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7698,分1847页显示  上一页  161  162  163  164  165  167  168  169  17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袁皓(碧池处士 退山 )
陈蓬(白水仙 )
董昌( 陇西郡王 大越罗平国 )
僧师备( 师备 宗一大师、一味平实 世称 玄沙和尚 )
僧彻( 净光大师 法将 )
司空图(表圣 知非子、耐辱居士 )
范摅(五云溪人 )
韩偓(致光、致尧、致免 冬郎 玉山樵人 世称 香奁体 )
胡曾(秋田 )
吕从庆(世膺 丰溪渔叟 )
僧本寂( 本寂、什么 耽章、敲倡俱行 世称 曹山本寂 元證大师 纸衣道者、小稷下 )
僧彦晖( 佛子 )
僧元表(鉴水阇梨、监水阇黎 )
僧道膺( 宏觉 道膺、什么 云居 )
徐绾(武勇都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袁州宜春人,字退山,号碧池处士。懿宗咸通进士。僖宗时擢仓部员外郎。昭宗龙纪中为集贤殿图书使。博学,工诗文。有《碧池书》、《兴元圣功录》、《道林寺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退山,自号碧池处士,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懿宗咸通六年(865)登进士第。初佐幕府,授监察御史。与罗隐友善,隐有赠诗。后任当阳县令。黄巢克长安,僖宗奔成都,擢皓为仓部员外郎。中和元年(881),又任虞部员外郎(《唐会要》卷一六作礼部员外郎)。昭宗龙纪元年(889)任集贤殿图书使。事迹散见《旧唐书·礼仪志五》、《唐会要》卷一六、《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六七。皓博学多识,能诗善文,著有《兴元圣功录》3卷、《碧池书》30卷、《道林寺诗》2卷,均佚。《全唐诗》存诗4首。
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皓。宜春人。咸通进士。僖宗幸蜀。擢仓部员外郎。龙纪中迁集贤殿图书使。自称碧池处士。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僖宗乾符间,驾舟从海上来,家于福州后崎。自号白水仙。《淳熙三山志》卷六载其事迹,并录其诗4句,又谶诗1首。《全唐诗》仅收诗2句,其余见收于《全唐诗续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6 【介绍】: 唐末杭州临安人。初为石镜镇将。僖宗中和三年,自领州事,镇海节度使不能制,因表为杭州刺史,后进义胜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昌更以数倍常赋额外贡奉,朝廷赖其入,累进其官至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陇西郡王。昭宗乾宁二年在越州称帝,号大越罗平国,年号顺天。次年,钱镠攻越州,昌败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6—908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闽人,俗姓谢。少憨黠好钓。唐懿宗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后居福州玄沙院。王审知始有闽土,奏赐紫衣,号宗一大师。后梁太祖开平间示寂。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908 俗姓谢,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早年常垂钓于南台江。懿宗咸通初投芙蓉山出家,后至豫章开元寺受戒。初与雪峰义存为同学,后以为师。住福州玄沙院,世称玄沙和尚。王审知奄有闽土后,赐号宗一大师。从其受业者有700余人,其再传弟子文益,开创法眼宗。《宋高僧传》卷一三、《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后二书录其诗偈8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四
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于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雪峰呼为头陀。每见之曰。再来人也。何不遍参去。对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雪峰然之。备结屋玄沙。众相寻而至。遂成丛林。说法与契经冥合。诸方有未明要义。皆从决之。备曰。佛道闲旷。无有涂程。无门为解脱之门。无见作道人之见。不在三际。岂有升沉。建立乖真。不属造作。动即涉尘劳之境。静则沉昏醉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收。即漫汗佛性。必须对其尘境。如枯木寒灰。但临时应用。不失其宜。如镜照像。不乱光辉。如鸟飞空。不杂空色。所以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相。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后。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如师子游行。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到这里。体寂寂。常皎皎。赤赫𦦨。无边表。圆觉空中。不动摇。吞烁乾坤。迥然照出世者。元无出入。盖名相无体。道本如如。法尔天真。不因修證。只要虚闲。不昧作用。不涉尘泥。若纤毫不尽。即落魔界。且句前句后。是学人难处。所以云。一句当机。八万法门。生死路绝。直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销冰。箭既离弦。无反回势。所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迥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步步登玄。不属邪正。识不能识。智不能知。动便失宗。觉即迷旨。二乘胆战。十地魂惊。语路处绝。心行处灭。直得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视听而雨花。与么。现行无疑。此外更疑何事。勿栖泊处。离去来今。限约不得。寻思路绝。不因庄严。本来清净。动用语笑。随处明了。更无少欠。时人不悟。妄自涉尘。处处染著。头头系绊。纵悟则尘境纷纷。名相不实。更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随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冥冥寞寞。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我这里则不然也。更不隈门旁户。分明句句现前。不属商量。不涉文字。权名出家儿。毕竟无踪迹。真如凡圣。地狱天堂。皆是疗狂子之方。都无实事。虚空尚无改变。大道岂有升沉。悟则纵横不离本际。到这里凡圣也无立处。若向句中作意。则没溺汝。学人若向外驰求。又属魔王眷属。如如不动。没可安排。恰似𦦨炉。不藏蚊蚋。本来平坦。何用刬除动转。施为是真解脱。纤毫不受。措意便差。借使千圣出头来。也安排他。一字不得。又曰。仁者如今事不获已。教我抑下多少威光。苦口相劝。百千方便道。如此如彼。共相知闻。尽成颠倒知见。将此喉咽唇吻。祇成得个野狐精业。谩汝我。还肯么。只如今有过无过。唯我自知。汝又争得会。若是恁么人出头来。甘伏呵责。夫为人师匠。大不容易。须是善知识始得。我如今恁么道。方便助汝。犹尚不能觏得。可中浑举宗乘。是汝向什么处措手。还会么。四十九年是方便。祇如灵山会上。有百千众。唯有迦叶一人亲闻。馀皆不闻。汝道。闻底事作么生。不可道。如来无说说。迦叶不闻闻。便当得否。