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七缘(七缘)
宋书礼志第六品以下加不得服金钿绫锦锦绣七缘绮貂豽裘金又镮铒及以金校饰器物张绛帐七云笈七签龙锦凤衣虎翠飞裙绛旌绿帔紫羽 缘腰带神符首戴抉冠上栖九虚下翔天渊
《國語辭典》:秦晋之缘(秦晉之緣)  拼音:qín jìn zhī yuán
春秋时,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缘代指两姓联姻的关系。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我与你成合秦晋之缘何如?」《金瓶梅》第一八回:「倘蒙娘子垂怜,肯结秦晋之缘,足称平生之愿。」也作「秦欢晋爱」、「秦晋之好」。
《分类字锦》:轻捷好缘(轻捷好缘)
图经本草熊形类犬豕而性轻捷好攀缘上高木见人则颠倒自投于地冬蛰入穴春月乃出其足名蹯为八珍之一
分类:熊罴
《高级汉语词典》:攀缘白珠树  拼音:pān yuán bái zhū shù
热带美洲的一种平卧木质藤本植物( Caultheria hisppidula ),浆果白色
《漢語大詞典》:鲇鱼缘竹竿(鮎魚緣竹竿)
同“鯰鱼上竹竿”。 宋 苏轼 《梅圣俞诗集中有毛长官者》诗:“归来羞澁对妻子,自比鮎鱼缘竹竿。”
《國語辭典》:十二因缘(十二因緣)  拼音:shí èr yīn yuán
佛教用语。佛教基本理论之一。指构成一切痛苦轮回的十二项要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是指对佛法的无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为;识是指死后,由于过去的行为,导致投生的心识;名色是指处在母胎中的身、心(识除外);六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身体感官和认识对象;触是指感官对现象的接触;受是指接触后产生的感受;爱是指感官接触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执著;有是指导致轮回的行为。十二缘起之间的关系像环链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缘于生;生缘于有;有缘于取;取缘于爱;爱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处;六处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后者决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无明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烦恼也灭除。也称为「十二缘起」。
《漢語大詞典》:十二缘起(十二緣起)
见“ 十二因缘 ”。
《國語辭典》:十二因缘(十二因緣)  拼音:shí èr yīn yuán
佛教用语。佛教基本理论之一。指构成一切痛苦轮回的十二项要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是指对佛法的无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为;识是指死后,由于过去的行为,导致投生的心识;名色是指处在母胎中的身、心(识除外);六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身体感官和认识对象;触是指感官对现象的接触;受是指接触后产生的感受;爱是指感官接触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执著;有是指导致轮回的行为。十二缘起之间的关系像环链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缘于生;生缘于有;有缘于取;取缘于爱;爱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处;六处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后者决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无明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烦恼也灭除。也称为「十二缘起」。
《漢語大詞典》:舍缘豆(捨緣豆)
旧时 北京 的一种习俗。施舍豆子结缘。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结缘豆》:“四月八日,都人之好善者,取黄豆数升,宣佛号而拈之。拈毕煮熟,散之市人,谓之捨缘豆,预结来世缘也。”
《漢語大詞典》:收缘(收緣)
了结前缘。《再生缘》第四一回:“上本曾言 奎璧 死,南牢赐帛已收缘。”
分類:了结前缘
《漢語大詞典》:收缘结果(收緣結果)
见“ 收因结果 ”。
《國語辭典》:收因结果(收因結果)  拼音:shōu yīn jié guǒ
最后所获得的成果。宋。晁端礼柳初新。些儿柄靶天来大〉词:「共伊合下、深盟厚约,比望收因结果。」《宋元戏文辑佚。张资鸳鸯灯》:「愿和伊同宴乐,办取坚心,收因结果。」也作「收缘结果」、「收圆结果」。
《漢語大詞典》:守株缘木
“守株待兔”、“缘木求鱼”的略语,比喻不根据实际情况而去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例如: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不几于守株椽木乎?——马中锡《中山狼传》
《漢語大詞典》:人缘儿
与周围人的关系。例如:人缘儿好。
良好的群众关系(有人缘)
《国语辞典》:绝缘体(绝缘体)  拼音:jué yuán tǐ
极难导电或传热的物体。如大部分的非金属、离子晶体、气体等。也称为「不导体」、「非导体」。
《漢語大詞典》:九缘(九緣)
佛教法相宗的九种因缘。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若浮屠所谓九缘:一曰空缘,二曰明缘,三曰根缘,四曰境缘,五曰作意缘,六曰分别依,七曰染净依,八曰根本依,九曰种子依。”
《漢語大詞典》:筐缘(筐緣)
边框。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北方印成本:“乃板本印成者,是用北地厚皮纸印,每段自成一板,四围皆空白,纸不施筐缘,装裱而自然,整齐成册。”
分類:边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