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843,分1723页显示 上一页 150 151 152 153 154 156 157 158 159 下一页
汪大猷(字 仲嘉 号 适斋 庄靖、文忠 )
王寂(字 元老 文肃 名 士 )
虞诏(号 可斋 )
喻樗(字 子才、子材 号 湍石、玉泉 )
葛郯(字 谦问 号 信斋、信斋居士 )
何称(字 德扬 号 玉雪 )
释德光( 彭 佛照、佛照禅师 普惠宗觉禅师 号 拙庵 )
释子猷(字 修仲 号 笑云老人、壮刹 )
谢谔(字 昌国 世称 艮斋先生 别称 桂山先生 号 艮斋、桂山老人 )
杨辅世(字 昌英 号 达斋 )
赵彦端(字 德庄 号 介庵 )
陈从古(字 晞颜、希颜 号 洮湖、敦复先生 )
李吕(字 滨老、东老 号 澹轩 )
刘承弼(字 彦纯 号 西溪先生 )
其它辞典(续上)
释有权(别称 华藏权 有权 号 伊庵 祁 )汪大猷(字 仲嘉 号 适斋 庄靖、文忠 )
王寂(字 元老 文肃 名 士 )
虞诏(号 可斋 )
喻樗(字 子才、子材 号 湍石、玉泉 )
葛郯(字 谦问 号 信斋、信斋居士 )
何称(字 德扬 号 玉雪 )
释德光( 彭 佛照、佛照禅师 普惠宗觉禅师 号 拙庵 )
释子猷(字 修仲 号 笑云老人、壮刹 )
谢谔(字 昌国 世称 艮斋先生 别称 桂山先生 号 艮斋、桂山老人 )
杨辅世(字 昌英 号 达斋 )
赵彦端(字 德庄 号 介庵 )
陈从古(字 晞颜、希颜 号 洮湖、敦复先生 )
李吕(字 滨老、东老 号 澹轩 )
刘承弼(字 彦纯 号 西溪先生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有权(?~一一八○),号伊庵,俗姓祁,临安昌化(今浙江临安西)人。年十四得度,首礼灵隐佛智裕禅师,为无庵法全禅师器重,密付心印。后游历湖湘江浙几十年,依应庵于归宗,参大慧于径山。法全住道场,招分座说法,自是声播诸方。孝宗淳熙七年示寂。为南岳下十七世,道场法全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四有传。今录诗十四首。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有权号伊庵。临安昌化祁氏子也。髫龄出家十四得度。笃志勤励博究群章。十八知有向上一著殚力参求。首礼佛智裕公于灵隐。时无庵和尚充第一座。权入室请益。庵以从无住本建一切法问之。权久而有省答曰。暗里穿针耳中出气。庵可之遂密付心印。既有所得精进益坚。一夕危坐深入禅那至于达旦虽行粥至忘乎展钵。邻僧以手触之。顿然大悟偈曰。黑漆昆崙把钓竿。古帆高挂下惊湍。芦花影里弄明月。引得盲龟上钓船。佛智深加称赏。一日问权。心包太虚量廓沙界时如何。对曰。大海不宿死尸。佛智抚其座曰。此子他日据此诃佛骂祖去在。权于是深自韬晦寄迹湖湘江浙之间十年。然后或依应庵或见大慧。凡明眼宿德躬往礼谒。无庵出主道场。召权分座说法。自是声播诸方。未久有华藏之命。开堂云。禅禅无党无偏。迷时千里隔。悟在口皮边。所以僧问石霜。如何是禅。霜曰。㼾砖僧。问睦州。如何是禅。州曰。猛火著猛油煎。僧问首山。如何是禅。山曰。猢狲上树尾连颠。师曰。道无横径立处孤危。然此三大老而行声前活路用劫外灵机。若以衲僧正眼检点将来不无优劣。一人如张良入阵。一人如项羽用兵。一人如孔明料敌。若人辨白得出。可与佛祖齐眉。虽然如是。忽有个出来道长老话作两橛了也。适来说道。道无横径无党无偏。而今又分许多优劣。且作么生秖对。还委悉。么把手上山齐著力咽喉出气自家知。淳熙庚子秋示微疾书偈而逝。荼毗齿舌不坏。舍利五色者无数。而建塔焉。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名有权。临安祁氏子也。号伊庵。虽机契无庵全首座。而权益自砥砺。常兀坐如木石。因过堂忘展钵。邻僧以手触之。有偈曰。黑漆昆崙把钓竿。古帆高挂下惊湍。芦花影里弄明月。引得盲龟上钓船。佛智大称赏之。乃召权问曰。心包大虚。量廓沙界时如何。权对曰。大海不宿死尸。智拊其座曰。此子他日当据此。诃佛骂祖去在。于是诸山请权出世。不就。以竿木随身。游戏湖江。来往应庵妙喜之庭。会全公殁。华藏虚席。物色求权。权仍却之。或曰。无庵老人法道宁不在公乎。公今拘小节。乐林泉。即洁如巢由。信如尾己。何足贵也。权感起就之。次迁万年。诸刹常随万指。肃如公府。日与众均其劳逸。或曰。住持安坐演法。何自苦耶。权曰。法末憍慢。未得谓得。借位自恣。身帅之且不从。敢自逸乎。淳熙庚子秋。示寂。茶毗。齿舌不坏。舍利无数。塔于横山。又分诸不坏塔万年山寺。权为人剩刚毅。法不容私。有贵人入寺施财。衣冠不整。权终不受。又僧充化主。归纳厚疏。颇有矜色。权叱还之。故门下不易出入。俱以气节自化。权暮年法令森严益甚。有语曰。今朝结却布袋口。明眼衲僧莫乱走。心行灭处解翻身。喷嚏也成狮子吼。栴檀林任驰骤。剔起眉毛顶上生。剜肉成疮露家丑。 赞曰。佛智三代。以稳实起家。当时禅风为之一转。观其前后垂迹。如虫书鸟篆。体势虽殊。谛理则一。使非亚圣大人。曷克臻此。矧止啼饶黄叶之方。而济讥绝悬沙之秘哉。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有权,字伊庵,姓祁氏,昌化人也。髫龄出家,十四得度,笃志勤励,博究群章。年十八,知有向上,殚力参求,首礼佛智裕于灵隐,时无庵充首座。权入室请益,庵以从无住本建一切法问之,权久而有省,答曰:“暗里穿针,耳中出气。”