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衣绢(衣绢)
唐书食货志:宣宗增河湟戍兵衣绢五十二万馀匹。盐铁转运使裴休请复归盐铁使,以供国用。
《漢語大詞典》:丁绢(丁絹)
以绸绢折纳的丁赋。文献通考·户口二:“始未行钞法以前,岁计丁口官散蚕盐,每丁给盐一斗,输钱百六十有六,谓之丁盐钱。 皇祐 中, 许 氏以紬绢依时值折纳,谓之丁绢。”
分類:丁赋
《漢語大詞典》:税绢(税絹)
古代征收绢的赋税。宋史·食货志上三:“其后和买并税绢,匹皆输钱千五百。”
分類:征收赋税
《骈字类编》:赏绢(赏绢)
隋书经籍志: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
《漢語大詞典》:问绢(問絹)
三国志·魏志·胡质传“ 威 , 咸熙 中官至 徐州 刺史”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威 字 伯虎 ,少有志尚,厉操清白。 质 之为 荆州 也, 威 自京都省之……临辞, 质 赐绢一疋,为道路粮。 威 跪曰:‘大人清白,不审於何得此绢?’ 质 曰:‘是吾俸禄之餘,故以为汝粮耳。’”后遂用“问绢”作为人清慎之典。亦以咏归觐省亲。 唐 杜甫 《送窦九归成都》诗:“读书 云阁观 ,问绢 锦官城 。” 仇兆鳌 注:“ 竇九 恐是 成都 竇少尹 之子,故用问绢事,时盖以省覲归 成都 耶。” 唐 钱起 《送李四擢第归觐省》诗:“独揽还珠美,寧唯问绢情。”
分類:为人
《韵府拾遗 霰韵》:输绢(输绢)
隋书百官志:诸州刺史、守令下干及力,皆听敕乃给。其干出所部之人,一干输绢十八匹,干身放之。力则以其州郡县白直充。
《骈字类编》:一绢(一绢)
杜甫 忆昔诗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榖今流血。
《韵府拾遗 霰韵》:折绢(折绢)
文献通考:湖州丁绢多所隐漏,守臣陈之茂请折绢以五千为匹。
《分类字锦》:支绢(支绢)
挥麈录:嘉祐五年,又诏中外士庶。许上所阙书。每卷支绢一疋。及五百卷,特与文资。
分类:书籍
《國語辭典》:绢本(絹本)  拼音:juàn běn
绘写在绢上的书画。如:「这两幅山水绢本,画得十分精致。」
《骈字类编》:布绢(布绢)
吴志吕岱傅:初在交州,历年不饷家,妻子饥乏。权闻之叹息,加赐钱米布绢,岁有常限。 宋书吴喜傅:侵官害民。兴生交利,千端万绪。从西还。大艑小艒,爰及草舫,钱米布绢,无船不满。 齐书和帝纪:中兴元年十二月甲戌,给大司马钱二千万,布绢各五千匹。南史临川王宏傅,见丝绵下。 魏书任城王澄傅:减公围之地,以给无业贫口,禁造布绢不任衣者。
《漢語大詞典》:黄绢词(黄絹詞)
亦作“黄绢辞”。 指优美的诗文。 唐 皇甫冉 《洪泽馆壁见故礼部尚书题诗》诗:“底事 洪泽 壁,空留黄绢词。” 唐 任华 《杂言寄杜拾遗》诗:“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 杜二 之所为。” 元 耶律楚材 《继平陶张才美韵》:“援毫欲继清新句,笑我却无黄绢辞。”
分類:优美诗文
《漢語大詞典》:官绢(官絹)
官府的绢帛。 三国 魏 曹操 《与太尉杨彪书》:“今赠足下锦裘二领,八节银角桃杖一枚,青氊牀褥三具,官绢五百疋,钱六十万。”晋书·庾冰传:“ 冰 天性清慎,常以俭约自居。中子 袭 尝贷官绢十匹, 冰 怒,捶之,市绢还官。”北齐书·循吏传·孟业:“﹝ 业 ﹞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疋与之,拒而不受。”
分類:官府绢帛
《漢語大詞典》:鹅绢(鵝絹)
亦作“鵞绢”。 见“ 鹅溪绢 ”。
《漢語大詞典》:鹅溪绢(鵝溪絹)
亦作“鵞溪绢”。 产于 四川省 盐亭县 鹅溪 的绢帛。 唐 代为贡品, 宋 人书画尤重之。新唐书·地理志六:“ 陵州 仁寿郡 ,本 隆山郡 , 天宝 元年更名。土贡:麩金、鹅溪绢、细葛。”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余尝戏作小诗,用 少陵 事云:‘百尺寒松老干枯, 韦郎 笔妙古今无。何如莫扫鹅溪绢,留取 天吴 紫凤图。’” 清 吴伟业 《清风使节图》诗:“愿将十丈鵞溪绢,再作青青玉笋图。”亦省称“ 鹅溪 ”。 宋 苏轼 《文与可有诗见寄次韵答之》:“为爱鹅溪白茧光,扫残鸡距紫毫芒。” 宋 黄庭坚 《题郑防画夹》诗之二:“欲写 李成 骤雨,惜无六幅鹅溪。” 清 吴伟业 《画兰曲》:“闻道罗幃怨离索,麝煤鵞绢閒常作。”
《漢語大詞典》:黄绢碑(黄絹碑)
《曹娥碑》。 明 徐渭 《女状元》第四出:“看他年朱栏字蘚,黄绢碑阴,定赏杀中郎 蔡 。”参见“ 黄绢幼妇 ”。
《漢語大詞典》:黄绢幼妇(黄絹幼婦)
“絶妙”二字的隐语。镜花缘第八十回:“古来如‘黄绢幼妇、外孙齏臼’,至今传为美谈,也不过取其显豁。”亦省称“ 黄绢 ”。 唐 白居易 《赋赋》:“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於寰海,增纸价於京师。” 宋 王禹偁 《送晁监丞赴婺州关市之役》:“黄绢辞高位尚卑,白华行洁身犹困。” 清 钮琇 觚賸·纫兰词:“三 吴 词家,称 朱 陈 两检讨, 陈 以苍雄擅奇, 朱 以生新标雋,俱已誉高黄绢,价重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