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8—1005 【介绍】: 宋代州云中人,徙居郑州,原名士元,字舜举,改字仁叟。太祖乾德四年进士。历监察御史、知制诰、翰林学士。真宗景德初,契丹谋入境,应诏陈选将、饷兵、理财之策,被采纳。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旋拜平章事。真宗赴澶渊亲征,士安扶疾从。和议既成,择良将守边,许通互市,量时制法,次第施行。卒谥文简。有文集。
全宋诗
毕士安(九三八~一○○五),一名士元(《嘉定赤城志》卷九),字仁叟,一字舜举(《武夷新集》卷一一《毕公墓志铭》、《隆平集》卷四本传),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太祖乾德四年(九六六)进士。太宗太平兴国中,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九九一),召入翰林为学士。真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事。咸平中,复为翰林学士,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初,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平章事。二年卒,年六十八,谥文简。《宋史》卷二八一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六一
毕士安(九三八——一○○五),本名士元,字舜举,改字仁叟,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乾德四年进士。雍熙中迁左拾遗、兼冀王府记室参军。端拱中知制诰。淳化中为翰林学士。景德元年除参知政事,力荐寇准,与准同拜平章事。景德二年十月卒,谥文简。有文集三十卷。《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1—996 【介绍】: 宋沧州南皮人,字娲民。贾玭子。幼聪悟,六岁举童子科。十五岁举后周进士。累迁著作郎、直史馆。宋太祖建隆三年,为左拾遗。开宝八年,判太常礼院,评定礼文,损益称职。太宗淳化二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多荐引文士,然畏慎过甚,时论亦不之许。四年,出知澶州。至道初,拜礼部侍郎兼秘书监。曾集《神医普救方》千卷。有文集。
全宋诗
贾黄中(九四一~九九六),字娲民,沧州南皮(今属河北)人。六岁举童子科。十五岁举进士,仕后周为集贤校理、直史馆。宋太祖建隆三年(九六二)为右拾遗,历右补阙。开宝八年(九七五)通判定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知升州。五年入为知制诰。八年充翰林学士。端拱初加中书舍人兼史馆修撰。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参知政事,五年出知澶州。至道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有文集三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六五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
贾黄中(九四一——九九六),字娲民,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幼聪敏,六岁举童子科,十五岁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太祖建隆三年,迁左拾遗,历左补阙,判太常礼院。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知升州。会江南初平,黄中为政简易,奏上李氏宫中财宝直数百万。归阙,拜驾部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再知贡举,掌吏部选,加中书舍人。淳化二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黄中素嗜文籍,多知台阁故事,有文集三十卷。《宋史》卷二六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4或946—1011 【介绍】: 宋河南人,字圣功。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第一。历著作郎、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端拱元年,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淳化二年罢为吏部尚书。四年,复相。至道初,出判河南府。真宗咸平四年,第三次入相。六年罢。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改许国公。有重望,直言敢谏。能知人,识重富弼,荐侄夷简,后俱成名相。卒谥文穆。
全宋诗
吕蒙正(九四六~一○一一),字圣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进士,通判升州,召直史馆。五年迁知制诰、翰林学士。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端拱元年(九八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淳化二年(九九一)坐事罢,四年复相。至道元年(九九五)出知河南府,真宗咸平四年(一○○一)再复相位。景德二年(一○○五)春告老归洛。大中祥符四年卒,年六十六。谥文穆。《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一四、《宋史》卷二六五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六
