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庄伯容(1864~1932),号逸翁、逸村、景陵。清嘉义南门内(今嘉义市)人,祖籍漳州。父祖皆隐于市。幼年读书即崭露头角,罗山、玉峰两书院并许以文学第一。光绪七年(1881)举秀才。光绪十七年(1891)台湾武毅军聘为文案主务,光绪二十年(1894)授军功五品职衔保举。乙未(1895)割台,潜学中医。明治卅三年(1900)被举为嘉义办务署参事,次年十一月更改嘉义厅参事。明治卅五年(1902)八月授佩绅章。庄氏襟度清旷,犹似大雅君子;平日寄情于琴书,名闻遐迩。当政者时遣驾以问文字,父老亦来谈社稷与民生,曾捐资救荒平粜。明治卅九年(1906)三月十七日台湾大地震,震央位于民雄、梅山,伤亡千馀人,嘉义建物也几尽毁损。庄氏号召民众参与救援并重建市容,其所撰碑文「丙午(1906)烈震纪念碑」,乃全台首座地震纪念碑,立于嘉义公园。庄氏不仅医术精湛,也是「罗山吟社」之中坚社员,兼擅赵孟頫体之行书,允称罗山风雅之宗。〖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施志汶撰写,嘉义市文化局「走读台湾」计画诠释资料;高雄市立美术馆典藏其所作对联一幅:「好游山水人应寿,多读诗书命亦佳。」〗目前诗作仅见于《采诗集》、《寿星集》、《台湾日日新报》等,多属酬唱祝颂之作。
杜子言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杜子言(1865~1913),讳逢时,号兰州,又号浣花翁后。淡水新庄人。文章与行书俱佳,亦擅楷书,蜚声台北,惜屡试不第。改隶后从事于总督府秘书课,后担任书记。明治四十一年(1908)兼总督府国语学校嘱托,任习字教师,声名大噪,前来求字者不可胜数。〖参考刘克明〈杜子言先生小传〉,收于《台湾教育会杂志》第一百三十七号,「杂录」栏,1913年9月1日。〗当时市中商店匾额多出其手,有习字帖多种行世。明治四十三年(1910)与仕绅黄渊源、新庄街庄长林明怡等倡「兴兴会」,募集当地公学校毕业生、半途退学者及有志诸商工业家七十馀人,每晚自下午七点至九点于新庄公学校研究各科目,对地方学风有所助益。〖参见《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报」栏,「兴兴学会」,1910年4月30日,第五版。〗大正二年(1913)七月三日因病而逝。目前所见诗作极少,而以书法著称,与洪以南、郑鸿猷并称「日治初期三大书家」。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65-1937,字式之,又字坚孟,又字茗理,别署蛰存、负翁、晦翁,晚年自号霜根老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少孤力学,10余岁时即佣书养母,又节衣缩食用以购书。光绪中,黄彭年开藩吴中,建“学古堂”,他以高材生肄业。不久举本省乡试,与胡玉缙同为学古堂长。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外务部主事。辛亥革命后,久寓天津,以收藏、校书、著述为业。家有藏书处为“四当斋”,取宋尤延之以书籍“饥当肉、寒当裘、孤寂当友朋、幽忧当金石琴瑟”之语。储书万册。著有《四当斋集》、《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正》、《胡刻通鉴正文校字记》,世称校勘精审。
维基
章钰(1865年—1937年),字式之,号茗簃,江苏长洲人(今江苏苏州),清末民国初年的藏书家、校勘学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进士,同年闰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官至外务部主事。1907年任江苏师范学堂校长。其著作有《四当斋集》、《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正》、《胡刻通鉴正文校字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锡如(1866~1928),本名天赐,字钟灵,别号近市居士,晚号紫髯翁。清澎湖马公人。曾从文石书院山长俞秉文学,继入闽县,以监生赴闱试,不第。日人治台后,欲授以澎湖厅参事之职,辞而不受。中华民国建立后,1913年发生「二次革命」,陈锡如慨然投笔从戎,远赴长江南北,后被捕受困于上海制造局。脱困后致力于教育工作,以保存汉文。