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7698,分1847页显示  上一页  151  152  153  154  155  157  158  159  160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般若(本生心地观 )
僧利涉(明教大师 )
僧满月(青藏 全声者 )
释鉴元(胜集 )
释惟忠( 是山为伏龙 )
魏万( 魏颢、万、颢 世称 魏王屋 王屋山人 炎 )
李怀仙(文武将吏 )
崔玄真(别称 崔元真 岷山子 )
刘赓(维嵩白云子 )
僧义宣(大不嫌 )
颜真卿(清臣 世称 鲁公、颜鲁公 应方 鲁郡公、鲁国公 文忠 行第 十三 )
僧湛然(别称 妙乐大师 圆通尊者 )
杜甫(子美 世称 老杜、杜老、杜少陵、少陵、杜陵、杜陵杰、杜浣花、杜陵老、杜陵翁、杜陵叟、杜陵野客、杜陵野老、杜陵遗老、杜陵风雨手、杜工部、杜二拾遗、诗宰相、浣花草堂、杜拾遗 行第 别称 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诗圣、襄阳杜甫 )
张諴(别称 张诚 老莱 )
苏涣(白蹠 行第 大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罽宾国人。在京师,充义学沙门。德宗贞元中译《华严经》。宪宗元和中奉诏于醴泉寺译《本生心地观》。书成奏上,赐紫衣。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罽宾国人。入本朝。充义学沙门。宪宗敦崇佛理。深思翻译。而国家多故。元和五年。庚寅。诏工部侍郎归登孟简刘伯刍萧俛等。就醴泉寺。译出经八卷。号本生心地观。其梵夹则高宗时狮子国所进者。写毕经进御览。有诏愿为序。寻颁视其文冠于首。大中间。法宝大师玄畅。请入藏。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般若。罽宾国人也。貌质魁梧执戒严整。在京师充义学沙门。宪宗敦崇佛门深思翻译。奈何有事于蜀部。刘辟阻命。王承宗未平朝廷多故。至元和五年庚寅。诏工部侍郎归登孟简刘伯刍萧俛等。就醴泉寺译出经八卷。号本生心地观。此之梵夹乃高宗朝师子国所进者。写毕进上。帝览有敕。朕愿为序。寻颂下其文。冠于经首。三藏赐帛。證义诸沙门锡赉有差。先于贞元中译华严经后分四十卷。此盖乌荼国王所进者。于时而赐紫衣。后大中中法宝大师玄畅奏请入藏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域人。结侣东游,遇玄奘得度。玄宗开元中住京兆大安国寺。时有韦玎请废释道二教,玄宗将从之,利涉抗言力争,事遂罢。后徙南阳龙兴寺。有《立法幢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本西域天竺人,婆罗门种姓。早年结侣欲游中国,途遇玄奘,遂同来长安。通群经众论,为奘门贤哲,深得中宗及朝中显贵礼遇。玄宗开元中,曾在大安国寺宣讲《华严经》,尝与韦玎内殿辩论,赋诗相讥。晚年谪居汉东,寻移南阳龙兴寺。《续高僧传》卷一七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另《敦煌掇琐》中存其诗偈4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西域人。婆罗门种姓也。蚤年结侣。捋游震旦。会玄奘三藏。方东反。遇诸金梭岭。而获师事焉。遂为奘门高弟。宏放冲达。中宗尤器重之。朝野士贵。莫不愿交。开元中。讲华严于安国寺。四众奔拥。无容膝地。檀施云委。而忮求者颇侧目。 时有大理评事总校韦打。上言。释道二教。蠹政久矣。臣乞与较所学。若果优长。则国家存之。何不可者。诏三教各选百人。集内殿辨论。定其胜负。于是玎先升高座。唱所问难。道士叶静能。沙门思明。皆屈挫。涉次升座。辞指注射。往复数百千转。而端绪条畅。彼常不足。而此常有馀。旁观为之骇汗。涉乃从容问玎曰。子先升座。岂非主耶。然则主人何姓。以儒则姓孔。以道则姓李。以佛则姓释。如是则子其姓孔矣。玎曰。姓韦。涉即于座长哦曰。我之佛法是无为。何故今朝得有韦。无韦始得三数载。不知此复是何韦。待卫百僚。闻之悚然。上因忆韦后事。遽变色曰。玎是庶人族。辄敢轻蔑祖教。淩𨏦释门哉。玎惧下殿。俯伏待罪。叩头言。臣非庶人族属。上怒终不解。诏贬象州。赐涉号明教大师。助钱帛。造明教寺以彰其能。后以小罪。谪居汉东。徙南阳龙兴寺。慧忠国师以山野进见。涉识之曰。汝将来当以道德。为天子模范。勉之。非吾辈敢比也。且遗之衣物。其藻监类此。著立法幢论一卷行世。大历中。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为作传成十卷。则其美言懿行之富。可知。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利涉者。本西域人也。即大梵婆罗门之种姓。夙龄疆志机警溢伦。宗党之中推其达法。欲游震旦结侣东征。至金梭岭遇玄奘三藏。行次相逢礼求奘度。既而群经众论凿窍通幽。特尔远尘归乎正道。非奘难其移转矣奘门贤哲辐凑。涉季孟于光宝之间。其为人也犹帛高座之放旷。中宗最加钦重。朝廷卿相感义与游。开元中于安国寺讲华严经。四众赴堂。迟则无容膝之位矣。檀施繁炽利动人心。有颖阳人韦玎。垂拱中中第。调选河中府文学。迁大理评事秘校。见涉讲筵币帛堆积。就乞选粮所获未厌。表请释道二教定其胜负。言释道蠹政可除玄宗诏三教各选一百人。都集内殿。韦玎先陟高座。挫叶静能及空门思明。例皆辞屈。涉次登座解疑释结。临敌有馀。与韦往返百数千言。条绪交乱相次抗之。棼丝自理正直有归。涉重问韦曰。子先登席可非主耶。未审主人何姓。玎曰。姓韦。涉将韦字为韵揭调长吟。偈词曰。我之佛法是无为。何故今朝得有为。无韦始得三数载。不知此复是何韦。涉之吟作百官悚然。帝果忆何韦之事。凛然变色曰。玎是庶人宗族敢尔轻懱朕玄元祖教。及凌𨏦释门。玎下殿俯伏待罪。叩头言。臣非庶人之属。涉贵其钳利口以解疏狂。奏曰。玎是关外之人。非玄贞之族类。敕贬象州百姓。赐涉钱绢助造明教寺。加号明教焉。二教重熙涉之力也。因著立法幢论一卷。公卿间有言曰。涉公是韦掾之膏盲也。涉曰。此举也矢在弦上不得不发。自此京城无不改观。言谈讲者以涉为最焉。晚节遭其谴谪汉东。寻属宽宥移徙南阳龙兴寺。时惠忠国师知重涉名。聊款关相谒曰。纳衣小僧向前某被门徒朝要连坐于此。适观师当有贵气。可作高道国德。勿同吾也。乃开箧提衣物令忠师曳娄。由此襄邓之人皆惊涉如此悬记。忠师道声又光阐焉。盖涉望重之故也。上元二年诏忠师入供养。肃宗时入宫起居。太上皇乃引忠见上皇曰。此人何如利涉。则知涉才业优长帝王器重。复多著述。大历中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撰涉传成一十卷。足知言行之多也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域人。以博晓经义为僧众所推。来中原翻译瑜珈法门,会文宗开成中甘露之变,朝廷无复纪纲,不暇翻译。知玄礼以为师,深得其指授,并请翻诸禁咒,因译《陀罗尼集》及《佛为毗戍陀天子说尊胜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域人也。开成中。进梵夹。会有甘露之祸。不暇翻译。悟达国师知玄。好声明学。师事月。因请出诸禁祝。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出陀罗尼集四卷。又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大中间。行大㬅拿罗灌顶法。为阿阇梨。著佛法根本。其说以为陀罗尼者。法之根本。盖大毗卢遮那。寔诸佛所依。至于出生无边法门。学者脩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务令速疾。无不可者。又述示教指归。 𡺈嵝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满月者。西域人也。爰来震旦务在翻传。瑜伽法门一皆贯练。既多神效众所推钦。开成中进梵夹。遇伪甘露事去未旋踵。朝廷无复记纲不暇翻译。时悟达国师知玄。好学声明。礼月为师。情相款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缘界。悉昙八转深得幽趣。玄曰。异哉。吾体两方之言。愿参象胥之末可乎。因请翻诸禁咒。乃与菩萨嚩日罗金刚悉地等。重译出陀罗尼集四卷。又佛为毗戌陀天子说尊胜经一卷。详覈三复曲尽佛意。此土先已有陀罗尼集十二卷。新翻四卷未闻入藏。月等俱不测其终。