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87,分60页显示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50 51 52 53 下一页
缘觉慧
正明十二因缘
明十二因缘因果
明十二因缘之三道
约二世明十二因缘
约一念明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三种病缘
因缘二种缘觉
小大二种缘觉
诸识所依所缘
诸识生缘
变异因缘
因等四缘
佛类词典(续上)
因缘(二)缘觉慧
正明十二因缘
明十二因缘因果
明十二因缘之三道
约二世明十二因缘
约一念明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三种病缘
因缘二种缘觉
小大二种缘觉
诸识所依所缘
诸识生缘
变异因缘
因等四缘
因缘(二)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有为,即是生灭。然能见生者,方能知灭。是故欲知生灭,尤应知生。一切生相,生所生时,不离因缘和合。何法说为因缘?即六因四缘,说为因缘。因者能生,缘者助生,一切有为之生法,不出此六因四缘也。
一切有为,即是生灭。然能见生者,方能知灭。是故欲知生灭,尤应知生。一切生相,生所生时,不离因缘和合。何法说为因缘?即六因四缘,说为因缘。因者能生,缘者助生,一切有为之生法,不出此六因四缘也。
缘觉慧
【佛学次第统编】
梵语辟支迦罗,此翻独觉,亦翻缘觉。无佛世自能悟道,故名独觉。观十二因缘悟道,故名缘觉。然十二因缘,亦须佛说。秉说观察,功行成熟,所以出无佛世方能自悟。但此人根性稍利,不藉多闻,又以乐独善寂,不起烦恼,稍胜声闻人也。观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是十二因缘生相。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是十二因缘灭相。是中无明、行、爱、取、有五支,还是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还是苦谛;因灭果灭,即是灭谛;观因缘生灭之智,即是道谛。而中乘根利,故先观集谛也。
梵语辟支迦罗,此翻独觉,亦翻缘觉。无佛世自能悟道,故名独觉。观十二因缘悟道,故名缘觉。然十二因缘,亦须佛说。秉说观察,功行成熟,所以出无佛世方能自悟。但此人根性稍利,不藉多闻,又以乐独善寂,不起烦恼,稍胜声闻人也。观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是十二因缘生相。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是十二因缘灭相。是中无明、行、爱、取、有五支,还是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还是苦谛;因灭果灭,即是灭谛;观因缘生灭之智,即是道谛。而中乘根利,故先观集谛也。
正明十二因缘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
一、无明 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明。以过去未有智光明故,则一切烦恼得起。是以过去烦恼,悉是无明也。
二、行 从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以善不善业,能作世界果故,故名为行也。
三、识 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即是父母交会,初欲托胎时之名。
四、名色 从识生非色四阴,及所任色阴,是名名色,即是歌罗逻时之名也。
五、六入 从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从五疱初开已来,即是六入名也。
六、触 由入对尘,情尘识合,是名为触。以六尘触六根故,即有六识生,故名情尘识合也。
七、受 从触生受,故名为受。即是因六触触六根,即领受六尘,为六受也。
八、爱 从受中心著,名之为爱。谓于所领受六尘中,心生渴爱也。
九、取 从渴爱因缘求,是名为取。谓求取所爱之尘也。
十、有 从取则后世业因成,是名为有。因能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 从有还受后世五众之身,是名生。所谓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 从生五众身熟坏,是为老死。老死则生爱悲哭泣,种种愁苦,众恼合集。
若正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皆尽。若能如是正观三世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成辟支佛。
法界次第云:
一、无明 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明。以过去未有智光明故,则一切烦恼得起。是以过去烦恼,悉是无明也。
二、行 从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以善不善业,能作世界果故,故名为行也。
三、识 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即是父母交会,初欲托胎时之名。
四、名色 从识生非色四阴,及所任色阴,是名名色,即是歌罗逻时之名也。
五、六入 从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从五疱初开已来,即是六入名也。
六、触 由入对尘,情尘识合,是名为触。以六尘触六根故,即有六识生,故名情尘识合也。
七、受 从触生受,故名为受。即是因六触触六根,即领受六尘,为六受也。
八、爱 从受中心著,名之为爱。谓于所领受六尘中,心生渴爱也。
九、取 从渴爱因缘求,是名为取。谓求取所爱之尘也。
十、有 从取则后世业因成,是名为有。因能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 从有还受后世五众之身,是名生。所谓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 从生五众身熟坏,是为老死。老死则生爱悲哭泣,种种愁苦,众恼合集。
若正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皆尽。若能如是正观三世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成辟支佛。
明十二因缘因果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一明三世十二因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
一、过去二因 谓无明、行。
二、现在五果 谓识、名色、六入、触、受。
三、现在三因 谓爱、取、有。
四、未来二果 谓生、老死。