明治四十四年(1911)曾创「澎瀛吟社」于澎湖文石书院〖王玉辉《日据时期高雄市诗社和诗人之研究:以旗津吟社为例》云:「西瀛吟社的前身乃陈锡如首创于文石书院的澎湖诗社。」然,据《台湾日日新报》,「词林」栏,有「遥祝澎瀛吟社成立」的报导,刊在1911年5月2日第一版,可见首创诗社应为「澎瀛吟社」。 〗 ,因日人干预而停办。其后复与地方仕绅蔡汝璧、陈梅峰等广招澎湖文士陈鉴堂、吴尔聪、蔡锡三、鲍迪三等重整,易名为「西瀛吟社」,以诗文奖励后进。大正九年(1920)应高雄旗津青年团之聘,担任汉文夜学讲师,在旗津富商叶宗祺宅,成立「留鸿轩书房」,教授汉文,并集结门下弟子成立「旗津吟社」。大正十四年(1925)陈氏澎湖女弟子于留鸿轩成立「莲社」,为全台第一个闺秀诗社。次年(1926)又集澎湖后辈文人组「小瀛吟社」;昭和二年(1927)应陈皆兴之邀,在高雄苓雅寮传授汉文,并主持「苓洲吟社」。终其一生致力,陈锡如皆致力于汉学之推广;创立多个诗社,并倡女学,及门弟子除陈皆兴、王天赏等名士外,尚有蔡旨禅、蔡月华、蔡锦云等女诗人。〖参考《澎湖县志‧人物志》,马公:澎湖县文献委员会,1972年,页61;王玉辉《日据时期高雄市诗社和诗人之研究:以旗津吟社为例》,高雄:中山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03年;胡巨川〈陈锡如的从军史〉,《? 石》,澎湖县文化局季刊第34卷,2004年3月,页50至59;胡巨川〈陈锡如的澎湖诗〉,《? 石》,澎湖县文化局季刊第25卷,2004年12月,页70至82;胡巨川〈陈锡如与其「留鸿轩诗文集」〉,《南台文化》第4卷,高雄:南台湾文史工作室,2001年12月,页31至41。 〗 陈锡如作品有《留鸿轩诗文集》,昭和二年(1927)由高雄苓洲吟社出版,集分上中下卷,上中卷为文,下卷收诗作,并附女弟子诗钞。陈氏个人诗作共二五七题,四一六首,按照古风、排律、律诗、绝句等体裁排列编辑。今即据此为底本,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东宁击钵吟前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余美玲撰)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罗振玉(1866-1940) 初字坚白,后改字叔蕴、式如、叔言,号雪堂、松翁、贞松老人、永丰乡人、仇亭老民。祖籍浙江上虞永丰乡,客籍江苏省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15岁中秀才。光绪二十六年应鄂督张之洞之邀,任湖北农务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二十八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监督。次年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参议学务。三十年受江苏巡抚端方委任,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三十二年入京任学部二等咨议官。宣统元年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辛亥革命起,以遗民自居,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归国住天津,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存会"。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被溥仪任为南书房行走。逐渐参预清室的复辟活动。1928年迁居旅顺。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任伪监察院长及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著述甚丰。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沈惟贤(1866-1940) 字思齐,号逋翁、逋居士。华亭人。光绪举人,历任浙江嘉兴、钱塘、仁和、新城、石门知县。民初任江苏省议员、省议会会长。有《逋居士集》、《平原村人词》。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锡金(1867~1935),字基六,号式金,又号蛰村,晚号蛰翁,台中牛骂头(今台中清水)人。