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亦西域人。大中中行大曼拿罗法。已受灌顶为阿阇梨。善达方言深通密语。著佛法根本。宗乎大毗卢遮那。为诸佛所依。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至于出生无边法门。学者修戒定慧以总侍助成。速疾之要无以超越。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十馀言。皆大教之钤键也。出弟子绍明。咸通年中刻石记传焉。 论曰。无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总持言下书梵字而不常。未闻者闻。闻光音天之馀响。未解者解。解最上法之所诠。圣贤饮之为醇醪。凡劣啜之成糟粕。若夫有缘则遇。无道则违。秦狱既械其利防。此无缘也。汉庭肇迎其白马。斯有感焉。听彼异呼览其横字。情可求而呼相乱。字虽殊而意且同。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狄鞮主七戎。寄司九夷。译知八狄。今四方之官。唯译官显著者何也。疑汉已来多事北方。故译名烂熟矣。又如周秦輶轩使者。奏籍通别国方言。令君王不出户庭坐知绝遐异俗之语也。若然者象胥知其远也。方言知其近也。大约不过察异俗达远情者矣。懿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复加之为翻也。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由是翻译二名行焉。初则梵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和。碗配世间。摆名三昧。咫尺千里。觌面难通。次则彼晓汉谈。我知梵说。十得八九。时有差违。至若怒目看世尊。彼岸度无极矣。后则猛显亲往。奘空两通。器请师子之膏。鹅得水中之乳。内竖对文王之问。扬雄得绝代之文。印印皆同。声声不别。斯谓之大备矣。逖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彦琮也籍其八备。明则也撰翻经仪式。玄奘也立五种不翻。此皆类左氏之诸凡。同史家之变例。今立新意成六例焉。谓译字译音为一例。胡语梵言为一例。重译直译为一例。粗言细语为一例。华言雅俗为一例。直语密语为一例也。初则四句。一译字不译音。即陀罗尼是。二译音不译字。如佛胸前卐字是。三音字俱译。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四音字俱不译。如经题上<T50p0723_01.gif<T50p0723_02.gif二字是。第二胡语梵言者。一在五天竺纯梵语。二雪山之北是胡。山之南名婆罗门。国与胡绝书语不同。从羯霜那国。字源本二十馀言。转而相生。其流漫广。其书竖读。同震旦欤。至吐货罗言音渐异。字本二十五言其书横读。度葱岭南迦毕试国。言字同吐货罗。已上杂类为胡也。若印度言字梵天所制。本四十七言。演而遂广。号青藏焉。有十二章教授童蒙。大成五明论。大抵与胡不同。五印度境弥亘既遥。安无少异乎。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皆指西天以为胡国。且失梵天之苗裔。遂言胡地之经书。彦琮法师独明斯致。唯徵造录痛责。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得之在我。用胡名而迷梵种。失则诛谁。唐有宣公亦同鼓唱。自此若闻弹舌。或睹黑容印定呼为梵僧。雷同认为梵语。琮师可谓忙于执斧捕前白露之蝉。瞢在回光照后黄衣之雀。既云西土有梵有胡。何不南北区分。是非料简致有三失。一改胡为梵。不析胡开胡还成梵。失也。二不善胡梵二音。致令胡得为梵。失也。三不知有重译失也。当初尽呼为胡。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谓过犹不及也。如据宗本而谈。以梵为主。若从枝末而说。称胡可存。何耶。自五天至岭北。累累而译也。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让焉。三亦胡亦梵。如天竺经律传到龟兹。龟兹不解天竺语。呼天竺为印特伽国者。因而译之。若易解者犹存梵语。如此胡梵俱有者是。四二非句。纯华言是也。第三重译直译者。一直译。如五印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二重译。如经传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译为胡语。如梵云邬波陀耶。疏勒云鹘社。于阗云和尚。又天王梵云拘均罗。胡云毗沙门是。三亦直亦重。如三藏直赍夹牒而来。路由胡国。或带胡言。如觉明口诵昙无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四二非句。即赍经三藏。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第四粗言细语者。声明中一苏漫多。谓汎尔平语言辞也。二彦底多。谓典正言辞也。佛说法多依苏漫多。意住于义不依于文。又被一切故。若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亦名全声者。则言音分明典正。此细语也。半声者。则言音不分明而讹僻。此粗语也。一是粗非细。如五印度时俗之言是。二唯细非粗。如法护宝云奘师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言而译者是。三亦粗亦细。如梵本中语涉粗细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四二非句。阙第五华言雅俗者。亦云音有楚夏同也。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籍之文。俗乃术巷之说。略同西域。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一是雅非俗。如经中用书籍言是。二是俗非雅。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三亦雅亦俗。非学士润文信僧执笔。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投者是。四二非句。阙第六直语密语者。二种作句。涉俗为直。涉真为密。如婆留师是。一是直非密。谓婆留师翻为恶口住。以恶口人人不亲近故。二是密非直。婆留师翻为菩萨所知彼岸也。既通达三无性理。亦不为众生所亲近故。三两亦句。即同善恶真俗。皆不可亲近故。四二非句。谓除前相故。又阿毗持呵娄(目数数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罗(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义也。更有胡梵文字。四句易解。凡诸类例括彼经诠。解者不见其全牛。行人但随其老马矣。或曰。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通曰。言不关典非子史之言。用其翻对。岂可以委巷之谈而糅于中耶。故道安云。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传所合百王下之末俗。斯为不易矣。或曰。汉魏之际盛行斯意。致使陈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相出入。盖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为浮屠。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便认云与老子经互相出入也。设有华人能梵语与西僧言说。两相允会。可便谓此人为天竺人耶。盍穷其始末乎。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谤。如童寿译法华。可谓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语趣矣。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僧肇徵引而造论。宜当此诮焉。苟参鄙俚之辞。曷异屠沽之谱。然则糅书勿如无书。与其典也宁俗。傥深溺俗厥过不轻。折中适时自存法语。斯谓得译经之旨矣。故佛说法多依苏漫多也。又传译之兴。奉行之意。不明本起何示将来。今究其宣扬略陈梗概。