四教仪云:「一明三世十二因缘者,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
一、过去二因 谓无明、行。
二、现在五果 谓识、名色、六入、触、受。
三、现在三因 谓爱、取、有。
四、未来二果 谓生、老死。
明十二因缘之三道
【佛学次第统编】
忧悲苦聚,是为三世。合明十二因缘,是十二因缘,有三种道。
一、烦恼道 二、业道 三、苦道
是三道,更互为因缘。从无始已来,生死不绝,至于今身,若不修观智,未来流转,忧悲苦恼,无有边际。若修观智,则无明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悉灭也。譬如千年闇室,若不置之一灯,其室方将永闇。若置之一灯,则故闇皆灭,新闇不生也。
忧悲苦聚,是为三世。合明十二因缘,是十二因缘,有三种道。
一、烦恼道 二、业道 三、苦道
是三道,更互为因缘。从无始已来,生死不绝,至于今身,若不修观智,未来流转,忧悲苦恼,无有边际。若修观智,则无明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悉灭也。譬如千年闇室,若不置之一灯,其室方将永闇。若置之一灯,则故闇皆灭,新闇不生也。
约二世明十二因缘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支佛人说也。」此十二因缘,现在有十,未来有二。
一、现在十者:
一、无明 大集经云:「何为观于无明?先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逻。是歌罗逻,爱有三事:一命、二识、三煖。过去世中业缘感果,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无明。歌罗逻时,气息入出,有三种道。所谓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入出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煖,是中心意。名之为识。」
二、行 复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云何为观?随于念心,观息出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是身内风,亦复如是。有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燋,有风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以出入息,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名行也。
三、识 三行因缘,则有识生,故名为识。
四、名色 著识因缘,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阴因缘,识行六处,故名六入。
六、触 眼色相对,故名为触。乃至意法,皆亦如是。
七、受 触因缘故,念色至法,名之为受。
八、爱 贪著于色,乃至于法,名之为爱。
九、取 爱因缘故,四方求觅,名之为取。
十、有 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
二、此下二因缘属未来也:
十一、生 有因缘故有生,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 生因缘故,则老死种种诸苦。
若闻此因缘,发真无漏,亦名因缘觉也。
四教仪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缘者,出大集经,佛为求辟支佛人说也。」此十二因缘,现在有十,未来有二。
一、现在十者:
一、无明 大集经云:「何为观于无明?先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逻。是歌罗逻,爱有三事:一命、二识、三煖。过去世中业缘感果,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无明。歌罗逻时,气息入出,有三种道。所谓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入出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煖,是中心意。名之为识。」
二、行 复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云何为观?随于念心,观息出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是身内风,亦复如是。有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燋,有风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以出入息,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名行也。
三、识 三行因缘,则有识生,故名为识。
四、名色 著识因缘,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阴因缘,识行六处,故名六入。
六、触 眼色相对,故名为触。乃至意法,皆亦如是。
七、受 触因缘故,念色至法,名之为受。
八、爱 贪著于色,乃至于法,名之为爱。
九、取 爱因缘故,四方求觅,名之为取。
十、有 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
二、此下二因缘属未来也:
十一、生 有因缘故有生,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 生因缘故,则老死种种诸苦。
若闻此因缘,发真无漏,亦名因缘觉也。
约一念明十二因缘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再次明一念十二因缘者,此但约现在随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为辟支佛人说此因缘也。经曰:
一、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名为无明。
二、为爱造业,名之为行。
三、至心专念名识。
四、识色共行,名为名色。
五、六处生贪,是为六入。
六、因入求爱,名之为触。
七、念色至法,名之为受。
八、若心贪著,名之为爱。
九、求是等法,名之为取。
十、此等法生,名之为有。
十一、次第不断,名之为生。
十二、次第断故,名之为死。
生死因缘,众苦逼切,名之为恼。乃至意法生贪,亦复如是。是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若闻此因缘,心开意解,发无漏慧,亦名因缘觉也。
四教仪云:「再次明一念十二因缘者,此但约现在随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为辟支佛人说此因缘也。经曰:
一、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名为无明。
