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300,分154页显示  上一页  112  113  114  115  116  118  119  120  121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睒子经
睒经
辟除贼害咒经
辟除诸恶陀罗尼经

经体三尘
经木
经王
经文
经手
经瓦
经生
经生圣者
经衣
经行
睒子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睒子为童子之名。佛说往昔为睒子童子,孝养瞽亲之事。有二译:一失译,附于西晋录,谓为菩萨睒子经。一乞伏秦圣贤译,名为佛说睒子经。出于六度集经。
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睒子经之略名。
辟除贼害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能除劫贼之难。
辟除诸恶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此陀罗尼能除毒虫等之难。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修多罗Su%tra之译意。又曰契经,或曰经本。(一)三藏之一。对于律及论而言。即佛所说之教法也。涅槃经第十五所谓:「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大毗婆沙论第一等所谓律及论,诠戒及慧,而经则诠定者,即是也。论其字义,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五,谓:「能贯穿缝缀种种能引义利能引梵行真善妙义,是名契经。」同第八十一,谓:「契经者,谓贯穿义。」显扬圣教论亦同之。是以贯穿之义释经也。然佛地经论,谓:「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又法苑义林章第二本,谓:「虽以贯穿之义释契经,然以教贯义,以教摄生,名之为经。犹如綖之贯花,经之持纬。西域呼汲索,缝衣之綖,席经圣教等,皆名素呾缆。众生由教摄而不散流于恶趣,义理由教贯而不散失隐没,是故名圣教为契经。」华严疏第一释修多罗,谓:「古译为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即契理合机之经,依主受名。复云:正翻名线,线能贯华,经能持纬,此方不贵线称,故存于经。」是等皆以贯穿摄持之二义释经也。若依杂阿毗昙心论第八,则修多罗有五义,其文曰:「修多罗者有五义: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曰结鬘,贯穿诸法故。如是五义,是修多罗义。」法华玄义第八上,广就修多罗,出有翻无翻之两说,无翻之中,详说今之五义,谓梵语多含,故不可翻,有翻之中,出经,契,法本,线,善语教之五译。其间谓经为经由之义,以其由于圣人之心口,故云。出教由行由理由之三释。又谓经为经纬之义。如世绢经,以纬织之,而龙凤文章成。佛以世界悉檀说经,菩萨以世界纬织,经纬合,故圣贤文章成。又依净影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上,谓:「经者,外国名修多罗,此翻名綖。圣人言说,能贯诸法,如綖之贯华,故名为綖。而言经者,綖能贯华,经能持䌷,其用相似,故名为经。若依俗训,经者常也。人别古今,教仪常楷,故名为常。经之与常,何相关顾,将常释经。释言经者,是经历义。凡是一法,经古历今,恒有不断。是其常义,故得名常。」是并释经之字训也。盖梵音修多罗,为贯穿摄持之义,虽可译为綖或线。然以古来支那于圣人之说称为经,故借之而用经之名也。窃思佛典中称为经者甚多,其分类不一。普通分为大乘经小乘经二种,大乘经之中,分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或为华严部,方等部,般若部,法华部,涅槃部,秘密部。小乘经之中,或分为阿含部小乘部二种。又就翻译而区别为重译经单译经,宋代已后之译经,别有续入藏目录。依缘山三大藏总目录,大乘经,并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槃,重译,单译。宋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五卷。元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四卷。丽藏五百二十一部,二千一百六十四卷。小乘经,阿含单译,总计宋元两藏各二百四十二部,六百二十一卷。丽藏二百四十部,六百十四卷。依缩版大藏经目录,则大乘经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五部,合计四百五十部,二千二百九十一卷。小乘经三百二十一部,七百七十八卷。别有秘密部五百七十部,九百三十一卷。但秘密部中,含不属于经者。此外有阙经,伪经,疑经及未度之经。又有非佛所说,而亦称为经者。如法句经,坐禅三昧经,修行道地经,杂譬喻经,百喻经等是也。通彼经律论三藏,而称为大藏经或一切经者。不过以经为其中之根本,部帙亦随而多故据,胜立名耳。(二)十二部经之一。对于祇夜,优婆提舍等而言。经中直说之长行也。成实论第一十二部经品所谓:「修多罗者直说语言。」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一所谓:「契经者长行直说。」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十一所谓:「契经者,谓以长行缀缉,略说所应说义」者是也。是经中长行,即为散文,而不用偈颂,又称不属于授记,本生,论议等之部分也。又出于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往生论注卷上,大乘义章第一,法华义记第一,法华玄赞第一,华严探玄记第一,善导之观经疏第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修多罗,华译为契经,即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一切听经众生的根机,又是线义,即贯串佛所说的法和道理,以免散失,为三藏之一。
