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87,分60页显示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51 52 53 54 下一页
十二因缘(二)
缘起得名
观因缘门
观缘门
缘起(二)
依因依缘
三世有缘
广结善缘
文字因缘
夙缘
祗树有缘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前缘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佛类词典(续上)
种子二缘十二因缘(二)
缘起得名
观因缘门
观缘门
缘起(二)
依因依缘
三世有缘
广结善缘
文字因缘
夙缘
祗树有缘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前缘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种子二缘
【佛学次第统编】
现行望自亲所熏种,能为二缘,即因增上,唯除第八及六识中极劣无记,非能熏故。与非亲种,以不辨体,唯一增上。种望亲种,亦具二缘。于非亲种,亦一增上。非唯有漏,净种亦尔也。
现行望自亲所熏种,能为二缘,即因增上,唯除第八及六识中极劣无记,非能熏故。与非亲种,以不辨体,唯一增上。种望亲种,亦具二缘。于非亲种,亦一增上。非唯有漏,净种亦尔也。
十二因缘(二)
【佛学次第统编】
生死相续,皆由十二有支,谓从无明乃至老死。
一、无明支 以行蕴中无明为体,不取馀法,斯乃与行得为因缘,此通现行及种为体。
二、行支 造作为行,以身语意三行为体,心心所为体。行体是思,此身语意三,在欲界名福非福,身语在色界,意亦通无色,名为不动,此支亦通现行种子。
三、识支 了别名识,唯取阿赖耶识亲因缘为体。果报主故,此唯种子,不取现行。
四、名色支 即除六根触受法种,皆名色摄,谓色蕴中除根,馀色除受蕴全除行蕴触除识蕴中本识意根馀想蕴全三蕴少分为名色支体,此唯异熟性也。
五、六处支 生长门义名为处,是内六处唯取彼异熟种,即五色根及前六识,若有异熟居过去世,说为意也。
六、触支 触境名触,除第七识,取第八相应触全,六识之中异熟触,此唯种子。
七、受支 领纳名受,此亦同前触,应知亦唯种子。
八、爱支 耽染名爱,唯取爱数一法为体,正唯修断,助润通见,此通现种。
九、取支 追欲名取,通取一切烦恼,正唯修断,助润通见,此通种现。
十、有支 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俱能近有后有果故。
十一、生支 蕴起名生,即五果现行,不取种子。以异熟五蕴为体,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
十二、老死 变异名老,灭无名死,亦以异熟五蕴为体,不取种子也。
生死相续,皆由十二有支,谓从无明乃至老死。
一、无明支 以行蕴中无明为体,不取馀法,斯乃与行得为因缘,此通现行及种为体。
二、行支 造作为行,以身语意三行为体,心心所为体。行体是思,此身语意三,在欲界名福非福,身语在色界,意亦通无色,名为不动,此支亦通现行种子。
三、识支 了别名识,唯取阿赖耶识亲因缘为体。果报主故,此唯种子,不取现行。
四、名色支 即除六根触受法种,皆名色摄,谓色蕴中除根,馀色除受蕴全除行蕴触除识蕴中本识意根馀想蕴全三蕴少分为名色支体,此唯异熟性也。
五、六处支 生长门义名为处,是内六处唯取彼异熟种,即五色根及前六识,若有异熟居过去世,说为意也。
六、触支 触境名触,除第七识,取第八相应触全,六识之中异熟触,此唯种子。
七、受支 领纳名受,此亦同前触,应知亦唯种子。
八、爱支 耽染名爱,唯取爱数一法为体,正唯修断,助润通见,此通现种。
九、取支 追欲名取,通取一切烦恼,正唯修断,助润通见,此通种现。
十、有支 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俱能近有后有果故。
十一、生支 蕴起名生,即五果现行,不取种子。以异熟五蕴为体,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
十二、老死 变异名老,灭无名死,亦以异熟五蕴为体,不取种子也。
缘起得名
【佛学次第统编】
瑜伽论中释缘起名,有其五释:
一、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是依缘所起之处释名。
二、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名。
三、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
四、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
五、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说我已觉悟等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瑜伽论中释缘起名,有其五释:
一、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是依缘所起之处释名。
二、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名。
三、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
四、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
五、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说我已觉悟等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观因缘门
【佛学次第统编】
初是因缘门,所谓:
众缘所生法 是即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