二、为爱造业,名之为行。
三、至心专念名识。
四、识色共行,名为名色。
五、六处生贪,是为六入。
六、因入求爱,名之为触。
七、念色至法,名之为受。
八、若心贪著,名之为爱。
九、求是等法,名之为取。
十、此等法生,名之为有。
十一、次第不断,名之为生。
十二、次第断故,名之为死。
生死因缘,众苦逼切,名之为恼。乃至意法生贪,亦复如是。是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若闻此因缘,心开意解,发无漏慧,亦名因缘觉也。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佛学次第统编】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无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 └行────┐ │
│ ┌识──┐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 └受──┤ ↑ ↑
│ │ ┌爱─→↓→↑→─┤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二世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现在十支┤六入
│ │触
│ │受
│ │爱
二世十二因缘 ┤ │取
│ └有
│ ┌生
└末来二支┤
└老死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无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 └行────┐ │
│ ┌识──┐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 └受──┤ ↑ ↑
│ │ ┌爱─→↓→↑→─┤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二世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现在十支┤六入
│ │触
│ │受
│ │爱
二世十二因缘 ┤ │取
│ └有
│ ┌生
└末来二支┤
└老死
三种病缘
【佛学次第统编】
得病有三种因缘不同。
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
二者、鬼神所作得病。
三者、业报得病。
得病有三种因缘不同。
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
二者、鬼神所作得病。
三者、业报得病。
因缘二种缘觉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
一、明独觉辟支迦罗 独觉辟支迦罗者,苦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
二、明因缘觉 因缘觉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缘而能觉悟也。
四教仪云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
一、明独觉辟支迦罗 独觉辟支迦罗者,苦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
二、明因缘觉 因缘觉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缘而能觉悟也。
小大二种缘觉
【佛学次第统编】
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
一、小辟支迦罗 小辟支迦罗者,本是学人。在人间生,是时无佛,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罗汉也。
二、大辟支迦罗 大辟支迦罗,于二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见后文),或三十二相,或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胜,于诸深法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有如是相,名大辟支迦罗也。
皆历三种十二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小大也,若因缘觉分别小大亦如是。
小大二种缘觉
(声闻五位修證表)
┌一、多贪不净观
│二、多瞋慈悲观
┌一、五停心┤三、多散数息观
│ │四、多痴因缘观
│ └五、多障念佛观
│ ┌一、观身不净
│ │二、观受是苦
┌一、资粮位┤二、别相念┤
│ │ │三、观心无常
│ │ └四、观法无我
│ │ ┌一、观身及受心法皆不净
│ │ │二、观受及身心法皆是苦
│ └三、总相念┤
│ │三、观心及身受法及无常
│ └四、观法及身受心皆无我
声闻五位修證┤ ┌一、煖位
│ │二、顶位
│二、加行位┤
│ │三、忍位…一、下忍 二、中忍 三、上忍
│ └四、世第一位
│三、通达位(又名见道位)…预流向、预流果
│ ┌一、一来向、一来果
│四、修习位(又名修道位)┤二、不还向、不还果
│ └三、罗汉向
└五、无学位…罗汉果
(声闻七方便四果)
┌五停心观┐
│别相念处├三贤 ┐
│总相念处┘ │
│煖 ┐ ├七方便
│顶 │ │
│ ├四善根┘
声闻七方便四果┤忍 │
│世第一法┘
│预流果……………┐
│一来果……………│
│ ├四果
│不还果……………│
└声闻果……………┘
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
一、小辟支迦罗 小辟支迦罗者,本是学人。在人间生,是时无佛,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罗汉也。
二、大辟支迦罗 大辟支迦罗,于二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见后文),或三十二相,或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胜,于诸深法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有如是相,名大辟支迦罗也。
皆历三种十二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小大也,若因缘觉分别小大亦如是。
小大二种缘觉
(声闻五位修證表)
┌一、多贪不净观
│二、多瞋慈悲观
┌一、五停心┤三、多散数息观
│ │四、多痴因缘观
│ └五、多障念佛观
│ ┌一、观身不净
│ │二、观受是苦
┌一、资粮位┤二、别相念┤
│ │ │三、观心无常
│ │ └四、观法无我
│ │ ┌一、观身及受心法皆不净
│ │ │二、观受及身心法皆是苦
│ └三、总相念┤
│ │三、观心及身受法及无常
│ └四、观法及身受心皆无我
声闻五位修證┤ ┌一、煖位
