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5829,分1722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陶弘景(别称 山中宰相、陶山相、陶相 世称 陶隐居 通明 华阳真逸 贞白先生 )
袁昂(千里 宗臣 穆正、穆正公 )
王肃(恭懿 昌国县侯 宣简 平南将军 )
僧宝唱( 义林、续法轮论 )
杜昙永(元老 金阙先生 )
刘灵助( 燕郡公 燕王 )
张僧皓(山容、山客 征君 )
徐摛(士秀 士缋、宫体 贞子 )
僧昙鸾(别称 昙峦 神鸾、玄简大士 )
封津(丑汉 机悟 )
刘慧斐(文宣、宣文 离垢园 )
薛修义(公让 黄钺大将军 汾阴县侯、蓝田县公 )
僧乌琼(乌琼 )
萧推(智进 东宫四友 南浦侯 )
萧静(安仁 宗室后进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2或456—536 【介绍】: 南朝梁丹阳秣陵人,字通明。读书万卷,善琴棋,工草隶,博通历算、地理、医药等。萧道成(齐高帝)为相时,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齐武帝永明十年,隐居句容句曲山。梁武帝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每以咨询,时称“山中宰相”。晚号华阳真逸。主张儒、佛、道合流。有《本草经集注》、《肘后百一方》等。谥贞白先生。
全梁文·卷四十六
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宋末为诸王侍读,入齐除奉朝请,永明十年解职,大同二年卒,年八十五,赠中散大夫,谥曰贞白先生,有《三礼目录注》一卷,《论语》集注十卷,《真诰》十卷,《本草》十卷,《本草经集注》七卷,《太清草木集要》二卷,《补阙肘后百一方》九卷,《练化杂术》一卷,《太清诸丹集要》四卷,《合丹节度》四卷,《服饵方》三卷,《集》三十卷,《内集》十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1—540 【介绍】: 南朝梁陈郡阳夏人,字千里。袁顗子。仕齐为王俭镇军府功曹史,累迁御史中丞,劾奏不惮权豪。后为吴兴太守。梁师起,昂拒不受命。建康平,始至京师,武帝宥之不问。历位侍中,吏部尚书,武帝谓曰:“齐明帝用卿为黑头尚书,我用卿为白头尚书,良以多愧。”寻迁尚书令。在朝正直敢言,世号宗臣。雅有人鉴,入其门者号登龙门。武帝大通中,位司空。卒谥穆正。
全梁文·卷四十八
昂字千里,陈郡阳夏人,宋雍州刺史凯子。齐初为冠军安成王行参军,迁征虏主簿、太子舍人、镇军王俭功曹史,进秘书丞、黄门侍郎,出为安南鄱阳王长史寻阳公相,还为太孙中庶子、卫军武陵王长史、右军邵陵王长史,迁御史中丞,出为豫章内史,历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入梁为后军临川王参军,除给事黄门郎,迁侍中,出为寻阳太守,行江州事,徵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除国子祭酒,领豫州大中正,复为仁威将军、吴郡太守,进五兵尚书,领起部尚书,加侍中,进尚书令宣惠将军,普通中为中书监、丹阳尹,进号中卫将军,复为尚书令,领国子祭酒。大通初进号中抚军大将军,迁司空,加特进左光禄大夫,大同六年卒,年八十,谥曰穆正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4—501 【介绍】: 北魏琅邪临沂人,字恭懿。王导后人。仕南齐为秘书丞。孝文帝太和十七年,父兄为齐武帝所杀,乃奔魏。在魏甚得孝文帝器重,授大将军长史。以破齐将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孝文帝死,受遗命为尚书令,依江南制度定九品官制。宣武帝时,累封昌国县侯,官至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卒谥宣简。
全后魏文·卷四十六
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齐左仆射、雍州刺史奂子。永明中,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以父及兄弟皆坐罪诛,来奔。孝文以为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进号平南将军。除豫州刺史、扬州大中正,进号镇南将军,封汝阳县子。坐刘藻等败降、号平南将军。宣武即位,以遗诏进尚书令,拜车骑将军,封昌国县侯。出为扬州刺史,镇寿春。景明二年卒,赠侍中、司空公,谥曰宣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僧。吴郡人,俗姓岑。年十八,投僧祐出家,住庄严寺。梁武帝天监中为新安寺主。掌华林园宝云殿经藏,博学能文,名冠当时,后不知所终。著有《经律异相》、《饭圣僧法》、《华林佛殿经目》、《续法轮论》、《名僧传》、《比丘尼传》等。
