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7706,分1848页显示  上一页  224  225  226  227  228  230  231  232  23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刘攽(贡父、戆父、赣父 公非 )
释常总(照觉、广惠、小南 常总 )
释德普( 德普 义虎 )
释克文(真净 云庵 真净大仙、真净大师 郑 )
释守端( 守端 法华 )
释祖心(宝觉、晦堂、双塔、双塔云 祖心、其堂 宝觉禅师、宝觉大师 世称 晦堂禅师 )
陈丕(继先 义山 )
林稹(丹山 )
吕陶(元钧 净德 )
释法秀(圆通、圜通 法秀 世称 秀铁面 辛 )
杨绘(元素 无为子 )
陈烈(季慈、季甫 季甫先生 )
释思义(和甫 净慧 凌 )
孙觉(莘老 )
戴蒙(正仲 无知子 蒙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3—1089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贡父,一作戆父、赣父,号公非。刘敞弟。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历州县官二十年,入为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神宗熙宁初同知太常礼院,以反对新法出知曹州。哲宗元祐中召拜中书舍人。博览群书,精于史学,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治汉史部分。有《彭城集》、《公非集》、《中山诗话》等。
全宋诗
刘攽(一○二三~一○八九),字贡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与兄敞同举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历仕州县二十年始为国子监直讲。神宗熙宁中判尚书考功、同知太常礼院。因考试开封举人时与同院官争执,为御史所劾,又因致书王安石反对青苗法,贬泰州通判。迁知曹州,为京东转运使,知兖、亳二州。吴居厚代京东转运使,奉行新法,追咎攽在职废弛,贬监衡州盐仓。哲宗即位,起居襄州,入为秘书少监,以疾求知蔡州。在蔡数月,召拜中书舍人。元祐四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三),年六十七。刘攽精邃经学、史学,《宋史》本传称著书百卷(《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作六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载,辑为《彭城集》四十卷(其中诗十六卷)。《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刘攽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聚珍版,聚珍版原书卷一一、一六有残缺)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七卷。
全宋文·卷一四八四
刘攽(一○二三——一○八九),字贡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六年登进士,仕州县二十年,始为国子监直讲。熙宁中,判尚书考功、同知太常礼院。以论新法不便为王安石所怒,斥通判泰州,迁知曹州。历开封府判官、京东转运使,知兖、亳二州,坐事黜监衡州盐仓。元祐初,起知襄州,入为秘书少监,以疾求去,加直龙图阁、知蔡州,复召拜中书舍人。元祐四年卒,年六十七。攽邃于史学,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著有《彭城集》四十卷(存)、《东汉书刊误》四卷(存)、《汉官仪》三卷(存)、《中山诗话》一卷(存)、《孟子外书》注四卷(存)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四
禅师名常总。剑州尤溪施氏。母梦男子。颀然色如金。握白芙蓉三柄。以授之。但一柄得。馀委地。觉而娠。后诞三子。伯仲皆不育。总其季也。年十一依宝云寺文兆法师出家。又八年落发。诣建州大中寺。契思律师受具。神观秀异。鸾翔虎视。威掩万僧。伟如也。初至吉州禾山。依禅智材公。材有人望。厚礼延之不留。闻南禅师之风。辞材至归宗。久之无所得而去。归宗寺火。南公迁石门南塔。又往从之。及南公自石门。而迁黄檗积翠。自积翠而迁黄龙。总皆在焉。二十年之间。凡七往返。南公佳其勤劳。称于众。总自负密受。大法旨决。志将大掖临济之宗。名声益远。丛林争追崇之。南公殁。哭之不成声。恋恋不忍去。明年洪州太守荣公修撰。请住泐潭。其徒相语曰。马祖再来也。道俗争先愿见。元丰三年 诏。革江州东林律居为禅席。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出守南昌。欲延宝觉禅师心公。宝觉举总自代。总知宵遁。去千馀里。王公檄诸郡。期必得之。竟得之新淦殊山穷谷中。遂应命。其徒又相语曰。远公尝有谶记。曰。吾灭七百年后。有肉身大士。革吾道场。今符其语矣。总之名。遂闻天子。有诏住相国智海禅院。总固称山野老病。不能奉诏。然州郡敦遣急于星火。其徒又相语曰。聪明泉者。适自涸(远公所酌之泉。在方丈之西也)。凡两月而得旨。如所乞。就赐紫伽梨。号广惠。其徒又相语曰。聪明泉复涌沸矣。元祐三年。徐国王奏号。照觉禅师。总于衲子有大缘。槌拂之下。众盈七百。总尝燕坐。私相告曰。方丈夜有白光。天香郁然。其得众心如此。山门遣化。多边徼瘴雾处。有死于其所者。总必泣设位祭奠。尽礼荐拔。以故人人感动。罗汉系南禅师。祐公之子。有禅学。未为丛林所信。至东林。总大钟横撞。万指出迎。于清溪之上。于是诸方传之。号小南。其成就后学。又如此。总住持十二年。厦屋崇成。金碧照烟云。如夜摩睹史之宫。从天而堕。天下学者。从风而靡。丛席之盛。近世所未有也。六年八月示疾。九月二十九日浴罢安坐。泊然而寂。十月八日全身葬于雁门塔之东。阅世六十七。坐四十九夏。 赞曰。予尝游东林。览观太息。念其创(御名)之功。丛林之盛。非愿力大士。莫能为之也。东坡词曰。堂堂总公。僧中之龙。呼吸为云。噫欠为风。是事且止。聊观其一戏。盖将谈笑不起于座。而化庐山之下。为梵释龙天之宫。渠不信夫。
