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49,分264页显示 上一页 194 195 196 197 198 200 201 202 203 下一页
裸形梵志经
睒子经
睒经
辟除贼害咒经
辟除诸恶陀罗尼经
经
经体三尘
经木
经王
经文
经手
经瓦
经生
经生圣者
佛类词典(续上)
腹中女听经裸形梵志经
睒子经
睒经
辟除贼害咒经
辟除诸恶陀罗尼经
经
经体三尘
经木
经王
经文
经手
经瓦
经生
经生圣者
腹中女听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北凉昙无谶译。与转女身经同本。
(经名)一卷,北凉昙无谶译。与转女身经同本。
裸形梵志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为裸形外道说苦行有善恶之二趣。外道即出家證果。摄于长阿含十六。
(经名)佛为裸形外道说苦行有善恶之二趣。外道即出家證果。摄于长阿含十六。
睒子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睒子为童子之名。佛说往昔为睒子童子,孝养瞽亲之事。有二译:一失译,附于西晋录,谓为菩萨睒子经。一乞伏秦圣贤译,名为佛说睒子经。出于六度集经。
(经名)睒子为童子之名。佛说往昔为睒子童子,孝养瞽亲之事。有二译:一失译,附于西晋录,谓为菩萨睒子经。一乞伏秦圣贤译,名为佛说睒子经。出于六度集经。
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睒子经之略名。
(经名)菩萨睒子经之略名。
辟除贼害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能除劫贼之难。
(经名)一卷,失译,能除劫贼之难。
辟除诸恶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此陀罗尼能除毒虫等之难。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此陀罗尼能除毒虫等之难。
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修多罗Su%tra之译意。又曰契经,或曰经本。(一)三藏之一。对于律及论而言。即佛所说之教法也。涅槃经第十五所谓:「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大毗婆沙论第一等所谓律及论,诠戒及慧,而经则诠定者,即是也。论其字义,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五,谓:「能贯穿缝缀种种能引义利能引梵行真善妙义,是名契经。」同第八十一,谓:「契经者,谓贯穿义。」显扬圣教论亦同之。是以贯穿之义释经也。然佛地经论,谓:「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又法苑义林章第二本,谓:「虽以贯穿之义释契经,然以教贯义,以教摄生,名之为经。犹如綖之贯花,经之持纬。西域呼汲索,缝衣之綖,席经圣教等,皆名素呾缆。众生由教摄而不散流于恶趣,义理由教贯而不散失隐没,是故名圣教为契经。」华严疏第一释修多罗,谓:「古译为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即契理合机之经,依主受名。复云:正翻名线,线能贯华,经能持纬,此方不贵线称,故存于经。」是等皆以贯穿摄持之二义释经也。若依杂阿毗昙心论第八,则修多罗有五义,其文曰:「修多罗者有五义: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曰结鬘,贯穿诸法故。如是五义,是修多罗义。」法华玄义第八上,广就修多罗,出有翻无翻之两说,无翻之中,详说今之五义,谓梵语多含,故不可翻,有翻之中,出经,契,法本,线,善语教之五译。其间谓经为经由之义,以其由于圣人之心口,故云。出教由行由理由之三释。又谓经为经纬之义。如世绢经,以纬织之,而龙凤文章成。佛以世界悉檀说经,菩萨以世界纬织,经纬合,故圣贤文章成。又依净影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上,谓:「经者,外国名修多罗,此翻名綖。圣人言说,能贯诸法,如綖之贯华,故名为綖。而言经者,綖能贯华,经能持䌷,其用相似,故名为经。若依俗训,经者常也。人别古今,教仪常楷,故名为常。经之与常,何相关顾,将常释经。释言经者,是经历义。凡是一法,经古历今,恒有不断。是其常义,故得名常。」是并释经之字训也。盖梵音修多罗,为贯穿摄持之义,虽可译为綖或线。然以古来支那于圣人之说称为经,故借之而用经之名也。窃思佛典中称为经者甚多,其分类不一。普通分为大乘经小乘经二种,大乘经之中,分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或为华严部,方等部,般若部,法华部,涅槃部,秘密部。小乘经之中,或分为阿含部小乘部二种。又就翻译而区别为重译经单译经,宋代已后之译经,别有续入藏目录。依缘山三大藏总目录,大乘经,并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重译,单译。宋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五卷。元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四卷。丽藏五百二十一部,二千一百六十四卷。小乘经,阿含单译,总计宋元两藏各二百四十二部,六百二十一卷。