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一显教者。诸乘经律论也(不同瑜伽论中显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瑜伽灌顶五部护摩三密曼拿罗法也(瑜伽隐密教是多分声闻藏教)三心教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次一法轮者。即显教也。以摩腾为始祖焉。次二教令轮者。即密教也。以金刚智为始祖焉。次三心轮者(义加此轮)即禅法也。以菩提达磨为始祖焉。是故传法轮者。以法音传法音。传教令轮者。以秘密传秘密。传心轮者。以心传心。此之三教三轮。三祖自西而东。化凡而圣。流十五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今大宋)法门之贻厥孙谋。万二千年。真教之克昌厥后。或曰。译场经馆设官分职不得闻乎。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次则笔受者。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相问委知然后下笔。西晋伪秦已来。立此员者。即沙门道含玄赜姚嵩聂承远父子。至于帝王。即姚兴梁武天后中宗。或躬执干。又谓为缀文也。次则度语者。正云译语也。传度转令生解。亦名传语。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次则證梵本者。求其量果密能證知。能诠不差所显无谬矣。如居士伊舍罗證译毗柰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證梵义一员。乃明西义得失。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复立證禅义一员。沙门大通充之。次则润文一位。员数不恒。令通内外学者充之。良以笔受在其油素。文言岂无俚俗。傥不失于佛意。何妨刊而正之。故义净译场。则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润色也。次则證义。盖證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如译婆沙论。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唐复礼累场充任焉。次则梵呗。法筵肇启梵呗前兴。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次则校勘。雠对已译之文。隋前彦琮覆疏文义。盖重慎之至也。次则监护大使。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检校。唐则房梁公为奘师监护。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或用僧员。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其处则秦逍遥园。梁寿光殿瞻云馆。魏汝南王宅。又隋炀帝置翻经馆。其中僧有学士之名。唐于广福等寺。或宫园不定。又置正字。字学玄应曾当是职。后或置或否。朝延罢译事。自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相望可一百五十许岁。此道寂然。迨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有河中府传显密教沙门法进。请西域三藏法天译经于蒲津。州府官表进。上览大悦。各赐紫衣。因敕造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之西偏。续敕搜购天下梵夹。有梵僧法护施护。同参其务。左街僧录智照大师慧温證义。又诏沧州三藏道圆證梵字。慎选两街义解沙门志显缀文。令遵法定清沼笔受。守峦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瑰善祐可支證义。伦次缀文。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礼部郎中张洎光禄卿汤悦次文润色。进校量寿命经善恶报应经善见变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经。有命授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师号。外试鸿胪少卿赐厩马等。笔受證义诸沙门各赐紫衣并帛有差。御制新译经序冠于经首。观其佛日重光法轮发轫。赤玉箱而启秘。青莲朵以开芳。圣感如然。前代就堪比也。又以宣译之者乐略乐繁。隋之已前经题简少。义净已降经目偏长。古则随取强名。后则繁尽我意。又旧翻秘咒。少注合呼。唐译明言多祥音反。受持有验。斯胜古踪。净师犬译诸经偏精律部。自高文彩最有可观。金刚智也秘藏祖师。阿目祛也多经译匠。师资相接感应互彰。无畏言辞且多朴实。觉救加佛顶之句。人无间然。日照出显识之文。刃有馀地。思惟罥索。学喜华严。密语断章大人境界。流志宝积。菩提曼茶。华胥之理致融明。灌顶之风标秘邃。迪公勤其笔受。般若终乎译场。其馀诸公皆翻夹牒欲知状貌聊举喻言其犹人也。人皆人也。奈何姿制形仪。各从所肖。肖其父焉。若如此大则同。而小有异耳。良由译经是佛法之本。本立则道生。其道所生唯生释子。是以此篇冠首。故曰。先王将禜海。必先有事于河者。示不忘本也。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素行甄明。范围律道。讲华严经。号为胜集。日供千人粥食。其仓簟中。米粟才数百斛。取之不竭。其山寺多徵应。有慧观禅师。见三百馀僧。持莲灯凌空而去。历历如流星焉。开元中。崔冀公宁。拟其妖妄。躬自入山宿。见山四面各三十里火光。至第三夜。有百馀支灯现。兼红光千尺馀。冀公蹶然作礼。叹未曾有。时松间出金色手。长七尺许。有二菩萨。黄白金色闪烁。庭前柏树上。昼现一灯。其明如日。横布玻璃山。宝珠一颗。圆一丈。熠爚可爱。西岭山门。悬大虹桥。桥上梵僧童子老叟间出。有二炬。烂然空中。如相迎送交过之状。下有四菩萨。两两偶立。放通身光。高六七十尺。复见大松林后。忽有寺额。篆书三学字。又灯下垂绣带二条。东林之间。夜出金山。月当于午。金银二色。灯列于知铉师坟侧。韦南康皋。每三月就寺。设三百菩萨大斋。菩萨现形捧灯。僧持香灯引挹之。大中八年。改额曰开照。
释惟忠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生成都之童氏。幼事大光山道愿禅师出家。既而游嵩岳。见神会禅师。而决择焉。乃复观览圣迹。于江之左。有山僻邃。妍秀可爱。遂营茅舍。而安禅其间。盖其地旧多龙蛇。瘴烟疠雾。白昼冥晦。樵牧者。往往犯之立死。虽有国医。无所施其技。自忠之来。近远宁谧。闻空中声云。承法师力。今得解脱矣。建中三年入灭。寿七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惟忠。姓童氏。成都府人也。幼从业于大光山道愿禅师。神骥伏枥虽止也。发蹄则超忽千里焉。游嵩岳见神会禅师折疑沈默。处于大方观览圣迹。见黄龙山郁翠而奇异。乃营茅舍。其穷溪极谷而多毒龙。喷气濛濛山民犯者多如中瘴焉。医工寡效。忠初不知。独居禅寂涧饮木食。其怪物皆卷而怀矣。山民无害。或闻空中声云。得师居此民之多幸。令我解脱也。乡人因号是山为伏龙。言忠弭伏鳞虫之长。故此名焉。以建中三年入灭。报龄七十八。其年九月迁塔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馆陶人。始名万,后名炎,一说后名颢。居王屋山,号王屋山人。肃宗上元元年登进士第。爱文好古,浪迹不仕。尝自寻访李白,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射公石门。后于广陵与白相见。白作诗赠之,并尽出其文,命万为集,是为《李翰林集》。后仕为兼御史中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原名万,又名炎,后改名颢,聊城(今属山东)人。曾隐于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久慕李白名,因于玄宗天宝十二载(753)至梁园、东鲁、吴越等地寻访之。翌年春,相会于广陵,同舟入秦淮,游金陵。李白尽出诗文,请颢编集。与李颀友善,颀有《送魏万入京》,时在颢登第以前。肃宗上元元年(760),进士及第(《登科记考》卷九系魏颢登第于天宝十三载,误)。二年,编成《李翰林集》,且为作序。