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缚迦尊者
【佛学大辞典】
(罗汉)十六罗汉之一。(参见:罗汉)附录。
(罗汉)十六罗汉之一。(参见:罗汉)附录。
色缚
【佛学大辞典】
(杂语)贪等之三毒缚色法,使色业不得自在。故名色缚。仁王经中曰:「灭色缚诸烦恼。」
(杂语)贪等之三毒缚色法,使色业不得自在。故名色缚。仁王经中曰:「灭色缚诸烦恼。」
见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之见惑。非理之执见缚人而使不得自在,故云缚。二缚,又四缚之一。行事钞下四曰:「大宝积经云:出家有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无量寿经净影疏曰:「缚谓四缚,(中略)三界诸见,名为见缚。」
【佛学常见辞汇】
谓见惑能缠缚人们使不得自在。
(术语)三界之见惑。非理之执见缚人而使不得自在,故云缚。二缚,又四缚之一。行事钞下四曰:「大宝积经云:出家有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无量寿经净影疏曰:「缚谓四缚,(中略)三界诸见,名为见缚。」
【佛学常见辞汇】
谓见惑能缠缚人们使不得自在。
伴陀罗缚子尼
【佛学大辞典】
(菩萨)白衣观音之梵名。见半拿啰嚩悉宁条。
(菩萨)白衣观音之梵名。见半拿啰嚩悉宁条。
伴陀罗缚字尼
【佛学大辞典】
(菩萨)(参见:伴陀罗缚子尼)。
(菩萨)(参见:伴陀罗缚子尼)。
利养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缚之一。利养缚身,使不得自在也。行事钞下四之二曰:「大宝积经云:出家有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
(术语)二种缚之一。利养缚身,使不得自在也。行事钞下四之二曰:「大宝积经云:出家有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
具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烦恼缚人而系于生死之牢狱,故名之为缚。具有烦恼者曰具缚。即一切之凡夫也。璎珞经下曰:「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俱舍论四曰:「又具缚者,下中上品烦恼现起。」止观五上曰:「凡夫具缚,称病导师。」注十疑曰:「缚谓烦恼能缠缚人,凡夫具有,故名具缚凡夫。」
(术语)烦恼缚人而系于生死之牢狱,故名之为缚。具有烦恼者曰具缚。即一切之凡夫也。璎珞经下曰:「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俱舍论四曰:「又具缚者,下中上品烦恼现起。」止观五上曰:「凡夫具缚,称病导师。」注十疑曰:「缚谓烦恼能缠缚人,凡夫具有,故名具缚凡夫。」
果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死之苦果,缚我而不使解脱,曰果缚。招此苦果之业因缚我,曰子缚。即因果之二缚也。观音义疏上曰:「恶业即招果缚。」法华玄论二曰:「三界内外一切果缚。」四教仪曰:「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名有馀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被生死苦果所缚而不能解脱的意思。阿罗汉虽断烦恼但未入灭,名子缚已断,果缚犹存,若已灭度,入无馀涅槃,便是连果缚也断了。
(术语)生死之苦果,缚我而不使解脱,曰果缚。招此苦果之业因缚我,曰子缚。即因果之二缚也。观音义疏上曰:「恶业即招果缚。」法华玄论二曰:「三界内外一切果缚。」四教仪曰:「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名有馀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被生死苦果所缚而不能解脱的意思。阿罗汉虽断烦恼但未入灭,名子缚已断,果缚犹存,若已灭度,入无馀涅槃,便是连果缚也断了。
