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罪责(罪責)  拼音:zuì zé
犯罪所应负的责任。《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则是前日王招宣寻一串一百单八颗西珠数珠不见,带累得一府的人,没一个不吃罪责。」《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一旦声迹驯嘄,亲庭罪责,将妾拘系于内,郎赶逐于外,在妾便自甘心。」
《漢語大詞典》:咎责(咎責)
(1).责备。后汉书·度尚传:“ 尚 人人慰劳,深自咎责。”隋书·高祖纪下:“尝遇 关中 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羣臣,深自咎责。”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平等阁:“ 澄空 即深自咎责,稽首懺悔。”
(2).罪责;罪过。 唐 韩愈 《寄崔立之》诗:“欢华不满眼,咎责塞两仪。” 宋 曾巩 《蔡州》诗:“构难 琦 ( 刘琦 ) 琮 ( 刘琮 )间,咎责积已深。”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五:“自从他一出世,家境就一天不如一天,因此便成为全家的怨府,担负了全部的咎责。”
《漢語大詞典》:罪负(罪負)
罪责;过失。三国志·魏志·常林传:“太守 王匡 起兵讨 董卓 ,遣诸生於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穀赎罪。”北齐书·崔昂传:“帝歷数诸人,咸有罪负。” 唐 刘知几 史通·曲笔:“夫史之曲笔诬书不过一二,语其罪负,为失已多。”
分類:罪责过失
《國語辭典》:血债(血債)  拼音:xiě zhài
形容深仇重怨。常指争斗残杀引起的仇恨。如:「受害人为了讨还杀父血债,却转身成为另一个加害人。」
分類:杀人罪责
《漢語大詞典》:谴负(譴負)
犹罪责。晋书·后妃传上·惠贾皇后:“给使 张泓 曰:‘太子不学,而答詔引义,必责作草主,更益谴负。不如直以意对。’”周书·崔猷传:“近者长星为灾,乃上玄所以垂鉴诫也。诚宜修德以禳天变,岂可穷兵极武而重其谴负哉?”
分類:罪责
《漢語大詞典》:尤戾
犹罪责。 南朝 齐 王俭 《请解仆射表》:“频冒威严,分甘尤戾。”
分類:罪责
《國語辭典》:自首  拼音:zì shǒu
犯罪者于犯罪之事实尚未被举发以前,自行向有侦查权的机关坦承犯罪,受其裁判。
《漢語大詞典》:逃责(逃責)
逃避罪责。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四海之议,於何逃责。”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王闻震怒,欲置严刑。弟曰:‘不敢逃责,愿开金函。’”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三月“宗维不许”自注引 宋 王若冲 《北狩行录》:“某之罪失,固不可逃责。”
逃避债务。陈书·高祖纪上:“却桉下髻,求哀之路莫从;窃鈇逃责,容身之地无所。” 唐 刘知几 史通·编次:“又自古王室虽微,天命未改,故臺名逃责,尚曰 周王 ;君未繫颈,且云 秦国 。” 章炳麟 《訄书·客帝匡谬》:“及夫陵夷积弱,处逃责之臺,被窃鈇之言,大枋既失,埶儕於家人,寧奉表以臣敌国,而犹岿然自谓尊於玄圣之裔,岂不忸哉!”
《國語辭典》:重责(重責)  拼音:zhòng zé
1.重大的责任。《汉书。卷八○。宣元六王传。淮阳宪王刘钦传》:「王其留意慎戒,惟思所以悔过易行,塞重责,称厚恩者。」
2.严厉斥责。《抱朴子。外篇。酒诫》:「以少凌长,则乡党加重责矣。」《儒林外史》第一○回:「你们都做甚么?却叫这样人捧盘,可恶之极!过了喜事,一个个都要重责!」
《國語辭典》:逃罪  拼音:táo zuì
逃避罪行。如:「我们一旦做错事,就应该勇于面对现实,不可因害怕而逃罪。」
《漢語大詞典》:伏辜
服罪;承担罪责而死。语本诗·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史记·太史公自序:“诸侯骄恣, 吴 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汉书·佞倖传·董贤》:“父子骄蹇,至不为使者礼,受赐不拜,辠恶暴著。 贤 自杀伏辜。”三国志·吴志·孙亮传:“将军 孙仪 、 张怡 、 林恂 等谋杀 峻 ,发觉, 仪 自杀, 恂 等伏辜。” 唐 陈子昂 《复仇议状》:“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 元庆 宜伏辜。”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吴桥案》:“即提 许三 与诸恶少,一审皆伏辜。”
《漢語大詞典》:罪谴(罪譴)
犯罪而受谴;罪责。后汉书·周举传:“今詔怒,二尚书已奏其事,吾独表此,必致罪谴。”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迟违及违条件,观察使已下各加罪谴。”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此番回来,不但夫人受气,连我这知情的管家,只怕也难逃罪谴。”
《國語辭典》:除罪  拼音:chú zuì
免除罪刑。《史记。卷三○。平准书》:「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晋书。卷八○。王羲之传》:「今除罪而充杂役,尽移其家。」
《國語辭典》:受罪  拼音:shòu zuì
1.接受罪责。《史记。卷五。秦本纪》:「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
2.忍受痛苦。《文明小史》第五○回:「不过这样大冷天气,在家里躲著几多暖和,跑出去简直是受罪了。」
《漢語大詞典》:速戾
招致罪责。书·太甲中:“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 孔 传:“速,召也。言己放纵情欲毁败礼仪法度,以召罪放其身。” 唐 王端 《唐铁像颂》:“惟是众多之金,委於草莽,不敢散为凡器以速戾,实愿合为真容以祈禠。” 明 李东阳 《奏疏》之一:“若不量力而止,知难而退,必至旷官误事,速戾招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