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87,分60页显示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32  33  34  35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付法藏因缘传
他缘
他缘觉心
他缘大乘心
弘誓强缘
外缘
在心在缘在决定
百缘经
死缘
妄缘
字缘
因集生缘
因缘
因缘生
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赵宋施护译。佛对二婆罗门语四姓之缘起,即出家證果。与长阿含四姓经同本。
付法藏因缘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卷,元魏吉迦夜等译。记迦叶等二十四人之付法因缘。明教大师契嵩准于小乘之禅经慧炬之宝林传等,作定祖图正宗记,定西天之二十八祖,谓付法藏传可焚云。见释门正统四。
他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所起之法为自。能起之诸缘为他。一切之事物,一无自性,悉为他缘也。释门归敬仪上曰:「我身属于他缘,冥冥不知来处。」
他缘觉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他缘大乘心与觉心不生心。十住心中之二心。
他缘大乘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六。法相宗之住心也。起无缘之慈而为济度他之大乘行之住心也。他缘者,谓缘他之众生。大日经一曰:「大乘行发无缘乘心,法无我性。」此无字之梵语莽钵罗,有无与他之二义。故疏为他缘乘与无缘乘之二释。疏二曰:「梵音莽钵罗,是无义,亦是他义。所谓他缘乘者,谓发平等大誓为法界众生行菩萨道,乃至诸一阐提及二乘入正位者,亦当以种种方便折伏摄受皆令同入此乘,约此无缘大悲故名他缘乘。又无缘乘者,至此僧祇始能观察阿陀那深细之识,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无一法而可得者,乘此无缘心而行大菩提道,故名无缘乘也。」
弘誓强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阿弥陀佛广大之誓愿力,为众生得信往生净土者之强增上缘也。
外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外与力,而助物之生起之缘也。对于内因而言。四缘中之增上缘也。起信论曰:「用重习者,即是众生外缘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佛学常见辞汇】
外在的助缘,亦即四缘中之增上缘。
【三藏法数】
谓众生所依世界,皆由妄想因缘而生。譬如因泥团柱轮绳水等诸方便缘,而有瓶生,是名外缘。(泥团柱轮绳水者,谓世之陶匠作瓶,以泥团为坏,以木为轮柱,以绳转轮,以水旋之,方能成瓶也。)
在心在缘在决定
【佛学大辞典】
(杂语)在于心在于缘在于决定之意也。申言之,即谓自心缘决定三点校量,辨五逆十恶之罪人,仅由临终十念之功而得往生,决不违背业道之理也。按观经等谓若有众生,造五逆十恶等诸不善业者,应堕恶道,多劫间受无量苦,而临命终时,遇善智识教,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是反于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之理,故往生论注上,由在心在缘在决定之三义比较之,示罪业轻念佛功德重之理。在心者,就能造心之虚实,较量其轻重强弱。即彼造恶之人,依止虚妄颠倒之心而造作,此十念者,闻佛之真实功德,发起净信而称名。一实一虚。譬如千岁之闇室,一灯点来,忽然明朗,念佛已为弥陀之大光明故,一念十念,能照破无明之重昏也。在缘者,就所对境之真妄较量之。即彼造罪之人,以烦恼虚妄之众生,为所缘之对境,此十念者,以佛之真实清净无量功德,为所对之境界也。在决定者,就造业时期之缓急论之。即彼造罪之人,造业在于平常,故造恶后,善无记等之心,续起间隔,而此十念者,命迫须臾,修念之善心,最后猛利,他之后心,续起不间隔也。有此三义,故临终十念之力,能灭诸罪而得往生云。
百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撰集百缘经之略名。
死缘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使人至死之现在助缘也。死因为过去之业因,死缘无量也。归元直指上详记之。
妄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缘者,关于吾身之内外事物也,此缘体虚妄不实,故曰妄缘。又此事物为我起妄情之缘由,故曰妄缘。
【佛学常见辞汇】
1。一切之缘,体虚不实,故曰妄缘。2。虚妄的缘由。
字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悉昙之阿等十二摩多或十六摩多,是助成字义者,故谓之字缘。迦等三十五字或三十六字是字之根本,则谓之字界。探玄记十曰:「悉昙章中初哑阿等十二音,或加哩离等为十四音,即字缘也。及迦祛等三十六,字界也。以音加字转成一切诸名句文等。」(字缘加于字界而成语。探玄记解释以母音为字缘,子音为字界,非误也)。
因集生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行相中之四行相。观集谛之境而为四种之观解。即观集谛者迷因之惑业也,惑业者生苦果之因也,集积苦果而使现者集也,使苦果相续不绝者生也,助缘者使苦果成办之缘也。
因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大乘入楞伽经二曰:「一切法因缘生。」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长水之楞严经疏一之上曰:「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维摩经佛国品注:「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止观五下曰:「招果为因,缘名缘由。」辅行一之三曰:「亲生为因,疏助为缘。」【又】梵语尼陀那之译意。十二部经之一。又云缘起。(参见:尼陀那)。【又】四缘之一。因即缘之意。此非因与缘各别而论,亲因即名为缘。俱舍论七,谓:「因缘者,五因之性。」六因中,除能作因,馀五因虽总为因缘,而唯识论七唯名同类因为因缘。六因四缘及十二因缘,各(参见:本)
【佛学常见辞汇】
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缘叫做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谷子。
【佛学次第统编】
就因之义分之,说有因缘。因缘者,于一物之生,赋与强力曰因,旁添弱力曰缘。例如种子因也,雨露农夫等缘也。
虽辨因果,应识因缘。若但知因,则惑于缘,因果之义缺矣。
【俗语佛源】
佛教以「正因缘」遍破古代印度盛行的邪因缘,无因缘两种法执。正因缘说一切法由内因外缘而生,邪因缘说一切法从时、方、梵天等而生,无因缘说一切法自然而生。既然一切法从因缘而生,生必有灭,故无常;生灭相异,故非一;非一则不自在,不能为主,故必无我;正报既非是我,则依报亦必非我所。以此由浅入深,最后导归:「万法是真如(宇宙万有的终极实在),由不变故;真如万法,由随缘故。」因与缘的涵义:《摩诃止观》卷五下:「招果为因,缘名缘由。」《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三:「亲生为因,疏助为缘。」后来诗文中以「因缘」泛指原因、缘故。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诗》:「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也用因缘来表示缘分,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的联系。如唐·韩愈《答张籍书》:「因缘幸会,遂得所图。」(无名氏)
【三藏法数】
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如眼根对于色尘时,识即随生;馀根亦然,是名因缘。(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尼陀那
【佛学大辞典】
(术语)Nida%na,译曰因缘,缘起。十二分经之一。说佛之说法缘起由序者。诸经多有通别二序,所谓别序者,尼陀那也。智度论三十二曰:「尼陀那者,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有人问:故说是事。毗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慧苑音义上曰:「尼陀那,此云因缘。然有三类:一说请而语,二因犯制戒,三因事说法也。」开宗记一本曰:「尼陀那,此云缘起,或云因缘。」
因缘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无始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