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请引(請引)
旧时盐商要在某地经营盐业,必须缴纳某地的引(规定的单位重量)税方可请领营业执照,谓之“请引”。 宋 朱熹 《答陈漕论盐法书》:“诚能罢海仓及下四州诸县之买纳,而使客人请引,南自 漳 泉 ,北至 长溪 ,各从便路,径就埕户买盐兴贩,则引价可减,本钱可轻,而盐贱矣。”
《漢語大詞典》:丁米
按人口缴纳的税米。宋史·高宗纪四:“己酉,詔 湖南 丁米三分之二均取於民田,其一取之丁口。”文献通考·户口二:“ 道州 丁米,每岁犹为二千石,人甚苦之。”
分類:人口缴纳
《國語辭典》:学费(學費)  拼音:xué fèi
1.求学所需的费用。《文明小史》第三九回:「我本来就要出洋的,只请东翁借给我一千银子的学费,我明天就动身。」
2.学生缴纳的肄业费用,别于杂费、膳宿费等而言。
《漢語大詞典》:户钞(户鈔)
农户缴纳税款后取得的收据。 宋 桂万荣 《棠阴比事原编·刘相邻证》:“丞相 刘沆 知 衡州 日,有大姓 尹 氏,欲买邻人田,莫能得,邻人老而子幼,乃伪为券。及邻人死,即逐其子。讼二十年,不得直, 沆 至,又诉, 尹 氏出积岁户钞为证。 沆 曰:‘若田百顷,户钞岂特收此乎?’”
《國語辭典》:盐引(鹽引)  拼音:yán yǐn
1.明清时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由户部印发的称为「盐引」;由各地盐政所发的称为「盐票」。
2.盐包。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一折:「快准备著五千船盐引,十万担茶挑。」
《國語辭典》:曲钱(麴錢)  拼音:qú qián
酒户所纳的税金。《宋史。卷一八五。食货志下七》:「治平四年,手诏蠲京师酒户所负曲钱十六万缗。」也称为「曲引钱」。
《漢語大詞典》:国服(國服)
(1).谓服事于国,向国家缴纳租税。《周礼·地官·泉府》:“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 郑玄 注:“以国服为之息,以其於国服事之税为息也。” 贾公彦 疏:“凡言服者,服事为名,此经以民之服事,唯出税是也。”
(2).国家规定的服装。辽史·仪卫志二:“於是定衣冠之制,北班国制,南班 汉 制,各从其便焉。详国服以著厥始云。”参见“ 国字 ”。
(3).服国丧。 侯宝林 《改行》:“乙:‘皇上死了与艺人有什么关系?’甲:‘国服哇……人人都得挂孝。’”
《國語辭典》:国字(國字)  拼音:guó zì
本国的文字。我国以传统的汉字为国字。
《漢語大詞典》:赋纳(賦納)
(1).谓普遍采纳。赋,通“ 敷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杨伯峻 注:“赋为敷之借字,徧也。”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且臣闻之,古者以言赋纳,岂虚美哉?盖用之也。”
(2).指缴纳的田赋。清史稿·食货志一:“北路 镇 迪 各属,垦熟地不过十二三,赋纳既亏,閭里窳敝。”
《漢語大詞典》:供贡(供貢)
向朝廷缴纳赋税或进献物品。汉书·叙传下:“割制庐井,定尔土田,什一供贡,下富上尊。”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昔 楚 不承供贡,辟远兄弟之国。”
《国语辞典》:欠税(欠税)  拼音:qiàn shuì
指纳税义务人未在期限内缴纳足额的税款。如:「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因为欠税金额过高,遭到限制出境的处分。」
《漢語大詞典》:解纳(解納)
解送缴纳。《元典章·户部八·契本》:“即今遵守契本必用纸张颜料之物,改收 至元 钞三钱,明开另项解纳,不在增酬之数。” 明 沈榜 《宛署杂记·宫庄子粒》:“有解纳太僕寺者,牧马草场银肆拾玖两玖钱壹分肆厘。”明史·刘体乾传:“帝尝问九边军餉、太仓岁发及四方解纳之数。”
分類:解送缴纳
《國語辭典》:漏税(漏稅)  拼音:lòu shuì
以不正当的方法,逃避或减少法令规定应缴纳的税捐。是一种犯罪行为。
《國語辭典》:上税(上稅)  拼音:shàng shuì
纳税。如:「这批货上税了没有?」
《漢語大詞典》:全完
(1).保全。三国志·蜀志·刘琰传:“閒者迷醉,言有违错,慈恩含忍,不致之于理,使得全完,保育性命。”
(2).全部缴纳。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完粮奖励》:“有能急公,照限全完者,本县公堂亲为递酒,披红,插花。”
分類:保全缴纳
《漢語大詞典》:公粮(公糧)
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每年缴纳给国家作为农业税的粮食。 周恩来 《恢复生产,建设中国》:“在公粮的负担上,每一个农民每年平均收入大概是四百斤小米,要拿出八十斤给公家,这就是全部收入的百分之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