众缘所生法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众缘亦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外因缘者,如泥团、转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缕綖、机杼、织师等和合,故有生。又如治地、筑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酪器、钻摇、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种子、地、水、火、风、虚空、时节、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当知外缘等法,皆亦如是。内因缘者,所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后生。如是内外诸法,皆从众缘生。从众缘生故,即非是无性耶?若法自性无,他性亦无,自他亦无,何以故?因他性故无自性。若谓以他性故有者,则牛以马性有,马以牛性有;梨以柰性有,柰以梨性有;馀皆应尔,而实不然。若谓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以蒲故有席者,则蒲席一体,不名为他;若谓蒲于席为他者,不得言以蒲故有席。又蒲亦无自性,何以故?蒲亦从众缘出,故无自性。无自性故,不得言以蒲性故有席,是故席不应以蒲为体。馀瓶酥等外因缘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内因缘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如七十论中说:
缘法实无生 若谓为有生 为在一心中 为在多心中
是十二因缘法,实自无生。若谓有生,为一心中有?为众心中有?若一心中有者,因果即一时共生。又因果一时有,是事不然,何以故?凡物先因后果故。若众心中有者,十二因缘法,则各各别异,先分共心灭亡,后分谁为因缘。灭法无所有,何得为因?十二因缘法,若先有者,应若一心。若多心,二俱不然,是故众缘皆空。缘空故,从缘生法亦空,是故当知一切有为法皆空。有为法尚空,何况我耶?因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有为法,故说有我。如因可然,故说有然。若阴入界空,更无有法可说为我。如无可然,不可说然。如经说佛告诸比丘,因我故有我所,若无我则无我所。如是有为法空故,当知无为涅槃法亦空,何以故?此五阴灭,更不生馀五阴,是名涅槃。五阴本来自空,何所灭故?说名涅槃。又我亦复空,谁得涅槃?复次无生法名涅槃。若生法成者,无生法亦应成,生法不成,先已说,因缘后当复说,是故生法不成。因生法故名无生,若生法不成,无生法云何成,是故有为无为及我皆空。
初是因缘门,所谓:
众缘所生法 是即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
众缘所生法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众缘亦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外因缘者,如泥团、转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缕綖、机杼、织师等和合,故有生。又如治地、筑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酪器、钻摇、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种子、地、水、火、风、虚空、时节、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当知外缘等法,皆亦如是。内因缘者,所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后生。如是内外诸法,皆从众缘生。从众缘生故,即非是无性耶?若法自性无,他性亦无,自他亦无,何以故?因他性故无自性。若谓以他性故有者,则牛以马性有,马以牛性有;梨以柰性有,柰以梨性有;馀皆应尔,而实不然。若谓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以蒲故有席者,则蒲席一体,不名为他;若谓蒲于席为他者,不得言以蒲故有席。又蒲亦无自性,何以故?蒲亦从众缘出,故无自性。无自性故,不得言以蒲性故有席,是故席不应以蒲为体。馀瓶酥等外因缘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内因缘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如七十论中说:
缘法实无生 若谓为有生 为在一心中 为在多心中
是十二因缘法,实自无生。若谓有生,为一心中有?为众心中有?若一心中有者,因果即一时共生。又因果一时有,是事不然,何以故?凡物先因后果故。若众心中有者,十二因缘法,则各各别异,先分共心灭亡,后分谁为因缘。灭法无所有,何得为因?十二因缘法,若先有者,应若一心。若多心,二俱不然,是故众缘皆空。缘空故,从缘生法亦空,是故当知一切有为法皆空。有为法尚空,何况我耶?因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有为法,故说有我。如因可然,故说有然。若阴入界空,更无有法可说为我。如无可然,不可说然。如经说佛告诸比丘,因我故有我所,若无我则无我所。如是有为法空故,当知无为涅槃法亦空,何以故?此五阴灭,更不生馀五阴,是名涅槃。五阴本来自空,何所灭故?说名涅槃。又我亦复空,谁得涅槃?复次无生法名涅槃。若生法成者,无生法亦应成,生法不成,先已说,因缘后当复说,是故生法不成。因生法故名无生,若生法不成,无生法云何成,是故有为无为及我皆空。
观缘门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诸法缘不成,何以故?