吕蒙正(九四六——一○一一),字圣功,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通判升州。五年,知制诰,擢翰林学士。八年参知政事。端拱元年,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淳化二年,罢为吏部尚书;四年,复平章事。至道元年,罢为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进左仆射。咸平四年,又以本官同平章事。宋建国以来,三入相者惟赵普与蒙正二人。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改封徐,又封许。景德二年表请归洛。大中祥符四年卒,年六十六。赠中书令,谥文穆。《宋史》卷二六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4—1001 【介绍】: 宋济州钜野人,字元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端拱初为右拾遗、直史馆,上《御戎十策》。迁知制诰,判大理寺。至道元年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凡诏命不当者多所论奏。真宗即位,上疏言加强边防、减冗兵冗吏、严格选举、沙汰僧尼、谨防小人得势等五事。预修《太祖实录》,以直书史事,降知黄州,后迁蕲州卒。在官以刚直敢言称。工诗文,提倡诗学杜甫、白居易,文学韩愈、柳宗元。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
全宋诗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授成武县主簿。雍熙元年(九八四),迁知长洲县。端拱元年(九八八)应中书试,擢直史馆。次年迁知制诰。淳化二年(九九一),为徐铉辨诬,贬商州团练副使。五年,再知制诰。至道元年(九九五)兼翰林学士,坐谤讪罢知滁州,未几改扬州。真宗即位,复知制诰。咸平元年(九九八)预修《太祖实录》,直笔犯讳,降知黄州。四年移知蕲州,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今残存卷六至卷十三等八卷)。《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王禹偁诗,前十一卷以《四部丛刊》影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配吕无党钞本《小畜集》为底本,校以清光绪会稽孙星华增刻本(简称孙本)、清乾隆平阳赵熟典刻本(简称赵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江南图书馆藏经锄堂钞本(简称经锄堂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宋文鉴》等书引录。第十二卷以孙星华增刻本《小畜外集》为底本,参校上海函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影宋写本(简称影宋本)、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简称清抄本)以及《山右石刻丛编》等书引录。第十三卷录集外诗及断句,其中《吴郡志》所收《赴长洲县作》三首,已合并编入《小畜集》同题诗中。又《小畜外集》卷六误收他人诗三首(其中二首为杜甫诗),已删去。
词学图录
王禹偁(954-1001) 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人。宋史有传。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存词一首见《花庵词选》。
全宋文·卷一四一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授成武主簿。次年除大理评事、知长洲县。端拱二年拜右司谏、知制诰,未几判大理寺事。为徐铉雪冤忤旨,贬商州团练副使。移解州,差知单州。召为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至道元年,兼翰林学士,坐谤讪,罢知滁州,移知扬州。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咸平初预修《太祖实录》,以直书史事,出守黄州。四年,徙蕲州,病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存)、《小畜外集》二十卷(今存七——一三卷)、《五代史阙文》一卷。另有《承明集》、《奏议集》等。《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997 【介绍】: 宋梓州铜山人,字太简。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淳化中累迁翰林学士承旨,多言时政阙失。历知审官院、审刑院,迁给事中,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出知邓州,移陈州。才思敏赡,以文章知名,熟谙翰院故实,旁通释典。卒谥文宪。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
全宋诗
苏易简(九五八~九九七),字太简,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人(《永乐大典》卷二四○一引《潼川志》。《宋史》作梓州铜山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解褐将作监丞。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雍熙三年(九八六),充翰林学士。淳化二年(九九一),迁中书舍人,充承旨。四年,除参知政事。至道元年(九九五)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出知邓州。移陈州。明年十二月卒(同上书卷四○),年三十九。谥文宪。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六六有传。今录诗五首。
词学图录
苏易简(958-996) 字太简。梓州人。宋史有传。有词见《湘山野录》。
全宋文·卷一六八
苏易简(九五八——九九七),字太简,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屡知贡举。雍熙三年,充翰林学士。淳化二年,迁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太宗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字赐之,世以为荣。四年,迁给事中、参知政事。后罢为礼部侍郎、出知邓州,移陈州。至道二年十二月卒,年三十九。易简才思敏赡,雅善笔札,曾预修《文苑英华》,著有《文房四谱》四卷(存)、《续翰林志》二卷(存)、《文选双字类要》三卷(存)、《玉堂集》二十卷等。《宋史》卷二六六有传。又参《永乐大典》卷二四○一苏字韵引《潼川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1018 【介绍】: 宋洛阳人,字乐道。赵孚子。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历太常丞等职。真宗朝,拜右正言,预重修《太祖实录》。迁知制诰、知审刑院,充翰林学士。从真宗至澶渊订和盟,并撰答书。后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累官至御史中丞。卒谥文定。有文集。