全梁文·卷七十四
宝唱俗姓岑,吴郡人。师事僧祐,齐建武中入闽,天监中还京,往新安寺,又住庄严寺,有《名僧传》三十卷。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释宝唱。姓岑氏。吴郡人。即有吴建国之旧壤也。少怀恢敏清贞自蓄。顾惟只立勤田为业。资养所费终于十亩。至于傍求。佣书取济。寓目流略便能强识。文采铺赡义理有闻。年十八。投僧祐津师而出家焉。祐江表僧望多所制述。具如前传纪之。唱既始陶津。经律咨禀。承风建德有声宗嗣。住庄严寺。博采群言酌其精理。又惟开悟土俗。要以通济为先。乃从处士顾道旷吕僧智等。习听经史庄易。略通大义。时以其游涉世务。谓有俗志。为访家室执固不回。将及三十天荫既崩。丧事云毕。建武二年摆拨常习。出都专听。涉历五载又中风疾。会齐氏云季。遭乱入东。远至闽越。讨论旧业。天监四年便还都下。乃敕为新安寺主。帝以时会云雷远近清晏。风雨调畅百谷年登。岂非上资三宝中赖四天下藉神龙。幽灵叶赞方乃福被黔黎歆兹厚德。但文散群部难可备寻。下敕。令唱总撰集录以拟时要。或建福禳灾。或礼忏除障。或飨接神鬼。或祭祀龙王。部类区分近将百卷。八部神名以为三卷。包括幽奥详略古今。故诸所祈求帝必亲览。指事祠祷多感威灵。所以五十许年。江表无事兆民荷赖。缘斯力也。天监七年。帝以法海浩汗浅识难寻。敕庄严僧旻。于定林上寺。缵众经要抄八十八卷。又敕开善智藏缵众经理义。号曰义林。八十卷。又敕建元僧朗。注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并唱奉别敕。兼赞其功。纶综终始缉成部帙。及简文之在春坊。尤耽内教。撰法宝联璧二百馀卷。别令宝唱缀纰区别。其类遍略之流。帝以佛法冲奥近识难通。自非才学无由造极。又敕唱自大教东流。道门俗士。有叙佛理著作弘义。并通鸠聚。号曰续法轮论。合七十馀卷。使夫迷悟之宾见便归信。深助道法无以加焉。又撰法集一百四十卷。并唱独断专虑。缵结成部。既上亲览。流通内外。十四年。敕安乐寺僧绍。撰华林佛殿经目。虽复勒成未悏帝旨。又敕唱重撰。乃因绍前录。注述合离甚有科据。一帙四卷。雅悏时望。遂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搜求遗逸皆令具足。备造三本以用供上。缘是又敕撰经律异相五十五卷。饭圣僧法五卷。帝又注大品经五十卷。于时佛教隆盛。无德称焉。道俗才笔互陈文理。自武帝膺运。时三十有七。在位四十九载。深以庭癊早倾。常怀哀感。每叹曰。虽有四海之尊。无由得申罔极。故留心释典。以八部般若为心良。是诸佛由生。又即除灾涤累故。收采众经躬述注解。亲临法座讲读敷弘。用此善因崇津灵识。频代二皇。舍身为僧给使。洗濯烦秽仰资冥福。每一舍时地为之震。相继斋讲不断法轮。为太祖文皇。于钟山北涧。建大爱敬寺。糺纷协日临睨百丈。翠微峻极流泉灌注。钟鲸遍岭𨥜凤乘空。创塔包岩壑之奇。宴坐尽林泉之邃。结构伽蓝同尊园寝。经营彫丽奄若天宫。中院之去大门。延袤七里。廊庑相架檐霤临属。旁置三十六院。皆设池台周宇环绕。千有馀僧四事供给。中院正殿有栴檀像。举高丈八。匠人约量晨作夕停。每夜恒闻作声。旦视辄觉功大。及终成后乃高二丈有二。相好端严色相超挺。殆由神造屡感徵迹。帝又于寺中龙渊别殿。造金铜像举高丈八。躬伸供养每入顶礼。歔欷哽噎不能自胜。预从左右无不下泣。又为献太后。于青溪西岸建阳城门路东。起大智度寺。京师甲里爽垲通博。朝市之中途。川陆之显要。殿堂宏壮宝塔七层。房廊周接华果间发。正殿亦造丈八金像。以申追福。五百诸尼四时讲诵。寺成之日。帝顾谓群后曰。建斯两寺。奉福二皇。用表罔极之情。以达追远之思。而不能遣蓼莪之哀。复于中宫起至敬殿景阳台。立七庙室。崇宇严肃郁若卿云。粉壁珠柱交映相耀。设二皇座。具备诸礼冠蕴奁箧。举目兴慕晨昏如在。衣服轻暖随时代易。新奇芳旨应时日荐。帝又曰。虽竭工匠之巧。殚世俗之奇。水石周流华树杂沓。限以国务不获朝夕侍食。惟有朔望亲奉馈奠。而无所瞻仰。内心崩溃如焚如灼。又作联珠五十首。以明孝道。又制孝思赋。广统孝本。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度越终古无德而称。故元帝云。伏寻我皇之为孝也。四运推移。不以荣枯迁贸。五德更用。不以贵贱革心。临朝端默。过隙之思弥轸。垂拱岩廊。风树之悲逾切。洁斋宗廊虔事郊禋。言未发而涕零。容不改而伤恸。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盖虞舜夏禹周文梁帝。万载论孝。四人而已。广如绎所撰金楼子述之。又以大通元年。于台城北。开大通门。立同泰寺。