广略众缘法 是中无有果 缘中若无果 云何从缘生
瓶等果一一缘中无,和合中亦无,若二门中无,云何言从缘生?问曰:「云何名为诸缘?」答曰:
四缘生诸法 更无第五缘 因缘次第缘 缘缘增上缘
四缘者,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者,随所从生法,若已从生,今从生,当从生,是法名因缘。次第缘者,前法已灭,次第生,是名次第缘。缘缘者,随所念法,若起身业,若起口业,若起心心数法,是名缘缘。增上缘者,以有此法,故彼法得生,此法于彼法,为增上缘。如是四缘,皆因中无果。若因中有果者,应离诸缘而有果,而实离缘无果。若缘者有果者,应离因而有果,而实离因无果。若于缘及因有果者,应可得,以理推求,而不可得,是故二处俱无。如是一一中无,和合中亦无,云何得言果从缘生?
复次:
若果缘中无 而从缘中出 是果何不从 非缘中而出
若谓果缘中无而从缘生者者,何故不从非缘生?二俱无故,是故无有因缘能生果者。果不生故,缘亦不生,何以故?以先缘后果故。缘果无故,一切有为法空。有为法空故,无有法亦空。有为无为空故,云何有我耶?
复次诸法缘不成,何以故?
广略众缘法 是中无有果 缘中若无果 云何从缘生
瓶等果一一缘中无,和合中亦无,若二门中无,云何言从缘生?问曰:「云何名为诸缘?」答曰:
四缘生诸法 更无第五缘 因缘次第缘 缘缘增上缘
四缘者,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因缘者,随所从生法,若已从生,今从生,当从生,是法名因缘。次第缘者,前法已灭,次第生,是名次第缘。缘缘者,随所念法,若起身业,若起口业,若起心心数法,是名缘缘。增上缘者,以有此法,故彼法得生,此法于彼法,为增上缘。如是四缘,皆因中无果。若因中有果者,应离诸缘而有果,而实离缘无果。若缘者有果者,应离因而有果,而实离因无果。若于缘及因有果者,应可得,以理推求,而不可得,是故二处俱无。如是一一中无,和合中亦无,云何得言果从缘生?
复次:
若果缘中无 而从缘中出 是果何不从 非缘中而出
若谓果缘中无而从缘生者者,何故不从非缘生?二俱无故,是故无有因缘能生果者。果不生故,缘亦不生,何以故?以先缘后果故。缘果无故,一切有为法空。有为法空故,无有法亦空。有为无为空故,云何有我耶?
