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87,分60页显示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5 36 37 38 下一页
别理随缘
助道资缘
定性缘觉
非智缘尽
非数缘尽
金色童子因缘经
近缘
法性随缘
法界缘起
法界无缘
法缘
法缘慈悲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佛类词典(续上)
妙色王因缘经别理随缘
助道资缘
定性缘觉
非智缘尽
非数缘尽
金色童子因缘经
近缘
法性随缘
法界缘起
法界无缘
法缘
法缘慈悲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妙色王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说佛昔为妙色王时,求法忘劳,舍妻子并自身,奉食于夜叉,依此因缘,今成佛,一切大众至心听闻法要。
(经名)一卷,唐义净译。说佛昔为妙色王时,求法忘劳,舍妻子并自身,奉食于夜叉,依此因缘,今成佛,一切大众至心听闻法要。
别理随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但理随缘。理者真如也。谓别教之真如随缘而为一切万法,曰别理随缘。与圆教之真如,性具诸法,而为一切诸法异,纯一之真如,依无明之和合而取随缘之义,谓为但理随缘。此别教随缘之义,四明尊者对于严家盛所唱导。抑真如随缘之义,原为起信论所详说,严家之贤首作起信论之疏,以此真如随缘为自家所判五教中渐顿圆三教之分际,以真如不随缘为始教,即唯识论等之所明。因而以真如之随缘与不随缘,判大乘之权实,自家所立圆教之极致,亦不过为此真如随缘之义。然四明之意谓真如随缘之义,岂为大乘之极致,凡随缘有二种,但理随缘与理具随缘是也。依自家所判,则但理随缘为别教之分,而理具随缘为圆教之分。不察起信论之所明含此二种,贤首单以但理随缘释之,且以唯识论等为无明随缘之义者,是大谬也。唯识论之所明,岂无真如随缘之义,彼亦有真如随缘之义(但法相宗不许之。还与贤首同),但彼以别教,止于但理随缘而不及于理具随缘,且以不知性具之深义而释本论,不能开阐理具随缘,以但理随缘为至极,故只是为别教之随缘,而非圆教之随缘,诚可惜也。见指要钞下,教行录二,起信论融会章,同三别理随缘章。
(术语)又曰但理随缘。理者真如也。谓别教之真如随缘而为一切万法,曰别理随缘。与圆教之真如,性具诸法,而为一切诸法异,纯一之真如,依无明之和合而取随缘之义,谓为但理随缘。此别教随缘之义,四明尊者对于严家盛所唱导。抑真如随缘之义,原为起信论所详说,严家之贤首作起信论之疏,以此真如随缘为自家所判五教中渐顿圆三教之分际,以真如不随缘为始教,即唯识论等之所明。因而以真如之随缘与不随缘,判大乘之权实,自家所立圆教之极致,亦不过为此真如随缘之义。然四明之意谓真如随缘之义,岂为大乘之极致,凡随缘有二种,但理随缘与理具随缘是也。依自家所判,则但理随缘为别教之分,而理具随缘为圆教之分。不察起信论之所明含此二种,贤首单以但理随缘释之,且以唯识论等为无明随缘之义者,是大谬也。唯识论之所明,岂无真如随缘之义,彼亦有真如随缘之义(但法相宗不许之。还与贤首同),但彼以别教,止于但理随缘而不及于理具随缘,且以不知性具之深义而释本论,不能开阐理具随缘,以但理随缘为至极,故只是为别教之随缘,而非圆教之随缘,诚可惜也。见指要钞下,教行录二,起信论融会章,同三别理随缘章。
助道资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要集下末明念佛行者助道之资缘曰:「问:凡夫行人,要用衣食,此虽小缘,然能辩大事,裸喂不安,道法在焉?答:行者有二,谓在家出家也。其在家人,家业自在,餐饭衣服,何助念佛?如木槵子经琉璃王行,其出家人亦有三类:若上根者,草座鹿衣一菜一果,如雪山大士是;若中根者,常乞食粪扫衣;若下根者,檀越施,但少有即知足;具如止观第四。况复若佛弟子,专修正道,而无贪求,自然具资缘。如大论所云:譬如比丘贪求者不得供养,无所贪求,则无所乏短,心亦如是,若分别取相,则得实法。又大集经月藏分中,欲界六天日月星宿天龙八部各于佛前发誓愿言:若佛之声闻弟子,住法,顺法,三业相应修行者,我等皆共护持养育,供给所须,使无所乏。问:凡夫必不三业相应,若有缺漏,应无依怙?答:如此问难,是即懈怠无道心者所致。若诚求菩提诚欣净土者,宁舍身命,岂破禁戒,应以一切勤劳,期永劫之妙果。」
(术语)往生要集下末明念佛行者助道之资缘曰:「问:凡夫行人,要用衣食,此虽小缘,然能辩大事,裸喂不安,道法在焉?答:行者有二,谓在家出家也。其在家人,家业自在,餐饭衣服,何助念佛?如木槵子经琉璃王行,其出家人亦有三类:若上根者,草座鹿衣一菜一果,如雪山大士是;若中根者,常乞食粪扫衣;若下根者,檀越施,但少有即知足;具如止观第四。况复若佛弟子,专修正道,而无贪求,自然具资缘。如大论所云:譬如比丘贪求者不得供养,无所贪求,则无所乏短,心亦如是,若分别取相,则得实法。又大集经月藏分中,欲界六天日月星宿天龙八部各于佛前发誓愿言:若佛之声闻弟子,住法,顺法,三业相应修行者,我等皆共护持养育,供给所须,使无所乏。问:凡夫必不三业相应,若有缺漏,应无依怙?答:如此问难,是即懈怠无道心者所致。若诚求菩提诚欣净土者,宁舍身命,岂破禁戒,应以一切勤劳,期永劫之妙果。」
定性缘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缘觉无漏种子者。唯修缘觉之因,證缘觉之果,不更进求佛道。谓之定性缘觉。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参见:五种性)
【三藏法数】
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證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缘觉无漏种子者。唯修缘觉之因,證缘觉之果,不更进求佛道。谓之定性缘觉。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参见:五种性)