楼阁台殿拟则宸宫。九级浮图回张云表。山树园池沃荡烦积。其年三月六日。帝亲临幸。礼忏敬接。以为常准。即舍身之地也。虽亿兆务殷。而卷不辍手。披阅内外经论典坟。恒以达曙为则。自礼记古文周书左传庄老诸子论语孝经。往哲所未详悉。皆为训释。又以国学员限隔于贵贱。乃更置五馆。招引寒俊。故使孔释二门荣茂峙列帝前后集百有馀卷。著通史书苑数千卷。唱当斯盛世。频奉玺书预参翻译。具如别传。初唱天监九年先疾复动。便发二愿。遍寻经论使无遗失。搜括列代僧录创区别之。撰为部帙。号曰名僧传三十一卷。至十三年。始就条列。其序略云。夫深求寂灭者。在于视听之表。考乎心行者。谅须丹青之工。是万象森罗立言之不可以已者也。大梁之有天下也。威加赤县功济苍生。皇上化范九畴神游八正。顶戴法桥伏膺甘露。窃以外典鸿文布在方册。九品六艺尺寸罔遗。而沙门净行独亡纪述。玄宗敏德名绝终古。拥叹长怀靡兹永岁。律师释僧祐。道心贞固高行超邈。著述集记振发宏要。宝唱不敏。预班二落。礼诵馀日捃拾遗漏。文广不载。初以脚气连发。入东治疗。去后敕追。因此抵罪谪配越州。寻令依律以法处断。僧正慧超任情乖旨摈徙广州。先忏京师大僧寺遍方徙岭表永弃荒裔。遂令鸠集为役多阙。昼则伏忏。夜便缵录。加又官私催遍惟日弗暇。中甄条流文词坠落。将发之日遂以奏闻。有敕停摈令住翻译。而此僧史方将刊定。改前宿繁更加芟定。故其传后自序云。岂敢谓僧之董狐。庶无曲笔耳。然唱之所撰。文胜其质。后人凭据揣而用之。故数陈赏要。为时所列。不测其终。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岑。吴郡人。少怀恢敏。勤田为业。至于傍求。佣书取济。寓目疏略。便能强识。年十八。投僧祐律师。而出家焉。经律咨禀。有声宗嗣。住庄严寺。博采群言。酌其精理。又惟开悟士俗。要以通济为先。乃从处士顾道旷。吕僧智等。习听经史庄易。会齐氏云季。遭乱入东。远至闽越。讨论旧业。天监四年。便还都下。乃敕为新安寺主帝以时会云雷。远近清晏。风雨调畅。百谷年登。上资三宝。福被黔黎。下敕令唱。总撰集录。以拟时要。或建福禳灾。或礼忏除障。或飨接神鬼。或祭祀龙王。部类区分。近将百卷。八部神名。以为三卷。包括幽奥。详略古今。故诸所祈求。帝必亲览。天监七年。帝以法海浩浣浅识难寻。敕庄严僧旻。于定林上寺。缵众经要抄。八十八卷。又敕开善智藏。缵众经理义。号曰义林。八十卷。又敕建元僧朗。注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并唱兼赞其功。纶综终始。缉成部帙。及简文之在春坊。尤耽内教。撰法宝联璧。二百馀卷。令宝唱缀比区别其类遍略之流。帝以佛法冲奥。近识难通。又敕唱详叙佛理弘义。号曰续法轮论。合七十馀卷。又撰法集。一百三十卷。上既亲览。流通内外。十四年。敕安乐寺僧绍。撰华林佛殿经目。未惬帝旨。又敕唱重撰。遂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搜求遗逸。备造三卷。以用供上。又敕撰。经律异相五十五卷。饭圣僧法五卷。帝又注大品经五十卷。于时佛教隆盛。无得称焉。自武帝应运。时年三十有七。在位四十九载深以太后早倾。常怀哀感叹曰。虽有四海之尊。无由得申罔极。故留心释典。以八部般若。为心良田。是诸佛由生。又即除灾涤累。收采众经。躬述注解。亲临法座。讲读敷弘。用此善因。崇津灵识。频代二皇舍身为僧给使。每一舍时。地为之震。相继斋讲不断法轮。为太祖文皇于钟山竹涧。建大爱敬寺。经营雕丽。奄若天宫。周宇环绕。千有馀僧。四事供给。中院正殿。有栴檀像。举高丈八。又于寺中龙渊别殿。造金铜像举高丈八。躬申供养。每入顶礼。歔欷哽噎。不能自胜。预从左右。无不下泣。又为献太后。于青溪西岸。建阳城门。路东起大智度寺。京师夹里。爽垲。通博。朝匝之中途。川陆之显要。殿堂宏敞。宝塔七层。正殿亦造丈八金像。以申追福。五百诸尼。四时讲诵。寺成之日。帝顾谓群后曰。建斯两寺。奉福二皇。用表罔极之情。以达追远之思。而不能遣蓼莪之哀。复于中宫。起至敬殿。景阳台。立七庙室。设二皇座。具备诸礼。冠蕴奁箧。举目兴慕。晨昏如在。衣服轻煖。随时代易。斯奇芳旨。应时日荐。帝又以国务。不获朝夕侍食。惟有朔望。亲奉馈奠。而无所瞻仰。内心崩溃。如焚如灼。又作联珠五十首。以明孝道。又制孝思赋广统孝本。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度越终古。无得而称。故元帝云。伏寻我皇之为孝也。四运推移。不以荣枯。迁贸五德。更用不以贵贱革心。临朝端默。过隙之思弥轸。垂拱岩廊。风树之悲逾切。洁斋宗庙。虔事郊禋。言未发而涕零。容不改而伤恸。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盖虞舜。夏禹。周文。梁帝。万载论孝四人而已。又以国学员限。隔于贵贱。乃更置五馆。招引寒俊。故孔释二门。荣茂峙列。唱当斯世。频奉玺书预参翻译。