庵可之,遂密付心印。既有所得,精进益坚。一夕,危坐深入禅那,至于达旦,虽行粥至,忘乎展钵,邻僧以手触之,顿然大悟,偈曰:“黑漆昆崙把钓竿,古帆高挂下惊湍。卢花影里弄明月,引得盲龟上钓船。”佛智深加称赏。一日问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时如何?”对曰:“大海不宿死尸。”佛智抚其座,曰:“此子他日据此,诃佛骂祖。”权于是深自韬晦,寄迹湖湘江浙之间十年。然后或依应庵,或见大慧,凡明眼宿德躬往礼谒。无庵出主道场,召权分座说法,自是声播诸方。未久,有华藏之命,开堂云:“禅、禅,无党无偏。迷时千里隔,悟在口皮边。所以僧问石霜如何是禅,霜曰㼾砖。僧间睦州如何是禅,州曰猛火著猛油煎。僧问首山如何是禅,山曰猢狲上树尾连颠。乃知道无横径,立处孤危。然此三大老而行声前活路,用劫外灵机。若以衲僧正眼检点,将来不无优劣,一人如张良入阵,一人如项羽用兵,一人如孔明料敌。若人辨白得出,可与佛祖齐眉。虽然如是,忽有个出来道,长老话作两橛了也。适来说道,道无横径,无党无偏,而今又分许多优劣,且作么生秪对?还委悉么?把手上山齐著力,咽喉出气自家知。”淳熙庚子秋示微疾,书偈而逝,荼毗齿舌不壤,舍利五色者无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0—1200 【介绍】: 宋庆元鄞县人,字仲嘉,号适斋。汪思温子。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历官礼部员外郎。兼庄文太子侍讲,多寓规戒。迁秘书少监,修五朝会要。兼崇政殿说书、给事中,孝宗每访以政事,多所建议。权刑部侍郎,以新旧刑法相抵牾,请降诏编纂,书成上进。出使金国,还改权吏部尚书。后知泉州,改隆兴府、江西安抚使。卒谥庄靖,一谥文忠。有《适斋存稿》等。全宋诗
汪大猷(一一二○~一二○○),字仲嘉,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以父荫授江山尉。十五年,第进士。历婺州金华、严州建德县丞,知昆山县。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累官权刑部侍郎。七年,奉祠。起知泉州,改知隆兴府。以事落职,南康军居住。光宗绍熙二年致仕。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进敷文阁学士,六年卒,年八十一。有《适斋存稿》,已佚。事见《攻愧集》卷八八《敷文阁学士宣奉大夫致仕赠特进汪公行状》,《宋史》卷四○○有传。今录诗六首。全宋文·卷四八六一
汪大猷(一一二○——一二○○),字仲嘉,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绍兴七年,以父恩补官,授衢州江山县尉。登十五年进士第,授金华县丞,迁知昆山县。入朝为大宗丞兼吏部郎官,又兼吏部侍郎、太子左谕德、侍讲,迁秘书少监,修五朝会要。孝宗每访以政事,大猷多所建白,甚为孝宗所称,累迁兼吏部尚书。后出知泉州,改知隆兴府,为江西安抚使。因事罢职,后复为敷文阁待制,升学士。庆元六年卒,年八十一,谥文忠。著有《适斋存稿》、《备忘》、《训鉴》等书,惜皆不传。见周必大所撰《汪公神道碑》(《文忠集》卷六七),《宋史》卷四○○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蓟州玉田人,字元老。海陵王天德二年进士。世宗大定初,为太原祁县令,调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迁通州刺史,兼知军事。累官中都路转运使。以诗文名。有《拙轩集》。中州集
寂字元老,蓟州玉田人,糸出三槐。父础,字镇之,国初名士,仕至归德府判官。元老天德三年进士,兴陵朝以文章政事显,终于中都路转运使,寿六十七,谥文肃。有拙轩集、北迁录传于世。三子钦哉、直哉、邻哉,俱为能吏。元老专于诗,有云:生涯贫到骨,家具少于车。元夕感怀云:残梦关河鳌禁月,旧游灯火马行春。留别郭熙民云:五年风雪黄州闰,万里关河渭水秋。与涿郡先主庙诗:当年竹马戏儿曹,笑指楼桑五丈高。故国神游得无恨,坏垣风雨夜萧骚。人共传之。行记载其先人鸡山一诗云:记得垂龆此地游,鸡山孤立水平流。而今重过山前路,山色青青人白头。予谓诗固佳,恨其依仿苏才翁太甚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虞诏,号可斋。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0 【介绍】: 宋严州人,祖籍南昌,字子才,一作子材,号湍石,又号玉泉。高宗建炎二年进士。赵鼎都督川陕、荆襄,辟为僚属。绍兴中,以赵鼎荐授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因反对与金议和,忤秦桧,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已而致仕。桧死,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出知蕲州。孝宗立,提举浙东常平。生平慕伊洛之学,受业于杨时,常谓“六经”之义,不外“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十字。有《中庸大学论语解》等。全宋文·卷四五八二