丽藏二百四十部,六百十四卷。依缩版大藏经目录,则大乘经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部,合计四百五十部,二千二百九十一卷。小乘经三百二十一部,七百七十八卷。别有秘密部五百七十部,九百三十一卷。但秘密部中,含不属于经者。此外有阙经,伪经,疑经及未度之经。又有非佛所说,而亦称为经者。如法句经,坐禅三昧经,修行道地经,杂譬喻经,百喻经等是也。通彼经律论三藏,而称为大藏经或一切经者。不过以经为其中之根本,部帙亦随而多故据,胜立名耳。(二)十二部经之一。对于祇夜,优婆提舍等而言。经中直说之长行也。成实论第一十二部经品所谓:「修多罗者直说语言。」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一所谓:「契经者长行直说。」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十一所谓:「契经者,谓以长行缀缉,略说所应说义」者是也。是经中长行,即为散文,而不用偈颂,又称不属于授记,本生,论议等之部分也。又出于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往生论注卷上,大乘义章第一,法华义记第一,法华玄赞第一,华严探玄记第一,善导之观经疏第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修多罗,华译为契经,即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一切听经众生的根机,又是线义,即贯串佛所说的法和道理,以免散失,为三藏之一。
【三藏法数】
经即能诠得名,贯摄为义。谓蕴无穷之性相,注无竭之涌泉,贯玄凝之妙义,摄无边之海会也。
(术语)梵语修多罗Su%tra之译意。又曰契经,或曰经本。(一)三藏之一。对于律及论而言。即佛所说之教法也。涅槃经第十五所谓:「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大毗婆沙论第一等所谓律及论,诠戒及慧,而经则诠定者,即是也。论其字义,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五,谓:「能贯穿缝缀种种能引义利能引梵行真善妙义,是名契经。」同第八十一,谓:「契经者,谓贯穿义。」显扬圣教论亦同之。是以贯穿之义释经也。然佛地经论,谓:「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又法苑义林章第二本,谓:「虽以贯穿之义释契经,然以教贯义,以教摄生,名之为经。犹如綖之贯花,经之持纬。西域呼汲索,缝衣之綖,席经圣教等,皆名素呾缆。众生由教摄而不散流于恶趣,义理由教贯而不散失隐没,是故名圣教为契经。」华严疏第一释修多罗,谓:「古译为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即契理合机之经,依主受名。复云:正翻名线,线能贯华,经能持纬,此方不贵线称,故存于经。」是等皆以贯穿摄持之二义释经也。若依杂阿毗昙心论第八,则修多罗有五义,其文曰:「修多罗者有五义: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曰结鬘,贯穿诸法故。如是五义,是修多罗义。」法华玄义第八上,广就修多罗,出有翻无翻之两说,无翻之中,详说今之五义,谓梵语多含,故不可翻,有翻之中,出经,契,法本,线,善语教之五译。其间谓经为经由之义,以其由于圣人之心口,故云。出教由行由理由之三释。又谓经为经纬之义。如世绢经,以纬织之,而龙凤文章成。佛以世界悉檀说经,菩萨以世界纬织,经纬合,故圣贤文章成。又依净影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上,谓:「经者,外国名修多罗,此翻名綖。圣人言说,能贯诸法,如綖之贯华,故名为綖。而言经者,綖能贯华,经能持䌷,其用相似,故名为经。若依俗训,经者常也。人别古今,教仪常楷,故名为常。经之与常,何相关顾,将常释经。释言经者,是经历义。凡是一法,经古历今,恒有不断。是其常义,故得名常。」是并释经之字训也。盖梵音修多罗,为贯穿摄持之义,虽可译为綖或线。然以古来支那于圣人之说称为经,故借之而用经之名也。窃思佛典中称为经者甚多,其分类不一。普通分为大乘经小乘经二种,大乘经之中,分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或为华严部,方等部,般若部,法华部,涅槃部,秘密部。小乘经之中,或分为阿含部小乘部二种。又就翻译而区别为重译经单译经,宋代已后之译经,别有续入藏目录。依缘山三大藏总目录,大乘经,并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重译,单译。宋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五卷。元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四卷。丽藏五百二十一部,二千一百六十四卷。小乘经,阿含单译,总计宋元两藏各二百四十二部,六百二十一卷。丽藏二百四十部,六百十四卷。依缩版大藏经目录,则大乘经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部,合计四百五十部,二千二百九十一卷。小乘经三百二十一部,七百七十八卷。别有秘密部五百七十部,九百三十一卷。但秘密部中,含不属于经者。此外有阙经,伪经,疑经及未度之经。又有非佛所说,而亦称为经者。如法句经,坐禅三昧经,修行道地经,杂譬喻经,百喻经等是也。