杜昙永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临江人。号元老。有道术。梁武帝天监中乘舟载家南上玉笥山,驻清虚馆,构清真宫。帝赐号金阙先生。后相传于太白峰顶白日升天。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 【介绍】: 北魏燕郡人。师事刘弁,好阴阳占卜。或事负贩劫盗。自代至秀容,事尔朱荣,为荣所亲信。从荣至洛阳,又从镇压葛荣,累封燕郡公,为幽、平、营、安四州行台。及孝庄帝死,自谓方术能动众,遂自号燕王,妄说图谶,言刘氏当王,民多信之。节闵帝普泰初,率众至博陵之安国城,与叱列延庆等战,兵败被擒死。
张僧皓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31 【介绍】: 北魏清河东武城人,字山容,或作山客,张烈弟。屡征不赴,号为征君。好营产业,藏镪巨万。自供俭约,车马瘦弊,衣布裳而婢妾著纨绮。尤好蒲弈,戏不择人。节闵帝时,同崔祖螭举兵攻东阳城,事败,死于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4—551 【介绍】: 南朝梁东海郯人,字士秀,一字士缋。幼好学,及长遍览经史,属文好为新变,春坊尽学之,号为宫体。初为晋安王萧纲侍读,及纲为太子,累官至太子左卫率。侯景乱,摛独侍简文帝。简文被幽闭,摛气忿而死。
全梁文·卷五十
摛字士秀,一字士缋,东悔郯人。天监中为太学博士,迁左卫司马,选为晋安王侍读,补云麾府记室参军,转平西府中记室,转安北中录事参军,带郯令,除秣陵令,随府迁咨议参军肌宁蛮府长史,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出为新安太守,还为中庶子,加戎昭将军,除太子左卫率,简文帝即位,授左卫将军,不拜,卒年七十八,谥曰贞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6—542 【介绍】: 亦作昙峦。北魏僧。雁门人。少于五台山出家,通内外经籍。后从菩提流支受《观无量寿经》,宏扬净土。魏主重之,号为神鸾。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徒讲经,后人称其处为鸾公岩。为中国净土宗祖师。有《礼净土十二偈》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或为鸾。史失载姓氏。世居五台。灵踪圣迹。习于见闻。年未志学。即出家。陶冶内外典籍。研究四论佛性之指。尝以大集经。词义深密。欲为注解。所作将半。而遽感气疾。周行求医。至汾州秦陵之故墟。登东门城。仰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由是疾愈。将就前业。念以为人命几何。佛法无尽。乃闻江南陶隐居。治长生久视之方。苟得之。以遂厥志。诚未晚也。大通中。南谒梁武皇帝于重云殿。诏有司。引峦从千迷道入。时帝服僧伽黎。著纳帽屏坐绳床殿隅。峦至殿遥见。意其必帝也。然四顾略无几席。独其中设一高座。峦竟升而坐之。竖佛性义焉。遽三呼大檀越。帝始前礼。峦因顾之曰。佛性义深。今略标序。有疑赐问。帝即脱帽。稍加质难。且曰今日向晚。明当相见。峦下座出。所历诘曲。馀二十门。无少差谬。帝叹讶以为此道虽老侍从。数往来者。犹或误。而其人才至。便尔。岂易欺哉。 翌日诏入太极殿帝降接听造隐居勾曲山中。获仙方十卷。遂东游海上。路沮浙江波涛之险。传者以有鲍郎子神。灵甚。祷之可济。峦许为奏帝起祠宇。神复现形谢。及辞帝北归。果如所许云。时菩提流支方阐化魏境。峦悉出所获方。示之曰。吾佛法中。亦有胜此者乎。流支即授以观经。且谓苟依以脩治。当證无生。况长生乎。唾去其方。弗一省览。峦并举以投之火中。俄居并州大寺。徙居汾洲北山石壁玄中寺。或聚徒介山。盖今所谓峦公岩者是也。兴和四年终于平遥山寺。寿六十有七。终之日。人咸见幡华幢盖。香气乐音遍布。其著述。有调气论。礼净土偈。安乐集等。行世。自号玄简大士。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昙鸾。或为峦。未详其氏。雁门人。家近五台山。神迹灵怪逸于民听。时未志学。便往寻焉备觌遗踪。心神欢悦便即出家。内外经籍具陶文理。而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读大集经。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疾。权停笔功周行医疗。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宵。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由斯疾瘉。欲继前作。