【三藏法数】
经即能诠得名,贯摄为义。谓蕴无穷之性相,注无竭之涌泉,贯玄凝之妙义,摄无边之海会也。
经体三尘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体有三:一为声。于佛在世时闻金口之音声而得道,是以声尘为经。二为色。于佛灭后,由经卷纸墨而传持之,是以色尘为经。三为法。内心思惟自法,而契于理。是不由他教,不由纸墨,唯以法尘为经。耳识利者依于声。眼识利者依于色。意识利者依于法。此土之人,此三识利。馀三识钝。鼻嗅纸墨亦无所知,身触经卷亦不能解。舌啖文字亦宁辨是非耶?是故唯以三尘为经体。见玄义八上。
经木
【佛学大辞典】
(物名)读经时所打之拍子木,谓之经木,亦曰音木。
经王
【佛学大辞典】
(譬喻)称其经胜于他经,曰经王。即经中之王也。法华经药王品曰:「如帝释于三十三天中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中略)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法华嘉祥疏九曰:「言经王者,此经于今昔权实开合自在,故称为王。又独一无二,亦是王义。」最胜王经一曰:「金光明妙法,最胜诸经王。」心地观经八曰:「若有法师受持读习解说书写此心地经众经中王,如是法师与我无异。」
经文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经之文句。能诠义理者。即经文为能诠,义理为所诠。
经手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又曰经生。书写经者。
经瓦
【佛学大辞典】
(物名)瓦彫经文为永传而埋置土中者。
经生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又曰经手。书写经者。
经生圣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在预流等圣位,经欲界或色界之多生,而后般涅槃者。其中经欲界生之圣者,必不往生于色无色界。證得不还果已,定于现身般涅槃。此以彼圣者,既厌欲界之苦,深恐生于上界,犹有长时之苦,同于欲界故也。经色界生之圣者,于色界无苦,随而有以厌心劣而上生于无色界之义。大毗婆沙论五十三问答欲界经生之圣者,生于上二界否?评家云:定无复生于上二界者。俱舍论二十四曰:「已经欲界生者,及已从此往上界生诸圣,必无练根并退。」是由凡经生之圣者,不惟习根极为成熟,又得殊胜之所依止也。并见俱舍光记二十四,宝疏二十四等。
经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又作经帷子。死者所被之净衣,书经文者。不空罥索真言经六曰:「若有众生,亿劫具造四重五逆十恶等罪,身坏命终,堕阿鼻狱。若此亡者随其身分尸骸衣服为真言者,身影映著,即得解脱。舍所苦身,直生净土。」大宝楼阁经上曰:「若读若诵,若受持,若佩身上,若书衣中。(中略)决定当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经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一定之地旋绕往来也。即坐禅而欲睡眠时,为此防之,又为养身疗病。寄归传三曰:「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去直来,唯遵一路。随时适性,勿居闹处。一则痊痾,一能销食。(中略)若其右绕佛殿,旋游制底,别为生福,本欲虔恭。经行乃是销散之仪,意在养身疗病。旧云行道,或曰经行。二事总包,无分泾渭。遂使调适之事久阙东川。」玄赞二曰:「西域地湿,叠塼为道。于中往来,消食诵经。如经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释氏要览下曰:「十诵律云:经行有五利:一剿健(剿音巢轻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坚固。三千威仪经,有五处可经行:一闲处,二户前,三讲堂前,四塔下,五阁下。」法华经序品曰:「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同方便品曰:「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十诵律五十七曰:「经行法者,比丘应直经行,不迟不疾。若不能直,当画地作相,随相直行,是名经行法。」摩得勒伽六曰:「比丘经行时,不得摇身行,不得大驶驶,不得大低头,缩摄诸根,心不外缘,当正直行。行不能直者安绳。」
【佛学常见辞汇】
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其目的在于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或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