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十三行 拼音:shí sān háng
1.著名的小楷法帖。晋王献之书洛神赋残存的一段,自「嬉」字起至「飞」字止,共十三行,故称为「十三行」。据元赵孟頫《松雪斋集》所载,墨迹有两本:一为晋时用麻笺所书,乃宋高宗先收得九行,贾似道再得四行,最后为赵孟頫所得。一为唐人用硬黄纸所书,后有柳公权跋两行,世称为「柳跋十三行」。
2.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行数并不固定。其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商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及管理外商船员等义务,却也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西元一八四二年订定南京条约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终被取消。
2.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行数并不固定。其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商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及管理外商船员等义务,却也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西元一八四二年订定南京条约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终被取消。
《漢語大詞典》:固山
(1).满语。 清 代八旗组织的最大编制单位,汉语译为“旗”。《清文献通考·职官一》:“管固山者,即为固山额真。”参见“ 八旗制度 ”。
(2).满语。美称。加于爵号上的,如“固山贝子”;加于官名上的,如“固山章京”。又如贝子之女称“固山格格”等。参阅《清会典·宗人府》。
(2).满语。美称。加于爵号上的,如“固山贝子”;加于官名上的,如“固山章京”。又如贝子之女称“固山格格”等。参阅《清会典·宗人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