不可是汝修因成果。福智庄严底事。知么。且道吾有正法眼藏。付嘱大迦叶。我道犹如话月。曹溪竖拂。还同指月。所以道。大唐国内宗乘。未有一人举唱。设有一人举唱。尽大地人失却性命。无孔铁锤相似。一时亡锋结舌去。汝诸人赖我不惜身命。共汝颠倒知见。随汝狂意。方有申问处。我若不共汝与么知闻去。汝向什么处得见我。会么。大难大难。备疾大法难举。罕遇上根。学者依语生解。随照失宗。乃示纲宗三句。曰第一句。且自承当。现成具足。尽十方世界。更无他故。祇是仁者。更教谁见谁闻。都来是汝心王所为。全成不动智。只欠自承当。涣作开方便门。使汝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亘古亘今。未有不是。未有不非者。然此句。只成平等法。何以故。但是以言。遣言以理逐理。平常性相。接物利生耳。且于宗旨。犹是明前。不明后。号为一味平实。分證法身之量。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下。未有自由分。若知出格量。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转换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堕平怀之见。是谓第一句纲宗也。第二句。迥因就果。不著平常一如之理。方便唤作转位投机。生杀自在。纵夺随宜。出生入死。广利一切。迥脱色欲。爱见之境。方便唤作顿超三界之佛性。此名二理双明。二义齐照。不被二边之所动。妙用现前。是谓第二句纲宗也。第三句。知有大智。性相之本。通其过量之见。明阴洞阳。廓周沙界。一真体性。大用现前。应化无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方便唤作慈定之门。是谓第三句纲宗也。因见亡僧。谓众曰。亡僧面前。正是触目菩提。万里神光顶后相。学者多溟涬其语。梁开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示疾而化。阅世七十有四。坐四十四夏。备状短小。然精神可掬。与闽帅王审知。为内外护。审知尽礼。延至安国禅院。众盈七百。石头之宗。至是遂中兴之。有得法上首罗汉琛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生闽之谢氏。少随其父。渔南台江中。得鱼辄纵之。父虽怒不恤也。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即往豫章开元寺受具。归执役隶业院。辛苦无所惮。布纳芒鞋。日中一食。常坐不卧。丛林以备头陀称之。雪峰存禅师。其同学兄也。尝谓之曰。备头陀何不遍参去。备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存深以为然。出世玄沙。毳士之相从者。常七百许人。备一日上堂。默坐良久。大众将谓不说法。一时散去。备咄云。看者一队汉。略无一个有智慧者。但见我开者两片皮。尽来簇著。觅言觅语。是我真实为他。却总不会。若恁么大难大难。 备有时垂语曰。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且问汝三种病人来。汝作么生接。若拈椎竖拂。盲者不见。提唱古今。聋者不闻。待他对答。哑者无言。若接不得。佛法无灵验。有僧。出云。三种病人。和尚还许人商量否。备云。汝作么生商量。其僧便珍重而出。备云。不是不是。罗汉云。桂深现有眼见。有耳听。又有口说话。和尚作么生接。中塔云。三种病人。即今在什么处。 备见僧来礼拜。乃云。因我得礼汝。备问长生。维摩观佛。前际不去。后际不来。见在不住。汝作么生观。长生云。放皎然过。有个商量。备云。放汝过。作么生商量。长生良久。备云。情知汝向鬼窟里作活计。 僧问云。是什么得恁么难见。备云。只为太近。又问。学人为什么道不得。备云。畐塞汝口。争解道得。 当是时。审知王氏。以侍中据有闽土。为奏赐紫伽梨。师号宗一。开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终。寿七十四。腊四十四。忠懿王为树塔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师备。俗姓谢。闽人也。少而憨黠酷好垂钓。往往泛小艇南台江自娱。其舟若虚。同类不我测也。一日忽发出尘意。投钓弃舟。上芙蓉山出家。咸通初年也。后于豫章开元寺具戒还归故里。山门力役无不率先。布衲添麻芒鞋续草。减食而食语默有常。人咸畏之。汪汪大度虽研桑巧计不能量也。备同学法兄则雪峰存师也。一再相逢。存多许与故目之为备头陀焉。有日谑之曰。头陀何不遍参去备对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存深器重之。先开荒雪峰。备多率力。王氏始有闽土。奏赐紫衣号宗一大师。以开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示疾而终。春秋七十四。僧腊四十四。闽越忠懿王王氏树塔。备三十年演化。禅侣七百许人。得其法者众推桂琛为神足矣。至今浙之左右山门盛传此宗法嗣繁衍矣。其于建立透过大乘初门。江表学人无不乘风偃草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初居法乾内寺,能诗文,通内外学,寻充左右街应制,升麟德殿法座讲谈,懿宗赐号净光大师。其师知玄著《如来藏经疏》、《大无量寿经疏》、《胜鬘师子吼经疏》,彻为著《法鉴》、《法灯》、《法苑》以阐明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不知何许人。久亲炙悟达。悟达亦乐教育成就之。故其器卒获用于天下。而相为表里。以推明大法。若悟达。著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彻则衍法监四卷。大无量寿经疏二卷。彻则衍法镫二卷。胜鬘师子吼经疏四卷。彻则衍法苑十卷。般若心经金刚经皆有疏义。而彻亦随衍成卷。忏文六卷。及杂文等。彻必翼纬。以行世。初居法乾内寺。官寮奉仰日甚。寻充左右街应制。每岁属诞辰。于麟德殿。升座讲演。仍赐紫伽梨。懿宗尤重佛乘。月遇八日。必饭僧内殿。数盈万不啻。且躬为赞呗。诏彻朗咏高台上。宠锡繁夥。至造旃檀座以处之。当是时。诏两街四寺。行方等忏法。开坛受戒度僧。各三七日。别诏大德二十人。入咸秦殿。为内福寿寺尼受戒。缮写藏经。雕造旃檀像千躯。皆诏彻捡校。又以十一月十四日返庆饰。诏京城僧道。赴麟德殿论义。彻则敷畅皇猷。恢宏祖道。如他日。赐号净光大师。咸通十一年。诏录两街僧事。广明中。巢𡨥犯阙。僖宗播迁于蜀。彻是夕内宿。旦与杜光庭。仓黄扈从。再见悟达。其师资终始无间如此。著述尤富。内翰侍郎乐朋龟为作真赞。秦蜀间多其弟子。则可谓生荣死哀矣。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僧彻。不知何许人也。敏利天资高迈逸类。稚岁聪颖而慕。悟达国师。若颜回之肖仲尼也。既而时亲函丈颇见幽微。随侍翼从未尝少厌。窥其门墙其殆庶几乎。悟达凡有新义别章。咸嘱付彻畅衍之。为如来藏经疏。著法鉴四卷。大无量寿经疏。著法灯二卷。胜鬘师子吼经疏。著法苑十卷。观乎悟达为疏。若左丘明之传也。彻述三法钞。犹杜服之集解欤。初居法乾内寺。师资角立声彩风行。凡百官寮无不奉仰率由。彻内外兼学辞笔特高。唱予和汝同气相求。寻充左右街应制。每属诞辰升麟德殿法座讲谈。敕赐紫袈裟。懿宗皇帝留心释氏。颇异前朝。遇八斋日必内中饭僧。数盈万计。帝因法集躬为赞呗。彻则升台朗咏。宠锡繁博。敕造栴檀木讲座以赐之。又敕两街四寺行方等忏法。戒坛度僧各三七日。别宣僧尼大德二十人。入咸泰殿置坛度内。福寿寺尼缮写大藏经。每藏计五千四百六十一卷。雕造真檀像一千躯。皆委彻检校焉。以十一月十四日延庆节。麟德殿召京城僧道赴内讲论。尔日彻述皇猷。辞辩浏亮帝深称许。而又恢张佛理旁慑黄冠。可谓折冲异论者。当时号为法将。帝悦敕赐号曰净光大师。咸通十一年也。续录两街僧事。初彻经江论海勇于揭厉。于青龙寺讲贯既循悟达国师义意寄呈所见。蒙回八十四字。云观君法苑思冲虚解我真乘刃有馀。若使龙光时可待。应怜僧肇论成初。五车外典知难敌。九趣多才恐不如。萧寺讲轩横淡荡。帝乡云树正扶疏。几生曾得阇踰意。今日堪将贝叶书。一振微言冠千古。何人执卷问吾庐。览兹奖饰悲喜。盈襟以广明中巢寇犯阙僖宗幸蜀。其夕彻内宿。明日仓黄与杜光庭先生。扈从入于岷峨。再见悟达痛序艰难。彻极多著述碑颂歌诗。不知所终。内翰侍郎乐朋龟为真赞。凤翔嘉州皆写其真相。