【三藏法数】
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證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非智缘尽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曰非择灭无为。(参见:非数缘尽)
(术语)新曰非择灭无为。(参见:非数缘尽)
非数缘尽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非智缘尽。无为法之一。新云非择灭无为。数者新译所谓心所法也。善恶之心所法,其数许多,故谓之数法,今为智慧之数法,缘智慧数法断烦恼所得之尽灭,谓之数缘灭。即涅槃也。非依智慧数法之缘,仅依见能生之缘,而诸法归于尽灭,是曰非数缘尽。智度论九十八曰:「如阿毗昙言:一切有为法及虚空非数缘尽,名为有上法。数缘尽,是无上法。数缘尽,即是涅槃之别名也。」
(术语)又曰非智缘尽。无为法之一。新云非择灭无为。数者新译所谓心所法也。善恶之心所法,其数许多,故谓之数法,今为智慧之数法,缘智慧数法断烦恼所得之尽灭,谓之数缘灭。即涅槃也。非依智慧数法之缘,仅依见能生之缘,而诸法归于尽灭,是曰非数缘尽。智度论九十八曰:「如阿毗昙言:一切有为法及虚空非数缘尽,名为有上法。数缘尽,是无上法。数缘尽,即是涅槃之别名也。」
金色童子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十二卷,赵宋惟净译。说佛灭后有大商主子身有金色光,名金色童子。阿难教化之之因缘。
(经名)十二卷,赵宋惟净译。说佛灭后有大商主子身有金色光,名金色童子。阿难教化之之因缘。
近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缘之一,(参见:三缘)
【佛学常见辞汇】
三缘之一。
(术语)三缘之一,(参见:三缘)
【佛学常见辞汇】
三缘之一。
法性随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真如随缘。法性有不变随缘二义,法性之体随染缘,而生流转之因果,随净缘而起还灭之因果,是曰法性随缘。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真如随缘,法性有不变与随缘二种,法性之体,随染缘而生流转的因果,随净缘而生还灭的因果,这种情形叫做法性随缘。
(术语)又云真如随缘。法性有不变随缘二义,法性之体随染缘,而生流转之因果,随净缘而起还灭之因果,是曰法性随缘。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真如随缘,法性有不变与随缘二种,法性之体,随染缘而生流转的因果,随净缘而生还灭的因果,这种情形叫做法性随缘。
法界缘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缘起之一。(参见:缘起)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缘起之一。(参见:四种缘起)
(术语)四种缘起之一。(参见:缘起)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缘起之一。(参见:四种缘起)
法界无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法界无缘之众生,法界无缘之功能等。法界中于佛道无缘之众生也。周遍法界而起无缘大悲之佛之功力也。
(术语)谓法界无缘之众生,法界无缘之功能等。法界中于佛道无缘之众生也。周遍法界而起无缘大悲之佛之功力也。
法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缘之一。思惟离人我相一味平等之法理也。例如慈悲。深见诸法因缘生之理而起平等之慈悲谓之法缘之慈。涅槃经十四曰:「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因缘生,是名法缘。」
【佛学常见辞汇】
1。说法普结善缘。2。说法人的机缘很殊胜。
(术语)三缘之一。思惟离人我相一味平等之法理也。例如慈悲。深见诸法因缘生之理而起平等之慈悲谓之法缘之慈。涅槃经十四曰:「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因缘生,是名法缘。」
【佛学常见辞汇】
1。说法普结善缘。2。说法人的机缘很殊胜。
法缘慈悲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慈悲之第二。(参见:法缘)。
【佛学常见辞汇】
谓破除我之相,而对众生随力随意拔苦与乐,生起慈悲的心。
(术语)三种慈悲之第二。(参见:法缘)。
【佛学常见辞汇】
谓破除我之相,而对众生随力随意拔苦与乐,生起慈悲的心。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玄,严佛调共译。说断生死应念十二因缘。
(经名)一卷,后汉安玄,严佛调共译。说断生死应念十二因缘。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苻秦昙摩难提译。阿育王之息,曰法益(Dharma-vardhana),容貌甚美,王夫人欲奸之而不能,遂与奸臣耶奢(Yas/as)谋,抉坏太子两目,此经为说其因缘者。
(经名)一卷,苻秦昙摩难提译。阿育王之息,曰法益(Dharma-vardhana),容貌甚美,王夫人欲奸之而不能,遂与奸臣耶奢(Yas/as)谋,抉坏太子两目,此经为说其因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