释德普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德普。绵州蒲氏子。少尚气节。博观有卓识。见富乐山静禅。师合爪作礼曰。此吾师也。静与语奇之。携归山中。阴察之。其作止类老头陀。静曰。此子赋性豪纵。不受控御。而能折节。杵臼炊爨间。以事众为务。是为希有。年十八得度受具。秀出讲席。解唯识起信论。两川无敢难诘者。号义虎。罪圭峰疏义多臆识。擿其失处。诫学者不可信。老师皆数之。曰。圭峰清凉国师所印可。汝敢雌黄。蚍蜉撼树之论。汝今是矣。普叹曰。学者以名位惑久矣。清凉圭峰非有四目八臂也。奈何甘自退屈乎。佛法其微矣。此其兆也。时惟胜禅师还自江西。吕大防微仲。由龙图阁直学士。出镇成都。执弟子礼。日夕造谒(或室)。普衣禅者衣。窃听其议终日。一不能晓。归卧看屋梁。曰。胜昔尝业讲有声。吕公世所谓贤者。相与詶酢。敬信如此。而吾乃不信。可乎。然所疑未解。坐寡闻也。乃出蜀。至荆州金銮。夜与一衲。偶忘其名。衲见了山情庵主。普闻其饱参。问之曰。经论何负禅宗。而长老多讥呵之耶。衲曰。以其是识情义理。思想边量。非能发圣得道。脱有得道发圣者。皆藉之以为缘耳。傥不因自悟。唯经论是仗。则能读能知。能见解者。皆證圣成道去矣。宁尚与仆辈。俯仰耶。唯以死语是所知障。故祖师西来也(一本云。故明祖师西来之意也)。如经言。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汝信之乎。对曰。世尊之语。岂敢不信。衲曰。既信矣。则尚何区区远来乎。对曰。吾闻禅宗有别传法。故来耳。衲笑曰。是则未信。非能信也。普曰。其病安在。衲曰。积翠南禅师出世久。子见之。不宜后。见则当使汝疾有廖矣。普即日遂行。以熙宁元年至黄龙。问。阿难问迦叶。世尊付金襕外。传何法。迦叶呼阿难。阿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刹竿著。意旨如何。南公曰。上人出蜀。曾到玉泉否。曰曾到。又问曾挂搭否。曰。一夕便发。南公曰。智者道场。关将军打供。与结缘几时。何妨。普默然良久。理前问。南公俛首。普趋出大惊曰。两川义虎。不消此老一唾。八年秋。游螺川。待制刘公沆。请住慧云禅院七年。迁住禾山十有二年。元祐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谓左右曰。诸方尊宿死。丛林必祭。吾以为徒虚设。吾若死。汝曹当先祭。乃令从今办祭。众以其老。又好戏语。复曰。和尚几时迁化。曰。汝辈祭绝即行。于是帏寝堂。坐普其中。置祭读文。跪揖上食。普饮餐自如。自门弟子。下及庄力。日次为之。至明年元日祭绝。曰。明日雪晴乃行。至时晴忽雪。雪止普安坐。焚香而化。阅世六十有七。坐四十九夏。全身塔于寺之左。 赞曰。初云庵自九峰至庐山。诸方禅者毕集门下。杂还多英俊。而云庵尝敛眉曰。法道乃今而后。未可知也。有问其意。曰。先师在黄檗。众不满百。而明眼辈几半。今虽三倍当时。然才一两人耳。余时年少。心非其论。观元普两禅师。皆南公晚子也。而其行已卓绝。且如此。则云庵之言。如百衲帔。天寒岁晚。乃见效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2 【介绍】: 宋僧。陕府阌乡郑氏子,字云庵。年二十五入道,通内外学,初谒黄龙南不契,去依香城顺,始悟黄龙用处,乃还依住。南寂,首众仰山。高安守钱戈请住洞山,后迁隆兴宝峰。神宗元丰中赐号真净大仙。有《云庵语录》。
全宋诗
释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郑,阌乡(今河南灵宝西北)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年二十五受戒,神宗元丰中赐号真净大师。历住洞山、圣寿、定林、泐潭,退居云庵。徽宗崇宁元年卒,年七十八。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云庵真净和尚行状》,《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六
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郑,陕府阌乡(今河南灵宝)人,黄龙南禅师嫡嗣,临济宗第九世。年二十六受戒,游京洛,历参大师,一时名公礼之。历住筠州圣寿寺、洞山普和禅院、钟山定林庵。元丰末赐号真净大师。后退居投老庵、净名庵。崇宁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其徒辑有《云庵真净禅师语录》六卷(存)。事迹见释惠洪《云庵真净和尚行状》(《石门文字禅》卷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三
真净和尚。出于陕府阌乡郑氏。郑族世多名卿。师生而杰异。幼孤。事后母至孝。失爱于母。数困辱之。父老悲之。使游学四方。至复州北塔。闻耆宿广公说法。感泣裂缝掖。而师事之。故北塔以克文名之。年二十五。试所习。剃发受具足戒。学经论无不臻妙。夺京洛讲席。自为主客。而发奥义者数矣。经行龙门殿庑间。见塑比丘像。冥目如在定。师幡然自失。谓其伴曰。我所负者。如吴道子𦘕人物。虽尽妙。然非活者。于是弃去曰。吾将南游观道焉。所至辩论倾其坐。人指目以为饱参。治平二年夏。坐于大沩。夜闻僧诵云门语。曰。佛法如水中月。是否。曰。清波无透路。豁然大悟。时南禅师在积翠。师造焉。南公问。从什么处来。对曰。沩山。南曰。恰值老僧不在。进曰。未审向什么处去。南曰。天台普请。南岳云游。曰。若然者。学人亦得自在去也。南公曰。脚下鞋是何处得来。曰。庐山七百钱唱得。南公曰。何曾自在。师指曰。何曾不自在耶。南公骇异之。于时洪英首座。机锋不可触。与师齐名。英邵武人。众中号英邵武。文关西。久之辞去。寓止翠岩顺禅师。顺曰。子种性迈往。而契悟广大。临济欲仆。子力能支之。厚自爱。南公住黄龙。