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3,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3 44 45 46 下一页
谢处约
戚同文(字 同文、文约 )
约令均
包约(字 详道 )
彪约
范仲约
范子该(字 少约 )
方子约
胡约之
黄宏(字 子约 号 己斋 )
金正韶(号 约山 )
吕祖约
罗处约(字 思纯 )
僧知礼(别称 法智、智礼 字 约言 金 法智大师 世称 四明尊者 知礼 )
其它辞典(续上)
李承约(字 德俭 开国公 )谢处约
戚同文(字 同文、文约 )
约令均
包约(字 详道 )
彪约
范仲约
范子该(字 少约 )
方子约
胡约之
黄宏(字 子约 号 己斋 )
金正韶(号 约山 )
吕祖约
罗处约(字 思纯 )
僧知礼(别称 法智、智礼 字 约言 金 法智大师 世称 四明尊者 知礼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蓟州人,字德俭。刚健笃实。少为幽州牙门校。后仕后唐,累有战功,拜黔南节度使,劝农桑,兴学校,民皆感之。后晋高祖时授左骁卫上将军,封开国公,卒年七十五。
人物简介
简介
开宝七年(975)任韶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宋州楚丘人,字同文,一字文约。幼孤,以孝闻。从邑人杨悫勤励读书,不满一年,毕诵《五经》。值五代丧乱,绝意禄仕,思见天下统一,遂名同文。聚徒教授,门人登第者五十六人,范仲淹亦在其中。尚信义,好施与,不言人短。藏书甚富,好为诗。卒年七十三,门人追号坚素先生,一作正素先生。有《孟诸集》。
人物简介
简介
至道元年(995)任赵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昌军南城人,字详道。包扬兄。与弟初学于陆九渊,九渊尝称其天质淳厚,为学日进,不为夸诈者所惑,有过人之处,唯文采稍不足。九渊卒,复从学于朱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潭州湘潭人。彪虎臣父。孝友沉厚,闻有言人过失者,则掩耳去之。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成都人,字少约。范子长弟。与兄同师张栻,与陈亮善。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黄宏,字子约,号己斋,黄岩(今属浙江)人。超然从子。博学善词赋。元初,有以史才荐者,不就。落魄江湖几三十年。有《谷城集》,已佚。事见《大明一统志》卷四七、《宋季忠义录》卷一三《黄超然传》。今录诗五首。
人物简介
简介
号约山。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七○二
吕祖约,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祖谦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992 【介绍】: 宋益州华阳人,字思纯。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知吴县,与长洲知县王禹偁相唱酬,苏、杭间多传诵。擢著作郎、直史馆,上奏请省冗员,息经费。寻巡抚荆湖路,欲以苛察立名,所奏劾甚众。有《东观集》。全宋诗
罗处约(九五八~九九○),字思纯,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传》),为临涣主簿,迁知吴县。端拱元年(九八八),授著作郎、直史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曾受命巡抚荆湖路。淳化元年卒(《小畜集》卷一九《东观集序》。《宋史》本传作淳化三年),年三十三。有《东观集》十卷、诗一卷(《宋史·艺文志》),已佚。《宋史》卷四四○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一六八
罗处约(九五八——九九○),字思纯,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太平兴国八年登进士第。为临涣主簿,再迁大理评事,知吴县。与长洲令王禹偁相唱和,苏、杭间多传诵。后并召赴阙,上自定题以试之,以禹偁为右拾遗,以处约为著作郎,皆直史馆。后巡抚荆湖路,多所弹劾。淳化元年卒,年三十三。著《东观集》十卷。见王禹偁《小畜集》卷一九《东观集序》。《宋史》卷四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四明人,字约言。俗姓金。七岁丧母,发愿出家,十五岁受具。二十岁从宝云寺义通法师习天台教观。甫经一月,便能讲经。与高僧慈云相结,义同手足。未几,名撼四方,净侣云集。太宗淳化间出主乾符寺,寻迁延庆寺,专事忏讲四十余年,生徒遍于东南。真宗赐号法智大师,世称四明尊者。后世尊为天台宗十七祖。有《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大悲忏仪》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四明人,俗姓金,名知礼,字约言。年十五出家,师事宝云寺义通法师。讲天台教观。真宗天禧四年住延庆寺,学徒甚众。有《十义书》、《融心解》等多种。全宋文·卷一七四
