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49,分264页显示 上一页 93 94 95 96 97 99 100 101 102 下一页
大拘絺那经
大金色孔雀明王咒经
大使咒法经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大品经
大品般若经
大迦叶本经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大威德陀罗尼经
大威灯光仙人问经
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
大哀经
大毗卢遮那经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佛类词典(续上)
大阿弥陀经大拘絺那经
大金色孔雀明王咒经
大使咒法经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大品经
大品般若经
大迦叶本经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大威德陀罗尼经
大威灯光仙人问经
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
大哀经
大毗卢遮那经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阿弥陀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吴支谦译之佛说阿弥陀经二卷,内题曰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坊本之表题曰大阿弥陀经。大经之异译也,又,赵宋王日休定本大阿弥陀经二卷,以康僧铠译之无量寿经为本。取当时现存之异译经校订删补者。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大阿弥陀经有二本:一为宋进士王日休,取前译诸经删补订正者,二卷。一为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之异名。
(经名)吴支谦译之佛说阿弥陀经二卷,内题曰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坊本之表题曰大阿弥陀经。大经之异译也,又,赵宋王日休定本大阿弥陀经二卷,以康僧铠译之无量寿经为本。取当时现存之异译经校订删补者。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大阿弥陀经有二本:一为宋进士王日休,取前译诸经删补订正者,二卷。一为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之异名。
大拘絺那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舍利子问正见正法之事,拘絺那答之。摄于中阿含七。
(经名)舍利子问正见正法之事,拘絺那答之。摄于中阿含七。
大金色孔雀明王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或义净译孔雀经六本之一。
(经名)一卷,失译,或义净译孔雀经六本之一。
大使咒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支译。说大使者毗那夜迦之咒法。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支译。说大使者毗那夜迦之咒法。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四卷。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敕明佺等作。外附大周刊定伪经目录一卷。
(书名)十四卷。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敕明佺等作。外附大周刊定伪经目录一卷。
大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品般若经也。【又】(杂名)佛经之卷帙较多者。白帖曰:「陈后主在东宫,令徐陵讲大品经义,名僧自远云集。」
(经名)大品般若经也。【又】(杂名)佛经之卷帙较多者。白帖曰:「陈后主在东宫,令徐陵讲大品经义,名僧自远云集。」
大品般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罗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二十七卷本与十卷本二经:一曰大品般若经,一曰小品般若经。嘉祥法师吉藏有大品经义疏十卷,缺卷二,又有大品经游意一卷。
(经名)罗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有二十七卷本与十卷本二经:一曰大品般若经,一曰小品般若经。嘉祥法师吉藏有大品经义疏十卷,缺卷二,又有大品经游意一卷。
大迦叶本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大迦叶说制心之法。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大迦叶说制心之法。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五卷,赵宋施护译,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之别译。
(经名)五卷,赵宋施护译,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之别译。
大威德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十卷,隋阇那崛多译。佛为阿难说陀罗尼之法本。一一法中示多种之名,多种之义,亦广说末世恶比丘之事,及说菩萨住于母胎中之楼阁庄严。
(经名)二十卷,隋阇那崛多译。佛为阿难说陀罗尼之法本。一一法中示多种之名,多种之义,亦广说末世恶比丘之事,及说菩萨住于母胎中之楼阁庄严。
大威灯光仙人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大威灯光仙人问疑。佛为决疑。遂发大愿,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然。佛悉授菩提之记。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大威灯光仙人问疑。佛为决疑。遂发大愿,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然。佛悉授菩提之记。
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代失译。消灾经二译之一。说金轮佛顶尊之消灾陀罗尼。
(经名)一卷,唐代失译。消灾经二译之一。说金轮佛顶尊之消灾陀罗尼。
大哀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八卷,西晋竺法护译,大集经之序品与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之二品。开为二十八品。
(经名)八卷,西晋竺法护译,大集经之序品与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之二品。开为二十八品。
大毗卢遮那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之略名。七卷。唐输波迦罗译。按输波迦罗即善无畏。
(经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之略名。七卷。唐输波迦罗译。按输波迦罗即善无畏。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日经之具题。经文六卷,供养次第一卷,共七卷,唐善无畏译。真言三部经之一。胎藏界密部之本经也。(参见:大日经)。谓大日如来自成佛以不思议之加持力说内證法之经典也。离神力之加持。不能说。不能听。就此真言一宗有自證说法,加持说法之大论,遂分古义新义之两派。(参见:法身)。玆将本经各家之著述列之如下。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二十卷(唐一行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十四卷(唐一行述记),大毗虑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十卷(辽觉苑撰),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唐不可思议撰)。
(经名)大日经之具题。经文六卷,供养次第一卷,共七卷,唐善无畏译。真言三部经之一。胎藏界密部之本经也。(参见:大日经)。谓大日如来自成佛以不思议之加持力说内證法之经典也。离神力之加持。不能说。不能听。就此真言一宗有自證说法,加持说法之大论,遂分古义新义之两派。(参见:法身)。玆将本经各家之著述列之如下。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二十卷(唐一行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十四卷(唐一行述记),大毗虑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十卷(辽觉苑撰),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唐不可思议撰)。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