缘起(二)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诸法,唯是真如随缘而起,是为缘起之义也。
一切诸法,依缘而起,缘起诸法,唯是真如。以是真如随缘,是故名曰如来藏也。
一切诸法,唯是真如随缘而起,是为缘起之义也。
一切诸法,依缘而起,缘起诸法,唯是真如。以是真如随缘,是故名曰如来藏也。
依因依缘
【佛学次第统编】
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
依因者、 不觉义故。
依缘者、 妄作境界义故。
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者,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
依因者、 不觉义故。
依缘者、 妄作境界义故。
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者,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三世有缘
【俗语佛源】
时间的迁流称为「世」。时间没有独立的自性,仅仅表现在事物的生灭变化中。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假立「三世」之说。如《大宝积经》所说:「三世,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事物已灭,称为「过去世」;事物已生未灭,称为「现在世」;事物未生,称为「未来世」。佛教的因果轮回之说是建立在「三世」的基础上的,谓之「三世因果」。有首著名的偈颂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鲁迅《华盖集·题记》说「我知道伟大的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佛教认为,人际间的交往共事等,都是有缘份的,甚至还是宿世的缘份。后因称极有缘份者为「三世有缘」。宋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载:法师对前来帮助取经的行者说:「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
时间的迁流称为「世」。时间没有独立的自性,仅仅表现在事物的生灭变化中。在这个意义上佛教假立「三世」之说。如《大宝积经》所说:「三世,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事物已灭,称为「过去世」;事物已生未灭,称为「现在世」;事物未生,称为「未来世」。佛教的因果轮回之说是建立在「三世」的基础上的,谓之「三世因果」。有首著名的偈颂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鲁迅《华盖集·题记》说「我知道伟大的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佛教认为,人际间的交往共事等,都是有缘份的,甚至还是宿世的缘份。后因称极有缘份者为「三世有缘」。宋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载:法师对前来帮助取经的行者说:「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
广结善缘
【俗语佛源】
「缘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假合」而成。因此,佛家很重视「缘」即事物彼此间的联系和影响。「缘」有「尘缘」、「恶缘」和「善缘」等。佛家主张「广结善缘」,如修习佛法、结交善友、利益众生等,以为将来得度的因缘。「广结善缘」亦简称结缘、有缘。隋·智顗《法华经文句》卷二谓:「结缘者……过去根浅,复漏污杂,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名结缘众。」如梁简文帝《相宫寺碑》:「皇太子萧纬,自昔蕃邸,便结善缘。」即指学佛。又如唐·司空图《赠岑上人》诗:「巡礼诸方遍,湘南频有缘。」指与僧人结交。又如树恒《绚烂之极归于平谈》谓:「(弘一法师)书写了大量作品,广结善缘。」经上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一切善事,都可以称为「广结善缘」。后来,与人往来、与物接近的机缘,亦泛称「结缘」。如唐·白居易《醉后重赠晦叔》诗:「岂是今投分,多疑宿结缘。」又宋·陆游《湖上》诗:「桃李已忘畴昔分,禽鱼犹结后来缘。」(李明权)
