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细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住坐卧之四威仪,各有二百五十戒,共为一千,对于摄律仪戒等之三聚而为三千,又对于杀,盗,淫(身之三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口四支),之身口七支而为二万一千,又配于贪瞋痴之三毒及等分之四烦恼则为八万四千,是即八万四千之律仪也,今言八万者仅举其大数而言之耳。见三藏法数。(参见:三千威仪)
【佛学常见辞汇】
八万是用以形容数目之多,此八万细行是大乘菩萨戒外的微细行仪。
【佛学次第统编】
西土之法,显物之多者,常举八万四千之数,略云八万。故八万细行,亦可作总括一切行说。但以法数言之,则将三千威仪,再分配身口七支,而为二万一千。复约对治三毒及等分之四烦恼,则为八万四千。言八万者,举其大数而言之耳。但此指比丘言,若比丘尼则更有十二万细行焉。
┌淫 ┐
┌行┐ │杀 │ ┌贪 ┐
二百五 │住│四威仪 ┌过去┐三世为 │盗 │七支为二 │瞋 │四烦恼为
十戒各具┤ ├为一千历┤现在├三千分配┤妄言├万一千复约┤ ├八万四千
│坐│ └未来┘ │绮语│ │痴 │
└卧┘ │恶口│ └等分┘
└两舌┘
(术语)行住坐卧之四威仪,各有二百五十戒,共为一千,对于摄律仪戒等之三聚而为三千,又对于杀,盗,淫(身之三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口四支),之身口七支而为二万一千,又配于贪瞋痴之三毒及等分之四烦恼则为八万四千,是即八万四千之律仪也,今言八万者仅举其大数而言之耳。见三藏法数。(参见:三千威仪)
【佛学常见辞汇】
八万是用以形容数目之多,此八万细行是大乘菩萨戒外的微细行仪。
【佛学次第统编】
西土之法,显物之多者,常举八万四千之数,略云八万。故八万细行,亦可作总括一切行说。但以法数言之,则将三千威仪,再分配身口七支,而为二万一千。复约对治三毒及等分之四烦恼,则为八万四千。言八万者,举其大数而言之耳。但此指比丘言,若比丘尼则更有十二万细行焉。
┌淫 ┐
┌行┐ │杀 │ ┌贪 ┐
二百五 │住│四威仪 ┌过去┐三世为 │盗 │七支为二 │瞋 │四烦恼为
十戒各具┤ ├为一千历┤现在├三千分配┤妄言├万一千复约┤ ├八万四千
│坐│ └未来┘ │绮语│ │痴 │
└卧┘ │恶口│ └等分┘
└两舌┘
三细
【佛学大辞典】
(名数)起信论所说。分别根本无明之相状者。对于枝末无明之六粗而谓为三细:一、无明业相,业者动作之义,不达于一法界之理,真心之初动作者。二、能见相,既有由动作,有能见之相。三、境界相,有能见之相,则必有所见之相。此三相中动作就体,能见所见就用。体用不离,一时具三相。此相用至为微细,故称为三细。出于起信论义记中末。
(名数)起信论所说。分别根本无明之相状者。对于枝末无明之六粗而谓为三细:一、无明业相,业者动作之义,不达于一法界之理,真心之初动作者。二、能见相,既有由动作,有能见之相。三、境界相,有能见之相,则必有所见之相。此三相中动作就体,能见所见就用。体用不离,一时具三相。此相用至为微细,故称为三细。出于起信论义记中末。
三细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细)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三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因对六粗,故名三细。(六粗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也。)
〔一、业相〕,业相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故起信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是也。
〔二、见相〕,见相者,见初动之相也,亦名转相。谓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也。
〔三、境界相〕,境界相者,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亦名现相。由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
(术语)(参见:三细)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三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因对六粗,故名三细。(六粗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也。)
〔一、业相〕,业相者,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然本觉心源,离念寂静,因无明故,觉成不觉,遂成业相。故起信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是也。
〔二、见相〕,见相者,见初动之相也,亦名转相。谓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也。
〔三、境界相〕,境界相者,即转相,分别初动之境界也,亦名现相。由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
三细六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起信论所明。三细者,根本无明相也。六粗者,枝末无明之相也。(参见:三细条)与
(术语)起信论所明。三细者,根本无明相也。六粗者,枝末无明之相也。(参见:三细条)与
因陀罗微细境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玄门之一,(参见:玄门)
(术语)十玄门之一,(参见:玄门)
细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细意识)
(术语)(参见:细意识)
细四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住、异、灭之四相也。(参见:四相)
(术语)生、住、异、灭之四相也。(参见:四相)
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细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男女好妙之容色也。无量寿经下曰:「眄眛细色,邪态外逸。」
【佛学常见辞汇】
谓男女喜欢微妙的容色。
(术语)谓男女好妙之容色也。无量寿经下曰:「眄眛细色,邪态外逸。」
【佛学常见辞汇】
谓男女喜欢微妙的容色。
细意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微细之意识也。又名细心。即于生死等之位相续不断之微细意识也。成唯识论三所谓「有馀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是也。是为小乘上座部所立,但本末之执计不同。见唯识述记四、了义灯四等。
(术语)微细之意识也。又名细心。即于生死等之位相续不断之微细意识也。成唯识论三所谓「有馀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是也。是为小乘上座部所立,但本末之执计不同。见唯识述记四、了义灯四等。
细滑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欲之一。贪著身体之软细滑泽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欲之一。(参见:六欲)
【三藏法数】
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术语)六欲之一。贪著身体之软细滑泽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欲之一。(参见:六欲)
【三藏法数】
