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花绶(花綬)
系官印用的织有花彩的丝带。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彫材滥杞梓,花綬接鵷鸿。” 隋 江总 《赋得谒帝承明庐》:“香貂拜黻衮,花綬拂玄除。” 唐 张说 《恩赐乐游园宴》诗:“花綬光连榻,朱颜畅饮醇。”
《漢語大詞典》:锦绶(錦綬)
锦制的绶带。宋史·舆服志四:“其冕无额花者,玄衣纁裳,悉画,小白綾中单,师子锦綬,二银环。” 宋 秦观 《和王通叟琵琶》:“风流云散令人瘦,忍看麴尘昏锦綬。” 元 乃贤 《投赠赵祭酒二十韵》:“锦綬还乡乘駟马,绣衣行部去襜帷。”
分類:锦制绶带
《漢語大詞典》:艾绶(艾綬)
系印纽的绿色丝带。 汉 官秩二千石以上者用之。后汉书·冯鲂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劒、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 李贤 注:“艾即盭,緑色,其色似艾。”后汉书·酷吏传·董宣:“以 宣 尝为二千石,赐艾綬,葬以大夫礼。”
《漢語大詞典》:佩绶(佩綬)
一种彩色丝带,用来标志身分、等级,或佩系官印、勋章。 郭沫若 《天地玄黄·叶挺将军的诗》:“ 希夷夫人 用红丝线来订上了佩绶,还用红墨水来加上了边沿。”
《骈字类编》:两绶(两绶)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 其十二 种鱼 借问两绶人,谁知种鱼利。
唐 徐铉 送杨郎中唐员外奉使湖南 两绶对悬云梦日,方舟齐汎洞庭春。
《國語辭典》:盭绶(盭綬)  拼音:lì shòu
绿色的绶带,是诸侯王的佩饰。《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盭绶。」唐。颜师古。注:「盭,古戾字。戾,草名也。以戾染绶,亦诸侯王之服。」
《漢語大詞典》:解印绶(解印綬)
解下印绶。谓辞免官职。汉书·薛宣传:“ 游 ( 谢游 )得檄,亦解印綬去。” 宋 岳珂 桯史·李敬子:“ 敬子 解其意。一夕,解印綬遁去。” 梁启超 《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第十二节:“ 噶苏士 既解印綬,旋察 古鲁家 之异志,知事不可为,乃避难于 突厥 。”亦省作“ 解綬 ”、“ 解印 ”。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郡政有错,争之不从,即解綬去。” 唐 王维 《济上四贤咏》:“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 元 张可久 《朱履曲·归兴》曲:“堂上先生解印,松边稚子迎门。”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下官 苏州 太守 卜康民 ,地处衝繁,事多盘错,未得掛冠之便,难萌解綬之心。”
《分类字锦》:官绶(官绶)
高启 才进史书朝日下,便纡官绶去天涯。
分类:组绶
《漢語大詞典》:双绶(雙綬)
两条绶带。 唐 代五品以上官员朝服所佩。 唐 皇甫曾 《国子柳博士兼领太常博士辄申贺赠》诗:“朝衣辨色处,双綬更宜看。” 唐 李贺 《感讽》诗:“我待紆双綬,遗我星星髮。” 唐 刘禹锡 《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步嫌双綬重,梦入九城偏。”参阅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
《漢語大詞典》:綟绶(綟綬)
即绿綟绶。一种黑黄而近绿色的丝带。古代丞相以上官吏用作印绶。东观汉记·百官表:“印綬: 汉 制,公侯紫綬,九卿青綬。 建武 元年,復设诸侯王金璽綟綬。”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
《骈字类编》:绶结(绶结)
庾信柳霞墓志铭:位参上将,荣兼本选;蛇盘绶结,龟回印转。
《骈字类编》:茜绶(茜绶)
唐 白居易 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 笑我青袍故,饶君茜绶殷。
《漢語大詞典》:黑绶(黑綬)
(1).黑色绶带。汉书·百官志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綬, 成帝 绥和 元年长相皆黑綬。”后汉书·滕抚传:“ 阴陵 人 徐凤 、 马勉 等,復寇郡县,杀略吏人, 凤 衣絳衣,带黑綬,称‘无上将军’。”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黑綬及黄綬。”
(2).古代小官之印常系黑色绶带,故用以指级别不高的官吏。梁书·王僧孺传:“久为尺板斗食之吏,以从皁衣黑綬之役。” 唐 王贞白 《送马明府归山》诗:“免遭黑綬束,不与白云疎。”
《国语辞典》:大绶(大绶)  拼音:dà shòu
一、二等宝鼎及云麾勋章所附的绶带。佩挂时,由右肩垂于左胁下,绶带下端缀以副章,勋章则佩于上衣左襟小口袋下缘,大口袋上缘的中间部位。
《骈字类编》:汉绶(汉绶)
张正见 衰桃赋 发秦源而逸气,飘汉绶而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