「缘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假合」而成。因此,佛家很重视「缘」即事物彼此间的联系和影响。「缘」有「尘缘」、「恶缘」和「善缘」等。佛家主张「广结善缘」,如修习佛法、结交善友、利益众生等,以为将来得度的因缘。「广结善缘」亦简称结缘、有缘。隋·智顗《法华经文句》卷二谓:「结缘者……过去根浅,复漏污杂,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名结缘众。」如梁简文帝《相宫寺碑》:「皇太子萧纬,自昔蕃邸,便结善缘。」即指学佛。又如唐·司空图《赠岑上人》诗:「巡礼诸方遍,湘南频有缘。」指与僧人结交。又如树恒《绚烂之极归于平谈》谓:「(弘一法师)书写了大量作品,广结善缘。」经上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一切善事,都可以称为「广结善缘」。后来,与人往来、与物接近的机缘,亦泛称「结缘」。如唐·白居易《醉后重赠晦叔》诗:「岂是今投分,多疑宿结缘。」又宋·陆游《湖上》诗:「桃李已忘畴昔分,禽鱼犹结后来缘。」(李明权)
文字因缘
【俗语佛源】
作为本体的「实相」,是没有文字的。然而,不凭藉文字,便无以诠释「实相」。比如说,花草不等于春天;而没有花草,也就感觉不到春天了。禅宗所说的「不立文字」,并不是摒弃一切文字,而是不执著文字,要因文字而悟「实相」。通过读经、印经、作文、写字等同佛法结下善缘,均可称为「文字因缘「。《居土传》卷十九记载,白居易曾说:「愿以文字因缘,回向实地。希于来世,赞叹佛乘,劝转法轮。」后因以称诗文等往来而结下的缘分、友谊。如清·冯桂芬《皖水迎师记》:「越三年,谒公金陵,犹纵言及之曰:『厥后东南事,不出君一书。』亦一段文字缘也。」(李明权)
作为本体的「实相」,是没有文字的。然而,不凭藉文字,便无以诠释「实相」。比如说,花草不等于春天;而没有花草,也就感觉不到春天了。禅宗所说的「不立文字」,并不是摒弃一切文字,而是不执著文字,要因文字而悟「实相」。通过读经、印经、作文、写字等同佛法结下善缘,均可称为「文字因缘「。《居土传》卷十九记载,白居易曾说:「愿以文字因缘,回向实地。希于来世,赞叹佛乘,劝转法轮。」后因以称诗文等往来而结下的缘分、友谊。如清·冯桂芬《皖水迎师记》:「越三年,谒公金陵,犹纵言及之曰:『厥后东南事,不出君一书。』亦一段文字缘也。」(李明权)
夙缘
【俗语佛源】
依据佛家的三世因果报应之说,一个人在今生今世的遭遇,或顺或逆,或苦或乐,都是由前生的行为决定的,所谓「欲知前生因,现在受者是」。俗语「夙缘」,即源于此说,意为前生而来的缘分。如《敦煌曲子词·鹊踏枝》:「自叹夙缘作他邦客,辜负尊亲虚劳力。」又如清·吴骞《扶风传信录》:「是夕生在他宅,闻仲仙户外呼之曰:『夙缘已尽,别君去矣!』」也写作「夙世有缘」。如茅盾《秋收》二:「可是现在,那阿多头和这刀就像夙世有缘似的!」(李明权)
依据佛家的三世因果报应之说,一个人在今生今世的遭遇,或顺或逆,或苦或乐,都是由前生的行为决定的,所谓「欲知前生因,现在受者是」。俗语「夙缘」,即源于此说,意为前生而来的缘分。如《敦煌曲子词·鹊踏枝》:「自叹夙缘作他邦客,辜负尊亲虚劳力。」又如清·吴骞《扶风传信录》:「是夕生在他宅,闻仲仙户外呼之曰:『夙缘已尽,别君去矣!』」也写作「夙世有缘」。如茅盾《秋收》二:「可是现在,那阿多头和这刀就像夙世有缘似的!」(李明权)
祗树有缘
【俗语佛源】
祗树,即祗树园,简称祗园,在古印度舍卫城,与王舍城的竹园同为释迦牟尼时代的两大精舍之一。释迦牟尼在祗园住了二十五年左右,宣讲了许多经典。可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六。此外,「祗园」在诗文中又往往泛称佛寺。如唐·白居易《题东武丘寺六韵》诗:「香刹看未远,祗园入渐深。」又如清·姚鼎《鹫峰寺》诗:「寂寂清溪水,萧萧祗树园。」后俗语中用「祗树有缘」指与佛法有缘份,多指入寺为僧。如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自家叫做佛印,生来有些灵性,只为了悟一心,因此削光两鬓。漫言祗树有缘,落得浮萍无定。」(李明权)
祗树,即祗树园,简称祗园,在古印度舍卫城,与王舍城的竹园同为释迦牟尼时代的两大精舍之一。释迦牟尼在祗园住了二十五年左右,宣讲了许多经典。可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六。此外,「祗园」在诗文中又往往泛称佛寺。如唐·白居易《题东武丘寺六韵》诗:「香刹看未远,祗园入渐深。」又如清·姚鼎《鹫峰寺》诗:「寂寂清溪水,萧萧祗树园。」后俗语中用「祗树有缘」指与佛法有缘份,多指入寺为僧。如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自家叫做佛印,生来有些灵性,只为了悟一心,因此削光两鬓。漫言祗树有缘,落得浮萍无定。」(李明权)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俗语佛源】
