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9,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下一页
具始知终
跏趺终夕
见始知终
谨始虑终
谨终如始
谨终慎始
敬终慎始
节文终遂
牡丹花好,终须绿叶扶持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两审终审制
命终畏
始终心要
词典(续上)
考终年具始知终
跏趺终夕
见始知终
谨始虑终
谨终如始
谨终慎始
敬终慎始
节文终遂
牡丹花好,终须绿叶扶持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两审终审制
佛类词典
命终心命终畏
始终心要
《高级汉语词典》:考终年
享尽天年
《漢語大詞典》:谨始虑终(謹始慮終)
谓慎之于始并虑及其终。 明 鹿善继 《答范景龙书》:“惟是世变滔滔,党同伐异,任重道远,谨始虑终,往常书本生活,到此躬行实践,别有光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漢語大詞典》:谨终慎始(謹終慎始)
见“ 谨终如始 ”。
《漢語大詞典》:牡丹花好,终须绿叶扶持(牡丹花好,終須緑葉扶持)
见“ 牡丹虽好,还要緑叶扶持 ”。
命终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临命终时,起自体境界当生之三爱,而引当生。(参见:三爱)
(术语)凡夫临命终时,起自体境界当生之三爱,而引当生。(参见:三爱)
命终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死畏。五怖畏之一。(参见:五怖畏)
(术语)又曰死畏。五怖畏之一。(参见:五怖畏)
五怖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学之菩萨,有五怖畏:一、不活畏,行布施者,恐己不能过活,而不能尽所有。二、恶名畏,恐已恶名,不能为和光同尘之行。三、死畏,虽发广大之心,然恐死而不能舍身命。四、恶道畏,恐己堕于恶道,而对治不善法。五、大众咸德畏,恐众多之人或威德之人,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
【三藏法数】
(出百法论钞并毗婆沙论)
〔一、不活畏〕,谓初学菩萨,虽行布施之行,而不能尽己所有,又恐自己不能过活,是名不活畏。
〔二、恶名畏〕,谓初学菩萨,虽欲与众生同事而摄化之,入诸酒肆等,恒惧讥谤,不得似大菩萨安行自若,是名恶名畏。(同事者,同其所作,即酒肆等事也。若大菩萨證果之后,以同事摄诸众生,逆行顺化,屠坊酒肆,无往不可,所以安行自若也。)
〔三、死畏〕,谓初学菩萨,虽欲运广大心,内外俱施,然有时施以财物,而于身命顾惜,不能自舍,是名死畏。(内外施者,内则身命等,外则财物等也。)
〔四、恶道畏〕,谓初学菩萨,惧生恶道,于不善法分别对治,令其不生,是名恶道畏。
〔五、大众威德畏〕,谓初学菩萨,或于王庭执理之处,或于善解法义人前,申宗敌论,唯恐有失,是名大众威德畏。
(名数)初学之菩萨,有五怖畏:一、不活畏,行布施者,恐己不能过活,而不能尽所有。二、恶名畏,恐已恶名,不能为和光同尘之行。三、死畏,虽发广大之心,然恐死而不能舍身命。四、恶道畏,恐己堕于恶道,而对治不善法。五、大众咸德畏,恐众多之人或威德之人,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
【三藏法数】
(出百法论钞并毗婆沙论)
〔一、不活畏〕,谓初学菩萨,虽行布施之行,而不能尽己所有,又恐自己不能过活,是名不活畏。
〔二、恶名畏〕,谓初学菩萨,虽欲与众生同事而摄化之,入诸酒肆等,恒惧讥谤,不得似大菩萨安行自若,是名恶名畏。(同事者,同其所作,即酒肆等事也。若大菩萨證果之后,以同事摄诸众生,逆行顺化,屠坊酒肆,无往不可,所以安行自若也。)
〔三、死畏〕,谓初学菩萨,虽欲运广大心,内外俱施,然有时施以财物,而于身命顾惜,不能自舍,是名死畏。(内外施者,内则身命等,外则财物等也。)
〔四、恶道畏〕,谓初学菩萨,惧生恶道,于不善法分别对治,令其不生,是名恶道畏。
〔五、大众威德畏〕,谓初学菩萨,或于王庭执理之处,或于善解法义人前,申宗敌论,唯恐有失,是名大众威德畏。
始终心要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荆溪述。明三谛为天然之性德,众生迷于三谛而生三惑,依于三观而破三惑,破三惑以成三智,依三智而證三德之心要始终。宋净岳有科文,从义有注,各为一卷。
【佛学次第统编】
荆溪大师始终心要曰:「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證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證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纲如此,纲目可寻矣。」
(书名)一卷,唐荆溪述。明三谛为天然之性德,众生迷于三谛而生三惑,依于三观而破三惑,破三惑以成三智,依三智而證三德之心要始终。宋净岳有科文,从义有注,各为一卷。
【佛学次第统编】
荆溪大师始终心要曰:「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證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證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纲如此,纲目可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