顾而言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本草诸经具明正治。长年神仙往往间出。心愿所指修习斯法。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广博弘赡海内宗重。遂往从之。既达梁朝。时大通中也。乃通名云。北国虏僧昙鸾故来奉谒。时所司疑为细作。推勘无有异词。以事奏闻。帝曰斯非觇国者。可引入重云殿。仍从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衣以袈裟覆以纳帽。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馀座。径往升之竖佛性义。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义深。略已标叙。有疑赐问。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因曰。今日向晚明须相见。鸾从座下仍前直出。诘曲重沓二十馀门。一无错误。帝极叹讶曰。此千迷道。从来旧侍往还疑阻。如何一度遂乃无迷。明旦引入太极殿。帝降阶礼接。问所由来。鸾曰。欲学佛法限年命促减。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帝曰。此傲世遁隐者。比屡徵不就任往造之。鸾寻致书通问。陶乃答曰。去月耳闻音声。兹辰眼受文字。将由顶礼岁积。故使应真来仪。正尔整拂藤蒲具陈花水。端襟敛思伫耹警锡也。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经十卷。用酬远意。还至浙江。有鲍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无由得度。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请当为起庙。须臾神即见形。状如二十。来告鸾曰。若欲度者明旦当得。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涛犹鼓怒。才入船里帖然安静。依期达帝具述由缘。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因即辞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鸾往启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耳。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鸾寻顶受。所赍仙方并火焚之。自行化他流靡弘广。魏主重之号为神鸾焉。下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复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徒蒸业。今号鸾公岩是也。以魏兴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遥山寺。春秋六十有七。临至终日。幡花幢盖高映院宇。香气𤑫勃音声繁闹。预登寺者并同瞩之。以事上闻。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营建㙛塔并为立碑。今并存焉。然鸾神宇高远机变无方。言晤不思动与事会。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用为方轨。因出调气论。又著作王邵。随文注之。又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后。又撰安乐集两卷等。广流于世。仍自号为有魏玄简大士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雁门人。家近五台山。神迹灵怪。时未志学。便往寻焉。备觌遗踪。心神欢悦。便即出家。读大乘经。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疾。停笔医疗。行至汾州。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霄。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由斯疾愈。前作尅眼。方崇佛教。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广博弘赡。海内宗重。遂往从之。既达梁朝。时大通中。通名云北国番僧昙鸾奉谒。时所司疑为细作。推勘无有异词。以事奏闻。帝曰斯非觇国者。可引入重云殿。仍从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衣以袈裟。