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进法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积功行,精进而将至不动阿罗汉之阿罗汉也。
【三藏法数】
谓能加功进行,至不动法,故名进法。
漏尽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尽一切烦恼而住于阿罗汉之位者。法华经序品曰:「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同方便品曰:「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
【佛学常见辞汇】
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
慧解脱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罗汉之一。(参见:罗汉)
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Arhat(N。sg。m。Arha%n),阿罗汉之略。小乘之极果也。(参见:阿罗汉)
【佛学常见辞汇】
阿罗汉的简称。(参见:阿罗汉)
【俗语佛源】
梵语Arhat(阿罗汉),简称「罗汉」,一般意译为「杀贼」、「不生」等。意思是:罗汉已经杀尽烦恼之贼,不再生到三界六道之中,从而證到小乘的最高果位,入「无余涅槃」了。在「声闻四果」中,罗汉是最高果位;但在四圣位中,罗汉还是初位,次于缘觉、菩萨和佛。经中说,有些大阿罗汉实际上是不入涅槃的菩萨,示现罗汉身在世间利乐众生,民间祀奉的,多属于这类大阿罗汉。如唐·司空图《十会斋文》:「维摩赴会,捧瑞露以同沾,罗汉飞空,曳危峰而亦至。」(李明权)
七种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六种罗汉,加不退罗汉之一也。是前之第六不动,有练根不动与本住不动二种。因而以练根者为不动,本住者为不退也。练根者,原为劣之五种,更加修练,而成不动种性者。本住者,为生就之不动种性,不要修练者。婆沙开之。正理俱舍合之。见俱舍论二十五。
九种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称之为九无学。经论所说,其位次名称虽异,其体则一也。俱舍论之说:于前七种加第八慧解脱与第九俱解脱者,慧解脱为但依慧力而离烦恼障者,俱解脱为兼离定障而得灭尽定者。成实论之说:一,退相,俱舍九无学之第一退法也。二,守相,九无学中之第三护法也。三,死相,九无学中之第二思法也。四,住相,九无学中之第四安住法也。五,可进相,九无学中之第五堪达法也。六,不坏相,九无学中之第七不退也。八,不退相。九无学中之第六不动也。八,慧解脱,九无学中之第八慧解脱也。九,俱解脱,九无学中之第九俱解脱也(大乘义章十一本)。中阿含福田经之说:一,思法,是前俱舍之第三死相也。二,升进法,是第五可进相也。三,不动法,是前第七不退相也。四,退法,是前第一退相也。五,不退法,是前第六不坏相也。第六,护法,是前第二守相也。第七,住法,是前之住相也。第八,慧解脱,第九,俱解脱,此二者与前同(大乘义章十一本)。此九无学加十八有学称为二十七贤圣。(参见:贤圣)附录。
【佛学次第统编】
九种罗汉,又称九无学。
一、退相 俱舍九无学之第一退法也,谓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者。
二、守相 九无学中之第三护法也,谓于所得之證果,能自防护者。
三、死相 九无学中之第二思法也,谓惧将退失所得之證果,恒思自害而入无馀涅槃者。
四、住相 九无学中第四安住法也,谓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者。
五、可进相 九无学中第五堪达法也,谓能修练根而达于不动罗汉之性者。
六、不坏相 九无学中第七不退也,谓生就不动根性,遇无论如何逆缘,亦不动转所得之法者。
七、不退相 九无学中第六不动也,谓原为劣之五种,更加修练,而成不动种性者。
八、慧解脱 九无学中同名,为但依慧力而离烦恼障者。
九、俱解脱 九无学中同名,为兼离定障而得灭尽定者。
十八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有二种:一,于前之十六加庆友尊者为第十七,加宾头卢尊者为第十八。然庆友为难提蜜多罗之译名,即法住记之说者,宾头卢即第一尊者之宝度罗跋啰隋阇。是由不知经典不解梵语而致此讹也。如洪觉范苏轼,亦依十八罗汉而为颂赞,何耶?(然则十八中前十六为贯休之实迹,他二者后人添加,轼不辨之。)清乾隆帝考證曰:「良由此土僧伽未能深通贝荚,展转传讹,博辨如轼,亦不免因人致误耳。」(引于罗汉图赞集)。二,蜀金水张氏所画之十八罗汉,为东坡之颂赞者。此于十六罗汉之前,加迦叶尊者,军徒钵叹尊者之二为十八,且记各尊之示神通灵感。是更不可解者(西藏所传有加佛母摩耶夫人与弥勒之图)。
【佛学常见辞汇】