师复往焉。南公曰。适令侍者捲帘。问。渠捲起帘时如何。曰。照见天下。放下帘时如何。曰。水泄不通。不卷不放时如何。侍者无语。汝作么生。师曰。和尚替侍者。下涅槃堂始得。南公厉曰。关西人果无头脑。乃顾旁僧。师指之曰。只这僧也未梦见。南公大笑。自是门下号伟异博大者。见之詟缩。南公入灭。南游衡岳。还首众僧于仰山。熙宁五年。至高安。太守钱公弋。先候之。师复谒。有獒逸出屏间。师方趋逆之。少避乃进。钱公嘲曰。禅者固能教诲蛇虎。乃畏狗乎。师曰。易伏隈嵓虎。难降护宅龙。钱公叹曰。人不可虚有名。住洞山圣寿两刹。十有二年。谢事东游三吴。至金陵。时舒王食官使禄。居定林。闻师至。倒屣出迎。王问。诸经皆首标时处。圆觉经独不然。何也。师曰。顿乘所演。直示众生。日用现前。不属今古。只今老僧与相公。同入大光明藏。游戏三昧。互为宾主。非干时处。又问。经曰。一切众生皆證圆觉。而圭峰以證为具。谓译者之讹。如何。对曰。圆觉如可改。维摩亦可改也。维摩岂不曰。亦不灭受。而取證。夫不灭受蕴。而取證者。与皆證圆觉之意同。盖众生现行无明。即是如来根本大智。圭峰之言非是。舒王大悦。称赏者累日。施其第为寺。以延师为开山第一祖。舒王以师道行。闻 神考。诏赐号真净。未几厌烦阓。还高安。庵于九峰之下。名曰投老。学者自远而至。六年而移住归宗。又二年。张丞相时由左司。谪金陵酒官。起帅南昌。过庐山。见师康强。尽礼力致之。以居泐潭。俄退居云庵。以崇宁元年十月旦日示疾。十五日疾愈。料理平生玩好道具。件件疏之。散诸门弟子。十六日中夜。沐浴更衣跏趺。众请说法。师笑曰。今年七十八。四大相离别。火风既分散。临行休更说。遗诫皆宗门大事。不及其私。言卒而寂。又七日阇维。五色成𦦨。白光上腾。烟所及。皆成舍利。道俗千馀人。皆得之。分建塔于泐潭。宝莲峰之下。洞山留云洞之北。 赞曰。云庵以天纵之姿。不由师训。自然得道。特定宗旨于黄龙而已。其沮坏义学。剖发幽翳。以乐说之辨。洗光佛日。使舒王敬诚心服。至献名于 天子。施第为宝坊。道显著矣。然犹掉头不顾。甘自放于万壑千岩之间。究观施设。其心不肯。后𤅬山曹溪。盖一代宗师之典型。后来衲子模楷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072 【介绍】: 宋僧。衡州人。俗姓葛。少工翰墨,年冠依茶陵郁山主得度。参杨岐、方会禅师,遂嗣法席。住舒州白云寺。胆略精壮,学人敬而畏之。
全宋诗
释守端(一○二五~一○七二),俗姓葛,衡阳(今属湖南)人。幼事翰墨,及冠依茶陵郁禅师,后住舒州白云寺,为南岳下十二世,杨歧会禅师法嗣。神宗熙宁五年卒,年四十八。《五灯会元》卷一九、《禅林僧宝传》卷二八有传。今录诗十五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守端(一○二五——一○七二),俗姓葛,衡阳(今湖南衡阳)人。幼事翰墨,及长,依茶陵郁禅师得度,后参临济宗大师杨歧方会,遂嗣法席。嘉祐中住浔阳能仁寺,后住舒州白云寺。熙宁五年卒,年四十八。其弟子编录有《白云守端禅师广录》四卷(存)、《白云守端禅师语录》二卷(存)。见《禅林僧宝传》卷二八,《释氏疑年录》卷七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八
禅师名守端。生衡州葛氏(或云周氏)。幼工翰墨。不喜处俗。依茶陵郁公剃发。年二十馀。参颙禅师(或鹏禅师)。颙殁。会公嗣居焉。一见端奇之。每与语终夕。一日忽问。上人受业师。端曰。茶陵郁和尚。曰。吾闻其过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记之否。端即诵曰。我有神珠一颗。日夜被尘羁锁(或云常被尘劳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青山万朵。会大笑起去。端愕视左右。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咨询其事。时方岁旦。会曰。汝见昨日作夜狐者乎。端曰。见之。会曰。汝一筹不及渠。端又大骇。曰何谓也。会曰。渠爱人笑。汝怕人笑。端于是大悟。于言下辞去遍游。庐山圆通讷禅师。见之自以为不及。举住江州承天。名声爆耀。又让圆通以居之。而自处东堂。端时年二十八。自以前辈让善丛林。责己甚重。故敬严临众。以公灭私。于是宗风大振。未几讷公厌闲寂。郡守至。自陈客情。太守恻然目端。端笑唯唯而已。明日升座曰。昔法眼禅师。有偈曰。难难难。是遣情难。情尽圆明一颗寒。方便遣情犹不是。更除方便太无端。大众且道。情作么生遣。喝一喝下座。负包去。一众大惊。挽之不可。遂渡江。夏于五祖之闲房。舒州小刹。号法华。住持者如笼中鸟。不忘飞去。舒守闻端高风。欲以观其人。移文请以居之。端欣然杖策来。衲子至无所容。士大夫贤之。迁居白云海会。升座顾视曰。鼓声未击已前。山僧未登座之际。好个古佛样子。若人向此荐得。可谓古释迦不前。今弥勒不后。更听三寸舌头上。带出来底。早已参差。须有辩参差眼。方救得完全。有么。乃曰。更与汝老婆。开口时。末上一句正道著。举步时末上一步。正踏著。为什么鼻孔不正。为寻常见鼻孔顽了。所以不肯发心。今日劝诸人。发却去。良久曰一。便下座。其门风峻拔如此。僧请问。慧超问法眼。如何是佛。曰汝是慧超。端作偈。示之曰。一文大光钱。买得个油糍。吃放肚里了。当下便不饥。又问。僧问云门。如何是透法身句。曰。北斗里藏身。端又作偈曰。九衢公子游花惯。未第贫儒感慨多。冷地看他人富贵。等闲无耐幞头何。 赞曰。杨岐天纵神悟。善入游戏三昧。喜勘验衲子。有古尊宿之遗风。庆历以来。号称宗师。而白云妙年俊辩。胆气精锐。克肖前懿。至于应世。则唾涕名位。说法则荡除知见。乃又逸格。如大沩之有寂子。玄沙之有琛公。临济法道未甚寂寥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0 【介绍】: 宋僧。南雄州始兴人,俗姓邬。少为书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复明。往依黄檗南公,继其法席,住隆兴黄龙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黄庭坚曾师事之。赐号宝觉禅师。
全宋诗