晚清生员。日治时期尝任高美区(今清水)区长及《台湾新闻报》记者。擅中医,有名于杏林。性好吟咏,明治三十五年(1902)加入「栎社」,为该社创社九老之一;又曾组清水「鳌西诗社」〖《栎社沿革志略》「戊午」(1918)条:「基六、惠如与其乡友创一吟社曰『鳌西诗社』,拟开大会;即由惠如倡开栎、鳌联合会。九月二十日(古历八月十六日),会于鳌峰惠如之伯仲楼。」见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台北:台湾银行,1963年。 〗 ,经常参与诗社击钵吟会。六十岁时(1926)栎社同仁特别为之举办寿椿会以资祝嘏。连雅堂谓陈氏:「素工诗,不作矜躁语。间为医,如其诗,亦不为攻剽之术。岂非有德之士也欤?」许天奎《铁峰诗话》称其「喜为诗,出入汉魏诸家。晚年犹酷嗜白陆,故其诗多清真确切,无浮泛之词。」著有《铁崖诗钞》、《鳌峰诗草》,今均未得见。〖参考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台湾省立新竹社会教育馆,1974年;王松《台阳诗话》,台北:台湾日日新报社,1905年;许天奎《铁峰山房唱和集‧铁峰诗话》,台中:许天奎自印,1934年;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 〗今乃据《栎社第一集》所收《鳌峰诗钞》,以及《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诗荟》、《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诗报》等辑录编校。(许俊雅撰)
邓邦述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维基
邓邦述(1868年—1939年),字正闇,号孝先,晚号群碧翁,又号沤梦老人。江苏江宁(今南京)人,祖籍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清末民初政治人物、藏书家。邓邦述是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孙子。邓家的祖先是金陵的望族,历代居于江宁万竹园,藏书的地方叫青黎阁。后来邓家家道衰落,藏书四散不见。邓邦述22岁时,和舅舅赵烈文之女结婚。赵家是藏书世家,藏书楼为天放楼,邓邦述常到该楼看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邓邦述中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入湖南巡抚端方幕。光绪三十年(1904年),邓邦述住在吴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奉清政府所派,随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端方到外国考察,次年四月归国。此后,他住在北京,参与厘订新官制。其间,他搜罗了大量善本。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设行省。徐世昌向清廷保奏道:邓邦述于该年年底署理吉林省交涉司使。宣统元年四月二十九日(1909年6月16日),邓邦述转任奉天交涉使,不久弃官回到北京。宣统二年(1910年),他任吉林省民政使,次年6月再一次弃官回到北京。在吉林任职期间,他促成了吉林省图书馆的创立。吉林省过去也曾有官立、私立藏书楼。嘉庆十四年(1809年),吉林将军秀林在吉林文庙尊经阁捐资修建了吉林省内最早的官办图书馆。后来,笔帖式国英(1823年-1884年)、盛昱(1850年-1900年)都是大藏书家。吉林省图书馆(今吉林市图书馆)于1909年建立,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回到北京之后,邓邦述首次对自己的藏书编目,所著录的图书共2.5万卷,后又续增1.3万卷。因为其藏书楼内藏有两部珍稀的宋版书即唐朝李群玉撰《群玉诗集》、唐朝李中撰《碧云集》,他遂命名其藏书楼为“群碧楼”。中华民国成立后,邓邦述曾任东三省盐运使,后来获赵尔巽聘为清史馆纂修,负责编撰《清史稿》的本纪、光宣列传。1918年,他当选安福国会江苏省参议员。晚年,他住在苏州,一心著述。1927年,为偿还巨额债务,他将藏书售予中央研究院。1939年,邓邦述逝世。他逝世之后,其家属将其所存图书售予北京景文阁、东来阁、文殿阁、苏州集宝斋等四个书店。