1。于十六罗汉加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而成十八罗汉。2。于十六罗汉之前加迦叶尊者和军徒钵叹尊者而成十八罗汉。
【俗语佛源】
据唐·玄奘所译《法住记》所说,「十六罗汉」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这「十六罗汉」的名称是:宾度罗跋罗惰啰、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多啰、苏频陀、诺距罗、跋陀罗,迦理迦、伐啰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和注荼半托迦。佛寺中或供「十六罗汉」,或供「十八罗汉」。然而,「十八罗汉」并没有经典上的根据,是二种附会之说。增添的两位「罗汉」:或谓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斯里兰卡人)和泽者玄奘;或谓是庆友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的作者摩拿罗多;或谓将第一尊宾度罗误为宾度罗和宾头卢两人再加上庆友……至少有五、六种说法。民间则将增添妁两位称为「降龙」、「伏虎」。这在小说《济公全传》中亦有反映。五代张玄等始绘十八罗汉像,宋·苏轼作《十八大阿罗汉颂》:「今于海南得此十八罗汉像,以授子由弟,使以时修敬。」宋、元以后,「十八罗汉」流行民间,连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十八罗汉斗悟空」的故事。(参见「罗汉」条) (李明权)
罗汉供
【佛学大辞典】
(仪式)供养五百罗汉之法会。
罗汉讲
【佛学大辞典】
(仪式)讲赞五百罗汉之法会也。
罗汉比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为男僧之梵名,罗汉比丘者罗汉之男僧。别于菩萨之男僧也。
护法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于自己所證之法,心生爱乐,而常护持者。不然,则有退失所得阿罗汉果之恐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阿罗汉之一。
【三藏法数】
谓于所證之法,心生爱乐,善加守护,故名护法。
罗汉请弥陀
【俗语佛源】
罗汉,小乘的最高果位;弥陀,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罗汉请弥陀」这句俗语见于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一,只是借用佛语,内容与佛无关。据说十八罗汉邀请弥陀赴龙华会,推选一名为首作陪的人,监斋神拟请降龙、伏虎两位罗汉居首,理由是「以强为胜」。韦驮主张「有钱为上」,让金身罗汉上坐。赤脚罗汉不服,认为这是「欺贫重富」,昂然入坐。不料长眉大仙杖锡而入,自称年齿最长,资格最老。赤脚罗汉只得让他,抱怨说:「力士怕黄金,财主怕穷汉,穷汉敌不过阎王势。」弥陀含笑,众罗汉各自就席。此时,皱眉禅师一声长叹:「阿弥陀佛!我无力无财无势,又生不出一副老面皮肤,只落得长作懊恼罗汉也!」(李明权)
三义──阿罗汉三义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是为无生;无法可学,是为无学。或言不翻者,名含三义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杀贼〕,贼即见、思惑也。以其劫人功德之财,夺人智慧之命,故名为贼。阿罗汉能断三界见、思之惑,故名杀贼。
〔二、不生〕,不生,即无生也。谓阿罗汉既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
〔三、应供〕,谓阿罗汉智断功德既已具足,应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智,谓得漏尽智;断,谓断三界见、思惑尽也。)
四智──罗汉四智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我生已尽〕,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死,故云我生已尽。(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梵行已立〕,梵行即净行也。谓阿罗汉由戒定慧之行,成就得證此果,故云梵行已立。
〔三、所作已办〕,谓阿罗汉本求出离三界,修诸梵行,生死既尽,梵行既立,故云所作已办。
〔四、不受后有〕,谓阿罗汉生死惑业既尽,更不受后世之身,故云不受后有。
阿罗汉所应供养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而能利益有情,为世福田,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