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红花(紅花) 拼音:hóng huā
1.红色的花。唐。杜甫 〈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诗:「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2.植物名。菊科红花属,一年生草本。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光滑,深绿色,粗锯齿缘。头状花序顶生枝端排成伞房状,下方具叶状苞片;总苞片四层,花序中全部为红黄色两性筒状小花,瘦果卵形,表面乳白色而光亮,具四棱。花可入药,活血、祛瘀、止痛,亦制胭脂或染料,种子可榨油。也称为「红蓝」。
2.植物名。菊科红花属,一年生草本。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光滑,深绿色,粗锯齿缘。头状花序顶生枝端排成伞房状,下方具叶状苞片;总苞片四层,花序中全部为红黄色两性筒状小花,瘦果卵形,表面乳白色而光亮,具四棱。花可入药,活血、祛瘀、止痛,亦制胭脂或染料,种子可榨油。也称为「红蓝」。
《漢語大詞典》:红萼(紅萼)
红花。萼,花蒂。 南朝 宋 谢灵运 《酬从弟惠连》诗:“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二:“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 宋 姜夔 《一萼红·人日登长沙定王台》词:“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参见“ 红花 ”。
《漢語大詞典》:红泉(紅泉)
红色的泉水。传说 汉 东方朔 小时掘井,陷落地下,有人欲引往采仙草,中隔红泉不得渡,其人以一屐与之,遂泛红泉,至仙草之处,采而食之。见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后遂以红泉为传说中的仙境景色之一。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 铜陵 映碧涧,石磴泻红泉。” 唐 钱起 《山中酬杨补阙见过》诗:“日暖风恬种药时,红泉翠壁薜萝垂。” 明 屠隆 《綵毫记·知几引退》:“红泉无恙,白云千顷疎。”
《骈字类编》:红绿(红绿)
唐 章碣 长安春日 输他得路蓬洲客,红绿山头烂醉归。
《漢語大詞典》:红红(紅紅)
唐 代著名歌姬。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歌》:“ 大历 中,有才人 张红红 者,本与其父歌於衢路丐食。过将军 韦青 所居。 青 於街牖中闻其歌者喉音寥亮,仍有美色,即纳为姬。其父舍於后户,优给之。乃自传其艺。颖悟絶伦。尝有乐工自撰一曲,即古曲《长命西河女》也,加减其节奏,颇有新声。未进闻,先印可(“印可”亦作“侑歌”)於 青 。 青 潜令 红红 於屏风后听之。 红红 乃以小豆数合,记其节拍。乐工歌罢, 青 因入问 红红 如何,云已得矣。 青 出紿云:‘某有女弟子,久曾歌此,非新曲也。’即令隔屏风歌之,一声不失。乐工大惊异……寻达上听,翊日召入 宜春院 ,宠泽隆异,宫中号记曲娘子。”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红红 记曲采春歌,我亦闻歌唤奈何。” 清 吴伟业 《听朱乐隆歌》诗之四:“会看记曲 红红 笑,唤下丹青弄碧簫。”
《國語辭典》:红巾(紅巾) 拼音:hóng jīn
1.红色的领巾或头巾。《水浒传》第三四回:「一个个身长力壮,都是面恶眼凶,头裹红巾,身穿衲袄,腰悬利剑,手执长鎗,早把一行人围住。」
2.特称元末韩林儿、徐寿辉、明玉珍等徒众,为灭元的主力。
2.特称元末韩林儿、徐寿辉、明玉珍等徒众,为灭元的主力。
《漢語大詞典》:红巾军(紅巾軍)
亦省称“ 红巾 ”。 1. 南宋 初年北方抗 金 义军。因以红巾为标志而得名。后来 河北 、 淮北 地区也有。《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先是 河东 之民,所在出攻城邑,皆用 建炎 年号。又有红巾军,於 泽 潞 间尝劫 宗翰 寨,故 金 捕红巾甚急;然真红巾不可得,多杀平民亡命者。”
(2). 元 末(公元1351年--1366年) 刘福通 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红巾而得名。《全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 元 ,姦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 元 ﹞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歛, 台 温 处 之民,树旗村落,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谋叛者各起, 黄岩 方谷珍 因而肇乱, 江 淮 红巾徧四方矣。”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元末红军》:“ 张仲举 在都,寄 浙 省参政 周玉坡 云:‘天子临轩授鉞频,东南无地不红巾。’”参阅《明史·韩林儿传》。
(2). 元 末(公元1351年--1366年) 刘福通 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红巾而得名。《全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 元 ,姦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 元 ﹞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歛, 台 温 处 之民,树旗村落,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谋叛者各起, 黄岩 方谷珍 因而肇乱, 江 淮 红巾徧四方矣。”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元末红军》:“ 张仲举 在都,寄 浙 省参政 周玉坡 云:‘天子临轩授鉞频,东南无地不红巾。’”参阅《明史·韩林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