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切身  拼音:qiè shēn
1.近身。唐。韩愈上张仆射第二书〉:「乐不可舍者,患不能切身也。」
2.与自身密切相关。宋。朱熹〈答程正思书〉:「朝夕点检,是切身之急务。」也作「切己」。
3.亲身、自身。如:「晚归的人要特别留心切身的安全。」
《漢語大詞典》:通使
(1).互派使者。史记·大宛列传:“ 汉 方欲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 清 薛福成 《变法》:“环大地九万里之内,罔不通使互市。”亦指出使。明史·宦官传一·郑和:“ 永乐 三年六月命 和 及其儕 王景弘 等通使西洋。”
(2).旧指翻译人员。《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韦皋 统领大兵……正与 吐蕃 人马相遇。先差通使与他打话。” 清 张德彝 《随使法国记·西海小游记》:“晚,有 广东 人投刺,自署‘ 唐 人 汤亚金 ’来拜。年约二旬,能英语。因随 福建 医生 林连湖 来此为通使,缘 林 不解洋话也。”
《漢語大詞典》:象胥
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亦用以指翻译人员。周礼·秋官·象胥:“掌 蛮 、 夷 、 闽 、 貉 、 戎 、 狄 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諭説焉,以和亲之。”旧唐书·玄宗纪论:“ 象郡 、 炎州 之玩, 鸡林 、 鯷海 之珍,莫不结辙於象胥,駢罗於典属。” 明 唐顺之 《喜峰口观三卫贡马》诗:“槃舞呈鞮革,侏言译象胥。” 清 徐果亭 《圣武功成诗》:“正朔通鱼海,舆图拓象胥。”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象胥之官,掌传王言於夷使,使之諭説和亲,入宾之岁,则协礼以传词,此文之施於通译者也。”
《漢語大詞典》:译经(譯經)
翻译经典。多指翻译佛经。 唐 曹松 《宿溪僧院》诗:“ 嵩阳 大石室,何日译经还。”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译经:“ 汉 自 永平 后, 摩腾 首译四十二章经,歷 魏 、 晋 、 南北朝 皆有翻经馆, 唐 置译经润美之官。”
《國語辭典》:原作  拼音:yuán zuò
未经改写、改编或翻译的文学、艺术类原创著作。如:「这部电影是根据中国古典小说的原作改编。」
《漢語大詞典》:传译(傳譯)
转译,翻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四夷传译而朝。”世说新语·言语“ 高坐 道人不作 汉 语”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高坐 ﹞性高简,不学 晋 语,诸公与之言,皆因传译,然神领意得,顿在言前。”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二:“ 大慈恩寺 僧 玄奘 所翻经论,既新传译,文义须精。”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结绳之治,不能行于文字传译之世也。”
《國語辭典》:同文馆(同文館)  拼音:tóng wén guǎn
1.宋代四方馆之一。专门接待高丽使臣的别馆。《宋史。卷一一九。礼志二十二》:「绍兴二年,高丽遣使副来贡,并赐酒食于同文馆。」《宋史。卷一六五。职官五》:「同文馆及管勾所,掌高丽使命。」
2.清咸丰十年(西元1862)在北京所创立的外语专门机构。分为英、法、德、俄、日文等科,造就外交、翻译人才。《孽海花》第二回:「我却晓得去年三月,京里开了同文馆,考取聪俊子弟,学习推步及各国语言。」《清史稿。卷一○七。选举志二》:「震于列强之船坚炮利,急须养成翻译与制造船械及海陆军之人才。故其时首先设置之学校,曰京师同文馆,曰上海广方言馆。」
《國語辭典》:玄奘  拼音:xuán zàng
唐代高僧的法号。(西元602~664)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幼年因家境贫困,随兄长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三岁入选为僧。其后游历各地,参访名师,研究《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等。因感诸家各擅一宗,说法不一,故欲取得总赅三乘的瑜伽师地论来解决疑难而决心西行求法。唐太宗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才到那烂陀寺,投入戒贤之门。贞观十九年返长安,带回大小乘佛典五百二十筴,六百五十七部,其后将近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译本无论在质或量上都超过各译家的成就,为中国最伟大的经译家之一。弟子数千人,著名的有窥基、普光等。在中国民间更从玄奘取经的经历敷演创作不少文学作品,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的《西游记》等。
《漢語大詞典》:润文(潤文)
(1).修饰文字。特指为翻译的经文润色。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二:“国朝故事,诞圣节前两月,译经院开堂,宰相领润文使、参知政事一员同润文。”
(2).见“ 润文使 ”。
《漢語大詞典》:润文使(潤文使)
即润文官。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二:“国朝故事,诞圣节前两月,译经院开堂,宰相领润文使、参知政事一员同润文。”亦省作“ 润文 ”。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 天禧 中,宰相 丁晋公 始为使。 天圣 三年……又以参政、枢密为润文,其事寝重。”参见“ 润文官 ”。
《国语辞典》:译者(译者)  拼音:yì zhě
翻译著作的人。如:「译者对文字的掌握能力,常会影响译作的水准。」
《漢語大詞典》:译语(譯語)
(1).异域的语言。 唐 顾况 《送从兄使新罗》诗:“沧波伏忠信,译语辨謳謡。”
(2).经翻译的语言。 唐 贾岛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诗:“渐通 青塚 乡山尽,欲达皇情译语初。” 吕淑湘 《中国文法要略》第一章:“译语有两种,译意的和译音的。”
分類:异域翻译
《漢語大詞典》:译人(譯人)
做翻译工作的人。宋史·张方平传:“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得 邛部川 译人始造此语者,梟首境上。” 明 高启 《朝鲜儿歌》:“夷语何须问译人,深情知诉离乡怨。”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又由于译人的水平和传承关系,对于这些复杂情况也不可能全部了解。”
分類:译人翻译
《漢語大詞典》:狄鞮
(1).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 南朝 梁 沈约 《均圣论》:“ 周 室受命,经典备存,象寄狄鞮,随方受职。”后泛指通译官,翻译人员。 宋 黄庭坚 《款塞来享》诗:“圣主敷文德,降书付狄鞮。”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惜哉国学舍,未及设狄鞮。”
(2).古地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俳优、侏儒、 狄鞮 之倡。”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韦昭 云: 狄鞮 ,地名,在 河内 ,出善唱者。”一说西戎乐名。见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郭璞 注。
《國語辭典》:底本  拼音:dǐ běn
1.文书稿本或原本。
2.成本。会计学上指物品之直接工资与直接材料费之总和。
《漢語大詞典》:宣译(宣譯)
宣讲并翻译。隋书·经籍志四:“ 义熙 中,沙门 支法领 ,从 于闐国 得《华严经》三万六千偈,至 金陵 宣译。”
分類:宣讲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