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朱组缨(字 素持 号 跗庵 )
刘斯组(字 斗田、锡佩 )
陈组
林组(字 儒桢 )
伊秉绶(字 组似 号 墨卿、默庵 别称 伊汀洲 )
林维丞(名 星垣 字 维丞、薇臣 号 亦图、召筹组诗社 )
谭延闿(字 组庵、祖庵、组安、祖安 号 无畏 )
其它辞典(续上)
张曾(号 石帆 字 祖武、组五 )朱组缨(字 素持 号 跗庵 )
刘斯组(字 斗田、锡佩 )
陈组
林组(字 儒桢 )
伊秉绶(字 组似 号 墨卿、默庵 别称 伊汀洲 )
林维丞(名 星垣 字 维丞、薇臣 号 亦图、召筹组诗社 )
谭延闿(字 组庵、祖庵、组安、祖安 号 无畏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丹徒人,字祖武。布衣。工诗。尝客吴,与诸名士宴于勺湖亭,每一篇出,咸服其才。游京师,馆大学士英廉家三载,恃才傲物,以是受困。有《石帆山人集》。晚晴簃诗汇·卷八十六
张曾,字祖武,一字组五,丹徒人。有《石帆山人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嘉定人,字素持,号跗庵。诗宗陆、范,字法欧、褚。精小篆,工山水。有《评阅中州集》、《跗庵诗文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西新建人,字斗田,一字锡佩。雍正二年举人,授江西分宜教谕。历任广东西宁、河南杞县知县,有善政。又主讲岳麓书院。生平潜心经术,尤深于《易》。有《周易拨易堂解》、《太玄别训》、《皇极绪言》。
人物简介
维基
陈组,贵州都匀人,清政治人物、进士出身。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进士,三甲一百八十八名,后任黎平府教授。
人物简介
简介
南海人,字儒桢。乾隆间在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54—1815 【介绍】: 清福建宁化人,字组似,号墨卿。伊朝栋子。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改刑部主事。嘉庆初,出任广东惠州知府,铲除掳人勒赎的土匪。后调江苏扬州知府。勘灾必逐户亲阅手记。历署河库道、盐运使。以父丧离职,遂不再出。工诗古文,究心理学,尤精书法。有《留春草堂诗》、《坊表录》、《修齐正论》。晚晴簃诗汇·卷一○六
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宁化人。乾隆己酉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扬州知府。有《留春草堂诗草》。词学图录
伊秉绶(1754-1815) 号墨卿、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受大学士朱圭与纪晓岚器重,拜纪为师,又拜刘墉为师习书。乾隆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1799)出任广东惠州知府,后为扬州知府。以廉吏善政著。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泣泪送别,后扬州人建"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善书画篆刻,工诗文。维基
伊秉绶(1754年—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宁化县人。清朝中叶政治人物、书法家。伊秉绶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出生于宁化城关。父伊朝栋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秉绶补生员,四十四年秋中举人,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进士,初授刑部额外主事,擢拔为浙江司员外郎,历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嘉庆四年(1799年)出任广东惠州府知府,因故谪戍军台,后升为扬州府知府。嘉庆二十年(1815年),病故于扬州,供奉于“三贤祠”内。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维丞(1822~1895),初名星垣,字维丞、薇臣,号亦图,福建闽县人。出身书香门第,性嗜学,穷诸经及宋儒诸书。尝自言:「不读五经,便觉心胸窒碍」。咸丰九年(1859)渡台,受聘新竹林占梅家,掌记室,故寄籍淡水,补弟子员。翌年,受林氏委托赴福州代筹刊刻《潜园琴馀草》,未竟成书。光绪初年在「潜园」号召筹组诗社。光绪五年(1879)编辑《沧海拾遗》。光绪十二年(1886)参加「竹梅吟社」,为竹堑诗坛中坚。光绪廿一年(1895)割台议成,林氏进退维谷,是年冬间忧愤而卒。 林氏祖考两代俱有诗集行世,林氏亦工诗,壶溪道人评:「舂容而夷愉,澹雅而深湛,间有香艳绮靡之态,要以温柔为旨归,亦是不失为讽讽风雅之音矣。」赖子清评:「香奁极佳。」蜕萒老人评:「作诗颇持格律,而以朴实出之。」同治二年(1863)林氏自订《潜园寓草》二卷,生前因故未及付梓,辗转托付王松,惜未见行世。壶溪道人曾抄录并择优于《台湾日日新报》披露,计六十九首。又蔡启运《台海击?银集》收录林氏诗作十五首。其他佚诗则散见《大屯山房谭荟》、《台湾诗醇》、《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新竹县志初稿》、《台湾新报》及《台湾日日新报》〖参考黄美娥《清代台湾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1999z。〗。(杨永智撰)全台诗
林星垣(1822~1895),字薇臣,或维丞,号亦图,福建闽县人,生于道光二年(1822年),卒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先生出身闽县望族,其先室紫岩以至其考,俱以诗文著称。性嗜学,好诸经及宋儒书。咸丰九年(1859年),渡海来台,掌林占梅家记室,与林氏交情甚笃,曾为之代筹《潜园琴馀草》出版事宜。先生性爽朗,乐与人交,竹堑文人莫不知其为人,北郭园郑如兰亦与之甚善。光绪初年,先生甚至在潜园中号召诗歌同好共组诗社,显见先生在清代竹堑文坛的地位与影响力不容忽视。光绪十二年(1886年),蔡启运等人倡组「竹梅吟社」,亦加入其中,与众文人摘艳薰香,击钵同乐,作品见存于《台海击钵吟集》中。乙未割台议成,进退维谷,竟忧时而卒。维丞工于诗作,因来台主林占梅家,故将所著题为《潜园寓草》,但诗稿因故未能刊印,日据时期《台湾日日新报》曾择优刊载,时人以为最擅香奁之作〖参见黄美娥〈清代台湾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1999),页95。〗。(黄美娥撰)
人物简介
维基
谭延闿(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幼名宝璐,字组庵,或作祖庵、组安、祖安,别号无畏,斋号切斋,湖南茶陵人。曾任湖南都督,第二任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长。当年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国民党四大书法家」之一。光绪廿八年(1902年)谭延闿在长沙参加乡试,成绩为湖南第九十九名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3月开封会试第一名,成为中国最后一个会元,亦填补了湖南在清代200余年无会元的空白。同年7月殿试位列二甲三十五名。后以进士朝考名列第一(朝元)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谭延闿和谭嗣同、陈三立并称“湖湘三公子”。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组织“湖南宪政公会”,积极推行君主立宪制。宣统元年(1909年)举为湖南咨议局议长,成为湖南立宪派首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