弟子秦蜀之间愈多传法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7—908 【介绍】: 唐河中虞乡人,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懿宗咸通十年登进士第。卢携知政事,召为礼部员外郎。僖宗次凤翔,召图知制诏,寻拜中书舍人。昭宗龙纪初,复召拜舍人,以疾辞。乾宁中,又以户部侍郎征,数日乞还。隐中条山王官谷,作文以伸志。晚年为文,尤事放达。后梁代唐,闻哀帝被杀,绝食而卒。有《二十四诗品》(有云非图所撰)及诗集、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7—908 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故又自称“泗水司空氏”、“泗水司空图”;然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东),应为虞乡人。懿宗咸通十年(869)登进士第,僖宗乾符三年(876)曾入宣歙观察使王凝幕,复召为殿中侍御史,因赴阙迟留,责授光禄寺主簿。乾符六年为礼部员外郎。广明元年(880)黄巢军入长安,僖宗奔蜀,图不克从,乃退还河中。光启元年(885)三月,僖宗自蜀还,次凤翔,召图知制诰,寻拜中书舍人;僖宗至宝鸡,图又还河中。昭宗即位,复召图为舍人,未几以疾辞,居华阴。后两度见征,两度还山,曾居淅上,终归中条山王官谷。朱温篡唐,召图为礼部尚书,不起;翌年闻哀帝被弑,乃不食而卒。生平事迹散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八。图曾自编其集为《一鸣集》,其嗣子司空荷亦曾编辑其集为30卷。今存《司空表圣文集》10卷、《司空表圣诗集》5卷。《全唐诗》编司空图诗为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4首,断句2。宋苏轼谓司空图“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书黄子思诗集后》)。而明人胡震亨谓图诗“篇法未甚谙,每每意不贯浃,如炉金欠火未融”(《唐音癸签》卷八)。司空图之主要成就在诗论,有《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等论诗名篇,而以《二十四诗品》最为著名。近年陈尚君、汪涌豪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一文,以其为明人伪作,引起热烈讨论,尚无定论。
唐诗汇评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十年(869),登进士第,为宣歙观察使王凝慕僚。召拜殿中侍御史,以赴阙返留,贬授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与旧相卢携游。携复相,召为礼部员外郎,迁郎中。僖宗幸蜀,图扈从不及,还河中。僖宗还京,召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后归隐。初居华阴,后居中条山王官谷。眧宗朝,累以谏议大夫、兵部侍郎等召,辞疚不赴。唐亡之明年,不食而卒。有《一鸣集》三十卷,已佚。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十卷、《司空表圣诗集》五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中有郑谷诗羼入。
词学图录
司空图(837-908) 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今永济西)人。有《诗品》、《司空表圣文集》,存词23首。
全唐诗补逸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登咸通十年进士第,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卒,年七十二(据两《唐书》本传)。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八百七
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咸通十年进士。乾宁中累迁户部侍郎。乞还山。昭宗在华阴。徵拜兵部侍郎。不赴。朱全忠篡国。召为礼部尚书。不起。闻哀帝弑。不食卒。年七十二。

作品评论

北梦琐言
(王凝)知举日、司空一捷,列第四人登科。同年讶其名姓甚暗,成事太速,有鄙薄者,号为“司徒空”。琅琊知有此说,因召一榜门生开筵,宣告子众曰:“某叨忝文柄,今年榜帖,全为司空先辈一人而已。”由是声采益振。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王直方诗话》
司空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外意,如“绿树连村喑,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又云“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吾尝独游五老峰白鹤观,松阴满庭,不见一人,惟闻琴声之音,然后知此句之工。但恨其寒俭而僧态。若子美诗云:“暗飞萤自照,水宿咚相呼”、“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则才力富健,过表圣远甚。
唐才子传
(司空图)性苦吟,举笔缘兴,几千万篇。内致于绳检之外,豫置冢棺,遇胜日,引客坐圹中,陚诗酌酒,沾醉高肷。
升庵诗话
司空图论诗,胡致堂评其清节高致,为晚唐第一流人物,信矣。
唐音癸签
司空表圣自评其集,“撑霆裂月,劼作者之肝脾”,夸负不浅。此公气体,不类衰未,似篇法未甚谙,每每意不贯浃,如炉金欠火未融。
诗筏
晚唐惟司空图善论诗……但其自为诗,亦未脱晚唐习气,时辄自誉云:“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抑太过矣。余于图所自摘警句之中,独赏其五言春诗“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又“雨微吟思足,花落梦无聊”,山中诗“川明虹照雨,树密鸟冲人”,丧乱诗“骅骝思故主,鹦鹉失佳人”,美人诗“晚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七言则“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忆良朋”,又“逃难人多分隙地,故生鹿大出寒林”,数联而已。
围炉诗话
司空图佳句,大有高致,又甚细密。
一瓢诗话
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则,无一毫剩义,学诗不可不熟读深思。余选《全唐正雅集》,所以将此二十四则列之于首。
《大历诗略》
司空文明诗亦以情胜,真到处句卢允抒可云鲁卫。
石洲诗话
司空表圣在晚唐中,卓然自命,且论诗亦入超诣。而其所自作,全无高韵,与其评诗之语,竟不相似。此诚不可解。《二十四品》真有妙悟,而其自编《一鸣集》所谓“撑霆裂月”者,竞不知何在也。
《中晚唐诗主客图》
表圣诗,格韵清妙,与水部有神骨之肖。但遗文散失,五律才有二十首,稍汰之,仅得九篇。其他古体十首,七律十八首,五七言绝句三百馀首,多寡乃尔不伦,固知表圣五言诗尚多。其散见于他书者,如“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等句,俱清新奇警,抉律格之精,今俱不得全篇,惜战!聊就所存者,推为升堂第三人。
《东馆诗见》
司空表圣品高,五律新隽闲澹,虽刻划而无迹,七绝有远致。观《二十四品》知其功力所到。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元、白,而更落一尘;显露词华,尤为缛累。其纵横议论,蕴藉变衰,已启宋元末派。《诗品》四言,特为研妙,古峭不及齐、梁词赋,而艳采过之,
《诗学渊源》