释祖心(一○二五~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今属广东)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往依黄檗南公。后继席黄龙。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祖心(一○二五 — 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人。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少为儒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忽复明,乃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参云峰悦禅师,三年无所得。往依黄檗南禅师,四年不大发明。复上云峰,会悦谢世,就止石霜,因阅《传灯》,自此开悟,径回黄檗,后继席黄龙。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邬,或云姓郭,南雄州始兴(今广东始兴)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历访名师。入南昌黄龙山依临济宗大师慧南,终得其法。后继慧南主讲席十有二年,法门大兴。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尝以「晦」名其堂,人称晦堂禅师。黄庭坚曾师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大师。著有《宋镜会要》二卷(存)、《宝觉禅祖心禅师语录》一卷(存)。见《豫章文集》卷二四《黄龙心禅师塔铭》,《禅林僧宝传》卷二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三
禅师出于邬氏。讳祖心。南雄始兴人也。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沙门惠全。明年试经业。而公独献诗。得奏名。剃发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于是弃之。入丛林。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难其孤硬。告悦将去。悦曰。必往依黄檗南公。公至黄檗四年。知有而机不发。又辞而上云峰。会悦谢世。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试阅传灯。至僧问多福禅师曰。如何是多福一丛竹。福曰。一茎两茎斜。僧曰不会。福曰。三茎四茎曲。此时顿觉亲见二师。径归黄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公亦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公从容游泳。陆沉众中。时时往决云门语句。南公曰。知是般事便休。汝用许多工夫作么。公曰。不然。但有纤疑在。不到无学。安能七纵八横。天回地转哉。南公肯之。已而往翠岩真禅师。真与语大奇之。依止二年。而真殁。乃还黄檗。南公使分座令接纳。后来南公迁住黄龙。公往谒。泐潭月禅师。月以经论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谓政不自歇去耳。乃下乔木入幽谷乎。公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以无学之学。朝宗百川。中以小疾医寓漳江。转运判官夏倚公立。雅意禅学。见杨杰次公。而叹曰。吾至江西。恨未识南公。次公曰。有心上座。在漳江。公能自屈。不待见南也。公立见公剧谈。神思倾豁。至论肇论会万物为自己者。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狗卧香卓下。公以压尺击狗。又击香卓曰。狗有情即去。香卓无情自住。情与无情。如何得成一体。公立不能对。公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何曾会万物为自己哉。又尝与僧论维摩曰。三万二千师子宝座。入毗耶小室。何故不碍。为是维摩所现神力耶。为别假异术耶。夫难信之法。故现此瑞。有能信者。始知本来自有之物。何故复令更信。曰。若无信入。小必妨大。虽然既有信法。从何而起耶。又作偈曰。楼阁门前才敛念。不须弹指早开。扄善财一去无消息。门外春来草自青。其指法亲切。方便妙密。多类此。南公入灭。公继住持十有二年。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于务。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而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州。虚大沩以致公。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公曰。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已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闲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为天人师。今则不然。挂名官府。如有户藉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岂可复为也。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公至长沙。师直愿受法训。公为举其纲。其言光明广大。如青天自日之易识。其略曰。三乘十二分教。还同说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说。其食要在自己亲尝。既自亲尝。