知礼(九六○——一○二八),又称智礼,字约言,俗姓金氏,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幼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二十岁从天台螺溪传教院义通学天台教观。端拱元年师卒,遂继席弘化。后居四明延庆院。四十馀年中,讲论佛典,修礼忏法,并与本宗「山外派」展开长期争论,开创山家派,成为天台宗著名义学高僧,后人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人称四明尊者,宋真宗赐号法智大师。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九。著述宏富,有《十二门指要钞》、《观心二百问》、《金光明经文句》、《观音玄义记》、《观音义疏记》、《观经疏妙宗钞》、《四明十义书》、《四明尊者教行录》等,多存。见释宗晓《四明尊者年谱》(《大正藏》卷四六),《佛祖统纪》卷八。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知礼。字约言。四明金氏子。父母祷佛而生。神宇清粹。不与众伦。出家具戒。从宝云习教观。大有解入。与慈云相结。义同手足。端拱元年。宝云归寂。遂继席弘化。学众云委。咸平中。郡大旱。与慈云同修光明忏祈雨。约三日无应当。然一手供佛。忏未竟。雨已大浃。是年。遣门人如什二子。持十义书观心二百问。诣钱塘昭师室。初是。光明玄。有广略二本。景德前。钱塘恩师制发挥记。专解略本。谓。十种三法。纯谈法性。不须更立观心。广书有之者。后人擅加耳。师于是。作扶宗记。大明广书附法观心之义。谓恩师之废观心。是谓有教而无观。有梵天昭孤山圆。皆奉先门学。述辩讹。以助略书。彼此诘难往返。绵历七载。乃总结前后。为书二卷。凡十章。因为十义书。又设为二百问以质之。时。孤山居昭师座端。观如什论不已。遽白郡守。以来无公据发遣。令还不复致答。事乃已。祥符六年。建念佛施戒会。岁视为尝。且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观。显四净土之旨。天禧改元。谓其徒曰。半偈亡躯。一句投火。圣人之心。为法如是。吾将捐身。以警懈怠。乃与异闻。结十同志。修法华忏。三载期满。将焚身以供妙经。秘书杨大年。以常住弘法为请。并诸公。交劝力止之。乃复结十僧。修大悲忏法三载。以酬素愿。是年。述消复三用章。对孤山阐义钞。四年驸马李遵勖。奏师高行遗身。上嘉叹。赐号法智。且遣内侍。至延庆寺。命修法华忏三日。为国祈福。因撰观音别行玄记。观经疏妙宗钞。天圣改元。天童凝禅师。贻书论指要钞。拣示达磨门下三人。得道浅深。为不可。师为改之。三年。大弘放生之业。五年。制光明文句记。以迫归寂。不及终帙。六年元旦。建光明忏七日。为顺寂之期。至五日。结跏趺坐。召大众说法。称佛号。奄然而逝。寿六十九。夏五十四。露龛二七日。颜貌如生。爪发俱长。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师著述数十种。发明天台一家之旨。无剩义矣。诚为前达之功臣。后学之模范。独于起信。大有悟入。故多所援据。后人扁其堂。曰起信。示不忘也。师门学甚夥。而尚贤为之冠。嗣法智。主延庆。道化大行。尝晨入忏堂。见一虎伏几前。贤直进。展尼师坛于虎背。拜之。寂无所睹。奇哉。则其人为可知矣。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知礼,字约言。明州金氏子。其父母梦神僧携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未几生礼。七岁丧母,号哭不绝,白父求出家,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得度。及长,诣宝云寺义通法师学教观圆顿之旨,一受即了。淳化中主乾符寺,寻徙保恩院,敷扬教观,学徒踵至。会明州旱,礼与慈云式同修光明忏。约三日不雨,当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赐名“延庆”。六年建念佛施戒会。自兹以降,每岁二月望,以为常举。尝集十僧,修《法华忏》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忏》三年,积精竭诚,千日无倦。人以为难,自礼视之,乃若固然。复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谛,超然生死。天禧四年,赐号“法智大师”,敕令住世演教。礼以从上诸祖,阐扬净土者,多谭事相,空示观门,暂被时机,未穷圆顿。因取天台《观无量寿经疏》,研极理奥,曲畅玄风,成《妙宗钞》数万言。时方诏天生立放生池,礼舍钵资,集诸善缘,结放生会,每岁佛诞日,纵诸鱼鸟。有司以闻,敕枢密刘筠撰文,立碑院内。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将示寂,建《光明忏》七日。至五日,结跏趺坐,召众说法,称佛数百声,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龛二七日,爪发加长。阇维时,舌根不坏,若莲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