(司空图)诗效长庆、平淡不尚雕琢;绝句典雅清丽,有大历风。自此而后至于五代、宋初,皆尚西昆一体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苏州吴人,客居越地,自号五云溪人。懿宗、僖宗时在世。撰有《云溪友议》,多记中、晚唐诗人事。
全唐文·卷八百四
摅自号五云溪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23 【介绍】: 唐末京兆万年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昭宗龙纪元年进士。历迁中书舍入、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宰相韦贻范遭母丧,李茂贞欲贻范还相,偓执不草麻。及帝自凤翔还,偓处决机密,甚合帝意,屡欲相之,皆固让。为朱温所恶,累贬邓州司马。后召还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避闽,依王审知而卒。工诗,其诗多写艳情,称“香奁体”。有《韩内翰别集》、《香奁集》、《金銮密记》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4—923,生年—作842 字致尧(《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一作致光(《新唐书》本传)。小名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父韩瞻与李商隐联襟。韩偓幼年即席赋诗,李即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称赏。昭宗龙纪元年(889)进士登第。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曾与宰相崔胤定策诛宦官刘季述,深为昭宗信任,屡欲拜相,偓固辞之。朱温专权,恨偓不附己,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后召复原官,偓不敢入朝,举家入闽依王审知而终。生平详见《十国春秋》本传、《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六五、《唐才子传》卷九。韩偓生逢乱世,诗作多与时局离乱有关,如《乱后至近甸有作》、《乱后春日途经野塘》、《感事三十四韵》、《避地寒食》等。南依王审知后,仍多故园之思,如《故都》、《中秋寄杨学士》等。他如怀古、咏物、写景等诗,均有可诵之作。《遁斋闲览》称其作“词致婉丽”(《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三引)。南依王审知后“其词凄楚,切而不迫”(《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五引《潘子真诗话》)。早年所作《香奁集》,人或以为“丽而无骨”(《许彦周诗话》)。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六以为和凝作,假名韩偓,后人已辨明此说之非。其《已凉》《重游曲江》等作,清丽可诵。诗集以四部丛刊《玉山樵人集(附香奁集)》为通行。《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续拾》补断句1。
唐诗汇评
韩偓(844-923?),字致免,一云字致光。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韩瞻之子,小字冬郎,十岁能诗,李商隐赠诗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句。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佐河中暮。召乞左拾遗。乾宁末,以刑部员外郎为凤翔节度掌书记。光化中,自司勋郎中兼侍御史知杂入翰林充学士,迁左译议大夫、中书舍人、兵户二部侍郎、学士承旨。昭宗数欲以为相,皆辞让。天复三年,以不附朱全忠,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天祐二年,复召为学士,仅不敢归朝,入闽依王审知,卒。有《韩偓诗》一卷、《香奁集》一卷、《金銮密记》五卷,今存《香奁集》。后人辑有《韩轮林诗集》(或名《玉山樵人集》)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名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有《韩内翰别集》、《香奁集》,人称香奁体。王静安辑《香奁词》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九
偓字致光。京兆万年人。第进士。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遗。累迁左谏议大夫。宰相崔允判度支。表以自副。入翰林为学士。迁中书舍人。从昭宗幸凤翔。迁兵部侍郎。进承旨。朱全忠恶之。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挈其族南依王审知。卒。

作品评论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梦溪笔谈
唐韩偓为诗极清丽,有手写诗百馀篇,在其四世孙奕处……庆历中,予过南安见奕,出其手集,字极淳劲可爱。
彦周诗话
高秀实又云:“元氏艳诗,丽而有骨;韩偓《香奁集》,丽而无骨。”时李端叔意喜韩偓诗,诵其序云:“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美动七情。”秀实云:“动不得也,动不得也。”
周紫芝《书韩承旨别集后》
渥(偓)为唐末宗社颠隮之际,窜身于戈戟森罗之中,虽扈从重围,犹复有作。当是之时,独能峥嵘于奸雄群小之间,自立议论,不至诡随,唐史臣称之,以谓有一韩渥尚不能容,况于贤者乎?则知渥非荏苒于闺房衽席之上者,特游戏于此耳。
薛季宣《香奁集叙》
偓为诗有情致,形容能出人意表……富才情,词致婉丽。
张侃《跋楝词》
偓之诗,淫靡类词家语,前辈或取其句,或剪其字,杂于词中。欧阳文忠尝转其语而用之,意尤新。
对床夜语
韩偓在唐末粗有可取者,如“沙头有庙青林合,驿步无人白鸟飞”、“细水浮花归别浦,断云含雨入孤村”、“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五言如“鸟啼深不见,人语静先闻”,虽神气短缓,亦微有深致。其《秋夜忆家》绝句云:“垂老何时见弟兄,背灯悲泣到天明。不知短发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茎。”凄楚可悲,亦善于词者。若“挟弹少年多害物,劝君莫近五陵飞”,又“萧艾转肥兰蕙瘦,可能天亦妒馨香”,是直讪耳。诗人比兴扫地矣。
唐才子传
偓自号“玉山樵人”,工诗,有集一卷。又作《香奁集》一卷,词多侧艳新巧。
唐音癸签
韩致尧冶游情篇,艳夺温、李,自是少年时笔。翰林及南窜后,顿趋浅率矣。
《诗源辨体》
韩偓《香奁集》皆裙裾脂粉之诗,高秀实云:“元氏艳诗,丽而有骨;韩偓《香奁集》,丽而无骨。”愚按:诗名《香奁》,奚必求骨?但韩诗浅俗者多,而艳丽者少,较之温、李,相去甚远。
《唐诗韵汇》
唐诗七律……韩致光香奁秀丽,别自情深。
《古欢堂集•论七言律诗》
温飞卿、韩致光辈,比事联词,波属云委,学之成一家言,胜于生硬干酸者远矣。
《唐诗笺注》
韩偓、韦庄,亦宗中唐,而砥柱晚唐。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虽局于风气,浑厚不及前人,而忠愤之气,时时溢于语外。性情既挚,风骨自遒。慷慨激昂,迥异当时靡靡之响。其在晚唐,亦可谓文笔之鸣凤矣。变风变雅,圣人不废,又何必定以一格绳之乎!
纪昀《书韩致尧<香奁集>后》
《香奁》一集,词皆淫艳,可谓百劝而并无一讽矣。然而至今不废,比以五柳之闲情,则以人重也。著作之士,惟知文之能传人,而不知人之能传文,于此亦可深长思矣。……《香奁》之词,亦云亵矣。然但有悱恻眷恋之语,而无一决绝怨怼之言,是亦可以观其心术焉。
纪昀《书韩致尧<翰林集>后》
致尧诗格不能出五代诸人上,有所寄托,亦多浅露。然而当其合处,遂欲上躏玉溪、樊川,而下与江东相倚轧,则以忠义之气发乎情,而见乎词,遂能风骨内生,声光外溢,足以振其纤靡耳。然则,诗之原本不从可识哉?