喻樗(?——一一八○),字子才(一作材),号湍石,又号玉泉。其先南昌人,后徙严州(治今浙江建德)。少慕伊洛之学。中建炎三年进士第,为信州玉山尉。赵鼎都督川陕荆襄,辟为属。绍兴初,劝鼎起用张浚。以鼎荐,援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已而致仕。桧死,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出知蕲州。孝宗立,提举浙东常平。淳熙七年卒。著有《大学解》一卷、《玉泉论语学》四卷、《丰公逸事》一卷及《玉泉语录》、《绍兴甲寅奏对录》等。见《宋史》卷四三三本传、卷二○二、二○三《艺文志》一、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1 【介绍】: 宋镇江丹阳人,徙居吴兴,字谦问。葛立方子。高宗二十四年进士。历官常州通判,擢守临川。有《信斋词》。全宋诗
葛郯(?~一一八一),字谦问,号信斋,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立方子。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嘉泰吴兴志》卷一七)。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通判常州(清康熙《常州府志》卷一三)。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抚州,八年卒(《五灯会元》卷二○)。今录诗二首。词学图录
葛郯(?-1181) 字谦问,号信斋。吴兴人。葛立方子。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乾道七年通判常州,淳熙六年知抚州。少擢上第,志慕禅宗。曾曰:"即心即佛眉拖地,非心非佛双眼横。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淳熙六年守临川,八月感微疾,索笔大书曰:"大洋海里打鼓,须弥山上闻钟。业镜忽然扑破,翻身跳出虚空。"召僚属曰:"生之与死,如昼与夜,无足怪者。若以道论,安得生死?若作生死会,则去道远矣。"语毕端坐而化。赞曰:"曾天游久参圆悟父子,葛信斋久参无庵和尚,却于佛海会下打失鼻孔。要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全宋文·卷四八七○
葛郯(?——一一八一),字谦问,号信斋居士,镇江府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徙湖州(今浙江湖州)。胜仲孙,立方侄。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转运司干办公事,乾道中官常州通判。淳熙六年知抚州,八年卒。有《信斋词》一卷。见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一七一,《五灯会元》卷二○,嘉靖《江阴县志》卷一四,《全宋词》第三册第一五四二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何称(一一二一~一一七八),字德扬,号玉雪,龙泉(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为太常博士。二年,提举福建常平茶事。淳熙五年卒,年五十八。有《玉雪集》,已佚。事见《续括苍金石志》卷一《太师郑国公神道碑》,光绪《龙泉县志》卷一○有传。今录诗六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1—1203 【介绍】: 宋僧。临江军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诸地宝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诏居临安灵隐。召对论佛法,称旨,留宿内观堂,赐号佛照,因进《宗门直指》一篇。宁宗庆元元年,归老东庵。嘉泰间别众书偈,坐寂而逝。谥普惠宗觉禅师。全宋诗
释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赐号佛照,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年十五,依本郡东山光化寺吉禅师落发。高宗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禅师南迁,望见而慕之。后二年,谒月庵果、应庵华、百丈震等,终不自肯。二十六年,闻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彻。杲归径山,光奉事益虔。杲入寂,光分座仰山。后住鸿福、光孝二寺。孝宗多次召对。淳熙七年(一一八○),归老育王广利寺。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径山。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还育王。