生平散见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封氏闻见记》卷八、《唐诗纪事》卷二二。《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诗3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颢。开元中进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8 【介绍】: 唐柳城胡人。世事契丹,守营州。善骑射,有智数。安禄山反,以怀仙为裨将。后史朝义任怀仙为燕京留守、范阳尹。降唐,濮固怀恩表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怀恩反,怀仙亦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朝廷不能制。终为部将朱希彩所杀。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崔元真。号岷山子。玄宗天宝间隐于岷山。曾著《灵沙受气用药诀》1卷、《云母论》2卷,已佚。事迹见《新唐书·艺文志三》。《大还丹照鉴》收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刘赓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号维嵩白云子。玄宗天宝间在世。撰类书《稽瑞》一卷,编次列代祥瑞故事,以四言韵语列目,颇存唐以前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常州晋陵人。住兴宁寺,以明律称。与慧宣、德宣并称“三宣”。有《折中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晋陵人。姿性聪利。翛然有出俗态。纳法后。孜孜律科其砥砺之益虽寸阴无废。天宝初。依杨州法慎律师。慎抚而叹曰。孔子以为后生可畏。其子之谓乎。后听周律师讲终南事钞。考覈精致。著折中记。折中者。折非而中是也。中我之是而折慊融济崿胜诸师之非。则犹未晚乎是非也。然于宗门。则不得不尔。其晚年化风尤盛。竟亦莫知其所终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义宣者。晋陵人也。宿植利根翛然出俗。不烦师训砥砺厥心。纳法后孜孜律科时无虚度。玄儒旁综长在篇章。卒问捷给。而禀延陵恭让之风。雅得毗尼之体。初扬州法慎传于旧章。淮甸之间推为硕匠。天宝初宣敛衽抠衣。咨询弥久辈流率服。慎且叹赏曰。可畏乎。宣讲终南事钞请业于周律师之庭。考覈尤精。乃著折中记六卷以解之。盖慊。融济崿胜诸师有所纰谬故也。使是非各尽其分。人免据宗而阿比。从此立称耳。毗陵多出名士。僧有三宣慧德义是欤。时于江都习业。与会稽昙一闽川怀一庆云灵一同门为朋也。晋陵既有三宣。慎门复出三一焉。江表资为美谈。宣天宝末盛行化导。罔究其终。 系曰。夫名以制义所出无穷。奈何师资踵武而犯教祖之讳乎。通曰。春秋贵贱不嫌同号也。或曰。滕齐不敌俱书侯。乃曰。不嫌同号。号与名岂得例诸。通曰。号大不嫌。名小岂嫌乎。矧以义宣始为名者。安知弟子成事于南山之门邪。然出家者必也无妨。一则姓既以华从梵。咸称释氏。一则西域无讳。此合从旃。具讳者周人以事鬼神。夏商无讳明矣。况乎宣师已生兜率。小为天人大为菩萨。岂宜以鬼神事之。致令唐初高德胜士往往止存一字名。职由讳之极矣。属今修撰。乃阙文也。乃知真谛无讳。俗谛闻似则惧。或曰。今沙门姓既为释。名复不讳。言我不随俗谛。云何对君主称臣。莫西域有否。通曰。姓名不对王者。臣妾表疏合然。昔齐帝问王俭。遂令对见称名。自汉至唐肃宗朝。始见称臣。由此沿而不革。良以沙门德薄日就衰微。一往无复矣。又以法委国王诚难改作。王谓为是楷定莫移。故佛言。虽非我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4 【介绍】: 唐琅邪临沂人,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颜师古五世从孙。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又擢制科。累擢武部员外郎。为杨国忠所挤,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叛,约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等起兵抵抗,响应者众,共推为盟主,兵至二十万。肃宗立,为河北招讨使。诸郡复陷,间道奔凤翔,累除御史大夫,出为冯翊太守。以直不容,屡贬官。历迁尚书右丞、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卢杞恶之,会李希烈叛,命往劝谕,遂为希烈缢死。谥文忠。工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创为“颜体”。有集及《韵海镜源》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84 字清臣,排行十三,京兆(今陕西长安)人。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天宝元年(742)中文词秀逸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醴泉尉、监察御史。八载迁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乱起,起义兵抵抗。肃宗至德元载(756)拜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升州刺史。代宗广德二年(764)迁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大历三年(768)出为抚州刺史。八年至十二年移刺湖州,召集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十二年召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782)改太子太师,充淮宁军宣慰使。兴元元年(784)为李希烈所害,谥文忠。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令狐峘《颜真卿墓志铭》、殷亮《颜鲁公行状》。宋留元刚有《颜鲁公年谱》。工诗善文,又为杰出书法家,著述甚富,多佚。今传《颜鲁公集》15卷,为留元刚所辑。《全唐诗》存诗1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1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联句1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734),登进士第,又登拔萃科及文词秀逸科,调醴泉尉,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宰相杨国忠恶之,出为平原大守。起兵抗安史叛军,诏拜户部侍郎。肃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至德二载(757)为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军国事知无不言,为宰相所忌,出为冯翊太守,累贬至蓬州长史。代宗立,除尚书左丞,寻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封鲁国公。与元载不合,贬峡州别驾,迁抚、湖二州刺史。德宗立,改大子少师。时李希烈叛,受命往劝谕,被拘,不屈被害。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世称“颜体”。善诗文,著作甚富,有《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又《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各十卷,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十五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历仕玄、肃、代诸朝,封鲁国公。李希烈陷汝州,卢杞奏遣真卿往谕,拘胁累岁,不屈而死。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累官武部员外郎。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加户部侍郎。肃宗幸灵武。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代宗朝封鲁郡公。为刑部尚书。加改太子太师。卢恶之。奏使谕李希烈。希烈胁之。不屈。遂缢杀之。年七十七。赠司徒。谥曰文忠。

