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8,分38页显示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8 下一页
治罪羯磨
自不作罪
调达推山得罪
有罪存济
无罪存济
好求法师过罪
犯罪人束缚送狱
作无罪大适悦想
说罪名
无罪欢喜戒
生福灭罪
罪不可避
观罪性空心
三业造罪
佛类词典(续上)
罪过治罪羯磨
自不作罪
调达推山得罪
有罪存济
无罪存济
好求法师过罪
犯罪人束缚送狱
作无罪大适悦想
说罪名
无罪欢喜戒
生福灭罪
罪不可避
观罪性空心
三业造罪
罪过
【俗语佛源】
即罪恶过失,始见于《周礼·秋官·大司寇》:「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然而,「罪过」成为习见的俗语,却在佛教盛传之后。它本是佛教的戒律用语。唐代义净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七说:「弟子问曰:『我之师主作何罪过而受治罚?』彼便答曰:『汝之师主自作如是如是非法之事。』」「罪」指恶业,即「五逆十罪」之类;「过」指过犯,即律中的轻罪。泛指一切恶业和犯戒行为。在俗文学中,「罪过」或引申为斥责,如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一折:「倘或衙门中告不下,我倒吃罪过。」或引申为谦词,犹言得罪,多谢,如《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店小二)将肉和蒸饼递还宋四公。宋四公接了道:『罪过哥哥!』」(李明权)
即罪恶过失,始见于《周礼·秋官·大司寇》:「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诸嘉石。」然而,「罪过」成为习见的俗语,却在佛教盛传之后。它本是佛教的戒律用语。唐代义净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七说:「弟子问曰:『我之师主作何罪过而受治罚?』彼便答曰:『汝之师主自作如是如是非法之事。』」「罪」指恶业,即「五逆十罪」之类;「过」指过犯,即律中的轻罪。泛指一切恶业和犯戒行为。在俗文学中,「罪过」或引申为斥责,如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一折:「倘或衙门中告不下,我倒吃罪过。」或引申为谦词,犹言得罪,多谢,如《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店小二)将肉和蒸饼递还宋四公。宋四公接了道:『罪过哥哥!』」(李明权)
治罪羯磨
【三藏法数】
谓比丘有犯戒者,大众作法治定其罪,是名治罪羯磨也。
谓比丘有犯戒者,大众作法治定其罪,是名治罪羯磨也。
自不作罪
【三藏法数】
谓此健儿,身口意业,常自清净,永无过恶,故名自不作罪。
谓此健儿,身口意业,常自清净,永无过恶,故名自不作罪。
调达推山得罪
【三藏法数】
梵语调达,华言天热。谓其生重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为护佛故,以金刚杵反却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出血,而得罪报。
梵语调达,华言天热。谓其生重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为护佛故,以金刚杵反却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出血,而得罪报。
有罪存济
【三藏法数】
谓有一等之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如是得饮食已,欢喜受用,贪爱不舍,不见生死过患,不知出离之法,是名有罪存济。
谓有一等之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如是得饮食已,欢喜受用,贪爱不舍,不见生死过患,不知出离之法,是名有罪存济。
无罪存济
【三藏法数】
谓非如前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但以正道而乞饮食,得饮食已,如法受用,不贪不爱不著,能见生死过患,善知出离之法,是名无罪存济。
谓非如前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但以正道而乞饮食,得饮食已,如法受用,不贪不爱不著,能见生死过患,善知出离之法,是名无罪存济。
好求法师过罪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若窥伺以求其过,则不惟无听受之诚,且亏事师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谓修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若窥伺以求其过,则不惟无听受之诚,且亏事师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犯罪人束缚送狱
【三藏法数】
谓人违国正法,冒犯罪愆,枷锁萦身,系闭牢狱,受诸刑罚,苦不可言,是为狱苦。
谓人违国正法,冒犯罪愆,枷锁萦身,系闭牢狱,受诸刑罚,苦不可言,是为狱苦。
作无罪大适悦想
【三藏法数】
谓菩萨听法,当念于现法中,虽未證得涅槃及大菩提,即当于法如实修行止观,离诸罪垢,得大悦乐,是名作无罪大适悦想。(止观者,止即止息散乱,观即观照昏暗也。)
谓菩萨听法,当念于现法中,虽未證得涅槃及大菩提,即当于法如实修行止观,离诸罪垢,得大悦乐,是名作无罪大适悦想。(止观者,止即止息散乱,观即观照昏暗也。)
说罪名
【三藏法数】
谓行忏悔时,当说自身所犯罪名,或得僧残罪,或波逸提罪之类,对众发露,不得覆藏也。(僧残罪者,如人被斫,犹有咽喉,故名为残。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也。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死堕地狱也。)
谓行忏悔时,当说自身所犯罪名,或得僧残罪,或波逸提罪之类,对众发露,不得覆藏也。(僧残罪者,如人被斫,犹有咽喉,故名为残。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也。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死堕地狱也。)
无罪欢喜戒
【三藏法数】
无罪欢喜戒者,谓菩萨远离五欲,而于诸戒无所毁犯,故得欢喜之乐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无罪欢喜戒者,谓菩萨远离五欲,而于诸戒无所毁犯,故得欢喜之乐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生福灭罪
【三藏法数】
谓建造佛塔,非惟生自己之福,灭自己之罪,盖令一切众生,凡瞻睹顶礼者,无不生一切福,灭一切罪也。
谓建造佛塔,非惟生自己之福,灭自己之罪,盖令一切众生,凡瞻睹顶礼者,无不生一切福,灭一切罪也。
罪不可避
【三藏法数】
谓人愚痴邪见,不信三宝,不忠不孝,多造恶业,生遭刑法,死堕恶道,如影随形,欲求脱免,了不可得。故云罪不可避。(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谓人愚痴邪见,不信三宝,不忠不孝,多造恶业,生遭刑法,死堕恶道,如影随形,欲求脱免,了不可得。故云罪不可避。(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观罪性空心
【三藏法数】
谓我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当知罪性不在内外,不在中间,本来是空,罪亦何有。若能运此心观,即是真忏悔也。
谓我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当知罪性不在内外,不在中间,本来是空,罪亦何有。若能运此心观,即是真忏悔也。
三业造罪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恣纵身口意三业,起杀盗淫妄贪瞋等过,无恶不为,是以流转生死也。
谓诸众生,恣纵身口意三业,起杀盗淫妄贪瞋等过,无恶不为,是以流转生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