通彼经律论三藏,而称为大藏经或一切经者。不过以经为其中之根本,部帙亦随而多故据,胜立名耳。(二)十二部经之一。对于祇夜,优婆提舍等而言。经中直说之长行也。成实论第一十二部经品所谓:「修多罗者直说语言。」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一所谓:「契经者长行直说。」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十一所谓:「契经者,谓以长行缀缉,略说所应说义」者是也。是经中长行,即为散文,而不用偈颂,又称不属于授记,本生,论议等之部分也。又出于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往生论注卷上,大乘义章第一,法华义记第一,法华玄赞第一,华严探玄记第一,善导之观经疏第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修多罗,华译为契经,即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一切听经众生的根机,又是线义,即贯串佛所说的法和道理,以免散失,为三藏之一。
【三藏法数】
经即能诠得名,贯摄为义。谓蕴无穷之性相,注无竭之涌泉,贯玄凝之妙义,摄无边之海会也。
经体三尘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体有三:一为声。于佛在世时闻金口之音声而得道,是以声尘为经。二为色。于佛灭后,由经卷纸墨而传持之,是以色尘为经。三为法。内心思惟自法,而契于理。是不由他教,不由纸墨,唯以法尘为经。耳识利者依于声。眼识利者依于色。意识利者依于法。此土之人,此三识利。馀三识钝。鼻嗅纸墨亦无所知,身触经卷亦不能解。舌啖文字亦宁辨是非耶?是故唯以三尘为经体。见玄义八上。
(名数)经体有三:一为声。于佛在世时闻金口之音声而得道,是以声尘为经。二为色。于佛灭后,由经卷纸墨而传持之,是以色尘为经。三为法。内心思惟自法,而契于理。是不由他教,不由纸墨,唯以法尘为经。耳识利者依于声。眼识利者依于色。意识利者依于法。此土之人,此三识利。馀三识钝。鼻嗅纸墨亦无所知,身触经卷亦不能解。舌啖文字亦宁辨是非耶?是故唯以三尘为经体。见玄义八上。
经木
【佛学大辞典】
(物名)读经时所打之拍子木,谓之经木,亦曰音木。
(物名)读经时所打之拍子木,谓之经木,亦曰音木。
经王
【佛学大辞典】
(譬喻)称其经胜于他经,曰经王。即经中之王也。法华经药王品曰:「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中略)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法华嘉祥疏九曰:「言经王者,此经于今昔权实开合自在,故称为王。又独一无二,亦是王义。」最胜王经一曰:「金光明妙法,最胜诸经王。」心地观经八曰:「若有法师受持读习解说书写此心地经众经中王,如是法师与我无异。」
(譬喻)称其经胜于他经,曰经王。即经中之王也。法华经药王品曰:「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中略)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法华嘉祥疏九曰:「言经王者,此经于今昔权实开合自在,故称为王。又独一无二,亦是王义。」最胜王经一曰:「金光明妙法,最胜诸经王。」心地观经八曰:「若有法师受持读习解说书写此心地经众经中王,如是法师与我无异。」
经文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经之文句。能诠义理者。即经文为能诠,义理为所诠。
(术语)经之文句。能诠义理者。即经文为能诠,义理为所诠。
经手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又曰经生。书写经者。
(杂名)又曰经生。书写经者。
经瓦
【佛学大辞典】
(物名)瓦彫经文为永传而埋置土中者。
(物名)瓦彫经文为永传而埋置土中者。
经生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又曰经手。书写经者。
(杂名)又曰经手。书写经者。
经生圣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在预流等圣位,经欲界或色界之多生,而后般涅槃者。其中经欲界生之圣者,必不往生于色无色界。證得不还果已,定于现身般涅槃。此以彼圣者,既厌欲界之苦,深恐生于上界,犹有长时之苦,同于欲界故也。经色界生之圣者,于色界无苦,随而有以厌心劣而上生于无色界之义。大毗婆沙论五十三问答欲界经生之圣者,生于上二界否?评家云:定无复生于上二界者。俱舍论二十四曰:「已经欲界生者,及已从此往上界生诸圣,必无练根并退。」是由凡经生之圣者,不惟习根极为成熟,又得殊胜之所依止也。并见俱舍光记二十四,宝疏二十四等。
(术语)谓在预流等圣位,经欲界或色界之多生,而后般涅槃者。其中经欲界生之圣者,必不往生于色无色界。證得不还果已,定于现身般涅槃。此以彼圣者,既厌欲界之苦,深恐生于上界,犹有长时之苦,同于欲界故也。经色界生之圣者,于色界无苦,随而有以厌心劣而上生于无色界之义。大毗婆沙论五十三问答欲界经生之圣者,生于上二界否?评家云:定无复生于上二界者。俱舍论二十四曰:「已经欲界生者,及已从此往上界生诸圣,必无练根并退。」是由凡经生之圣者,不惟习根极为成熟,又得殊胜之所依止也。并见俱舍光记二十四,宝疏二十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