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维基
李经野(1855年—1943年)字莘夫,号曹南钝士,山东省曹县龚楼乡土地庙人(清朝为菏泽县扣地),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李经野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幼读私塾。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会试,中三甲九十一名进士;同年五月,著以主事分部学习。光绪十年(1884年)任户部主事。光绪二十四年六月(1898年),山东省办理股票,当局按田亩摊派,李经野认为“此乃扰民之法”,乃上奏,意见获光绪帝采纳,下令禁止此类行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同年升任福建司郎中兼财政处提调内仓监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被贬为廉州府知府。在廉州府任内,他清理积案,兴办学校,还集资兴建廉州西门桥,并亲自书写了“惠爱桥”匾额,悬挂在桥顶。廉州邮局当时由洋人控制,一位华籍员工工作失误,洋人本拟自行处置,但李经野三次去邮局交涉,要回了该华员,由中国自行处理,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廉州府知府三年任满后,李经野调任湖北造币总厂总办,但他未就职,而是称病回乡。辛亥革命后,李经野一直在家闲居。1917年张勋复辟时期,他曾被任命为度支部右丞。1936年,韩复矩亲自拜望李经野,并拟聘其孙子李序安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兼韩复矩的秘书,遭李经野谢绝。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方面多次请他“主持地方”,均遭其拒绝。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掩护中国共产党干部。1938年3月,中共曹县工委委员、民运部长于子元到曹县东南开展工作,其间长期居住于李经野家。单县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张彤光遭到隶属亲日政权的县长通缉,躲藏在李经野家,后经李经野疏通,终于令其脱险。1938年底,八路军115师344旅在代旅长杨得志的率领下向南行进,于旧历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温楼遭国民党方面李文斋部曾立堂的阻挡,双方激战三个昼夜,344旅未能攻克温楼。后来,李经野促成双方达成了和平协议,使344旅得以顺利南下。侯集区区长赵殿科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将李经野家作为联络点,他后来说,“李大人是清朝官员,晚年对共产党是有认识的,好多地下党员都得到他的帮助,其情难忘。”1943年,李经野逝世。
李经畬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维基
李经畬(1858年4月12日—1935年),字伯雄,号新吾,别号谲洲。安徽合肥人。李瀚章长子。清朝末年官员。李经畬生于咸丰八年(戊午)二月廿九日(1858年4月12日),后为府学廪生,一品荫生。光绪壬午年(1882年)江南乡试举人,1890年庚寅恩科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此后曾经历任翰林院撰文、侍讲,实录馆提调,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二品顶戴,赐紫禁城骑马,诰授光禄大夫。他还曾任资政院议员。晚年任北平京剧票友组织「春阳友社」董事长。1935年79岁时去世。
陈庚经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陈庚经,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人,进士出身。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光绪己丑科殿试,登进士二甲41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孙笥经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孙笥经,山西省平定直隶州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登进士三甲87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李经珏,字庚余,合肥人,光绪癸巳恩科举人,官河南候补道,著《友古堂诗集》。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八
李经钰,字连之,号庚馀,一号逸农,合肥人。光绪癸巳举人,河南候补道。有《友古堂诗》。
张濂经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张濂经,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参加光绪甲午科殿试,登进士二甲52名。同年五月,任户部主事。