覆以纳帽。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馀座。径往升之。竖佛性义。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义深。略已标叙。有疑赐问。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因曰今日向晚。明须相见。鸾从座下仍前直出。诘曲重沓。二十馀门。一无错误。帝极叹讶。曰此千迷道。从来旧时往还疑阻。如何一度。遂乃无迷。明旦引入太极殿。帝降阶礼接。问所由来。鸾曰。欲学佛法。恨年命促减。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帝曰此傲世遁隐者。比屡徵不就。任往造之。鸾寻致书通问。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远意。还至浙江。有鲍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无由得渡。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请。当为起庙。须臾神即见形。告鸾曰。若欲渡者。明旦当得。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涛犹鼓怒。才入船里。帖然安静。依期达帝。具述由缘。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因即辞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鸾往启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耳。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也。鸾寻顶受。所赍仙方。并火烧之。自行化他郡。流靡弘广。魏主重之。号神鸾。兴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遥山寺。
封津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7—538 【介绍】: 北魏渤海蓨人,字丑汉。少以连坐受刑,给事宫掖。累官至中侍中。胡太后命津侍孝明帝书,迁常山太守。善候时情,号为机悟。东魏孝静帝元象初,为中侍中、大长秋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8—536或537 【介绍】: 南朝梁彭城人,字文宣,一作宣文。少博学,能为文,起家安成王法曹行参军。有隐逸志。尝居庐山东林寺。于山北构园一所,号曰离垢园,时人因称为“离垢先生”。
薛修义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8—554 【介绍】: 北齐河东汾阴人,字公让。世为北魏大官。少轻财重气。魏北海王元颢镇徐州,引为墨曹参军。北魏孝明帝正光末,义兵四起,遂还河东,聚得七千余人,又招降同乡陈双炽所部,拜龙门镇将。旋与宗人凤贤等聚众起兵,自号黄钺大将军。后降,封汾阴县侯。高欢起兵,从至晋阳,随平尔朱兆,招降薛崇礼,破樊子鹄。东魏孝静帝天平中除卫将军,带汲郡太守,顿丘等五郡都督。沙苑之败,高欢欲弃晋州,力谏止之。欢以为晋州刺史。北齐文宣帝天保初,以功封蓝田县公,拜太子太保。
僧乌琼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僧。少与彭城寺宝琼(白琼)共学,号乌琼,两人声德齐扬。梁武帝大通年间在建初寺弘扬《成实论》。后封为僧正。相传白琼圆寂日,神人预报乌琼。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8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智进。萧机弟。少清敏,好属文,深为萧纲所亲赏,与萧晔等并预密宴,号东宫四友。梁武帝普通六年,以王子封南浦侯。历宁远将军,迁淮南、吴郡太守,所临常赤地大旱,人号“旱母”。侯景之乱,守东府,城陷被害。
萧静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9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安仁。萧恭子。号为宗室后进,有文才,笃志好学。多聚经史,手自雠校。然好戏笑,轻论人物。历官太子舍人,给事黄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