石洲诗话
韩致尧《香奁》之体,溯自《玉台》。虽风骨不及玉溪生,然致尧笔力清澈,过于皮、陆矣。何逊联句,瘦尽东阳,固不应尽以脂粉语植场也。
《七言律诗钞》
韩致光哀音怨乱,不害其为丹山雏凤。
《蛾木编》
晚唐有许用晦、曹尧宾、韩致尧、罗昭谏诸人,专为近体,古意寖哀。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唐末七言律,韩致尧为第一,去其香奁诸作,多出于爱君忧国,而气格顿近浑成。
《石园诗话》
韩致尧……富于才情,词旨靡丽。初喜为闺阁诗,后遭故远遁,出语依于节义,得诗人之正。
《唐七律诗钞》
诗至晚唐,各体俱不振,独七律不乏名篇。韩致尧完节孤忠,苍凉激楚之音,洵属一时无两。
《东目馆诗见》
韩致尧身遭杌捏,激而去国,托之香奁,具有寄意。即论艳体,亦是高手。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李益、卢纶,而专思律体,柔姿婉骨,最工言情。末遭乱离,故忧爱词多,虽于诗格少衰,要自情芳可选。
《唐宋诗举要》
吴北江曰:晚唐唯韩致尧为一大家,其忠亮大节,亡国悲愤,具在篇章,盖能于杜公外自树一帜。
《诗境浅说》
致尧少年,喜为香奁诗。其后节操岳然,诗格亦归雅正。
《唐人绝句精华》
偓以香奁诗得名一时,《唐诗纪事》以为五代间和凝嫁名,葛立方《韵语阳秋》据《香奁集》中《无题》诗序证为偓作,许学夷《诗源辨体》又举出吴融集荷和偓《无题》三首,与《香奁集》中《无题》诗同韵,断定香奁非和嫁名。考晚唐诗有两种:一沿白居易新体乐府道路,诗中多寓讽刺,流为宋代以议论为诗;一效温、李绮丽之体,而有香奁一类之作,流为五代之闺情词。盖风气推移有如此者,不足怪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邵州邵阳人,号秋田。懿宗咸通中举进士不第。路岩为西川节度使,辟曾为掌书记。高骈镇蜀,又辟之。时南诏遗书不逊,曾答书,南诏屈伏,由是笺奏皆出曾手。僖宗乾符中,高骈移镇荆南,曾辟为荆南从事。又尝为延唐令。有《咏史诗》,《安定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号秋田,邵阳(今属湖南)人。举进士不第。懿宗咸通末,尝为山南东道节度从事,入剑南西川节度使路岩幕。僖宗乾符中,在高骈西川幕。喜游历,足迹遍四方。生平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八、《全唐文》卷八一一胡曾文。作《咏史诗》七绝约150首,颇为后人称赞,辛文房曰:“人事虽非,风景犹昨,每感辄赋,俱能使人奋飞。”(《唐才子传》卷八)《咏史诗》有三卷本传世。有《安定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3首。
唐诗汇评
胡曾(约840-?),字秋田,邵阳(今属湖南)人。举进士,不第。咸通末,入钊南西川节度使路岩幕。乾符中,复佐高骈西川幕。又尝为汉南从事。曾作《咏史诗》一百五十馀首,均为七绝,传诵甚广。有《安定集》十卷,已佚。《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曾。邵阳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尝为汉南从事。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胡曾)作《咏史诗》,皆题古君臣争战废兴尘迹。经览形胜,关山亭障,江海深阻,一一可赏。人事虽非,风景犹昨,每感辄赋,俱能使人奋飞。至今庸夫孺子,亦知传诵。后有拟效者,不逮矣。至于近体律绝等,哀怨清楚,曲尽幽情,擢居中品不过也。惜其才茂而身未颖脱,痛哉!
四溟诗话
史诗勿轻作,或己事相融,或时政相关,或独出断案。若胡曾百篇一律,但抚景感慨而已。
《载酒园诗话又编》
旧见胡曾集一卷,皆《咏史》诗,浅直可厌,遂屏而不录。后读《才调集》所载,顾有可观者,如《塞下曲》:“晓侵雉堞乌先觉,春入关山雁独知。”《赠渔者》:“往来南越谙鲛室,生长东吴识蜃楼。”《独不见》曰:“窗残夜月人何处?帘卷春风燕复来。”俱佳句也。《安安集》中必尚有佳者,惜未之见。
石洲诗话
胡曾《咏史》绝句,俗下令人不耐读。
《东目馆诗见》
胡曾《咏史》以地名为题,平铺无味,不如曹唐《游仙诗》时有新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汴州大梁人,字世膺。号丰溪渔叟。尝从其祖官于金陵。僖宗广明元年,黄巢攻金陵,从庆走歙之堨田。后朱温建后梁,遂遁迹旌德县丰溪,隐居不仕,常以陶渊明自况。南唐初卒,年九十七。有《丰溪存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本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从其祖吕伸旅宦金陵(今江苏南京)。僖宗广明元年(880),与弟从善避乱奔歙县堨田。后梁时迁居旌德县丰溪,常以陶渊明自况,自号丰溪渔叟。南唐初年卒,卒年97岁。著有《丰溪存稿》1卷,凡收诗45首,多写其闲居生活。此集历代未见著录,至清乾隆间始由其后人刊印行世。《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存目,疑为后人依托,但举證尚不足以定伪。吕从庆事迹即据该集附录诸文,《全唐诗外编》据《丰溪存稿》录其诗。
全唐诗补逸
吕从庆,本大梁人,从其祖吕伸宦金陵。广明元年,黄巢率义军渡江攻金陵。时伸已卒,从庆偕弟从善走歙之堨田。朱梁代唐,又自歙迁隐于旌德之丰溪。每以陶彭泽自况,自号丰溪渔叟。历十七年而后唐代梁,又十四年而石晋代唐,其在江南则南唐方受吴禅。从庆喜曰:「吾今而后始终为唐民矣。」卒,年九十有七。诗一卷,计四十五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01 【介绍】: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黄。少习儒,性乐释典,十九岁出家福州云名山。后居临川曹山,前来参问者常满堂。有《注对寒山子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俗姓黄,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19岁出家,入福州云名山。懿宗咸通初,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其印可。后住临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风,开曹洞一宗,世称曹山本寂。昭宗光化四年(901)卒。敕谥元證大师。《祖堂集》卷八、《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后人辑有《抚州曹山元證禅师语录》,收入《大正藏》。本寂兼善诗,著有《对寒山子诗》7卷,已佚。其语录及《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录存本寂诗偈1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诗》收录其诗1首,题名耽章,实为大梅法常作。
禅林僧宝传·卷第一