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咸是淡。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复如是。真性既因文字而显。要在自己亲见。若能亲见。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既能了知。真妄生死。返观一切语言文字。皆是表显之说。都无实义。如今不了。病在甚处。病在见闻觉知。为不如实知。真际所诣。认此见闻觉知。为自所见。殊不知此见闻觉知。皆因前尘而有分别。若无前尘境界。即此见闻觉知。还同龟毛兔角。并无所归。师直闻所未闻。又答韩侍郎宗古问曰。承谕昔时开悟。旷然无疑。但无始已来习气。未能顿尽。然心外无剩法者。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而欲尽之。若起此心。翻成认贼为子也。从上以来。但有言说。乃至随病设药。纵有烦恼习气。但以如来知见治之。皆是善权方便。诱引之说。若是定有习气可治。却是心外有法。而可尽之。譬如灵龟曳尾于涂。拂迹迹生。可谓将心用心。转见病深。苟能明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既无。更欲教谁顿尽耶。公以生长极南。少以宏法。栖息山林。方太平时代。欲观光京师。以饯馀年。乃至京师。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尽礼迎之。庵于国门之外。久之南还。再游庐山。彭器资之守九江。公见之。器资从容问公。人临命终时。有旨决乎。公曰。有之。曰。愿闻其说。公曰。待器资死即说。器资起增敬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盖于四方公卿。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亦不往。有偈曰。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可以想见公人物。黄龙南公。道貌德威。极难亲附。虽老于丛林者。见之汗下。公之造前。意甚闲暇。终日语笑。师资相忘。四十年间。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众矣。惟其善巧无方。普慈不间。人未之见。或慢谤。承颜接辞。无不服膺。公既腊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殁。阅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赐号宝觉。葬于 南公塔之东。号双塔。有得法上首。惟清自有传。 赞曰。公于南公圆寂之日。作偈曰。昔人去时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来。今既不来昔不往。白云流水空裴回。谁云秤尺平。直中还有曲。谁云物理齐。种麻还得粟。可怜驰逐天下人。六六元来三十六。追玩南公曰。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之语。此老为克家之子。呜呼陨此伟人。世间眼灭。惟此未尝不心折。读其陈迹。尚若雨霁之夕。望东南之月。皎然万星之中。忘其身在唾雾间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心。南雄始兴邬氏子。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惠全。明年试经业。独献诗。试官奇之。遂以合格闻。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弃之谒云峰悦公。难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黄檗南公。居黄檗四年。知有而机不发。又辞而上云峰。会峰谢世。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后阅传灯。至僧问如何是多福一丛竹(云云)。此时顿觉。亲见二师。往归黄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师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往见翠岩真。真与语大奇之。又见泐潭月。月以经论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为下乔入幽。师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以无字之学。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迁化。师继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虚大沩以致。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以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山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如天人师。今则挂名官府。若编户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岂可复为。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至长沙。师直愿受法训。为举其纲。师直闻所未闻。后一至京师。寻还庐岳。适器资守九江。问曰。人临命终时。有旨决乎。曰有。曰。愿闻其说。曰。待器资死即说。器资起增敬。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盖于四方公卿。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极难亲附。虽老于丛林者。见之汗下。师直造前。