作品评论

《唐诗品》
鲁公情欣所遇,悉综古调,颇尚格气,不事弥文。虽有一二近体,不过游戏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载不及百篇,大都守吴兴时,与皎僧、陆处士之流结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旷世之情,优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时色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1—782 【介绍】: 唐僧。天台宗九祖。常州人,世居晋陵荆溪,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俗姓戚。原为儒家子弟,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止观。玄朗卒,住天台山国清寺。有《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止观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毗陵之荆溪戚氏子也。家世儒素。年二十。以处士。事左溪玄朗师。而受经焉。异日朗谓之曰。汝何梦矣。曰畴昔之夜梦。著僧伽黎。挟两轮。游大河中。朗曰。嘻汝其以止观二法。度众生于生死渊乎。天宝初。始缁薙。寻从越州昙一律师。究毗尼藏。复于吴之开元寺大阐所学。无几何朗师捐世。乃叹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而后庶几以蹈大全。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舍予其谁足取正哉。于是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以贻诸后。诏书屡徵。卒辞疾不起。虽当大兵大饥之际。归趋愈盛。而道迪愈勤。布衣草座。以身率物。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陇道场。语其徒曰。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曹其毋忽。因隐几泊然而化。寿七十二。腊三十四。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师莹兆之西南隅。嗣其法者。吴门沙门元皓也。平日著述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论一卷。止观义例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行于世。搢绅先生之得其道者。学士梁肃其尤也。故摛鸿笔。以发大师之蕴。而勒之金石诚无愧。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晋陵之荆溪。则常州人也。昔佛灭度后。十有三世至龙树。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嗣其学者号法性宗。元魏高齐间有释慧文。默而识之。授南岳思大师。由是有三观之学。洎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则然乃龙树之裔孙也。智者之五世孙也。左溪朗公之法子也。家本儒墨。我独有迈俗之志。童丱邈焉异于常伦。年二十馀受经于左溪。与之言大骇。异日谓然曰。汝何梦乎。然曰。畴昔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左溪曰。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然德宇凝精神锋爽拔。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方寸之间合于天倪。至是始以处士传道。学者悦随。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天宝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复于吴郡开元寺敷行止观。无何朗师捐代。挈密藏独运于东南。谓门人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先至人。静以观其本。动以应乎物。二俱不住。乃蹈于大方。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大启上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心度诸禅身不踰矩。三学俱炽群疑日溃。求珠问影之类。稍见罔象之功行。止观之盛始然之力也。天宝末。大历初。诏书连徵。辞疾不就。当大兵大饥之际。揭厉法流学徒愈繁。瞻望堂室以为依怙。然慈以接之谨以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顾语学徒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辈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隐几泊然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腊三十四。门人号咽。奉全身起塔。袝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入室弟子吴门元浩。可谓迩其人近其室矣。然平日辑纂教法。明决前疑开发后滞。则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镙-糸+拱]论一卷。及止观义例止观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盛行于世。详其然师始天宝终建中。以自證之心说未闻之法。经不云乎。云何于少时大作佛事。然师有焉。其朝达得其道者。唯梁肃学士。故摛鸿笔成绝妙之辞。彼题目云。尝试论之。圣人不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自智者以法传灌顶。顶再世至于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发乘此宝。乘焕然中兴。盖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僧。搢绅先生高位崇名。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师严道尊遐迩归仁。向非命世而生则何以臻此。观夫梁学士之论儗议偕齐。非此人何以动鸿儒。非此笔何以铭哲匠。盖洞入门室见宗庙之富。故以是研论矣。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有会稽法华山神邕作真赞。至大宋开宝中。吴越国王钱氏。追重而诔之。号圆通尊者焉。可不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770 【介绍】: 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杜审言孙。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长安近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安禄山乱起,甫走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从还京师,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后依节度使严武,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诗歌,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后人又称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名篇甚多,为世传诵。