禅师讳耽章。泉州莆田黄氏子。幼而奇逸。为书生不甘处俗。年十九弃家。入福州灵石山。六年乃剃发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谒悟本禅师价公。依止十馀年。价以为类己。堪任大法。于是名冠丛林。将辞去。价曰。三更当来。授汝曲折。时矮师叔者知之。蒲伏绳床下。价不知也。中夜授章。先云岩所付宝镜三昧。五位显诀。三种渗漏毕。再拜趋出。矮师叔引颈呼曰。洞山禅入我手矣。价大惊曰。盗法倒屙无及矣。后皆如所言。宝镜三昧。其词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必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涂。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儿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五位君臣偈。其词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昔日嫌。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更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正中来。无中有路出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偏中至。两刃交锋要回避。好手还同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气。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终归炭里坐。三种渗漏。其词曰。一见渗漏。谓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情渗漏。谓智常向背。见处偏枯。三语渗漏。谓体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纲要偈三首。其一名敲倡俱行。偈曰。金针双锁备。挟路隐全该。宝印当空妙。重重锦缝开。其二名金锁玄路。偈曰。交互明中暗。功齐转觉难。力穷寻进退。金锁网鞔鞔。其三名理事不涉。偈曰。理事俱不涉。回照绝幽微。背风无巧拙。电火烁难追。黎明章出山。造曹溪礼祖塔。自螺川还止临川。有佳山水。因定居焉。以志慕六祖。乃名山为曹。示众曰。僧家在此等衣线下。理须会通向上事。莫作等闲。若也承当处分明。即转他诸圣。向自己背后。方得自由。若也转不得。直饶学得十成。却须向他背后叉手。说什么大话。若转得自己。则一切粗重境来。皆作得主宰。假如泥里倒地。亦作得主宰。如有僧问药山曰。三乘教中。还有祖意也无。答曰有。曰既有。达磨又来作么。答曰。只为有。所以来。岂非作得主宰。转得归自己乎。如经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言。劫者滞也。谓之十成。亦曰断渗漏也。只是十道头绝矣。不忘大果。故云守住耽著。名为取次承当。不分贵贱。我常见丛林。好论一般两般。还能成立得事么。此等但是说向去事路布。汝不见南泉曰。饶汝十成。犹较王老师。一线道也。大难。事到此。直须子细始得。明白自在。不论天堂地狱。饿鬼畜生。但是一切处不移易。元是旧时人。只是不行旧时路。若有忻心。还成滞著。若脱得。拣什么。古德云。只恐不得轮回。汝道作么生。只如今人。说个净洁处。爱说向去事。此病最难治。若是世间粗重事。却是轻。净洁病为重。只如佛味祖味。尽为滞著。先师曰。拟心是犯戒。若也得味是破斋。且唤什么作味。只是佛味祖味。才有忻心。便是犯戒。若也如今说破斋破戒。即今三羯磨时。早破了也。若是粗重贪瞋痴。虽难断却是轻。若也无为无事净洁。此乃重。无以加也。祖师出世。亦只为这个。亦不独为汝。今时莫作等闲。黧奴白牯修行却快。不是有禅有道。如汝种种驰求。觅佛觅祖。乃至菩提涅槃。几时休歇成办乎。皆是生灭心。所以不如黧奴白牯。兀兀无知。不知佛。不知祖。乃至菩提涅槃。及以善恶因果。但饥来吃草。渴来饮水。若能恁么。不愁不成办。不见道计较不成。是以知有。乃能披毛戴角。牵犁拽耒。得此便宜。始较些子。不见弥勒阿閦。及诸妙喜等世界。被他向上人唤作无惭愧。懈怠菩萨。亦曰变易生死。尚恐是小懈怠。在本分事。合作么生。大须子细始得。人人有一坐具地。佛出世慢他不得。恁么体会修行。莫趁快利。欲知此事。饶今成佛成祖去。也只这是。便堕三涂地狱六道去。也只这是。虽然没用处。要且离他不得。须与他作主宰始得。若作得主宰。即是不变易。若作主宰不得。便是变易也。不见永嘉云。莽莽荡荡招殃祸。问如何是莽莽荡荡招殃祸。曰只这个总是。问曰如何免得。曰知有即得。用免作么。但是菩提涅槃。烦恼无明等。总是不要免。乃至世间粗重之事。但知有便得。不要免免。即同变易去也。乃至成佛成祖。菩提涅槃。此等殃祸。为不小。因什么如此。只为变易。若不变易。直须触处自由始得。香严闲禅师会中有僧。问如何是道。闲曰枯木里龙吟。又问如何是道中人。闲曰髑髅里眼睛。其僧不领。辞至石霜。问诸禅师曰。如何是枯木里龙吟。诸曰犹带喜在。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诸曰犹带识在。又不领。乃问章曰。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章曰血脉不断。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章曰乾不尽。又问有得闻者否。章曰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又问未审是何章句。章曰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乃作偈曰。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有僧以纸为衣。号为纸衣道者。自洞山来。章问如何是纸衣下事。僧曰。一裘才挂体。万事悉皆如。又问如何是纸衣下用。其僧前而拱立。曰诺即脱去。章笑曰。汝但解恁么去。不解恁么来。僧忽开眼曰。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章曰未是妙。僧曰如何是妙。章曰不借借。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章作偈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若向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僧问五位君臣旨诀。章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形像。偏中至者。舍事入理。正中来者背理就事。兼带者冥应众缘。不随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当审详辨明。君为正位。臣是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问如何是君。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问如何是臣。曰灵机宏圣道。真智利群生。问如何是臣向君。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问如何是君视臣。曰妙容虽不动。光烛不无偏。问如何是君臣道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之宗要。作偈曰。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著。潜行须与古人同。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又曰。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直须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有稠布衲者。问曰。披毛戴角是什么堕。章曰是类堕。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曰是随堕。问不受食是什么堕。曰是尊贵堕。夫冥合初心。而知有是类堕。知有而不碍六尘是随堕。维摩曰。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食者正命食也。食者亦是就六根门头。见觉闻知。只不被他染污。将为堕。且不是同也。章读杜顺傅大士所作。法身偈曰。我意不欲与么道。门弟子请别作之。既作偈。