众生要得道度化,出离生死苦海,必须要同佛法「有缘」,才能「感应道交」。这个「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进的精神等。什么人同佛法「无缘」呢?这就是经上常说的「八难」。「八难」可以分作四类:一是苦障之难,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和盲聋喑哑。二是乐障之难,包括北洲和长寿天。该二处的众生寿长多乐,但缺乏智慧,甚至误以为已入「涅槃」。三是恶增之难,即「世智辨聪」,自以为是,妄执坚固。四是善微之难,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难」者,便于佛法无缘。灵丹妙药,只能医治命不该绝的病症;同样,佛法广大,只能度化有缘的人。这就是俗语「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的含义。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尽著自家意思,大了胆医去,或者他命不该绝,就好了也未可知。」(李明权)
众生要得道度化,出离生死苦海,必须要同佛法「有缘」,才能「感应道交」。这个「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进的精神等。什么人同佛法「无缘」呢?这就是经上常说的「八难」。「八难」可以分作四类:一是苦障之难,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和盲聋喑哑。二是乐障之难,包括北洲和长寿天。该二处的众生寿长多乐,但缺乏智慧,甚至误以为已入「涅槃」。三是恶增之难,即「世智辨聪」,自以为是,妄执坚固。四是善微之难,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难」者,便于佛法无缘。灵丹妙药,只能医治命不该绝的病症;同样,佛法广大,只能度化有缘的人。这就是俗语「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的含义。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尽著自家意思,大了胆医去,或者他命不该绝,就好了也未可知。」(李明权)
前缘
【俗语佛源】
「前世因缘」,又省作「前缘」。佛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过去世中结下的缘分,故称。如《红楼梦》第八八回:「却是除了老太太,别的也伏侍不来,不晓得前世什么缘分儿!」民间又有一种传说认为,婚姻大事是前生就注定的,如西湖花神庙楹联云:「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前缘又特指男女间的缘分。如唐·李商隐《杂纂·隔壁闻语》:「新娶妇却道是前缘,必是丑。」又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我等与郎君辈原无前缘,故此先来告别。」(李明权)
「前世因缘」,又省作「前缘」。佛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过去世中结下的缘分,故称。如《红楼梦》第八八回:「却是除了老太太,别的也伏侍不来,不晓得前世什么缘分儿!」民间又有一种传说认为,婚姻大事是前生就注定的,如西湖花神庙楹联云:「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前缘又特指男女间的缘分。如唐·李商隐《杂纂·隔壁闻语》:「新娶妇却道是前缘,必是丑。」又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我等与郎君辈原无前缘,故此先来告别。」(李明权)
既来佛会下,都是有缘人
【俗语佛源】
谓在烧香、拜佛等佛事活动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缘分的。也泛指相会的人都有缘分。如元·杨暹《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一出:「要经文,准备的贝叶全新,著东土开发群迷度万民,不枉了孙行者驱弛受窘,猪八戒奔波逃遁。恁既来佛会下,则恁这班儿都是有缘人。」又如《西游记》第三六回:「你不济事。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李明权)
谓在烧香、拜佛等佛事活动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缘分的。也泛指相会的人都有缘分。如元·杨暹《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一出:「要经文,准备的贝叶全新,著东土开发群迷度万民,不枉了孙行者驱弛受窘,猪八戒奔波逃遁。恁既来佛会下,则恁这班儿都是有缘人。」又如《西游记》第三六回:「你不济事。但是和尚,即与我们一般。常言道:既在佛会下,都是有缘人。你且坐,等我进去看看。」(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