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繇 → 繇由”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46,分1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王惟正(字 晦蒙 )
石中立(字 表臣 文定 )
任中正(字 庆之 康懿 )
孔道辅(字 原鲁 名 延鲁 )
张师德(字 尚贤 )
掌禹锡(字 唐卿 )
张若谷(字 德繇 )
吕公绰(字 仲裕 )
何中立(字 公南 )
鱼周询(字 裕之 )
孔延之(字 长源 )
李昭遘(字 逢吉 )
苏辙(世称 颍滨翁 字 子由、同叔 号 颍滨遗老 文定 )
刘宗杰(字 唐辅 )
其它辞典(续上)
陈尧咨(字 嘉谟 号 小由基 康肃 )王惟正(字 晦蒙 )
石中立(字 表臣 文定 )
任中正(字 庆之 康懿 )
孔道辅(字 原鲁 名 延鲁 )
张师德(字 尚贤 )
掌禹锡(字 唐卿 )
张若谷(字 德繇 )
吕公绰(字 仲裕 )
何中立(字 公南 )
鱼周询(字 裕之 )
孔延之(字 长源 )
李昭遘(字 逢吉 )
苏辙(世称 颍滨翁 字 子由、同叔 号 颍滨遗老 文定 )
刘宗杰(字 唐辅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阆州阆中人,字嘉谟。尧佐弟。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累迁右正言、知制诰。以事贬,寻复。改起居舍人,同判吏部流内铨。旧格选人用举者数迁官,寒士无以进,尧咨进其可擢者。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疏龙首渠注长安城。性刚戾,数被挫。为陕西缘边安抚使,以尚书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入为翰林学士。拜武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以气节自任,工隶书,善射,自号小由基。卒谥康肃,改康端。全宋诗
陈尧咨(九七○~?)(生年据《东轩笔录》卷一四),字嘉谟,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尧佐弟。真宗咸平三年(一○○○)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通判济州。召为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擢右正言、知制诰。历知光、开封、永兴、邓、秦、同、天雄、郓、河阳、澶等州府。卒赠太尉,谥康肃。《宋史》卷二八四有传。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惟正(九七二~一○四二),字晦蒙,太原(今属山西)人。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进士,授瀛州司户参军、光化军判官。历知绛、辽、雅、卫、德诸州及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升广南西路转运使。又知解州、晋州,为江东转运使,充三司户部判官。仁宗庆历二年卒,年七十一。事见《蔡忠惠集》卷三八《尚书主客郎中王君墓志铭》。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2—1049 【介绍】: 宋洛阳人,字表臣。石熙载子。性疏旷,好谐谑。初补西头供奉官。擢直集贤院,与李宗谔、杨亿、刘筠等友善。校雠秘书,凡经其手者,人皆传之。仁宗景祐四年,拜参知政事,次年罢。后以太子少傅致仕,迁少师。卒谥文定。熟悉台阁故事,不汲汲近名,喜宾客。有文集。全宋诗
石中立(九七二~一○四九),字表臣,洛阳(今属河南)人。以父荫补西头供奉官,后擢直集贤院,校雠秘书。累迁尚书礼部侍郎,判吏部南曹。改判户部句院,迁史馆修撰,纠察在京刑狱。以吏部郎中、知制诰领审官院。历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翰林学士,判秘阁。仁宗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傅致仕。皇祐元年卒,年七十八(《隆平集》卷九)。谥文定。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六三有传。全宋文·卷二七七
石中立(九七二——一○四九),字表臣,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初,以父熙载恩补西头供奉官,转光禄寺丞。咸平三年,以殿中丞直集贤院。仁宗即位,以户部郎中充史馆修撰,纠察在京刑狱。稍迁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入为翰林学士,判秘阁。后迁礼部侍郎、学士承旨兼龙图阁学士。景祐四年拜参知政事。明年转户部侍郎,判尚书都省。皇祐元年八月卒于京师,年七十八。赠太子太傅,谥文定。有文集二十卷。见宋祁《景文集》卷五九《石太傅墓志铭》,《宋史》卷二六三《石熙载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曹州济阴人,字庆之。登进士第。历池州推官,通判大名府。太宗召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累擢枢密直学士。代张咏知益州,在郡五年,遵咏条教,蜀人便之。进兵部侍郎、参知政事。仁宗时拜兵部尚书。素与丁谓善,谓贬,中正营救,坐贬。后迁礼部尚书。卒年六十余。谥康懿。全宋文·卷二七○