│ │二、顶位
│二、加行位┤
│ │三、忍位…一、下忍 二、中忍 三、上忍
│ └四、世第一位
│三、通达位(又名见道位)…预流向、预流果
│ ┌一、一来向、一来果
│四、修习位(又名修道位)┤二、不还向、不还果
│ └三、罗汉向
└五、无学位…罗汉果
(声闻七方便四果)
┌五停心观┐
│别相念处├三贤 ┐
│总相念处┘ │
│煖 ┐ ├七方便
│顶 │ │
│ ├四善根┘
声闻七方便四果┤忍 │
│世第一法┘
│预流果……………┐
│一来果……………│
│ ├四果
│不还果……………│
└声闻果……………┘
诸识所依所缘
【佛学次第统编】
八识所依所缘:
一、眼识 眼根为所依,色境为所缘。
二、耳识 耳根为所依,声境为所缘。
三、鼻识 鼻根为所依,香境为所缘。
四、舌识 舌根为所依,味境为所缘。
五、身识 身根为所依,触境为所缘。
六、意识 依于末那遍缘一切处。
七、七识 依赖耶缘彼见分。
八、八识 依末那缘种子根身器界。
八识所依所缘:
一、眼识 眼根为所依,色境为所缘。
二、耳识 耳根为所依,声境为所缘。
三、鼻识 鼻根为所依,香境为所缘。
四、舌识 舌根为所依,味境为所缘。
五、身识 身根为所依,触境为所缘。
六、意识 依于末那遍缘一切处。
七、七识 依赖耶缘彼见分。
八、八识 依末那缘种子根身器界。
诸识生缘
【佛学次第统编】
诸识生缘者。
一、眼识现行,若依肉眼,具九缘生,所谓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根本第八,七、染净第七,八、分别第六,九、能生种子。若依天眼,唯除明空。
二、耳识依八,除明。
三、鼻、舌、身三依七,除空。
四、第六依五,根、境、作意、根本第八、能生种子。
五、第七八识以四缘生,谓一、俱有依,二、所缘,三、作意,四、能生种子。
诸识生缘者。
一、眼识现行,若依肉眼,具九缘生,所谓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根本第八,七、染净第七,八、分别第六,九、能生种子。若依天眼,唯除明空。
二、耳识依八,除明。
三、鼻、舌、身三依七,除空。
四、第六依五,根、境、作意、根本第八、能生种子。
五、第七八识以四缘生,谓一、俱有依,二、所缘,三、作意,四、能生种子。
变异因缘
【佛学次第统编】
由三因缘,大种变异,令所造色,变异而转。
一、士夫用 谓由地大所拆触故,器有差别。由差别故,令所造色,变异可得。或由水所润等,火所热等,风所燥等,令所造色,变异可得。
二、业所作 随业势力,先大种生,后随彼力,色变异生。
三、由胜定 胜定力故,先起大种,然后造色变异而生也。
由三因缘,大种变异,令所造色,变异而转。
一、士夫用 谓由地大所拆触故,器有差别。由差别故,令所造色,变异可得。或由水所润等,火所热等,风所燥等,令所造色,变异可得。
二、业所作 随业势力,先大种生,后随彼力,色变异生。
三、由胜定 胜定力故,先起大种,然后造色变异而生也。
因等四缘
【佛学次第统编】
有为诸法,从因缘生。如幻假有,谓色法及诸种子,依二缘生。心法依四缘生。所谓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也。
一、因缘 谓有为法亲辨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一、种子 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有漏无漏、色非色、报非报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二、现行 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馀薰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二、等无间缘 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生定。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得互作等无间缘。心与心所,如何似一?同一所缘,同一所依,同一时转,同一性摄,是故似一也。
三、所缘缘 谓若有法,是带已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一、亲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
二、疏 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
四、增上缘 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馀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馀。有为无为,皆有不障之力,谓之胜势用。与违顺法,能得为缘,谓之或顺或违。如何与违法得为缘?如夫霜雪,与违青之黄叶为增上缘,非前灭法,此顺违用。于四处转,生住成得,四事别故。
有为诸法,从因缘生。如幻假有,谓色法及诸种子,依二缘生。心法依四缘生。所谓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也。
一、因缘 谓有为法亲辨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一、种子 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有漏无漏、色非色、报非报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二、现行 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馀薰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二、等无间缘 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生定。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得互作等无间缘。心与心所,如何似一?同一所缘,同一所依,同一时转,同一性摄,是故似一也。
三、所缘缘 谓若有法,是带已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一、亲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
二、疏 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
四、增上缘 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馀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馀。有为无为,皆有不障之力,谓之胜势用。与违顺法,能得为缘,谓之或顺或违。如何与违法得为缘?如夫霜雪,与违青之黄叶为增上缘,非前灭法,此顺违用。于四处转,生住成得,四事别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