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犯罪集团
三人以上为进行犯罪活动而结成的较固定的非法组织。共同犯罪中社会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形式。其特点:人数较多;成员之间有较固定的组织联系;往往进行多次犯罪活动,罪行比较严重。对犯罪集团的成员,按其在犯罪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处罚。
《漢語大詞典》:犯罪既遂
已经完成了犯罪行为,有些犯罪行为并已发生所追求的危害结果。有的犯罪,只要完成了犯罪行为就是既遂,如诬陷罪,只要完成了诬陷行为就是既遂,而不问是否对被诬陷者发生危害结果。有的犯罪则必须发生犯罪分子所追求的危害结果才算既遂,如故意杀人罪,必须发生被杀者死亡的结果才算既遂。
《漢語大詞典》:犯罪客体
受刑事法律保护而被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不同于犯罪对象。如贪污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其犯罪对象则是贪污所得的公共财产。犯罪客体不同,罪名也就不同。如盗窃库房中的电线,其犯罪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所以是盗窃罪;而盗窃正在用于通讯的电线,其犯罪客体则是公共安全方面的正常通讯活动,所以是破坏通讯设备罪。
《漢語大詞典》:犯罪目的
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结果。与犯罪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犯罪动机是之所以希望达到这种结果的内心起因。犯罪目的不同,犯罪的性质也就不同。有些犯罪必须具有特定的目的才能构成,如赌博罪必须以营利为目的才能构成。因此,判明犯罪目的对定罪量刑有重要意义。
《漢語大詞典》:犯罪未遂
已经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其特征:(1)已经着手实施犯罪行为,这一点区别于犯罪预备。如放火罪,准备火种和引火物是犯罪预备,已经点燃引火物而被人发现扑灭则是犯罪未遂。(2)未得逞,即未发生犯罪分子所追求的危害结果,这一点区别于犯罪既遂。(3)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如上例),这一点区别于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的社会危害性比犯罪既遂较小,因此可以比照犯罪既遂,对犯罪分子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國語辭典》:犯罪嫌疑人  拼音:fàn zuì xián yí rén
刑事诉讼制度中,在检察官实施侦查阶段以前,对涉嫌犯罪者的称谓。
《漢語大詞典》:犯罪学
研究犯罪问题的学科。19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形成,以后不断发展。狭义的犯罪学只研究犯罪原因,广义的犯罪学还研究预防犯罪、犯罪对策等问题。
《漢語大詞典》:犯罪预备
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如为了盗窃而准备钥匙,排除实施犯罪行为的障碍等。应当根据预备的程度、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程度等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可以比照犯罪既遂予以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漢語大詞典》:犯罪中止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行为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如某甲故意杀人,刺了一刀未致死,忽然悔悟,弃刀而去;或更进而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犯罪结果发生以前;二是自动的,不是被迫的,这一点区别于犯罪未遂。对于中止犯罪的犯罪分子,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漢語大詞典》:犯罪主体
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以具有责任能力为前提。有一些罪的犯罪主体还要具备一定的身份,如贪污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单位成为犯罪主体时,不仅要判处罚金,还要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國語辭典》:怀璧其罪(懷璧其罪)  拼音:huái bì qí zuì
怀,怀藏。怀璧其罪指身藏宝玉,因此获罪。《左传。桓公十年》:「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后比喻怀才而遭人嫉妒陷害。如:「廉颇年虽老大,仍欲为国征战,怎奈怀璧其罪,终不得见用。」也作「怀璧获罪」。
《漢語大詞典》:稽罪
对有罪者迟不处罚。韩非子·难四:“今 昭公 见恶,稽罪而不诛,使 渠弥 含憎惧死以徼幸。”
《分类字锦》:悔过除罪(悔过除罪)
后汉书安帝纪元初二年诏郡国中都官系囚减死一等勿笞诣冯翊扶风屯妻子自随占著所在女子勿输亡命死罪以下赎各有差其吏人聚为盗贼有悔过者除其罪
《國語辭典》:悔罪自新  拼音:huǐ zuì zì xīn
悔改过失,重新做人。《东周列国志》第四二回:「陈穆公亦有使命至晋,代卫郑致悔罪自新之意。」也作「悔过自新」。
《國語辭典》:活受罪  拼音:huó shòu zuì
活著而遭受苦难。有抱怨或怜悯的意味。元。王晔《桃花女》第二折:「彭祖一百岁,牙齿拖著地,饭也吃不的,教他活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