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红巾(紅巾) 拼音:hóng jīn
1.红色的领巾或头巾。《水浒传》第三四回:「一个个身长力壮,都是面恶眼凶,头裹红巾,身穿衲袄,腰悬利剑,手执长鎗,早把一行人围住。」
2.特称元末韩林儿、徐寿辉、明玉珍等徒众,为灭元的主力。
2.特称元末韩林儿、徐寿辉、明玉珍等徒众,为灭元的主力。
《漢語大詞典》:红巾军(紅巾軍)
亦省称“ 红巾 ”。 1. 南宋 初年北方抗 金 义军。因以红巾为标志而得名。后来 河北 、 淮北 地区也有。《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先是 河东 之民,所在出攻城邑,皆用 建炎 年号。又有红巾军,於 泽 潞 间尝劫 宗翰 寨,故 金 捕红巾甚急;然真红巾不可得,多杀平民亡命者。”
(2). 元 末(公元1351年--1366年) 刘福通 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红巾而得名。《全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 元 ,姦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 元 ﹞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歛, 台 温 处 之民,树旗村落,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谋叛者各起, 黄岩 方谷珍 因而肇乱, 江 淮 红巾徧四方矣。”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元末红军》:“ 张仲举 在都,寄 浙 省参政 周玉坡 云:‘天子临轩授鉞频,东南无地不红巾。’”参阅《明史·韩林儿传》。
(2). 元 末(公元1351年--1366年) 刘福通 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红巾而得名。《全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 元 ,姦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 元 ﹞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歛, 台 温 处 之民,树旗村落,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谋叛者各起, 黄岩 方谷珍 因而肇乱, 江 淮 红巾徧四方矣。”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元末红军》:“ 张仲举 在都,寄 浙 省参政 周玉坡 云:‘天子临轩授鉞频,东南无地不红巾。’”参阅《明史·韩林儿传》。
《漢語大詞典》:荆花
(1).即紫荆花。观赏植物,春天开花,花紫红色,布满全枝,连成一片,烂漫如朝霞。 唐 白居易 《晚春重到集贤院》诗:“满砌荆花铺紫毯,隔墙榆荚撒青钱。” 明谢谠《四喜记·大宋毕姻》:“幸荆花春风正暖,知甚时腾翥,笙簧圣治,徜徉天馆。”
(2).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前蜀 贯休 《杜侯行》:“雁影参差入瑞烟,荆花烂熳开仙圃。我闻 大中 咸通 真令主,相惟大 杜 兼小 杜 。” 宋 刘克庄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诗:“伯兄廼 汉 司徒掾,季子亦 唐 行秘书。只愿荆花常烂熳,莫令瓜蔓稍稀疏。”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同梦》:“ 坡 ( 苏軾 )对 潁 ( 苏辙 )介:‘分离累岁,多縈棣萼之怀;相聚一堂,实切荆花之喜。’”参见“ 荆枝 ”。
(2).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前蜀 贯休 《杜侯行》:“雁影参差入瑞烟,荆花烂熳开仙圃。我闻 大中 咸通 真令主,相惟大 杜 兼小 杜 。” 宋 刘克庄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诗:“伯兄廼 汉 司徒掾,季子亦 唐 行秘书。只愿荆花常烂熳,莫令瓜蔓稍稀疏。”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同梦》:“ 坡 ( 苏軾 )对 潁 ( 苏辙 )介:‘分离累岁,多縈棣萼之怀;相聚一堂,实切荆花之喜。’”参见“ 荆枝 ”。
《漢語大詞典》:荆枝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紫荆树》:“京兆 田真 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貲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 真 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顦顇,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復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后因以“荆枝”喻兄弟骨肉同气连枝。 唐 杨炯 《恒州刺史王公神道碑》:“兄 国卬 , 穀州 刺史;弟 国稀 , 仁州 刺史:荆枝擢秀,棣萼生光。” 唐 黄滔 《送人往苏州觐其兄》诗:“到日荆枝应便茂,别时珠泪不须流。”
《漢語大詞典》:红蕉(紅蕉)
指红色美人蕉。 唐 皇甫松 《忆江南》词:“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宋 孙道绚 《如梦令·宫词》词:“翠柏红蕉影乱,月上朱栏一半。”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甘蕉》﹝集解﹞引 苏颂 曰:“渐大则花出瓣中,极繁盛。红者如火炬,谓之红蕉。” 清 赵翼 《题〈岭南物产图〉六十二韵》:“红蕉宜綺疏,幽兰称空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