又注释之。其词曰。渠本不是我(非我)。我本不是渠(非渠)。渠无我即死(仰汝取活)。我无渠即余(不别有)。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我如渠即驴(二俱不立)。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饭。直须吐却)。何假雁传书(不通信)。我说横身唱(为信唱)。君看背上毛(不与你相似)。乍如谣白雪(将谓是白雪)。犹恐是巴歌。南州帅南平钟王。雅闻章有道。尽礼致之不赴。但书偈付使者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寻。天复辛酉夏夜。问知事。今日是几何日月。对曰六月十五。章曰曹山平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明日辰时吾行脚去。及时焚香。宴坐而化。阅世六十有二。坐三十有七夏。门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塔曰福圆。 赞曰。宝镜三昧其词要妙。云岩以受洞山。疑药山所作也。先德惧属流布。多珍秘之。但五位偈。三种渗漏之语。见于禅书。大观二年冬。显谟阁待制朱彦世英。赴官钱塘。过信州白华岩。得于老僧。明年持其先公服。予往慰之。出以授予曰。子当为发扬之。因疏其沟封。以付同学。使法中龙象。神而明之。尽微细法执。兴洞上之宗。亦世英护法之志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黄氏。泉之蒲田人。年十九。即出家于福州之云名山。年二十二。而受具。举措老成。识者知其为法器。成通初。禅学方盛。会悟本价禅师。住洞山。寂往来请益。洞山问云。阇梨名什么。寂云本寂。洞云向上更道。寂云不道。洞云为什么不道。寂云向上不名本寂。洞深器之。寂辞洞山。山问云什么处去。寂云不变异处去。洞云不变异岂有去耶。寂云去亦不变异。 后受请。出世抚之曹山。徙荷玉山。二处法席俱盛。 僧问眉与目还相识也无。寂云不相识。僧云为什么不相识。寂云只为同在一处。僧云恁么即不分也。寂云眉且不是目。僧云如何是目。寂云端的。僧云如何是眉。寂云曹山却疑。僧云和尚为什么却疑。寂云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问承教有言。大海不宿死尸。如何是海。寂云。包含万有。曰为什么不宿死尸。寂云绝气者不著。曰既是包含万有。为什么绝气者不著。寂云。万有非其功。绝气有其德。曰向上还有事也无。寂云。道有道无即得。争柰龙王按剑何。训应之暇。又出君臣五位之说。以诠其妙。复著对寒山子诗。行世。文辞雅丽可观。寻示疾终。寿六十二。腊三十七。弟子树塔以窆。南岳玄泰追撰塔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入福州云名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凡诸举措若老苾刍。咸通之初禅宗兴盛。风起于大沩也。至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会洞山悯物高其石头。往来请益学同洙泗。寂处众如愚发言若讷。后被请住临川曹山。参问之者堂盈室满其所詶对邀射匪停。特为毳客标准。故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齐也。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盖以寂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才焉。寻示疾终于山。春秋六十二僧腊三十七。弟子奉龛窆而树塔。后南岳玄泰著塔铭云。
僧彦晖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11 【介绍】: 五代时僧。东京阳武人。俗姓孙。年二十于嵩山少室寺受大戒。居滑州明福寺。善讲《因明论》、《百法论》。后梁太祖乾化元年示寂。有《滑台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孙氏。今东京武阳县人。襁褓间。闻父诵金刚经则喜笑。若得意。又其家尝斋僧。磬梵俱作。即合掌。称曩谟。年十五。从师往太原京兆洛阳听习。进具于嵩山少室寺。颇沙毗尼涯涘。次探经论。必底渊源。其曰。为善不同。同归于治。治则戒定慧也。入圣机械。此其极致耳。是故南燕之人。号为佛子。初寄明福讲百法论。四海英髦。云趋波委。常嬴百数。讲因明百法各百许遍。著滑台钞。行世。乾化元年。秋八月三日终。寿七十二。腊五十二。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彦晖。姓孙氏。今东京阳武县人也。佩觿之岁闻父读金刚般若。瞪目凝听澹然欢喜。又属家内斋僧磬梵俱作。于帘幕之下合掌欣然。登年十五随师学法。往太原京兆洛阳听采忘劳。年满于嵩山少室寺受大戒。隶习毗尼颇通深趣。次寻经论皆讨玄源。且曰。为善不同同归乎治。治则戒定慧也。入圣机械此三治性之极致也。届洛都先达无不推伏。至乎四部悉仰柔明。临鉴则戚少欣多。执瓶则荷轻持重。三衣之外。百一之资量足而供更无馀长。所行慈忍匪事规求。不畜门徒惟劳自己。勤勤化导默默进修。是故南燕之人号为佛子。初寄明福寺讲百法论也。四海英髦风趋波委。恒溢百馀且多俊迈。精研论席钻仰经宗。其间硕学兼才故有。分为上下十恶。十恶者若八伯之号焉。上十恶则洞闲性相高建法幢。宗因喻三立破无滞。下十恶则学包内外吟咏风骚击论谈经。声清口捷赞扬梵呗。表白导宣。盖因题目之分。乃极才能之际。云恶则倒背之言。乃是极善也。其门弟子为若此也。晖因明百法二论各讲百许遍。出弟子一百五十馀人。著钞曰滑台。盛行于世。以乾化元年秋八月三日。气力薾然而奄化矣。春秋七十二法腊五十二。滑人追慕其德。二众三百馀人奉神柩归葬于阳武县侧。营小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早预长安西明寺法宝大师讲肆。僖宗广明中,黄巢入京,遂东游,居越州大善寺,讲《南山律抄》。博学善谈说,听者忘疲,号鉴水阇梨。著《义记》,亦号《鉴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性讦直。平居好品藻人物。故与世多忤。究毗尼。工洙泗学。方术伎艺。无不该综。蚤年依京师西明寺法宝大师讲席。广明中。巢寇充斥。因南游。止越之大善寺。开南山钞。义理纵横。谈吐鸿畅。每挥麈。学者忘倦。江表诸匠。皆悦服。世号监水阇黎。著书五卷。名监水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1 【介绍】: 唐僧。蓟州玉田人,俗姓王。年二十五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后往翠微山问道三年。寻谒洞上禅师,为入室高弟,嗣其法,住洪州云居山。
禅林僧宝传·卷第六
