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綟绶(綟綬)
即绿綟绶。一种黑黄而近绿色的丝带。古代丞相以上官吏用作印绶。东观汉记·百官表:“印綬: 汉 制,公侯紫綬,九卿青綬。 建武 元年,復设诸侯王金璽綟綬。”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
《骈字类编》:绶结(绶结)
庾信柳霞墓志铭:位参上将,荣兼本选;蛇盘绶结,龟回印转。
《骈字类编》:茜绶(茜绶)
唐 白居易 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 笑我青袍故,饶君茜绶殷。
《漢語大詞典》:黑绶(黑綬)
(1).黑色绶带。汉书·百官志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綬, 成帝 绥和 元年长相皆黑綬。”后汉书·滕抚传:“ 阴陵 人 徐凤 、 马勉 等,復寇郡县,杀略吏人, 凤 衣絳衣,带黑綬,称‘无上将军’。”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黑綬及黄綬。”
(2).古代小官之印常系黑色绶带,故用以指级别不高的官吏。梁书·王僧孺传:“久为尺板斗食之吏,以从皁衣黑綬之役。” 唐 王贞白 《送马明府归山》诗:“免遭黑綬束,不与白云疎。”
《国语辞典》:大绶(大绶)  拼音:dà shòu
一、二等宝鼎及云麾勋章所附的绶带。佩挂时,由右肩垂于左胁下,绶带下端缀以副章,勋章则佩于上衣左襟小口袋下缘,大口袋上缘的中间部位。
《骈字类编》:汉绶(汉绶)
张正见 衰桃赋 发秦源而逸气,飘汉绶而流芳。
《漢語大詞典》:绶花(綬花)
花名。蔓生如绶,故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红綬花,蔓生如綬,有文采,因名焉。” 唐 陈子良 《春晚看群公朝还人为八韵》:“迎风采旄转,照日綬花开。”
分類:花名蔓生
《漢語大詞典》:赤绶(赤綬)
古代官服上系印纽的赤色丝带。后汉书·舆服志下:“诸侯王赤綬。” 南朝 梁 江淹 《横吹赋》:“赤綬紫驳,星含露分。” 明 高启 《送董湖州》诗:“五马贵专城,花兼赤綬明。”
《骈字类编》:三绶(三绶)
后汉书朱浮传:匹夫媵母,尚能致命一餐,岂有身带三绶,职典大邦,而不顾恩义,生心外叛者乎?注:彭宠为渔阳太守、建忠侯大将军,故带三绶人。又班勇传:延光二年,复以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 明年,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特加三绶。
《漢語大詞典》:冠绶(冠綬)
泛指官吏的服饰制度。冠,礼帽;绶,印绶。宋史·舆服志四:“请以官为定,庶名实相副,轻重有準,仍乞分官为七等,冠綬亦如之。”
《漢語大詞典》:公绶(公綬)
指高官显贵。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 张齐贤 ﹞日与故旧乘小车,携觴游钓。榜於门曰:老夫已毁裂轩冕,或公綬垂访,不敢拜见。”
《漢語大詞典》:宝绶(寶綬)
帝王、皇后的印玺。 唐 令狐楚 《郑尚书贺册皇太后表》:“献宝綬于内朝,宣玉册于中禁。”新五代史·吴世家·杨行密:“夏四月, 温 ( 徐温 )奉玉册,宝綬尊 隆演 ( 杨隆演 )即 吴王 位。”
《骈字类编》:带绶(带绶)
晋书舆服志: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北史周宣帝纪:既自比上帝,不欲令人同已。常自带绶及冠通天冠,加金附蝉。顾见侍臣武弁上有金蝉,及王公有绶者,并令去之。
《漢語大詞典》:绶笥(綬笥)
盛印绶的箱子。后汉书·方术传下·许曼:“ 陇西 太守 冯緄 始拜郡,开綬笥,有两赤蛇分南北走。”
分類:印绶箱子
《漢語大詞典》:缨绶(纓綬)
冠带与印绶。借指官位。 唐 张说 《游洞庭湖湘》诗之二:“城池自縶笼,缨綬为徽纆。” 宋 苏轼 《祭柳子玉文》:“慨然怀归,投弃缨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