任中正(?——一○二六),字庆之,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进士及第,为池州推官,历通判邵州、濮州、大名府,召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擢监察御史、两浙转运使,判三司凭由司,出为荆湖转运使,历知梓州、益州、并州,权知开封府。大中祥符九年拜枢密副使,再进兵部侍郎、参知政事。仁宗即位,以营救丁谓,降知郓州,徙曹州。天圣四年八月卒,谥康懿。见《宋史》卷二八八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6—1039 【介绍】: 宋兖州曲阜人,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勖子。真宗大中祥符初同学究出身,五年复举进士及第。知仙源县。历龙图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知许、徐、兖、郓、泰五州,留守南京。召为左正言,知谏院,受命日,上书请章献太后归政天子。论奏曹利用、罗崇勋窃弄权柄,宜早斥去,太后可其言乃退。仁宗明道二年,权御史中丞,以谏废郭后出知泰州,徙徐、兖州。复入为御史中丞,性鲠挺特达,遇事弹劾无所避。因为程琳辨,出知郓州,道卒。全宋诗
孔道辅(九八六~一○三九),字原鲁,初名延鲁,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四十五代孙。举进士第,为宁州军事推官,迁知仙源县。召直史馆、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历判吏部流内铨,纠察在京刑狱。出知郓州、青州,还判流内铨。复出知徐、许二州,徙应天府。仁宗明道二年(一○三三)召为右谏议大夫。出知泰州,徙徐州、兖州,在兖三年,复入为御史中丞。宝元二年(一○三九),出知郓州,至韦城卒,年五十四(《临川先生集》卷九一《给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七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三五九
孔道辅(九八六——一○三九),初名延鲁,字原鲁,兖州仙源(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勖子。大中祥符五年举进士,释褐彭原幕,擢知仙源县,主孔子祠事。召为左正言,未几为直史馆、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奉使契丹。历判吏部流内铨、纠察在京刑狱,出知郓州,徙青州,还判流内铨,复出知徐、许二州,徙应天府。明道二年,召权御史中丞,因谏止废郭皇后,出知泰州,徙徐州、衮州,复入为御史中丞。宝元二年,因言程琳事,为宰相张士逊所卖,出知郓州,道卒。事迹详张宗益《宋守御史中丞赠太尉孔公后碑》(《阙里志》卷二四),《宋史》卷二九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026 【介绍】: 宋开封襄邑人,字尚贤。张去华子。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进士第一。除将作监丞,通判耀州。判三司都理欠凭由司,建言有逋负官物而被系,本非侵盗而无以自偿,愿特蠲之。真宗用其言。天禧二年擢右正言、知制诰,九年不迁。仁宗天圣四年以左谏议大夫罢职。孝谨有家法,不交权贵。有文集。全宋诗
张师德,字尚贤,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真宗大中祥符是年(一○一一)进士,通判耀州。累擢右正言、知制诰。出知颍州,迁刑部员外郎,判大理寺。仁宗天圣四年(一○二六)拜右谏议大夫,罢知制诰。九年不迁,卒于官,年四十九。有文集十卷,不传。事见《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三○六有传。全宋文·卷三二○
张师德(九七八——一○二六),字尚贤,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西)人。大中祥符四年真宗祀汾阴,献《汾阴大礼颂》于行在,是岁举进士第一。除将作监丞、通判耀州。迁秘书省著作郎、集贤校理、判三司都理欠凭由司。契丹、高丽使来,多以师德主之。天禧初,安抚淮南,改判司农寺。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尚书刑部,出知颍州,判大理寺,知邓州,徙汝州,拜左谏议大夫,罢知制诰,卒,年四十九。有文集十卷。见《东轩笔录》卷一四、《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三○六《张去华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0—1066 【介绍】: 宋许州郾城人,字唐卿。真宗天禧三年进士。累授屯田员外郎、通判并州。以丁度荐为侍御史,上疏请严备西羌,建议增步卒、省骑兵。历集贤校理、三司度支判官、同管勾国子监、判司农及太常寺。数考试开封国学进士,命题皆奇奥,人目为“难题掌公”。英宗朝,以工部侍郎致仕。曾预修《皇祐方域图志》、《地理新书》,校正《类篇》、《神农本草》,著有《晋阳刀笔》、《郡国手鉴》、《周易杂解》及文集。全宋诗
掌禹锡(九九○~一○六六),字唐卿,许州郾城(今属河南)人。真宗天禧三年(一○一九)进士(《青箱杂记》卷四、《隆平集》卷八)。为道州司理参军。入为集贤校理,迁直集贤院兼崇文检讨,以尚书工部侍郎致仕。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七(《青箱杂记》卷四)。有文集二十卷,已佚。《苏魏公集》卷五六有《掌公墓志铭》,《宋史》卷二九四有传。全宋文·卷三九四
掌禹锡(九九○——一○六六),字唐卿,许州郾城(今河南郾城)人。天禧三年进士,为道州司理参军。试身言书判第一,改大理寺丞,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并州。丁度荐为侍御史,杜衍荐为集贤校理,改直集贤院兼崇文院检讨。英宗即位,自秘书监迁太子宾客,以工部侍郎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七。尝预修《皇祐方域图志》、《地理新书》,校正《类篇》、《神农本草》,著《郡国手鉴》、《周易集解》。《宋史》卷二九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南剑州沙县人,字德繇。第进士。为巴州军事推官。以御寇受知于真宗。主广宁监,岁余,所铸赢三十万缗。历转运、发运使,入为三司度支、盐铁副使,累迁右谏议大夫、知并州。奏复市番部马,从之。仁宗宝元中为枢密直学士、工部侍郎。知通进银台司、应天府,改龙图阁学士,徙杭州。累官至尚书左丞致仕。所至有循良迹,不激讦取名。全宋文·卷二八○