禅师名道膺。幽州玉田人也。生于王氏。儿稚中。骨气深稳。言少理多。十岁出家于范阳延寿寺。又十五年。乃成大僧。其师使习毗尼。非其好。弃之游方。至翠微会。有僧自豫章来。夜语及洞上法席。于是一钵南来。造新丰。谒悟本价禅师。价问。汝名什么。对曰。道膺。价曰。何不向上更道。对曰。向上即不名道膺。价喜以谓。类其初见云岩时祗对。容以为入室。膺深入。留云峰之后。结庵而居。月一来谒价。价呵其未忘情。于道为杂。乃焚其庵。去海昏登欧阜欧阜。庐山西北崦。冠世绝境也。就树缚屋而居。号云居。衲子亦追求。而集散处。山间树下。久成苫架。说法其下曰。佛法有什么多事。行得即是。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语。欲得如是事。还须如是人。若是如是人。愁个什么。若云如是事即难。自古先德。淳素任真。元来无巧设。有人问。如何是道。或时答㼾砖木头。作么。皆重元来他根本。脚下实有力。即是不思议人。握土成金。若无如是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相似。直道我放光动地。世间更无过也。尽说了合杀头。人总不信受。元来自家。脚下虚无力。汝等譬如猎狗。但寻得有踪迹底。若遇羚羊挂角时。非但不见踪迹。气息也不识。僧便问。羚羊挂角时如何。答曰。六六三十六。曰。会么。僧曰。不会。曰。不见道无踪迹。又问。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语。膺呼问者名曰。会么。曰。不会。曰。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汝若会。迦叶不覆藏。乃曰。僧家发言吐气。须有来由。莫当等闲。这里是什么所在。争受容易。凡问个事。也须识好恶。若不识尊卑良贱。不知触犯。信口乱道。也无利益。并(音旁)家行脚。到处觅相似语。所以寻常。向兄弟道。莫怪不相似。恐怕同学多去。第一莫将来。将来不相似言语。也须看他。前头八十老人。出场屋。不是小儿戏。不是因循底事。一言参差。即千里万里。难为收摄。盖为学处容易。不著力。敲骨打髓。须有来由。言语如钳如夹。如钩如锁。须教相续不断。始得。头头上具。物物上明。岂不是得妙底事。一种学。大须子细研穷。直须谛当。的的无差。到这里。有什么䠄跣处。有什么拟议处。向去底人。须常惨悚戢翼。始得。若是知有底人。自解护惜。终不取次。十度发言。九度休去。为什么如此。恐怕无利益。体得底人。心若猎月扇。口边直得醭出。不是强为。任运如此。欲得与么事。须是与么人。既是与么人。不愁恁么事。恁么事即难得。又曰。汝等直饶学得佛边事。早是错用心了也。不见古人。讲得天花落。石点头。尚不干自己事。自馀是什么闲。如今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有什么交涉。如将方木逗圆孔中。多少聱讹。若无与么事。饶汝说得。簇花簇锦。也无用处。未离情识在。若一切事。须向这里及尽。始得无过。方得出身。若有一毫发去不尽。即被尘累。岂况便多。差之毫𨤲。过犯山岳。不见古人道。学处不玄。尽是流俗。闺閤中物。舍不得。俱为渗漏。直须向这里。及取去。及去及来。并尽一切事。始得无过。如人头头上了。物物上通。祇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别。便是世间极重极贵物。不得将来。向尊贵边。须知不可思议。不当好心。所以古人道。犹如双镜。光光相对。光明相照。更无亏盈。岂不是一般。犹唤作影像边事。如日出时。光照世间。明朗是一半。那一半。唤作什么。如今人未认得。光影门头户底。粗浅底事。将作屋里事。又争得。又曰。得者不轻微。明者不贱用。识者不咨嗟。解者无厌恶。从天降下。即贫穷。从地涌出。即富贵。门里出身则易。身里出门则难。动则埋身千尺。不动则当处生苗。一言迥脱独拔当时语言不要多。多则无用处。僧问。如何是从天降下。即贫穷。曰不贵得。又问。如何是从地涌出。即富贵。曰无中或有。又曰。了无所有。得无所图。言无所是。行无所依。心无所托。及尽始得无过。在众如无众。无众如在众。在身如无身。处世如无世。岂不是无娆其德。超于万类。脱一切羁锁。千人万人得。尚道不当自己。如今若得。共起初一般。古人曰。体得那边事。却来这边行李。那边有什么事。这边又作么生行李。所以道。有也莫将来。无也莫将去。现在底。是谁家事。又曰。欲体此事。直似一息不来底人。方与那个人相应。若体得这个人意。方有少许说话分。方有少许行李分。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岂况如今。论年论月。不在。如人长在。愁什么家事不办。欲知久远事。祗在如今。如今若得。久远亦得。如人千乡万里归家。行到即是。是即一切总是。不是即一切总不是。直得顶上光𦦨生。亦不是。能为一切。一切不为道。终日贪前头事。失却背后事。若见背后事。失却前头事。如人不前。后有什么事。僧问。有人衣锦绣入来。见和尚后。为甚寸丝不挂。曰。直得琉璃殿上。行扑倒。也须粉碎。乃曰。若有一毫许。去及不尽。即被尘累。岂况更多。不见寻常道。升天底事。须对众掉却。十成底事。须对众去却。掷地作金声。不须回头顾著。自馀有什么用处。不见二祖当时。诗书博览。三藏圣教。如观掌中。因什么。更求达磨安心。将知此门中事。不是等闲。所以道。智人不向言中取。得人岂向说中求。不是异于常徒。息一切万累道。暂时不在涂路。便有来由。非但恶眷属。善眷属。也觅不得。甚处去。通身去。归家去。省觐去。始脱得诸有门去。去得牢笼。脱险难。异常徒。又曰。如掌中观物决定。决定方可随缘。若一如此。千万亦然。千万之中。难为一二。一二不可得。不见道。显照底人即易得。显己底人即难得。不道全无。即是希有。若未得如此。不受强为。强为即生恼。生恼即退道。退道则罪来加身。即见不得。说什么大话。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少欲知足。莫贪世荣。忍饥忍渴。志存无为。得在佛法中。十生九死。也莫相抛出。生入死。莫违佛法。斩钉截铁。莫负如来。事宜无多。各自了取。有事近前。无事莫立。膺住持三十年。道遍天下。众至千五百人。南昌钟王师尊之。愿以为世世师。唐天复元年秋示微疾。十二月二十八日。为大众开最后方便。叙出世始卒之意。众皆怆然。越明年正月三日。问侍者。今日是几。对云。初三。师云。三十年后。但云祇这是。乃端然告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蓟门玉田王氏子。年二十五。依范阳延寿寺落发受具。始习毗尼藏。叹曰。大丈夫宜求解脱。岂复为义所桎梏耶。由是诣翠微山问道。而即以燕居者三阅寒暑。俄而睹有人衣冠。若使者状。谓膺曰。盍游南方。以参知识乎。忽不见。且有僧从豫章至。为称洞上法席之盛。膺竟造洞山。山一日问膺云。阇梨名什么。膺云道膺。山云向上更道。膺云。向上则不名道膺。后山问膺云。吾闻思大和尚生倭国作王是否。膺云。若是思大。佛亦不作。说什么作国王。 一日山问膺。什么处来。膺云踏山来。山云阿那个山堪住。膺云阿那个山不堪住。山云恁么即子于山得个入路。膺云无路。山云。若无路。争得与老僧相见。膺云。若有路。即与和尚不相见也。山云。此子向后千人万人。把不住在。于是洞山深肯之。 出世居三峰。后徙云居提唱。颇类洞山。时钟传以南平王。据有江西。尤信向。表奏赐紫衣师号。每延请入府。则预令扫除甘子堂。以馆之。千众围绕。供施丰缛。虽荆南成汭。亦慕德遣馈。动盈钜万。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明年正月三日迁化。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道膺。姓王氏。蓟门玉田人也。生而特异神彩朗然。处于重丱崆峒禀气。宿心拔俗。争离火宅之门。拭目寻师。遂摄锻金之子。师授经法诵彻复求。年偶蹉跎二十五方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乃令习声闻律仪。膺叹曰。大丈夫可为桎梏所拘邪。由是拥线衲振锡环。萃翠微山问道。三载宴居。忽睹二使者。冠服颇异。勉膺曰。胡弗南方参知识邪。未几有僧自豫章至。盛称洞上禅师言要。膺感动神机遂专造焉。如是洞上垂接复能领会。曾问曰。我闻思大禅师向倭国为王。虚耶实耶。对曰。若是思师佛亦不作。况国王乎。自尔洞上印许。初住三峰。后就云居提唱。时唐之季钟氏。据有洪井倾委信诚。每一延请入州。则预洁甘子堂以礼之。乃表于昭宗。赐紫袈裟一副并师号焉。都不留意。所化之徒寒暑相交。不下一千馀众。牛头香树围绕者皆是栴檀。金翅鸟王轩翔者不齐尺鴳。四方馈供千里风从。如荆南帅成汭。遣赍檀施。动盈钜万。以天复元年辛酉秋示疾。至明年正月三日而化焉。豫章南平王钟氏供其丧葬。时诸道禅子各。依乡土所尚者。随灵龛到处列花树帐幔粉面之馔。谓之卓祭。一期凶礼之盛勿过于时也猗欤。膺出世度人满足三十年。遗爱可知也。
徐绾 朝代:唐末至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2 【介绍】: 唐末五代新郑人。徐彦若子。天祐初历司勋、兵部员外郎,户部、兵部郎中。后为孙儒将。儒败于杨行密,绾帅所部归钱镠。镠爱其骁勇,以其兵为中军,号武勇都,署绾为右都指挥使。已而作乱于杭,复召田頵兵共攻镠。镠乞行密召頵还,事仅得解。后頵败,吴获绾,载以槛车归浙;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