果缚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入于涅槃,断生死之苦果也。玄义三上曰:「若不然火,是则无烟,是名子缚。无子则无果,灭智灰身,离二十五有,是名果缚断。」
【佛学常见辞汇】
把生死的苦果断除,也就是进入涅槃的意思。
(术语)入于涅槃,断生死之苦果也。玄义三上曰:「若不然火,是则无烟,是名子缚。无子则无果,灭智灰身,离二十五有,是名果缚断。」
【佛学常见辞汇】
把生死的苦果断除,也就是进入涅槃的意思。
金缚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亦云不动明王之金缚法。不动明王威力,如缚以金锁,令人身体不能动之法。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曰:「又法欲禁他军阵众令不动者,于自旌上画不动尊,四面四臂,身作黄色。上下出牙,作大忿怒瞋怖畏状,遍身火光作天兵势。行者以旌示彼军众,复想圣者以罥索缚彼兵众,即军众尽不能动。」
(修法)亦云不动明王之金缚法。不动明王威力,如缚以金锁,令人身体不能动之法。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曰:「又法欲禁他军阵众令不动者,于自旌上画不动尊,四面四臂,身作黄色。上下出牙,作大忿怒瞋怖畏状,遍身火光作天兵势。行者以旌示彼军众,复想圣者以罥索缚彼兵众,即军众尽不能动。」
法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法执同。谓染著于法也。圆觉经曰:「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佛学常见辞汇】
思想被所知所见所束缚,也就是执著于法,与法执同义。
(术语)与法执同。谓染著于法也。圆觉经曰:「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佛学常见辞汇】
思想被所知所见所束缚,也就是执著于法,与法执同义。
阿尔多缚底
【佛学大辞典】
(地名)河名。(参见:阿恃多伐底)
(地名)河名。(参见:阿恃多伐底)
阿恃多伐底
【佛学大辞典】
(地名)Ajiravati,旧称阿利罗跋提,阿夷罗拔提。新称阿恃多伐底。阿夷罗婆底。阿尔多嚩底。阿脂罗婆提。译曰无胜。别名罗拿伐底。译曰有金。世尊于此河边入灭。西域记六曰:「阿恃多伐底河,唐言无胜,此世共称耳,旧曰阿利罗跋提河,讹也。典言谓之剌拿伐底河,译曰有金河。」翻梵语九曰:「阿夷罗跋提河,应云阿夷罗婆底。译曰阿夷罗者,迅流。婆底者,有。」慧琳音义二十五曰:「阿利罗跋提河,正云阿尔多缚底,西国河名也。」玄应音义二曰:「阿利罗跋提河,泥洹经作熙连河,皆讹也,正言剌拿伐底河。罗拿,此译云金。伐底,此言有。名为有金河。」此河名异说甚多。法显译之大般泥洹经一曰:「拘夷城力士生地熙连河侧坚固林双树间。」法显传曰:「希连禅河边。」涅槃经一曰:「阿利罗跋提河边。」西域记六曰:「阿恃多伐底河。」玄应音义二曰:「阿利罗跋提河,泥洹经作熙连河,皆讹也,正言罗拿伐底河。」同三曰:「尼连禅河,应云尼连禅那,或云熙连禅。此译云:尼者,不也。连禅那者,乐著也。名不乐著河也」熙连与尼连,似彼此相通,故佛成道时沐浴之河,涅槃后洗浴之河与阿夷罗婆底河之三河,有混同之风,金河乃熙连转得之字音。佛成道前,舍苦行而沐浴之河,为尼连禅河Nairan^jana%,亦即希连,熙连也。阿恃多伐底乃流于舍卫城岸之河。至于拘尸城之河,为金河(剌拿伐底Hiran!yavati)无论矣。
