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晋人。撰有《述征记》、《续述征记》。
僧法缘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3—约479 【介绍】: 南朝齐女僧。东莞曾成人,俗姓俞。传说宋文帝元嘉九年,年十岁,与妹忽失所在,三日而归。后又去,一旬而还,便能作外国书语,且能讲经。遂出家。于家作精舍,昼夜讲经。
比丘尼传·南齐
法缘。本姓俞。东官曾成人也。宋元嘉九年。年十岁。妹法䌽年九岁。未识经法。忽以其年二月八日俱失所在。经三日而归。说至净土天宫见佛。佛为开化。至九月十五日又去一旬乃还。便能作外国书语及诵经。见西域人言谑善相了解。十年正月十五日又复失去。田中作人见其随风飘飏上天。父母忧之祀神求福。既而经月乃返。返已出家披著法服持发而归。自说见佛及比丘尼。语云。汝前世因缘应为我弟子。举手摩头发自堕落。为立法名大名法缘。小曰法䌽。临遣还曰。可作精舍。当与汝经。法也缘等还家即毁神座缮立精庐。昼夜讲诵。夕中每有五色光明。流泛峰岭有若灯烛。自此以后容止华雅音制诠正。上京讽诵不能过也。刺史韦朗孔默并屈供养。闻其谈说甚敬异焉。因是土人皆事正法。年五十六。建元中卒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冯氏。东川梓潼人。小学之岁。即入成都福感寺。事定兰开士。定兰者。宣宗皇帝之得戒师也。每随侍出入内中。帝尝戏书其衫背云。此童子与朕有缘。由是名之有缘。而薙落焉。大中九年。白公敏中镇益部。命净众寺。开戒坛。因获受具。寻还京师。听禀经律。后遂谒小马神照而领会心要。凡一时大丛席。扣激殆遍。偶止滁之华山。及南游。廉使李公诲。为别筑禅室武夷山中。以邀之。乾符三年。抵缙云。辟院龙泉大赛山。事闻。诏词部。给龙安额。仍度七僧居之。十有八载。而迁连云。太守卢约。又于州之开元寺。构别院。以四事供养。天祐丁卯岁。四月八日疾。六月朔日终。报龄七十三。腊五十二。时司空杨公习。方制置淅右。遗命主后事。茶毗于寺之南园。获舍利百馀粒。分其四十十粒。并烬骨。纳之宝瓶。而塔瘗之。晋开运三年乙巳岁。律师文泰撰文勒碑。以追颂其懿行休德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有缘。俗姓冯。东川梓潼人也。小学之年往成都福感寺事定兰开士。即宣宗师矣随侍出入多在内中。一旦宣召。帝以笔书其衫背云。此童子与朕有缘由兹召体矣。大中九年遇白公敏中出镇益部开戒坛。即于净众寺具尸罗也。续于京辇听习经律。五腊后身披布褐手执墨敕。海内游行参见。小马神照。凡同时丛林禅祖无不礼谒者。乃居除州华山。及南游至武夷山。时廉使李诲为筑禅室。乾符三年至缙云龙泉大赛山立院。因奏祠部给额号龙安。敕度七僧。住十八载。安而能迁止连云院焉。太守卢约者。以谌谅之诚请入州开元寺别院。四事供施焉。天祐丁卯岁四月八日示疾。至六月朔日终于廨署。报龄七十三。腊五十二遗旨嘱制置扬习司空主丧务。于寺南园茶毗火灭散分舍利数百粒。后收四十九粒并遗骨一瓶瘗于石塔。晋开运三年乙巳岁。文泰律师撰塔碑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977 【介绍】: 五代时僧。杭州临安人,俗姓黄。少出家于临安朗瞻院,后至天台山受戒。已而至襄州清溪修禅,嗣清溪洪进。后住洪州上蓝精舍。宋齐丘见而异之,历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刹,所至学徒自成规矩。南唐李煜闻其名,召入禁中,敕住庐山圆通院。卒谥道济禅师。
禅林僧宝传·卷第八
禅师名缘德。生杭州临安黄氏。年十七。师事东山老宿勤公。剃发受具。神观靖深。中空外夷。以精进为佛事。年二十四遍游诸方。烂熳丛席。至襄州清溪。谒进禅师。栖迟不去久之。江南李氏有国日。德混迹南昌之上蓝寺。楚国宋公齐丘。至于经堂。僧众趋迎。德阅经自若。宋公傍立睨之。德不甚顾答。宋公问。上座看甚经。德举示之。宋公异焉。力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刹。德无所事去留。所至颓然默坐而已。而学徒自成规矩。平生著一衲裙。以绳贯其褶处。夜申其裙。以当被。后主闻其名。致至金陵。问佛法大意。留禁中。又创寺以居之。昭惠后以其子宣城公薨。施钱建寺。于庐山之阴。石耳峰之下。开基日。得金像观世音于地中。赐名圆通焉。本朝遣使。问罪江南后主。纳土矣。而胡则者据守九江不降。大将军曹翰部曲。渡江入寺。禅者惊走。德淡坐如平日。翰至不起不揖。翰怒呵曰。长老不闻。杀人不眨眼将军乎。德熟视曰。汝安知有不惧生死和尚耶。翰大奇增敬。而已曰。禅者何为而散。德曰。击鼓自集。翰遣裨校击之。禅无至者。翰曰。不至何也。德曰。公有杀心故尔。德自起击之。禅者乃集。翰再拜。问决胜之策。德曰。非禅者所知也。太平兴国二年十月七日。升堂曰。脱离世缘。乃在今日。以衲衣并所著木屐。留付山中。使门人累青石为塔。曰他日塔作红色。吾再至也。乃化。阅世八十。坐六十有三夏。谥曰道济禅师。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时禅僧。嗣同安志禅师。住朗州梁山。《景德传灯录》卷二四有传,并录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五代时禅僧。嗣云门文偃。后住朗州德山,赐号圆明大师。《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下录其诗偈11首,皆颂云门禅旨之作。《天圣广灯录》卷二一收为其门人鼎州普安山道禅师所作,《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九
释缘密,号圆明。韶州云门释文偃法嗣,为青原下七世。后住鼎州德山。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有传。诗十二首。
八缘
【三藏法数】
谓调伏山,金刚轮山,二山中间,有水,广三百由旬,其水生诸杂华,互相照触,日光为之生冷。
九缘
【三藏法数】
谓金刚轮山,阎浮提地,二处中间,有水,映于日光,而日生冷。(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十缘
【三藏法数】
谓南阎浮提河少,西拘耶尼水多,其水映于日光,而日生冷。(梵语拘耶尼,华言牛货。)
十一缘
【三藏法数】
谓西拘耶尼河少,东弗于逮水多,其水映于日光,而日生冷。(梵语弗于逮,华言胜。)
十二缘
【三藏法数】
谓东弗于逮河少,北郁单越河多,其水映于日光,而日生冷。(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十三缘
【三藏法数】
谓日宫殿光,照大海水,水映日光,而日生冷。
缘觉应
【三藏法数】
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若诸有学,断十二因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菩萨即于彼前,应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缘断胜性者,谓观因缘得断烦恼,而證胜妙之性也。)
断缘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于乐中不生喜,苦中不生瞋,不苦不乐中不生不知舍心;于此三受,远离不著,则心灭缘断,是名断缘三昧。
度缘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于六尘中诸烦恼缘,悉皆尽灭;能度六尘大海,亦能超过一切三昧,缘生智慧,是名度缘三昧,(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