人物简介

个人简介
孙保圻(1875一1945),字希侠(一作侠庵),号审懿,晚号慨翁。清末民国间无锡县石塘湾(现属于无锡市惠山区)人。同盟会会员,曾于宣统元年(1909)与秦毓鎏、吴廷枚、蒋曾燠共同集资创办《锡金日报》,担任主笔。无锡光复后,成立军政分府总理处,以后总理处改为军政分府司令部,孙保圻先后担任副总理和副司令。后军政分府撤销,成立民政署,孙保圻即退出无锡地方政府。晚岁固穷,沦陷寇中,不稍降志。著有《慨翁诗录》、《振奇阁杂录》、《慨翁笔记》等。

人物简介

维基
云书(1873年—?),齐鄂尔图特氏,汉姓艾,字企韩,号仲森,别号瓮翁,京口(镇江)驻防蒙古正白旗人。清末民初官员。云书是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至侍讲。中华民国初年,任正白旗蒙古副都统。还曾任肃政厅肃政史。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任长江税务总稽查。

人物简介

个人简介
林思进(1874-1953年),男,汉族,字山腴,晚年自号清寂翁,成都华阳人,晚清举人。曾任内阁中书,成都府中学堂监督,四川省立图书馆馆长,华阳县中校长,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华西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通志馆总纂。1949年后任川西区各界人士代表会代表、川西行署参事。1952年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著有《中国文学概要》、《华阳县志》(编纂)、《清寂堂诗集》、《清寂堂文录》、《吴游录》等书。

人物简介

维基
马君实(1876年—1926年),又名马君寔、后改名马振宪,字冀平,号寄翁,又号无寄,安徽省桐城县市乡(后为桐城县城关镇)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诗人、佛教居士,进士出身。马君实出身名门。高祖马宗琏、曾祖马瑞辰,皆治汉学。祖马三俊,举孝廉方正。父马复恒,辅佐丁汝昌治理海军。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马君实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式癸卯科三甲进士。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马君实进士馆法政大学毕业,授翰林院检讨,充国史馆协修官、编书处协修官、法律馆纂修官。曾经被选派到日本考察政治,回到中国后写出《考察纪实》数十万字出版。因为和慈禧太后政见不同,故未受到重用,仍然留在翰林院担任编修。民国2年(1913年),马君实获荐任为京师地方审判厅推事,后来担任安徽高等审判厅厅长。民国6年(1917年),许世英担任北京政府交通部部长,马君实获聘为京津铁路段段长。民国11年(1922年),获聘为安徽省财政厅厅长。任内,淮河水灾,马君实提议拨款赈灾,还拍卖了自家的房产,为灾民捐款数千金。民国12年(1923年),调任安徽特派交涉员兼芜湖监督。民国14年(1925年),出任国务院参议,兼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理事长。马君实信仰佛教,平日穿布衫,吃素食,诵经参禅,乐善好施。常常着袈裟、芒鞋,安坐在安庆迎江寺,并且捐款添建迎江寺旁的大士阁。马君实在芜湖经常和释谛闲在广济寺讲《法华经》,每次讲经都能吸引听众数以千计。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菩萨生日,马君实亲自主持佛事。马君实擅长写诗,尤其喜欢吟咏名山古寺。姚永概曾经这样评价桐城诗人:“季野诗清,冀平笔健。”马君实晚年迁居北京,遂把自己在杭州西湖灵隐寺旁边的一栋别墅捐给了中国佛教协会。马君实为官时十分清廉,死后所用的棺木还是他人捐赠。当时,北京各大寺的僧人来到马君实位于南池子的寓所,为马君实诵经超度,后来马君实的内戚方仲斐扶其灵柩回到桐城安葬。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76-1950,字志澄,又名锐,字剑丞,开发南麂岛时自称“海上虬髯”,因以海髯为号,又名虬髯、髯翁,浙江温州苍南县龙港镇陈营里(今江山办事处 周家车,九板桥一带)人,在此生活了20年,21岁迁鳌江居住。王理孚晚年自编《海髯诗》,请人抄写后自加校对。抄本和一些删馀诗由其家族保存下来,至二 十世纪末由其子王载纮复印成册。1950年病殁于永嘉县城(今温州市鹿城区),终年75岁。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戚饭牛(1877-1938) 名牧,字和卿。浙江余姚人。别署牛翁、白头宫监。清末在上海主编《国魂报》,与奚燕子、吴眉孙等并称"国魂九才子"。师事杨古酝,与杨了公、陈蝶仙同隶丽则吟社,善诗钟,尝自撰一联云:"举世无非一场离合悲欢梦,平生不用半个昧良造孽钱。"工书法,以善于摹写《云麾碑》著名。有《饭牛翁小丛书》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赵式铭(1877-1941),字星海,号韬父,晚号窘翁,剑川人,白族,近代云南著名文化人物。清光绪末年,曾在丽江主编《丽江白话报》,并撰写丽江府中学堂的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