邱锡熙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邱锡熙(1864~1928),字缉臣,嘉义县人,晚清明经。自幼习经史,轻名物,恶媚骨,有诗自云:「少年文字早惊人」,可见其文章性情。光绪十六年(1890),以台湾府学教授身分监督重刊余文仪编《续修台湾府志》。乙未内渡后,居漳州海澄,后转徙于越南、爪哇、缅甸,晚年寓居沪上。生平著作有诗稿五册,由朴子黄鸿翔点校,惜《越南吟草》等四册于文革中亡失,仅馀《丙寅留稿》。王作人谓其诗:「抒其豪迈之气,吐朗朗之音,缀之而为诗,使人读之惊异。」黄鸿翔则谓其:「诗宗剑南,直抒胸臆,于世道人心,深寄感喟;而乐天安命之怀,辄流露于其间,则又与香山之旨相近。虽不拘格律,不加雕饰,与夫刻意求工者有别,其真意自不可没也。」今邱氏作品据《丙寅留稿》编校。〖此诗稿乃王作人将之与其女公子邱韵香《绣英阁诗钞》合刊,1989年由东山图书馆发行。书前有叶国庆、黄鸿翔序,及邱氏〈自题墓志铭〉。〗〖编者按:据《台湾日日新报》,1928年9月16日,黄服五〈哭岳叔邱锡熙先生〉诗,确认其卒年;《漳州市志》谓邱氏生于1863年,卒于1927年,误。〗(江宝钗撰)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民国元年(1912 年) 定居无锡。交通大学第十一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工学先驱、国学大师。父亲唐若钦为清贡生,以课徒教书为业。唐文治自幼从父攻读经书,14 岁读完五经。16 岁入州学,从师太仓理学家王紫翔,潜心研读性理之学及古文辞。18 岁中举。21 岁进江阴南菁书院,受业于东南经学大师黄元同和王先谦的门下,从事训诂之学。创办了无锡国学专科学校。1954年4月在上海病逝,年90岁。著作有《茹经堂文集》、《十三经提纲》、《国文经纬贯通大义》、《茹经先生自订年谱》等。
潘宜经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潘宜经,陕西省兴安府白河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光绪乙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69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罗经权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罗经权,甘肃省兰州府金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光绪乙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00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邢维经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邢维经,山东省济南府新城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光绪乙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0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七
曾习经,字刚甫,号蛰庵,揭阳人。光绪庚寅进士。历官度支部右丞。有《蛰庵诗存》。
词学图录
曾习经(1867-1926) 字刚甫,号蛰庵。广东揭阳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户部主事,擢员外郎。入民国不仕。早师从梁鼎芬。诗与梁鼎芬、罗惇曧、黄节并称"岭南四家"。词宗五代北宋。有《蛰庵诗》、《蛰庵词》。
蛰庵诗存·梁启超序
刚父之诗凡三变,早年近体宗玉溪,古体宗大谢,峻洁遒丽,芳馨悱恻,时作幽咽凄断之声,使读者醰醰如醉。中年以降,取径宛陵、摩垒后山,斫雕为朴,能皱能折,能瘦能涩。然而腴思中含,劲气潜注,异乎而非貌袭江西,以拧态向人者矣。及其晚岁,直凑渊微,妙契自然,神与境会,所得昂王入陶、柳圣处。生平于诗不苟作,作必极备锤炼,炼辞之功什二三,炼意之功什八九,洗伐糟粕,至于无复可洗伐,而犹若未餍,所存者则光晶炯炯,惊心动魄,一字而千金也。故为诗数十年,而手自写定者仅此。孟子曰:“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善读刚父诗者,盖可以想像其为人,抑得其为人,然后其所以为是者,乃益可见也。 刚父与物无竞,而律己最严。自出处大节,乃至一话一言之细,靡不以先民为之法程,从不肯藉口于俗人所即安者,降格焉以自恕。其于事,有所不为也。于其所当为者,及所可为者,则为不厌,且常精力弥满以赴之,以求其事之止于至善,不屑不洁,其天性也。顾未尝立厓岸焉,以翘异于众,而世俗之秽累,自不足以人之。其择友至严峻,非心所期许者,弗与亲者也。其所亲者,则挚爱久敬,如其处父母昆弟之间者,然壹以真性情相见。当其盛年,鞅掌度支,起曹郎,迄卿贰,历二纪馀,综理密微,一部之事皆办取,盖在清之季,谙悉食货掌故,能究极其利病症结者,舍刚父无第二人。及清鼎潜移,则于逊位诏书未下之前一日,毅然致其仕而去。盖稍一濡滞,忽已出于致无可致之地。烛先机以自洁,如彼其明决也。 鼎革之际,神奸张彀以弄一世才智之士。彼固夙知刚父,则百计思所以縻之。刚父不恶而严,巽词自免,而凛然示之以不可辱。 