传。如何是临济宗。元曰。杀人活人不眨眼。目前抽顾鉴。领略者还稀。如何是云门宗。元曰。顶门三眼耀乾坤。未举先知。未言先见。如何是沩仰宗。元曰。推不向前。约不退后。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如何是法眼宗。元曰。箭锋相值不相饶。建化何妨行鸟道。回途复妙显家风。如何是曹洞宗。元曰。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僧曰。向上还有路也无。曰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元曰。黑漫漫地。僧便喝。元曰。贪他一粒米。失却半年粮。又问。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是甚么物。元曰。无孔铁锤。曰天人群生髅。皆承此恩力也。元曰。莫妄想。又问。三世诸佛说不尽底。请师速道。元曰。眨上眉毛。乃曰。威音王已前。者队汉错七错八。威音王已后。者队汉落二落三。而今者队汉坐立俨然。且道是错七错八落二落三。还定当得出么。举拂子云吽吽。又曰。野干鸣。师子吼。张得眼。开得口。动南星。蹉北斗。大家还知落处么。金刚阶下蹲。神龟火里走。又历应仰山连云诸刹。晚迁天台护国寺。寺久废。元乐而新之。绍兴丁丑。辄请西堂应庵禅师首众。以后事嘱之。俄顷握右拳蜕去。年五十有三。坐三十五夏。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无少损。塔于寺东刘阮洞前。松窗居士钱端礼闻讣。乃喟然曰。吾师何独行也。适平田简堂禅师。并瑞岩国清二主人至。礼与详叙达旦。遂书语别之。置笔顾曰。先师握拳而去。礼坐去好卧去好。简堂哂曰。一去便了。理甚坐卧。礼合爪曰。法兄当为祖道自爱。正坐敛目而逝。简堂。名行机。后住国清。或庵住焦山。而元公之道大弘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景元,字此庵,姓张氏,永嘉人也。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圆具戒,习台教三,弃去。谒圆悟勤于钟阜,间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元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机辩逸发,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悟《自赞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郤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自尔沈彩埋光,不求闻达。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仰元,欲致开法南明,得元于台之报恩,迫其受命。僧问:“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铁。”僧又问:“兴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训徒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不坏,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世寿五十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宣州宣城人,一作江宁府溧水人,字道弼。高宗曾称其可属大事,累官吏部侍郎。绍兴十九年,知庐州。二十五年,擢参知政事,寻罢。出知绍兴、宣、潭、洪等府州,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年六十九。谥敏肃。
全宋诗
魏良臣(一○九四~一一六二),字道弼,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一说溧水(今属江苏)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初为丹徒尉,调遂昌令。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系来要录》卷五七)。使金还,丐祠。九年,起为左右司员外郎,十年,迁中书门下省检正,十一年,擢吏部侍郎(同上书卷一二八、一三二、一三八、一四一)。二十五年,为参知政事,不三月,出知绍兴,历知宣、潭、洪三州(同上书卷一七○、一七一、一七九、一八○、一八八)。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谥敏肃。事见《周文忠公集·亲征录》绍兴三十二年四月辛未纪事,《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四○六六
魏良臣(一○九四——一一六二),字道弼,自号如心居士,江宁府溧水(今江苏溧水)人。宣和三年登进士第,调丹徒尉,迁寿昌令。绍兴初入为敕令所删定官,历吏部员外郎、左司员外郎,擢吏部侍郎。为台谏所劾,出知池州,徙庐州。绍兴二十五年,拜参知政事。执政未三月,罢为资政殿学士,出知绍兴府。未几奉祠。起知宣州,徙潭州、洪州。绍兴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谥敏肃。见《至大金陵新志》卷一三下之上,《永乐大典》卷一二九二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一九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66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元老。徽宗宣和六年省试第一,第进士。累任宪节,有风绩。秦桧专政,以不附而罢官家居。绍兴末自兵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除参知政事。卒谥文安。
全宋诗
杨椿(一○九五~一一六七),字元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以太学上舍生礼部试第一,特命迁秩以赏。初调严道尉,改邠州教授,辟潼川府节度推官,成都府路常平司干办公事。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为秘书省校书郎。十四年,由潼川府路转运判官除本路提点刑狱。历夔州路、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秦桧死,为秘书少监,累迁参知下政事。三十二年,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八)。孝宗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三,谥文安。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三三《杨文安公椿墓志铭》(按诗作者原署杨春,杨春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三,为权庐州事,开封人,仕履游踪均与诗所涉地无关。又同卷及卷一八九又绍兴三十一年参知政事杨春,此杨椿即杨椿之误,从改)。
全宋文·卷四○八○
杨椿(一○九五——一一六七),字元老,学者称芸室先生。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宣和六年省试第一,第进士。建炎三年为东川节度推官,绍兴八年十月为校书郎,十年五月为屯田员外郎。十五年由潼川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二十六年除秘书少监,寻除兵部侍郎。二十九年进尚书、兼权翰林学士。三十一年三月除参知政事。次年罢。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三,谥文安。有《芸室文集》七十五卷。见陈良祐《杨文安公椿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三),魏了翁《杨文安公祠堂记》(《鹤山集》卷四四),晁公溯《祭杨参政文》(《嵩山居士集》卷二八),《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宋史》卷三二、一五六、二一三、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