(地名)Ajiravati,旧称阿利罗跋提,阿夷罗拔提。新称阿恃多伐底。阿夷罗婆底。阿尔多嚩底。阿脂罗婆提。译曰无胜。别名罗拿伐底。译曰有金。世尊于此河边入灭。西域记六曰:「阿恃多伐底河,唐言无胜,此世共称耳,旧曰阿利罗跋提河,讹也。典言谓之剌拿伐底河,译曰有金河。」翻梵语九曰:「阿夷罗跋提河,应云阿夷罗婆底。译曰阿夷罗者,迅流。婆底者,有。」慧琳音义二十五曰:「阿利罗跋提河,正云阿尔多缚底,西国河名也。」玄应音义二曰:「阿利罗跋提河,泥洹经作熙连河,皆讹也,正言剌拿伐底河。罗拿,此译云金。伐底,此言有。名为有金河。」此河名异说甚多。法显译之大般泥洹经一曰:「拘夷城力士生地熙连河侧坚固林双树间。」法显传曰:「希连禅河边。」涅槃经一曰:「阿利罗跋提河边。」西域记六曰:「阿恃多伐底河。」玄应音义二曰:「阿利罗跋提河,泥洹经作熙连河,皆讹也,正言罗拿伐底河。」同三曰:「尼连禅河,应云尼连禅那,或云熙连禅。此译云:尼者,不也。连禅那者,乐著也。名不乐著河也」熙连与尼连,似彼此相通,故佛成道时沐浴之河,涅槃后洗浴之河与阿夷罗婆底河之三河,有混同之风,金河乃熙连转得之字音。佛成道前,舍苦行而沐浴之河,为尼连禅河Nairan^jana%,亦即希连,熙连也。阿恃多伐底乃流于舍卫城岸之河。至于拘尸城之河,为金河(剌拿伐底Hiran!yavati)无论矣。
阿缚遮罗
【佛学大辞典】
(杂语)译曰市廛。见玄应音义二十三,唯识演秘四末。梵Avacara。
(杂语)译曰市廛。见玄应音义二十三,唯识演秘四末。梵Avacara。
阿缚罗诃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阿缚罗贺迦。A,va,ra,ha,kha五字,地水火风空五大之种子也。大日经疏一曰:「阿字门为地,嚩字门为水,啰字门为火,诃字门为风,祛字门为空。」
(术语)又作阿缚罗贺迦。A,va,ra,ha,kha五字,地水火风空五大之种子也。大日经疏一曰:「阿字门为地,嚩字门为水,啰字门为火,诃字门为风,祛字门为空。」
阿缚卢枳低湿伐逻
【佛学大辞典】
(菩萨)Avalokites/vara,旧称阿那婆娄吉低输,阿梨耶婆楼吉弖税。译曰观世音,光世音。新称阿缚卢枳低湿伐罗,阿婆卢吉帝舍婆罗,阿缚卢枳帝湿伐逻等。译曰观自在。观世音也。西城记三曰:「阿缚卢枳低湿伐罗,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缚卢枳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观世音,皆讹谬也。」法华玄赞六曰:「阿缚卢枳帝湿伐逻耶,云观自在,观三业归依,而拔众生苦。」玄应音义五曰:「阿婆卢吉低舍婆罗,此译云观世自在,旧译云观世音,或云光世音,并讹也。」释迦方志上曰:「阿缚卢枳抵(云观也),伊湿伐罗(云自在也)菩萨。」慈恩传二曰:「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唐云观自在。」观音玄义一曰:「阿那婆娄吉低输,此云观世音。」嘉祥之法华义疏十二曰:「阿梨耶婆楼吉弖税,此翻观世音。」(参见:观音)
(菩萨)Avalokites/vara,旧称阿那婆娄吉低输,阿梨耶婆楼吉弖税。译曰观世音,光世音。新称阿缚卢枳低湿伐罗,阿婆卢吉帝舍婆罗,阿缚卢枳帝湿伐逻等。译曰观自在。观世音也。西城记三曰:「阿缚卢枳低湿伐罗,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缚卢枳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观世音,皆讹谬也。」法华玄赞六曰:「阿缚卢枳帝湿伐逻耶,云观自在,观三业归依,而拔众生苦。」玄应音义五曰:「阿婆卢吉低舍婆罗,此译云观世自在,旧译云观世音,或云光世音,并讹也。」释迦方志上曰:「阿缚卢枳抵(云观也),伊湿伐罗(云自在也)菩萨。」慈恩传二曰:「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唐云观自在。」观音玄义一曰:「阿那婆娄吉低输,此云观世音。」嘉祥之法华义疏十二曰:「阿梨耶婆楼吉弖税,此翻观世音。」(参见: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