自刚父之在官也,俸入外既一介不取,常以所俭蓄者周恤姻族,急朋友之难,故去官则无复馀财以自活。刚父泊然安之,斥卖其所藏图籍、画书、陶瓦之属以易米,往往不得宿饱,而斗室高歌,不怨不尤,不歆不畔者十五年。呜呼!刚父之所蕴藉以发而为是者,其本原略如此。昔太史公之序屈子也,曰:“其志洁,故其称物色芳,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喻此志者,可以读刚父之诗矣。 刚父长余六岁,其举乡试于余为同年。余计偕京师,日与刚父游。时或就其所居之潮州馆共住,每瀹茗谈艺达夜分为常。春秋佳日,辄策蹇并辔出郊外,揽翠微、潭拓之胜,谓此乐非褦襶子所能晓叶。甲午丧师后,各忧伤憔悴。一夕,对月坐碧云寺门之石桥,语国事,相抱恸哭。既而余南归,刚父送以诗曰:“前路残春亦可惜,柳条藤蔓有莺啼”:又曰:“他年独自亲调马,愁见山花故故红。”念乱伤怀,恻然若不能为怀也。 余亡命十馀年而归,归后屡值世难,不数数相见,刚父虽谢客,顾以余伟未汨于世俗也,视之日益亲。 去岁六月,刚父六十生日,余造焉。甫就坐,则出一卷相属,曰:“手所写诗,子为我定之。”余新病初起,疗于海滨,将以归后卒读,而有所论列。归则刚父病已深,不复能相笑矣,余与叶玉虎暨二三故旧襄治其丧。玉虎:“此一卷者,刚父精神寓焉。且手泽也,宣景印以传后,子宜为序。”乃序如右。 刚父讳习经,亦号蛰庵居士,潮之揭阳人。光绪己丑巨人,庚寅进士。起家户部主事,历官至度支部左丞。卒时年六十。其卒后一年,岁在丁卯三月之望,新会梁启超序。
蛰庵诗存·叶恭绰序
余校刊亡友曾刚甫遗诗竟,为之叙曰: 余读刚甫诗,盖不胜友朋死生聚散之感也。始余光绪壬寅岁来京师入大学时,年方二十,颇不为当世贤豪所弃,引为忘年交,其时即识刚甫。厥后屡有江海及国外之行,第居京师时为多。今忽忽廿馀年,余鬓且斑,中经世局人事之变迁,荣棘盈胸,求如昔者朋侪聚首,琴尊跌宕之乐,盖渺如天上,而刚甫且以贫病死矣。顾念昔时游侣,如梁节庵、陈简持两丈,李亦元,丁雅叔,黄孝觉,罗瘿公先后逝;赵尧生归蜀,久不通问;杨昀谷则穷居京师,知交落落如辰星,一睽殆不可复合。而余流转人海,志业一无所就,求附于数公之末,以文学名世,殆亦无能为役。其怀抱之何若,盖可知也。亦元《雁影斋诗》久已付刊;节庵诗为余越园集刊,尚非其全;瘿公诗近经其弟敷庵编定,不日刊刻,简持遗著,则殆已散佚;叔雅所作,余闻在刚甫许,乃求之刚甫家,不可得;孝觉诗则益不可闻。文人医生心血所聚,区区数简册,求其不即湮没,盖尚如是之难也。 余往者病居瘿公所寓顺德会馆,孑身无仆从,卧榻上不能起,室中寂若僧寮。刚甫每日斜下值,则来馆中,冠四品冠,衣袍褂,蹀躞厨下,余烹药,情景宛在心目。而宣统庚戌,余以病南下,刚甫辄为诗送别,今集中“昆玉秋霜绝世姿”一首是也,日月易得,遂成隔世。思旧之怀,其何可任?刚甫于朋友风义至笃,叔雅、节庵、瘿公之逝,伤今悼往,一著之四篇。其为诗,回曲隐珍,芬芳雅逸。盖自《》《骚》、曹、陆、陶、谢、李、杜、王、韦、韩、孟、温、李,以迄宋、明、欧、梅、苏、黄、杨、姜、何李、钟、谭之徒,既夫释家偈句,儒宗语录,悉归融洗,而一出以温厚清远,盖庶几古人之所谓风人之言。倘论近三百年诗者,吾知必将有所举似也。刚甫手订自写为二册,绵惙中以援余,属为刊印。今得蒇事,庶不负死友之托。而简持、叔雅诸君名具在集中。溯念昔游,风流如昨,而前尘梦影,渺不可追。循诵兹编,益不禁思之连而无极也。 丁卯三月,番禺叶恭绰。 (《蛰庵诗存》电子版录入:姜盦 校对:陈梦渠)

人物简介

个人简介
原名寿金,字绶经,号诵芬主人,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早年读书于江阴南菁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恩科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联捷进士,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授刑部提牢厅主事,总办秋审兼陕西司主稿。光绪31年(1905年)董康和章宗祥共同翻译了日本的刑法,两人并在修订法律馆提出了《刑律草案稿本》,是中国第一部由国家拟就的现代刑法典,但从未成为正式法律。辛亥革命后,董康赴日本帝国大学留学,攻读法律。回国后,历任大理院院长、修订法律馆总裁等职。1920年8月,任司法总长,1921年12月辞职,复任大理院院长兼代司法总长。1922年5月,任财政总长兼币制局、盐务署两总裁,旋任考察欧美司法专使出国,1924年回上海,随后在东吴大学(1924年)、上海法科大学(1925年,与章太炎一同被推任为校长)、北京大学(1933年)任职。1915年参与《第一次刑法修正案》的起草。多次赴日本考察日本的裁判制度与监狱制度。除法和法学方面的成就外,董康在古剧、词和版本目录学方面也有重大学术贡献,他的《曲海总目提要》(46卷)被誉为中国所有记载剧本书中最为详细的一部。胡适称赞董康「是近几十年来搜罗民间文学最有功的人」。抗战期间,在北平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任职,先后任法院院长、华北司法委员会委员和大理院首席法官职务,1947年在北平东交民巷的一所德国医院病逝。
刘翼经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刘翼经,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光绪戊戌科殿试,登进士三甲55名。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