有《杜工部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而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审言,武后时官膳部员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曾起积极作用。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转变时期,安史之乱乃此转变之关键,杜甫一生经历与创作,与其时代之兴衰密切相联。青年时代正值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747),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十载,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十四载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十一月安史乱发,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乾元元年(758)六月,贬华州司功参军。次年七月弃官,由华州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年底达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对安定。代宗宝应元年(762)因避乱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聘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离成都,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近2年,作诗430多首。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抵湖北江陵,又转公安、岳阳。辗转漂泊于江湘之间。大历五年冬,诗人病死于由长沙至岳阳之小舟中。生平详见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铭》,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多家,其中以蔡兴宗、鲁訔、蔡梦弼、单复所编年谱及黄鹤所撰《年谱辨疑》影响较大。近人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订颇详,可参考。杜甫现存诗歌1440余首。宋人王洙所编《杜工部集》20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其诗歌乃围绕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与自身遭际而创作。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诗歌内容,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誉之为“诗史”。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承继前贤,勤于探索,刻意求工,无体不精,形成其“沉郁顿挫”,“律切精深”之艺术风格。元稹称杜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工部墓系铭》)故杜甫之于唐诗,具有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响至大。对杜诗之整理编纂、系年、分类、评点、注释、研究,历代学者用力至勤。迄清以前之专门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种左右。版刻流传最广泛者,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仅辛亥后近人之有关专著,亦达200余种之多。《全唐诗》编为1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巩(今河南巩县)。早年漫游吴越。举进士落第,复游齐赵。天宝三载结识李白,同游梁宋、齐鲁。五载,入长安,应试落第,遂居留长安,进《三大礼赋》,又投诗干谒权贵,十五载,始得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叛军陷两京,被俘困长安。至德二载夏,间道奔肃宗行在凤翔,授左拾遗,上疏救房琯。乾元元年,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二年弃官经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营草堂寓居。宝应元年蜀乱,流亡梓、阆诸州。广德二年回成都。时严武为剑南西川节度,荐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卒,蜀中乱,离成都经云安至夔州。大历三年正月出峡,经江陕、公安漂泊至湖南,转徙于岳、潭、衡诸州间。五年冬,病卒。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大历中,樊晃集其诗编为《小集》六卷,亦佚。北宋王洙重编《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为后世各种杜集祖本。《全唐诗》编诗十九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
甫字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十三载献三大礼赋。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冑曹参军。禄山陷京师。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上元二年。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永泰二年卒。年五十九。

作品评论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辅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本事诗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新唐书·杜甫传赞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徐,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诚可信云。
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
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键,陆龟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然自号一家,赫世煊俗。后人师拟之不暇,矧合之乎?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诗,公之馀波及尔。
苏轼《王定国诗集叙》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黄庭坚《大雅堂记》
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
秦观《韩愈论》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与!