全宋诗
赵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乐道,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进士。历大理评事、光禄寺丞,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迁太常丞。真宗咸平三年(一○○○),知制诰。景德三年(一○○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罢(《宋宰辅编年录》卷三)。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一。谥文定。有集五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全宋文·卷一六七
赵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乐道,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赵孚子。雍熙二年登进士第,历大理评事、光禄寺丞,召试翰林,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咸平三年知制诰、副夏侯峤巡抚江南,还,知审刑院。继判尚书省刑部兼制置群牧使,同知三班、审官院。景德初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陪伴辽使臣,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三年,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俄修国史。累迁尚书右丞,又知兼宗正卿。天禧二年改御史中丞,卒,年六十一,谥文定。有集五十卷。《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03 【介绍】: 宋河南新安人,字澹成,一字长卿。太宗雍熙二年进士。淳化初,以文学高第召试,擢秘书丞、直史馆。历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审官院。至道初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即位,加工部侍郎。奉诏修《太宗实录》,重修《太祖实录》。从幸大名,陈御敌安边之策。后拜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称治。卒谥宣靖。有集。
全宋诗
钱若水(九六○~一○○三),字澹成,一字长卿,新安(今属河南)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进士。淳化初,直史馆。三年(九九二),为翰林学士(《武夷新集》卷九《钱公墓志铭》)。至道元年(九九五),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即位,改判集贤院事,修《太宗实录》。俄知开封府。咸平四年(一○○一),知天雄军(《北宋经抚年表》)。五年,巡抚陕西。还,迁并代经略使,知并州。六年卒,年四十四。谥宣靖。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六六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七二
钱若水(九六○——一○○三),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今河南新安)人。雍熙二年进士。释褐同州观察推官。淳化初以寇准荐,召试翰林,擢秘书丞、直史馆,迁右正言,知制诰,进翰林学士,知审官院、银台通进封驳司。至道初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即位,加工部侍郎。又以本官充集贤院学士、判院事。俄奉诏修《太宗实录》。历判吏部流内铨、知开封府、知天雄军兼兵马部署、邓州观察使、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咸平六年卒,年四十四。有文集二十卷。所修《太宗皇帝实录》,今存残本。《宋史》卷二六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25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定国。太宗淳化三年进士。真宗咸平初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建言放逋负一千余万、释系囚三千余人。历知制诰、翰林学士。咸平四年为参知政事。景德元年契丹入侵,密请真宗赴金陵,为寇准所阻。累表罢职。判尚书都省,领修《册府元龟》,揽功委过。大中祥符中,承密旨造天书,献符瑞,以天书仪卫副使从封泰山,祀汾阴。累迁吏部尚书,加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加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三年罢相出判杭州。仁宗天圣元年再相。智数过人,奸邪险伪,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圭交结,时谓之“五鬼”。卒谥文穆。有《卤簿记》、《圣祖事迹》等。
全宋诗