意甚闲暇。终日语笑。师资相忘四十年间。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甚众。惟其善巧无方。普慈不间。人未见者。或慢谤。承颜接词。无不服膺。腊既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殁。阅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赐号宝觉。葬于南公塔之东。号双塔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丕,字继先,号义山,四明(今浙江宁波)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为黄岩县令(《嘉定赤城志》卷一一)。曾官秘阁修撰。事见《甬上宋元诗略》卷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林稹,(明洪武《苏州府志》卷一二作林稙,《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四谓《江苏志》误作林稙),号丹山(《宋诗纪事》卷七四),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茂失子。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103 【介绍】: 宋成都人,字元钧,号净德。仁宗皇祐间进士。神宗熙宁三年举制科,对策枚数王安石新法之过,出通判蜀州。哲宗元祐初,擢殿中侍御史,首上邪正之辨,劾新党蔡确、韩缜、张璪、章惇等。累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知陈州。坐元祐党夺职,责衡州居住。徽宗立,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致仕。有《净德集》。
全宋诗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五八九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号净德,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皇祐五年进士,调铜梁令,知太原寿阳县,府帅唐介辟为签书判官。熙宁三年应制举,对策枚数新法之过,虽入等,才通判蜀州。改知彭州。十年,屡上书言禁榷蜀茶之弊,责监怀州商税。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元祐元年,擢殿中侍御史。二年,因与苏轼兄弟同贾易、朱光庭等争论,被目为蜀党。后出任梓州、成都府路转运副使。七年,回朝任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进给事中。绍圣初,出知陈州,移潞州、梓州。后夺职分司、衡州居住,徽宗立,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崇宁元年致仕。是年秋被列入元祐党人碑。三年卒,年七十七。著有《净德集》。《宋史》卷三四六有传。又参本集《乞别给致仕状》及戴扬本《关于吕陶生卒年岁的辨误》(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秀(一○二七~一○九○),号圆通,时人称秀铁面,俗姓辛,秦州陇城(今甘肃天水)人。为青原下十一世,天衣怀禅师法嗣。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冀国大长公主请秀住法云寺(《东坡全集》卷九六《法云寺钟铭》)。哲宗元祐五年卒,年六十四。《禅林僧宝传》卷二六、《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诗六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法秀。秦州陇城人。生辛氏。母梦有僧癯甚。须发尽白。托宿曰。我麦积山僧也。觉而有娠。先是麦积山有僧。亡其名。日诵法华。与应乾寺鲁和尚者善。尝欲从鲁游方。鲁老之既去。绪语曰。他日当寻我。竹铺坡前。铁彊岭下。俄有儿生其所。鲁闻之往观焉。儿为一笑。三岁愿随鲁皈。遂冒鲁姓。十九通经为大僧。天骨峻拔。轩昂万僧中。凛然如画。讲大经。章分句折。旁穿直贯。机锋不可触。声著京洛。倚圭峰钞。以诠量众义。然恨圭峰学禅。唯敬北京元华严然。恨元非讲。曰。教尽佛意。则如元公者。不应非教。禅非佛意。则如圭峰者。不应学禅。然吾不信。世尊教外。别以法私大迦叶。乃罢讲南游。谓同学曰。吾将穷其窟穴。搜取其种类。抹杀之。以报佛恩。乃已耳。初至随州护国。读净果禅师碑。曰。僧问报慈。如何是佛性。慈曰谁无。又问净果。果曰。谁有。其僧因有悟。秀大笑曰。岂佛性敢有无之(一本云。岂佛法有无之)矧。又曰。因以有悟哉。其气拂膺。去至无为铁佛。谒怀禅师。怀貌寒危坐。涕垂沾衣。秀易之。怀收涕问。座主讲何经。秀曰。华严。又问。此经以何为宗。秀曰。以心为宗。又问。心以何为宗。秀不能对。怀曰。毫𨤲有差。天地悬隔。秀退自失悚然。乃敬服愿留。日夕受法。怀公移池入吴。秀皆从之十年。初说法于淮四面山。杖笠之包具而已。衲子追逐。不厌饥寒。秀哀祖道不振。丛林凋落。以身任之。住栖贤。有僧文庆。寒陋不上眼。秀遣督割稻石桥庄。既辞去。有识者曰。庆出世湘乡寺十馀年。云盖颙禅师嗣也。秀遣侍者追谢之。且迎以还山。庆曰。俟稻入囷乃还。秀心奇之。称于众。后住栖贤二十年。秀寔使之也。蒋山元禅师殁。舒王以礼致秀嗣其席。秀至山。王先候谒。而秀方理丛林事。不时见王。以为慢己。遂不合弃去。住真州长芦。众千人。有全椒长老。至登座。众目笑之。无出问者。于是秀出拜趋。问如何是法秀自己。全椒笑曰。秀铁面。乃不识自己乎(丛林号秀为铁面)。秀曰。当局者迷。然一众服其荷法心也。冀国大长公主。造法云寺成。有诏秀为开山第一祖。开堂之日 神宗皇帝。遣中使。降香并磨衲。仍传圣语。表朕亲至之礼。皇弟荆王。致敬座下。云门宗风。自是兴于西北。士大夫日夕问道。时司马温公。方登庸。