后山诗话
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
《潜溪诗眼》
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然后世学者。当先学其工者,椭神气骨皆在于此。
岁寒堂诗话
王介甫只知巧语之为诗,而不知拙语亦诗也;山谷只知奇语之为诗,而不知常语亦诗也。欧阳公诗专以快意为主,苏端明诗专以刻意为工,李义山诗只知有金玉龙凤,杜牧之诗只知有绮罗脂粉,李长吉诗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间一切皆诗也。惟杜子美则不然: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
岁寒堂诗话
子美诗奄有古今。学者能识国风、骚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处;识汉魏诗,然后知子美遣词处。
《遁斋闲览》
或问王荆公云: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李白为第四,岂白之才格词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苕溪渔隐丛话
山谷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沧浪诗话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沧浪诗话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瀛奎律髓
大抵老杜集,成都时诗胜似关辅时,夔州时诗胜似成都时,而湖南时诗又胜似夔州时,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也。
杨维桢《李仲虞诗序》
观杜者不唯见其律,而有见其骚者焉;不唯见其骚,而有见其雅者焉;不唯见其骚与雅也,而有见其史者焉。此杜诗之全也。
唐诗品汇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诗,冲远浑厚,上薄风雅,下凌沈、宋、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为变,以变为正,妙用无方,如行云流水,切无定质,出于精微,夺乎天造,是大难以形器求矣。公之忠愤激切、爱君忧国之心,一系于诗,故常因是而为之说曰:《三百篇》,经也;杜诗,史也。“诗史”之名,指事实耳,不与经对言也;然风雅绝响之后,唯杜公得之,则史而能经也,学工部则无往而不在也。
丹铅总录
杜子美诗诸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
艺圃撷馀
少陵故多变态,其诗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丽句,有险句,有累句。后世别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轻浅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则以其有险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险愈老,正是此老独得处,故不足难之;独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虽然,更千百世无能胜之者何?要曰:无露句耳。
诗薮
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参其格调,实与盛唐大别,其能会萃前人在此,滥觞后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经,叙事兼史,尤诗家绝睹。
诗薮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仲缩。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者也。
诗薮
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道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继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
唐诗镜
杜子美之胜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胜也;数百言不觉其繁,三数语不觉其简,所谓“御众如御寡”、“擒贼必擒王”,以力胜也。五七古诗,雄视一世,奇正雅俗,称题而出,各尽所长,是谓武库。五七律诗,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饶情乏,子美直摅本怀,借景入情,点熔成相,最为老手,然多径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泽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故用材实难,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
李维桢《雷起部诗选序》
昔人云诗至子美集大成,不为四言,不用乐府旧题。虽唐调时露,而能得风雅遗意。七言歌行扩汉魏而大之。沉郁瑰琦,巨丽超逸。五言律体裁明密,规模宏远,比耦精严,音节调畅;七言律称是。至于长律,阖辟驰骤,变化错综,未可端倪,冠绝占今矣。
唐音癸签
少陵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题数首不尽,二也;好作拗体,三也;诗料无所不入,四也;好自标榜,即以诗入诗,五也。此皆诸家所无,其他作法之变,更难尽数。
《诗源辨体》
或问:子美五七言律较盛唐诸公何如?曰:盛唐诸公唯在兴趣,故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若子美则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故体多严整,语多沉着耳。此各自为胜,未可以优劣论也。
池北偶谈
宋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予谓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它如李义山、陈无己,陆务观、袁海叟辈、又其次也;陈简斋最下。
《杜诗详注凡例》
自元微之作序铭,盛称其所作,谓“自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故王介甫选四家诗,独以杜居第一。秦少游则推为孔子大成,郑尚明则推为周公制作,黄鲁直则推为诗中之史,罗景纶则推为诗中之经,杨诚斋则推为诗中之圣,王元美则推为诗中之神,诸家无不崇奉师法。宋惟杨大年不服杜,诋为村夫子,亦其所见者浅。至嘉隆间,突有王慎中、郑继之、郭子章诸人,严驳杜诗,几令身无完肤,真少陵蟊贼也。杨用修则抑扬参半,亦非深知少陵者。
《茧斋诗谈》
诗有以涩为妙者,少陵诗中有此味,宜进此一解。涩对滑看,如碾玉为山,终不如天然英石之妙,
《茧斋诗谈》
