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5,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信纳
纳音
纳说
纳受
纳还
允纳
还纳
了纳
纳甲
起纳
纳夏
献纳臣
纳质
纳粮
引纳
《漢語大詞典》:信纳(信納)
相信和采纳。《三国志·吴志·周鲂传》:“ 魴 远在边隅,江汜分絶,恩泽教化,未蒙抚及,而於山谷之间,遥陈所怀,惧以大义,未见信纳。”晋书·裴秀传:“顷之,为廷尉正,歷 文帝 安东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政,多见信纳。”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或异略嘉谋,为上信纳者,自有特恩改迁,非磨勘之可滞也。”
分類:相信采纳
《漢語大詞典》:纳音(納音)
古以五音(宫、商、角、徵、羽)十二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相合为六十音,与六十甲子相配合,按金、火、木、水、土五行之序旋相为宫,称为纳音。参阅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 清 钱大昕 《纳音说》
《漢語大詞典》:纳说(納説)
犹言进谏。汉书·陈汤传:“ 汤 明法令,善因事为势,纳説多从,常受人金钱作章奏,卒以此败。” 汉 王充 论衡·逢遇:“进能有益,纳説有补,人之所知也。”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然而人臣纳説於君,因其既厌而止之,则易为力。”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诗用史论:“然 胡明仲 论 留侯 则云:‘善乎 子房 之能纳説也;不先事而强聒,不后事而失机。不问则不言,有言则必当其可。’”
分類:进谏
《漢語大詞典》:纳受(納受)
接受;收受。汉书·王章传:“上初纳受 章 言。”三国志·蜀志·许靖传:“不然,当復相绍介於 益州 ,兄弟使相纳受。”魏书·恩倖传·茹皓:“ 皓 颇敏慧,折节下人。而潜自经营,阴有纳受,货产盈积。”
分類:接受收受
《國語辭典》:纳还(納還)  拼音:nà huán
归还、送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崔生知是闺中之物,急欲进去纳还。」
分類:归还
《漢語大詞典》:允纳(允納)
接受;采纳。晋书·儒林传·韦謏:“﹝ 謏 ﹞好直諫,陈军国之宜,多见允纳。”旧唐书·方伎传·明崇俨:“ 崇儼 每因謁见,輒假以神道,颇陈时政得失,帝深加允纳。”
分類:接受采纳
《漢語大詞典》:还纳(還納)
归还;交纳。 宋 苏轼 《乞减价粜常平米赈济状》:“以此愚民生心侥倖,每有借贷,例不肯及时还纳。” 元 马祖常 《建白一十五事》:“所有孳畜田产,厚息借贷,準折还纳,终致破产,不敢有词。” 清 柯悟迟 《漏网喁鱼集》:“﹝ 道光 二十九年﹞下忙银大漕概未徵收,佃户小大租均未还纳,幸不滋事。”
分類:归还交纳
《國語辭典》:了纳(了納)  拼音:liǎo nà
结清赋税。宋。辛弃疾 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词:「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分類:完纳赋税
《國語辭典》:纳甲(納甲)  拼音:nà jiǎ
袄子。元。秦𥳑夫《赵礼让肥》第一折:「我则见他番穿著绵纳甲,斜披著一片破背褡。」
分類:天干八卦
《漢語大詞典》:起纳(起納)
交纳。《元典章·户部六·钞》:“各路平准行用库元关钞、本买到金银、倒下昏钞并工墨息钱,不见起纳,诚恐埋没。”
分類:交纳
《漢語大詞典》:纳夏(納夏)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周礼·春官·锺师:“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驁夏》。” 郑玄 注:“四方宾来,奏《纳夏》。”
《漢語大詞典》:献纳臣(獻納臣)
进献忠言之臣。 唐 王维 《送邱为落第归江东》诗:“知 禰 ( 禰衡 )不能荐,羞称献纳臣。”
《漢語大詞典》:纳质(納質)
送纳人质。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三年﹞詔曰:‘ 北狄 破灭,名王仍降, 西域 诸国,纳质内附。’” 唐 李翱 《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大首领 黄氏 帅其属纳质供赋。” 宋 王禹偁 《前普州刺史康公预撰神道碑》:“ 西汉 时 康居 国王纳质於大单于。”明史·云南土司传三·车里:“﹝ 永乐 ﹞四年遣子 刀典 入国学,实阴自纳质。”
分類:人质
《高级汉语词典》:纳粮  拼音:nà liáng
旧指完交税粮
分类:纳粮
《漢語大詞典》:引纳(引納)
招致接纳。后汉书·刘陶传:“ 灵帝 宿闻其名,数引纳之。” 唐 李翱 《劝河南尹复故事书》:“某道无可重,每为阁下所引纳。” 明 叶式 《题诚意伯刘公集》:“盖自贼 操 引纳五胡,遗秽中国,遂乃歷载数百。”
分類:招致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