以吾法太盛。方经营之。秀曰。相公聪明。人类英杰。非因佛法不能尔。遽忘愿力乎。温公不以介意。元祐五年八月卧疾 诏翰林医官视之。医请候脉。秀仰视曰。汝何为者也。吾有疾。当死耳。求治之。是以生为可恋也。平生生死梦。三者无所拣。挥去之。呼侍者。更衣安坐。说偈三句而化。阅世六十有四。坐四十五夏。李公麟伯时工𦘕马。不减韩干。秀呵之曰。汝士大夫以𦘕名。矧又𦘕马期人跨。以为得妙。妙入马腹中。亦足惧。伯时繇是绝笔。秀劝𦘕观音像。以赎其过。黄庭坚鲁直作艳语。人争传之。秀呵曰。翰墨之妙。甘施于此乎。鲁直笑曰。又当置我于马腹中耶。秀曰。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不止马腹。正恐生泥犁中耳。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候秀。秀方馔客。晋卿为扫墨竹于西轩。以迟之。秀来未及揖。顾见不怿。晋卿去即漫之。 赞曰。余至京师。秀化去已踰月。观法云丛林。其遗风馀烈。尚可想见。及拜瞻其像。面目严冷。怒气巽人。平生以骂为佛事。又自谓丛林一害。非虚言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秀。秦州陇城人。生辛氏。其母梦老僧求托宿。曰吾麦积山僧也。觉而有娠。先是麦积山有僧。忘其名。日诵法华经。与应乾寺鲁和尚者善。尝欲从鲁游方。鲁老之既去绪。语曰。他日当寻我。竹铺坡前。铁强岭下。俄有儿生其所。鲁闻之往观焉。儿为一笑。三岁愿随鲁归。遂冒鲁姓。十九通经为大僧。天骨峻拔。轩昂万僧中。凛然如画。讲大经。章分句析。旁穿直贯。机锋不可触。声著京洛。倚圭峰钞以诠量众义。然恨圭峰学禅。唯敬北京元华严。然恨元非讲。曰教尽佛意。则如元公者。不应非教。禅非佛意。则如圭峰者。不应学禅。然吾不信世尊教外。别以法私大迦叶。乃罢讲南游。谓同学曰。吾将穷其窟穴。搂取其种类抹杀之。以报佛恩乃已耳。初至随州护国。读净果禅师碑。始疑之。然犹怫然不平。及至无为谒怀禅师。见其貌寒危坐。涕垂沾衣。颇易之。怀因收涕问。座主讲何经。对曰。华严。又问。华严以何为宗。曰。法界为宗。曰。法界以何为宗。曰。心为宗。又问。心以何为宗。师不能对。怀曰。毫釐有差。天地悬隔。师退自失悚然。乃敬服愿留。日夕受法。怀公自池入吴。师皆从之十年。初开法于淮四面山。杖笠之外。包具而已。衲子追逐。不厌饥寒。师哀祖道不振。丛林凋落。慨然以身任之。移住栖贤有年。蒋山元公殁。舒王以礼致师嗣其席。师至山。王先后谒。而师方理丛林事。不时见。王。以为慢己。遂不合。弃去。住真州长芦。众千人。有全椒长老至登座。众目笑之。无出问者。于是。师出拜趋问。如何是法秀自己。全椒笑曰。秀铁面。乃不识自己乎。师曰。当局者迷。然一众服其荷法心也。冀国大长公主。造法云寺。仍诏师为开山。神宗皇帝。遣中使降香并磨衲。仍传圣语。表朕亲至之礼。士大夫。日夕问道。时司马温公。方登庸。以吾法太盛。方经营之。师曰。相公聪明。人类英杰。非因佛法不能尔。遽妄愿力乎。温公不以介意。元祐五年八月卧疾。诏翰林医官视之。请候脉。师仰视曰。汝何为者也。吾有疾当死耳。求活之。是以生为可恋也。平生之死梦。三者无所拣。挥去之。呼侍者。更衣安坐。说偈三句而化。阅世六十有四。坐四十五夏。李公麟伯时。工画马。不减韩干。师呵之曰。汝士大夫。以画名。矧又画马。期人誇以为得妙。入马腹中亦足惧。伯时由是绝笔。师劝画观音像。以赎其过。黄鲁直作艳语。人争传之。师呵之曰。翰墨之妙。甘施于此乎。鲁直笑曰。又当置我马腹中邪。师曰。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不止马腹。正恐生泥犁中耳。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候师。师方馔客。晋卿为扫墨竹于西轩。以迟之。师来。未及揖。顾见不怿。晋卿去。即漫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088 【介绍】: 宋汉州绵竹人,字元素,号无为子。仁宗皇祐五年进士。历开封府推官,知兴元府,皆有治声。神宗立,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知谏院。与宰相曾公亮忤,改兼侍读,绘以“谏官不得其言则去”,不拜。后擢翰林学士,为御史中丞。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忤王安石,罢知亳州。哲宗元祐初,以天章阁待制知杭州,卒于任。有《群经索蕴》、《无为编》、《西垣集》等。
全宋诗
杨绘(一○二七~一○八八),字元素,绵竹(今属四川)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通判荆南府,迁开封府推官,知眉州,徙兴元府。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熙宁四年(一○七一),擢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出知亳州,历应天府、杭州,再为翰林学士。贬荆南节度副使,分司南京,改提举太平观,起知兴国军。哲宗即位,复天章阁待制,再知杭州。元祐三年卒,年六十二。事见《范太史集》卷三九《天章阁待制杨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二有传。今录诗十首。
全宋文·卷一五六二
杨绘(一〇二七——一〇八八),字元素,号无为子,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少奇警,登进士上第,通判荆南。敏于吏事。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以言事罢,未旬月复知谏院,擢翰林学士,为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政见牴牾,又屡言事,罢为侍读学士、知亳州,历应天府、杭州,再为翰林学士。贬荆南节度副使,分司南京,改提举太平观。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再知杭州。卒,年六十二。为文立就,有文集八十卷,今佚。今存《时贤本事曲子集》。《宋史》卷三二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侯官人,字季慈,号季甫先生。尝以乡荐试京师不第,即罢举。仁宗时屡召不起。欧阳修举为国子直讲,不拜。哲宗元祐初,诏为本州教授,不受禄,敝衣粝食,处之裕如。稍有余,即以周济贫乏者。与陈襄、周希孟、郑穆称海浜四先生。卒年七十六。