王钦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国,新喻(今江西新馀)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文庄集》卷二八《王公行状》),为亳州防御推官。真宗咸平三年(一○○○)擢翰林学士(《同上》)。四年,参知政事(《学士年表》),加给事中。景德元年(一○○四)判天雄军。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为枢密使、同平章事(《隆平集》卷四)。天禧元年(一○一七)拜左仆射(《东都事略》卷四九本传)。三年,出判杭州。四年,判河南府(《隆平集》),以擅去官守降分司南京。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复同平章事。二年,封冀国公。三年卒,年六十四(《文庄集》卷二九《王公墓志铭》)。谥文穆。《宋史》卷二八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钦若(962~1025) 北宋官员。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淳化三年(992)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参知政事、刑部侍郎、山南东道(治所湖北襄阳)节度使等职。宋真宗时期两度出为宰相,人称为“瘿相”,是主和势力代表。追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曾主持编纂《册府元龟》。《宋史·王钦若传》载王钦若出生于黄鹤楼:“父仲华,侍祖郁官鄂州。会江水暴至,徙家黄鹤楼,汉阳人望见楼上若有光景,是夕,钦若生。”
全宋文·卷一九一
王钦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淳化三年进士甲科,为亳州防御推官。召试学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诰,翰林学士。咸平四年参知政事。景德初,契丹南下,密请迁都金陵,为寇准所阻。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判天雄军,提举河北转运司,又以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大中祥符间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力主封泰山,祀汾阴。历礼、户、吏三部尚书,天禧元年迁枢密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年,出判杭州。仁宗时复拜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进司徒,封冀国公,天圣三年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曾领修《册府元龟》及道书,撰《翊圣保德真君传》二卷(存)、《先天记》三十卷、《五岳广闻》一百卷等。《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44 【介绍】: 宋阆州阆中人,字希元,号知余子,世称颍川先生。尧叟弟。太宗端拱二年进士。作《海喻》,人奇其志。历开封府推官、两浙转运副使等,均有惠政。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河南、开封府,累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先后同修《真宗实录》、《三朝史》。仁宗太后卒,罢知永兴军。景祐四年拜同平章事。致仕,卒谥文惠。少好学,曾从种放于终南山。善古隶八分,点画肥重,世号堆墨书。工诗。有文集。
全宋诗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号知馀子,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进士(《渑水燕谈录》卷七、《隆平集》卷五),为魏县尉,通判潮州。真宗时入直史馆,历知寿州、滑州,除两浙、京西等路转运使。仁宗即位,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天圣二年(一○二四)知河南府。三年,徙并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累迁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七年,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永兴军。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同平章事。五年,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康定元年(一○四○)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有文集三十卷,又有《潮阳新编》、《野庐编》、《愚丘集》、《遣兴集》等,均佚。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陈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二八四有传。今录诗五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六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尧叟弟。进士及第,为开封府司录参军、推官,以言事忤旨,贬通判潮州。后为两浙转运副使,徙京西、河东、河北。天禧中,知滑州。仁宗立,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徙度支,特擢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累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天圣七年,以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拜枢密副使,寻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明道二年,罢知永兴军,徙郑州。景祐四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次年罢,判郑州。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曾预修《真宗实录》、《三朝史》,有文集三十卷。见欧阳修《文惠陈公神道碑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5—1013 【介绍】: 宋深州饶阳人,字昌武。李昉子。太宗端拱二年进士。历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真宗即位,拜起居舍人,预重修《太祖实录》。迁知制诰、判集贤院,纂《西垣集制》。景德二年为翰林学士,判太常大乐、鼓吹二署,整顿乐工,修完器具,编次律吕法度、乐物名数为《乐纂》。大中祥符中,从封泰山,同修昭应宫。拜右谏议大夫。工隶书。有《翰林杂记》、《谈录》、《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等。