五言排律,当以少陵为法,有层次,有转接,有渡脉,有闪落收缴,又妙在一气。
《茧斋诗谈》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浑博大,其在山林与朝廷无以异,其在乐士与兵戈险厄无以异,所不同者山川风土之变,而不改者忠厚直谅之志。志定,则气浩然,则骨挺然,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者,实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发。少陵独步千古,岂骚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
《唐诗别裁》
少陵五言长篇,意本连属,而学问博,力量大,转接无痕,莫测端倪,转似不连属者,千古以来,让渠独步。
《唐诗别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候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家。
《唐诗别裁》
杜诗近体,气局阔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处,尤在错综任意,寓变化于严整之中,斯足以凌轹千古。
《杜诗镜铨》
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
《杜诗镜铨》
少陵绝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气度,然以为正声则未也。宋人不善学之,往往流于粗率。
瓯北诗话
少陵之真本领……仍在少陵诗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工部五言诗,尽有古今文字之体。前后《出塞》、“三别”、“三吏”,固为诗中绝调,汉魏乐府之遗音矣。他若《上韦左丞》,书体也;《留花门》,论体也;《北征》,赋体也;《送从弟亚》,序体也;《铁堂》、《青阳峡》以下诸诗,记体也;《遭田父泥饮》,颂体也;《义鹘》、《病柏》,说体也;《织成褥段》,箴体也;《八哀》,碑状体也;《送王砯》,纪传体也,可谓牢笼众有,挥斥百家。
《岘佣说诗》
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义山学之,得其浓厚;东坡学之,得其流转;山谷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七子学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
三唐诗品
情芳意古,蕴藉宏深,本《小雅》怨诽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简蓄不逮古人,沉厉过之。七言骨重气苍,意研律细,诸家评论,以此赅焉。
《唐宋诗举要》
五言长律,作者颇夥,然不能以颢气驱迈,健笔抟捖,则与四韵无大异,不过衍为长篇而已。杜老五言长律,开阖跌荡,纵横变化,远非他家所及。至……七言长律,最为难工,作者亦少,虽老杜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无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4—768 【介绍】: 唐吴郡人,字老莱。玄宗开元十九年,明经登第,试判入高等,授苏州长洲尉。后家居十余年。天宝末任左武卫骑曹参军、分司东都。安史乱起,遁陆浑山中。肃宗时,授密县主簿,迁宋州砀山令。寻退居伊川。代宗时,授岭南观察推官,未及赴任而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4—768 一作张诚。字老莱,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玄宗开元十九年(731),明经登第,试判入高等,授苏州长洲尉。后家居10余年。天宝末任左武卫骑曹参军、分司东都。安史乱起,逃遁陆浑山中2年。肃宗时,授密县主簿,迁宋州砀山令。后退居伊川。代宗大历三年(768),授岭南观察推官,未及赴任而卒。《白氏长庆集》卷四一收其神道碑,并录其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5 【介绍】: 唐人。少喜剽盗,善用白弩,巴中号为白蹠。后折节向学,及进士第。累迁侍御史。湖南观察使崔瓘辟为从事。瓘遇害,涣走交广,与哥舒晃反,兵败被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5 排行大,蜀人,少年时往来剽盗,善放白弩,巴蜀商人称之为“白蹠”。后折节读书,代宗广德二年(764),进士及第,累迁至监察御史。大历四年(769),湖南观察使崔瓘召为从事。五年,崔被杀,涣南奔广州,依广帅李勉。八年,岭南部将哥舒晃据广州反,苏涣为谋主。十年,路嗣恭率军破广州,斩晃、涣。生平散见《中兴间气集》、《新唐书·艺文志四》之《苏涣诗》注、权德舆《赠太子太保伊公(慎)神道碑铭》、《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三。大历四年,杜甫漂泊至潭州,涣与之交游。杜甫称其“才力素壮,词句动人”,赞其诗“突过黄初诗”、“殷殷留金石声”(《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高仲武选其诗三首入《中兴间气集》,评曰:“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有诗1卷,已佚。《全唐诗》存诗4首。
唐诗汇评
苏涣(?-775),里贯未详。少喜剽盗,善用白弩,巴蜀商人号为“白蹠”,以比盗蹠。后折节读书。广德二年登进士第。大历四年,以侍御佐崔瓘湖南幕,与杜甫交游,甫赞其诗作“突过黄初”。次年,减玠杀崔瓘,据潭州,涣亡走岭南。哥舒晃杀广州刺史吕崇贲反,涣为之谋主。晃败,死之。有《苏涣诗》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三首。

作品评论

杜甫《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
苏大侍御涣,静者也,旅于江侧,不交州府之客,人事都绝久矣。肩舆江浦,忽访老夫舟楫,已而茶酒内,余请诵近诗。肯吟数首,才力素壮,辞句动人。接对明日,忆其浦思雷出,书箧儿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赋八韵记异,亦见老夫倾倒于苏至矣。诗云:“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时。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
中兴间气集
涣本不平者,善放白弩,巴中号曰“白蹠”,賨人患之,以比盗蹠。后自知非,变节从学。乡赋擢第,累迁至御史……二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故善之。
兰丛诗话
杜所称赏之苏涣,据《唐书》有为“白蹠”者,不知即此人否?其诗有古律二十余首,不知即杜所称“殷殷几席者”否?其事其人皆不足以深究,其诗非古非律,不知何所据而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