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谥普慧宗觉大禅师。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有《语录》传世,见《续藏经》所收《古尊宿语录》卷四八《佛照禅师奏对录》、《续古尊宿语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语》。《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今录诗三十七首。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号拙庵,俗姓彭,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学,成年始出家,遍访名师,得大彻悟,名公贵卿多从之游。孝宗皇帝雅闻其名,淳熙三年召住灵隐寺,应对称旨,赐号佛照禅师。丐閒山林,处以育王,绍熙中改莅径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赐谥普慧宗觉大禅师。见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圆鉴塔铭》。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军彭氏子也。志学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发受具。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和尚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在。拈棒劈脊打出。于是有省。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后示寂。塔全身于东庵。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光。临江彭氏子。彭氏故旧族。母袁。梦异僧入室。惊窹而娠。既生。其祖曰。吾家世积德。此子必光吾门。因是命名。九岁值寇扰。辟地于袁之木平寺。有妙应大师伯华善相曰。是子。伏犀贯顶。出家必作法门梁栋。俄失恃怙归伯氏。年二十一。闻人诵金刚经。有省。自伯母曰。适闻诵经。身心欢喜。世间万事。真如幻梦。儿愿出家。即散家赀与其族。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足庵携之入闽。语师曰。是行。为子择所依。东禅月庵果公。具衲僧眼。子依之。时复有吾足矣。见月庵。机语相契。是时老宿。多集闽中。如妙湛佛心圆觉。望重丛林。师无不参叩。遍历五十馀员善知识。最后见大惠于育王。为举竹篦话。师儗对。痛棒随之。遂大悟。从前所得。为之冰释。惠曰。尔这回始彻也。说偈以顶相付之。随过蒋山。谒应庵。庵称赏不已。谓人曰。光兄插翅虎。吾当避之。乾道丁亥。住台之鸿福。徙光孝。台守李侍郎浩。延之也。孝宗。雅闻师名。淳熙三年。被旨住灵隐。入对选德殿。问佛法大意曰。朕心佛心。是同是别。对曰。直下无第二人。曰。如是则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耶。对曰。成一切性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又问。释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对曰。将谓陛下忘却。上悦。赐号佛照禅师。自是召见无虚岁。至留内观堂。五宿而出。恩遇异常。绍熙改元。孝宗御重华宫。称寿皇。而径山命下。师力辞。寿皇曰。欲频相见耳。何以辞为。庆元初。请老许归育王。师之在内观堂也。上时乘小辇过堂。至则促席而坐。或曳袂而行。欢如平生。宣赐金玉器用缯䌽。计缗三万馀。及王臣长者所施。悉以置育王赡众之田。国史陆游。详记其事。自创数椽。曰东庵。掩关自娱。以休世焉。以嘉泰癸亥三月。告众曰吾世缘将尽。未几问左右曰。今日月半耶。对曰然。即索纸作遗书。与平昔所厚者。集众叙别。皆法门之旨要。无半语及他事。索浴更衣。大书云。八十三年。弥天罪过。末后殷勤。尽情说破。泊然而逝。弟子塔全身于庵后。僧腊六十。谥普慧宗觉大禅师。塔曰圆鉴。 明河曰。南渡后宗师。唯妙喜老子。得人为多。开堂说法。显然为天人师者。不下数十人。然皆不数传寂寂矣。能使道脉长永。枝叶繁茂。不忝师门传受。唯师一人而已。古称妙喜。能大圆悟之门。愚谓。妙喜之得师。犹圆悟之得妙喜。续灯举妙喜之嗣。契悟广大者。九人。师不与焉。已失其鉴。至谓弟子之超卓者。又蚤世不使久开法。俾法嗣广布。然则师岂非超卓。而夭者耶。噫。所谓瞋目而不见泰山也。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德光,赐号佛照,临江彭氏子也。志学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发,受具。一日,入室,吉问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复登方丈,请曰:“昨蒙垂问,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拈棒劈脊一击。于是有省。