全宋诗
陈烈,字季慈,又字季甫(《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三八),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尝试进士不第,即罢举。仁宗嘉祐三年(一○五八),因欧阳修荐,授安州司户参军,辞不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七)。后为本州教授。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以宣德郎致仕(同上书卷三七九)。二年,复教授本州。卒,年七十六。《宋史》卷四五八有传。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思义。字和甫。与海月同出明智之门。难兄弟也。智尝开帏出十问。师答之。皆契旨。及智退居草堂。众送入室。既散。师犹侍立。智曰。尔适何见。答曰。见大众拜而退。智曰。来吾语汝。汝行当住此山。绍隆大教。后亦来居此室也。未几。丞相苏颂帅杭。请居天竺。弘道二十三年。退闲草堂。皆如智记。熙宁四年。赐紫服。号净慧。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别众。安坐而逝。大众诵念久之。忽复语云。侍观音大士行。见一沙门。金色长身垂臂。谓我曰。报缘未尽。过七日当遣迎。至二十五日。复跏趺而化。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思义,字和甫。姓凌氏,武康人也。试《法华经》第一,得度。悟解过人,摄斋讲席,风发泉涌,泠然动听。顾以苦行,自励勤修三昧。尝生肉瘿,累累项下,如是行持,夜梦功德天食之以桃,其疾良已。熙宁四年,赐紫衣,锡号“净慧”。丞相苏颂帅杭请居天竺,大弘法化。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中夜,趺坐别众而寂。久之,忽苏曰:“适随大士,行见金甲神,长身垂臂,谓我曰:‘汝报缘未尽,过七日当来迎。’”至期后坐化。瘗龛之日,有赤云垂布如引导状,向西而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8—1090 【介绍】: 宋高邮人,字莘老。少从胡瑗学。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嘉祐中编校昭文馆书籍,授馆阁校勘。神宗即位,历右正言、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审官院。熙宁中因反对青苗法,谪知广德军,历湖、庐等州,后召为太常少卿,改秘书少监。哲宗立,拜御史中丞。以疾提举舒州灵仙观。有文集、奏议、《易传》、《春秋经解》等。
全宋诗
孙觉(一○二八~一○九○),字莘老,高邮(今属江苏)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明嘉靖《维扬志》卷一九),调合肥主簿。嘉祐中,进馆阁校勘。神宗即位,直集贤院,为昌王府记室。擢右正言,徙知通州。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知谏院、审官院。忤王安石,出知广德军。四年,徙湖州(《嘉泰吴兴志》卷一四)。六年,移庐州(同上)。历知苏、福、亳、扬、徐诸州及应天府,入为秘书少监。哲宗立,兼侍讲,迁右谏议大夫,进御史中丞。以疾请罢,提举舒州灵仙观。元祐五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八),年六十三。有文集四十卷、《荔枝唱和诗》一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东都事略》卷九二、《宋史》卷三四四有传。今录诗十五首。
全宋文·卷一五八二
孙觉(一〇二八——一〇九〇),字莘老,高邮(今江苏高邮)人。从胡瑗受学,登皇祐元年进士第,调合肥主簿。嘉祐中,进馆阁校勘。神宗即位,直集贤院,擢右正言。出通判越州,徙知通州。熙宁二年,诏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审官院。因条奏青苗法病民,与王安石异议,出知广德军,徙知湖、庐、苏、福、亳、扬、徐等州,知应天府,入为太常少卿,易秘书少监。哲宗即位,兼侍讲,迁右谏议大夫,进吏部侍郎。擢御史中丞,以疾请罢,除龙图阁学士兼侍讲,提举醴泉观,求舒州灵仙观以归。元祐五年卒,年六十三。有文集、奏议六十卷,《春秋经社要义》六卷,《春秋经解》十五卷(存),《春秋学纂》十二卷等。《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戴蒙,字正仲,号无知子,杜陵(今陕西长安东北)人。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为都官郎中,知绵州(《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三)。
全宋文·卷一○五三
戴蒙,初名庄,后改名蒙,字正仲,号无知子,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庆历六年进士。元丰元年以尚书都官郎中知绵州。八年,管勾成都玉局观。见《苏轼诗集》卷二六《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王注,《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