全宋诗
李宗谔(九六五~一○一三),字昌武,饶阳(今属河北)人。昉子。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隆平集》卷四),授校书郎。真宗景德二年(一○○五)为翰林学士。大中祥符元年(一○○八)改工部郎中。四年,拜右谏议大夫。六年卒(此据《学士年表》,《宋史》作五年),年四十九。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四十卷(《隆平集》、《东都事略》卷三二本传),均佚。《宋史》卷二六五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九八
李宗谔(九六四——一○一二),字昌武,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昉第三子。七岁能属文,耻以父任得官,独由乡举,第端拱二年进士。授校书郎,迁秘书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咸平三年,命知制诰、判集贤院。景德二年,为翰林学士。大中祥符三年,知审官院;四年,拜右谏议大夫。五年五月卒,年四十九。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乐纂》一卷、《永熙宝训》二卷、《翰林杂记》一卷、《诸路图经》九十八卷,今存《先公谈录》、《龙瑞观禹穴阳明洞天图经》。另与宋白纂《续通典》二百卷,与丁谓等纂《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五十卷。《宋史》卷二六五《李昉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6—1017 【介绍】: 宋建昌军南城人,字永年。幼好学,年十三著《皇纲论》万余言。南唐李煜召入宫与幼子游。金陵平,师事徐铉。太宗雍熙二年进士。真宗景德初命直史馆兼崇文院检讨,预修《册府元龟》。附王钦若、丁谓,预东封、西祀。大中祥符元年与丘雍同修《广韵》。六年为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因修国史。九年拜刑部侍郎、参知政事。天禧大礼,为天书仪卫副使、参详仪制奉宝册使。卒谥文僖。性敏给,博闻强记,详练仪制沿革、刑名之学。有《唐纪》、《江南别录》及文集。
全宋文·卷一八七
陈彭年(九六一——一○一七),字永年,抚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雍熙二年第进士,调江陵府司理参军,历澧、怀二州推官。迁秘书郎,为大理寺详断官。咸平中,召试学士院,迁秘书丞、知金州。景德初,代还,直秘阁。以杜镐等荐,命直史馆兼崇文院检讨。迁右正言,充龙图阁待制。大中祥符初,进秩工部郎中,加集贤殿修撰。三年改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六年,召入翰林充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同修国史。国史成,迁工部侍郎。九年,拜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进兵部侍郎。天禧元年卒,年五十七。彭年著述甚富,有文集百卷、《唐纪》四十卷,早佚。今存《江南别录》、《贡举叙略》,并预修《册府元龟》、《玉篇》、《广韵》等书。《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阆州阆中人,字嘉谟。尧佐弟。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累迁右正言、知制诰。以事贬,寻复。改起居舍人,同判吏部流内铨。旧格选人用举者数迁官,寒士无以进,尧咨进其可擢者。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疏龙首渠注长安城。性刚戾,数被挫。为陕西缘边安抚使,以尚书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入为翰林学士。拜武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以气节自任,工隶书,善射,自号小由基。卒谥康肃,改康端。
全宋诗
陈尧咨(九七○~?)(生年据《东轩笔录》卷一四),字嘉谟,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尧佐弟。真宗咸平三年(一○○○)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通判济州。召为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擢右正言、知制诰。历知光、开封、永兴、邓、秦、同、天雄、郓、河阳、澶等州府。卒赠太尉,谥康肃。《宋史》卷二八四有传。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2—1049 【介绍】: 宋洛阳人,字表臣。石熙载子。性疏旷,好谐谑。初补西头供奉官。擢直集贤院,与李宗谔、杨亿、刘筠等友善。校雠秘书,凡经其手者,人皆传之。仁宗景祐四年,拜参知政事,次年罢。后以太子少傅致仕,迁少师。卒谥文定。熟悉台阁故事,不汲汲近名,喜宾客。有文集。
全宋诗
石中立(九七二~一○四九),字表臣,洛阳(今属河南)人。以父荫补西头供奉官,后擢直集贤院,校雠秘书。累迁尚书礼部侍郎,判吏部南曹。改判户部句院,迁史馆修撰,纠察在京刑狱。以吏部郎中、知制诰领审官院。历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翰林学士,判秘阁。仁宗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傅致仕。皇祐元年卒,年七十八(《隆平集》卷九)。谥文定。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六三有传。
全宋文·卷二七七