次谒月庵杲、应庵华、百丈震皆无所入,适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鳞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举竹篦问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光拟对,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价,降诏命住灵隐,一日召问,对答称旨,留宿内观堂。后示寂,塔于东庵。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子猷法师。字修仲。晚自号笑云老人。出陈氏。亦山阴人。七岁为童子。十二祝发受具。习华严经论于广福院择交得其学。又游钱唐。见会因院师会。博尽所疑。二师。皆自以为勿迨。遂还山阴。说法于城东妙相院。仅二十年。学者尝百馀人。师厌其近城市。思居山林。乃舍众。遁于梅山上方。学者不肯散去。而院隘不能容。相与言于府。愿延师还妙相。于是。法席加盛于昔。所著书。大行于世。院亦益葺。号为壮刹。大慧杲过而异之。为留偈壁间。然师竟弃去。学者犹不舍。又说法者三。最后住姜山。阅三年。喟然叹曰。老矣。将安归耶。亟橐书。归梅市。结庵以老。淳熙十六年八月二十有六日。忽命舟。遍别平日所往来者。明日晨起。说法遂坐逝。寿六十有九。又三日火化。得舍利五色粲然。弟子。即庵之西建塔。奉灵骨及舍利以葬。师宏材博学。高行达识。卓然出一世之表。虽华严其宗。而南之天台。北之慈恩。少林之心法。南山之律部。莫不穷探。历讨取其妙。以佐吾说。至于百家之书。无所不读。闻名儒贤士。虽在千里之远。必往交焉。笃行义励风操。严取与。一得丧。接物简而峻。不屈于富贵。有以供施及门者。苟礼不足。虽累百金。辄拒不取。于虖贤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1—1194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昌国,人称艮斋先生,亦称桂山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摄乐安尉,有能声。改吉州录事参军、知分宜县,皆有惠政。擢监察御史,上所创《义役法》,诏行于诸路,民以为便。光宗即位,献十箴,又论当节宴饮、去妄费等。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请祠,以提举太平兴国宫而归。尝学于郭雍,传程颐之学,教弟子数百人,重躬行。有《性学渊源》、《艮斋集》等。全宋诗
谢谔(一一二一~一一九四),字昌国,号艮斋,晚号桂山老人,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调峡州夷陵县主簿,未至,先摄抚州乐安县尉。三十一年至夷陵,移吉州录事参军,知袁州分宜县。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领宫祠以便亲。丁父忧,起授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除国子监主簿、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十四年,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十六年,为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未几奉祠。光宗绍熙五年卒,年七十四。著作仅《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七八存《艮斋集》一卷。事见《周文忠集》卷六八、《诚斋集》卷一二一《谢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九有传。今录诗十八首。全宋文·卷四八七二
谢谔(一一二一——一一九四),字昌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乐安尉、吉州录事参军、知分宜县。丁父母忧,服阕,除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迁国子监簿,寻擢监察御史。上义役法,迁侍御史,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光宗登极,献十箴,又论二节三近,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请祠,以焕章阁直学士知泉州,又辞,提举太平兴国宫而归。绍熙五年卒,年七十四,赠通议大夫。谔为郭忠孝门人,学者称艮斋先生,又称桂山先生,著述颇丰,有《性学渊源》、《论语诗书解》、《春秋左氏讲义》、《柏台谏垣奏议》、《经筵总录》、《孝史》、《艮斋集》等。见周必大《朝议大夫工部尚书赠通议大夫谢公神道碑》(《文忠集》卷六八),杨万里《谢公神道碑》(《诚斋集》卷一二一)及《宋史》卷三八九本传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杨辅世(一一二一~一一七○),字昌英,号达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万里族叔。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为永和主簿,知沅州麻阳县。卒,年五十。有文集,已佚。事见《诚斋集》卷七九《达斋先生文集序》。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1—1175 【介绍】: 宋宗室,字德庄,号介庵。高宗绍兴八年进士。授钱塘县簿,迁建州观察推官,知馀干县,为政简易。进吏部员外郎,太常少卿。孝宗乾道间,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迁浙东提刑,官至朝奉大夫。工诗词。有《介庵集》、《介庵词》。全宋诗