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欲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欲,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而生贪著也。二形貌欲,见端容美貌而生贪著者。三威仪姿态欲,见行步进止含笑娇态等而生爱染者。四语言音声欲,于巧言美语适意之音声清雅之歌咏等,而生爱著者。五细滑欲,于男女皮肤之细软滑泽等而耽染者。六人相欲,见男女可爱之人相而贪著者。见智度论二十一。而破此六欲须以九想。(参见:九想)。【又】六欲天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六人想欲。此六法能起人之贪欲心,故称欲。见智度论二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佛学次第统编】
六欲者:
一、色欲 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 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恣态欲 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恣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 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著,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 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 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色欲〕,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姿态欲〕,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姿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著,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名数)一色欲,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而生贪著也。二形貌欲,见端容美貌而生贪著者。三威仪姿态欲,见行步进止含笑娇态等而生爱染者。四语言音声欲,于巧言美语适意之音声清雅之歌咏等,而生爱著者。五细滑欲,于男女皮肤之细软滑泽等而耽染者。六人相欲,见男女可爱之人相而贪著者。见智度论二十一。而破此六欲须以九想。(参见:九想)。【又】六欲天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六人想欲。此六法能起人之贪欲心,故称欲。见智度论二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佛学次第统编】
六欲者:
一、色欲 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 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恣态欲 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恣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 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著,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 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 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色欲〕,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著,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姿态欲〕,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姿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著,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微细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立法身有微细之色形,周遍于法界。秘藏记末曰:「凡佛者舍有漏五蕴等身,有无漏五蕴等身,无漏五蕴等微细身。微细身如虚空。」同下曰:「法身微细身五大所成,法身微细身虚空乃至草木一切处无不遍,是虚空是草木即法身。于肉眼见粗色,于佛眼微妙之色。」
(术语)密教立法身有微细之色形,周遍于法界。秘藏记末曰:「凡佛者舍有漏五蕴等身,有无漏五蕴等身,无漏五蕴等微细身。微细身如虚空。」同下曰:「法身微细身五大所成,法身微细身虚空乃至草木一切处无不遍,是虚空是草木即法身。于肉眼见粗色,于佛眼微妙之色。」
微细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变易生死之异名。大乘义章八曰:「微细生灭无常,念念迁异。前变后易,名为变易。变易是死,名变易死。」千手陀罗尼经曰:「超越无量亿劫微细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变易生死的别名。
(术语)变易生死之异名。大乘义章八曰:「微细生灭无常,念念迁异。前变后易,名为变易。变易是死,名变易死。」千手陀罗尼经曰:「超越无量亿劫微细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变易生死的别名。
微细流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妄识之微细生灭迁流也。为阿赖耶识之相。
(术语)谓妄识之微细生灭迁流也。为阿赖耶识之相。
微细相容安立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玄门)附录。
【三藏法数】
谓一能含多,名曰相容。一多不杂,乃称安立。然所含微细,如琉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齐现,不相妨碍。经云:于一尘中,一切国土,旷然安住。是也。
(术语)(参见:玄门)附录。
【三藏法数】
谓一能含多,名曰相容。一多不杂,乃称安立。然所含微细,如琉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齐现,不相妨碍。经云:于一尘中,一切国土,旷然安住。是也。
细作方便
【三藏法数】
方便犹善巧也。谓欲破众生执著色身之相,故佛假喻,微细分析,善巧而说。如金刚经云: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宁为多不等。意谓由微尘而成世界,世界本来不实;因四大而成色身,色身本来是假,是名细作方便。(三千大千世界者,一须弥山、一日月、一四天下、一帝释、名为一世界;一千个世界,名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即释迦佛所化之境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方便犹善巧也。谓欲破众生执著色身之相,故佛假喻,微细分析,善巧而说。如金刚经云: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宁为多不等。意谓由微尘而成世界,世界本来不实;因四大而成色身,色身本来是假,是名细作方便。(三千大千世界者,一须弥山、一日月、一四天下、一帝释、名为一世界;一千个世界,名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即释迦佛所化之境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