石中立(九七二——一○四九),字表臣,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初,以父熙载恩补西头供奉官,转光禄寺丞。咸平三年,以殿中丞直集贤院。仁宗即位,以户部郎中充史馆修撰,纠察在京刑狱。稍迁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入为翰林学士,判秘阁。后迁礼部侍郎、学士承旨兼龙图阁学士。景祐四年拜参知政事。明年转户部侍郎,判尚书都省。皇祐元年八月卒于京师,年七十八。赠太子太傅,谥文定。有文集二十卷。见宋祁《景文集》卷五九《石太傅墓志铭》,《宋史》卷二六三《石熙载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7—1034 【介绍】: 宋杭州临安人,字希圣。钱俶子。从俶归宋,历右神武将军。真宗时,改太仆少卿,献《咸平圣政录》,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仁宗时,拜枢密使。初附丁谓逐寇准,及谓将得罪,复挤谓以自解。官终崇信军节度使。卒谥文僖。博学能文,辞藻清丽,常与杨亿、刘筠等相唱和,家储文籍侔秘府。有《典懿集》、《家王故事》、《金坡遗事》等。
全宋诗
钱惟演(九六二~一○三四),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俶之子。归宋,累迁左神武将军(《东都事略》卷二四本传、《隆平集》卷一二)。真宗咸平中召试学士院,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擢知制诰。给事中。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为翰林学士。天禧四年(一○二○)为枢密副使(《学士年表》、《隆平集》)。仁宗即位,为枢密使,俄罢知河阳。天圣三年(一○二五)加同平章事判许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八年,判陈州,权江宁府。明道二年(一○三三)以泰宁军节度使判河南府(以上同上书卷一○九)。景祐元年卒,年七十三(《全宋词》卷一)。谥思,改谥文僖。有《典懿集》、《枢庭拥旄》前后集、《伊川汉上集》等(《东都事略》、《隆平集》),皆佚。《宋史》卷三一七有传。 钱惟演诗,见于《西昆酬唱集》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周桢、王图炜注本(简称清注本)、中华书局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简称王注本),编为卷一,另从《湘山野录》等书所录诗,编为卷二。
全宋文·卷一九四
钱惟演(九七七——一○三四),字希圣,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王俶子。从父归宋,历右神武军将军。大中祥符元年,擢司封郎中、知制诰。八年,为翰林学士。擢枢密副使,累迁工部尚书。仁宗朝拜枢密使。初,惟演附丁谓逐寇准,谓祸既萌,复挤谓以自解,因被罢为保大军节度使,出知河阳;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改判河南府。后被劾,落平章事,为崇信军节度使,归本镇。景祐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思,庆历间改谥文僖。惟演博学能文辞,尝预修《册府元龟》,与杨亿分为之序。著有《拥旄集》五卷、《伊川集》五卷、《典懿集》三十卷及《金坡遗事》等数种。《宋史》卷三一七有传。(唐圭璋《全宋词》钱惟演小传谓生于九六二年,今人多从其说,此不取。参日本池泽滋子《钱惟演年谱》,载《宋人年谱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二○○三年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8—1048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希言。真宗咸平五年进士。授大理丞、知玉山县。历知台、南雄、洪州。入翰林为学士,积官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进承旨兼侍讲学士。在翰林十二年,刘太后听政时能独立自守,为仁宗所赏识。景祐三年,擢同知枢密院事,改户部侍郎。宝元元年拜相。居中书八年,不用宗党亲戚。庆历中,于范仲淹等推行新政持缄默态度,遂以久居相位无所建明遭劾。五年,出判陈州及河南府,寻以疾致仕。卒谥文宪,改文简。
全宋诗
章得象(九七八~一○四八),字希言,世居泉州(今属福建),高祖家浦城(今属福建)。真宗咸平五年(一○○二)进士,知邵武军归化县。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以屯田员外郎知泉州(《嘉定赤城志》卷九)。仁宗景祐三年(一○三六)擢同知枢密院事。宝元元年(一○三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庆历五年(一○四五)为镇安军节度使。七年进封郇国公。次年以司空致仕,六月卒,年七十一。谥文宪,皇祐中致谥文简。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四宋祁《章丞相得象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一有传。今录诗十七首。
全宋文·卷三二○
章得象(九七八——一○四八),字希言,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咸平五年登进士第,为大理评事、知玉山县,历知台、南雄、洪州。为杨亿所荐,召直史馆,知制诰,为翰林学士,累迁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承旨兼侍讲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宝元元年,以户部侍郎拜集贤相,进工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庆历五年,拜镇安军节度使,封郇国公,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八年卒,年七十一,谥文宪。皇祐中,改谥文简。著《国朝会要》一百五十卷。见宋祁《景文集》卷五九《文宪章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一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