赵彦端(一一二一~一一七五),字德庄,号介庵,宋宗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调建州观察推官。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六年,知建宁府、权发遣福建路转运副使(《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二○、二四,食货五九之四五)。有《介庵集》十卷,外三卷(《宋史·艺文志》七),已佚。事见《南涧甲乙稿》卷二一《直宝文阁赵公墓志铭》。今录诗三十三首。全宋文·卷四八七九
赵彦端(一一二一——一一七五),字德庄,号介庵,宗室。绍兴八年进士,授临安府钱塘县簿,改建州观察推官,又判秀州。隆兴改元,除国子监丞,迁吏部员外郎,知江州,迁右司员外郎,除江南东路计度转运副使。寻假户部尚书,迁太常少卿。乾道六年,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淳熙二年卒,年五十五。有文集十卷、《介庵词》一卷(存)。见韩元吉撰《直宝文阁赵公墓志铭》(《南涧甲乙稿》卷二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2—1182 【介绍】: 宋润州金坛人,字晞颜,一作希颜,号洮湖。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累官知蕲州,迁提点湖南刑狱,就除本路转运判官。加直秘阁,徙知襄阳府,奉祠。又知衢、饶、信三州。喜作诗,好古物法书名画。有《洮湖集》。全宋诗
陈从古(一一二二~一一八二),字希颜,一作晞颜,号敦复先生(《诚斋集》卷四四《压波堂赋》),镇江金坛(今属江苏)人(同上书卷一二七《陈先生(维)墓志铭》)。维子。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调富阳尉,改邵州教授,监行在左藏东库。擢司农寺主簿,坐法罢。起知蕲州。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为湖南提点刑狱,八年,除本路转运判官。九年,知襄阳府。淳熙元年(一一七四),以贪墨不才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九年卒,年六十一。有诗集,已佚。事见《周文忠集》卷三四《陈公从古墓志铭》。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2—1198 【介绍】: 宋邵武军光泽人,字滨老,一字东老,号澹轩。李纯德子。幼学于从父李郁。年四十弃科举,纵览百家,尤留意《通鉴》。孝宗淳熙六年见朱熹,遂为讲学之友。教人循循善诱。学甚富,尤深于《易》。有《周易义说》、《澹轩集》。全宋诗
李吕(一一二二~一一九八),字滨老,一字东老,邵武军光泽(今属福建)人。早岁多次应礼部试不第,年四十弃科举家居,与朱熹多有交往。宁宗庆元四年卒,年七十七。家有澹轩,所著《澹轩集》十五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八卷,其中诗三卷。事见本集附录周必大《李滨老墓志铭》。 李吕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澹轩集》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四八八六
李吕(一一二二——一一九八),字滨老,一字东老,号澹轩,邵武军光泽(今福建光泽)人。少孤,能自力于学,研精《易》义,遍观百家,尤留意《资治通鉴》。年四十后不复应科举。清修无竞,持身有素,与朱熹为益友。庆元四年卒,年七十七。著有《周易义说》、《澹轩集》等。见《周文忠公集》卷三五所载《李滨老墓志铭》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刘承弼,字彦纯,号西溪先生,安福(今属江西)人。曾于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一一五六)、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两试礼部不第,遂隐于安福之西溪,有《和陶诗》,已佚。事见《周文忠公集》卷五二《刘彦纯和陶诗后序》、《诚斋集》卷八○《西溪先生和陶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