张若谷,字德繇,南剑沙县(今福建沙县)人。进士及第,为巴州军事推官,调全州军事推官,改大理寺丞、知濛阳县,监广宁监,擢知处州。历江淮制置发运使、三司度支、盐铁副使,知并州、澶州、成德军、扬州、江宁府,入知审官院,纠察在京刑狱,知通进银台司、应天府、杭州、洪州,累官至尚书左丞致仕。《宋史》卷二九九有传。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九原注,谓知处州者或为别一张若谷,存疑俟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9—1055 【介绍】: 宋寿州人,字仲裕。吕夷简子。以荫补将作监丞。累迁太常博士、同判太常寺兼提举修祭器。尝以郊庙祭器制度多违礼,请悉更造,又编集《郊祀总仪》进上。后历龙图阁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官至右司郎中,未拜卒。其父执政时,多涉干请,尝泄漏除拜以市恩,时人比之窦申。全宋文·卷五四九
吕公绰(九九九——一○五五),字仲裕,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夷简长子。荫补将作监丞、知陈留县。天圣中为馆阁对读。改集贤校理,迁太子中允。景祐二年判吏部南曹,庆历元年同判太常寺。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为史馆修撰。三年父罢相,直集贤院,同管勾国子监,出知郑州。庆历末,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集贤殿修撰。皇祐中知永兴军,改枢密直学士、知秦州。迁刑部郎中,召为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未拜。至和二年卒,年五十七。见王圭《华阳集》卷三八《吕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一《吕夷简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4—1057 【介绍】: 宋许州长社人,字公南。仁宗景祐元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历殿中丞、太常博士、知制诰,累进枢密直学士,知许、陈、杭州。颇以文词自喜,然嗜酒无行。庆历中苏舜钦为赛神会而得罪,中立颇致其力。全宋文·卷五九八
何中立(一○○四——一○五七),字公南,许昌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景祐元年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历佥书镇安、武胜二镇节度判官,迁殿中丞。庆历元年除集贤校理,改太常博士,修起居注。再迁祠部员外郎、知制诰,改兵部员外郎。皇祐四年,权发遣开封府事,寻除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改知庆州。还判太常寺,迁刑部郎中,进枢密直学士、知许州,改陈州,又徙杭州。嘉祐二年以暴疾卒于任,年五十四。《宋史》卷三○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048 【介绍】: 宋开封雍丘人,字裕之。早孤,好学。第进士。通判汉州,夜部众救火,植剑于前曰:“攘一物者斩”,火止,民无所失亡。历知真、安、蔡州,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御史知杂事。仁宗庆历四年,举劾苏舜钦进奏院祠神用公钱召妓乐事。累官至河北都转运使,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庆历八年上言论西北边事,仁宗嘉其详敏。后以事落权御史中丞知永兴军,旋出知成德军,未行卒。闻见博洽,明习吏事。全宋文·卷五七九
鱼周询(?——一○四八),字裕之,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早孤好学,第进士,历知南华、分宜、静海三县,通判汉州,知真、安、蔡三州,进侍御史,为三司盐铁副使。迁吏部员外郎,知成德军,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庆历八年四月,坐举张得一不当落职,旋卒。见《宋史》卷三○二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4—1074 【介绍】: 宋临江新淦人,字长源。孔子后裔。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新建、新昌,擢知封州,为广南西路相度宽恤民力,所更置五十五事,弛役二千人。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有善政。神宗熙宁中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入权管勾三司都理欠凭由司,出知润州,未行卒。平生与周敦颐、曾巩友善。编有《会稽掇英总集》,以精博称。全宋诗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长源,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孔子四十七代孙。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同治《临江府志》卷一二)。授钦州军事推官,历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县,擢知封州,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以司封郎中知越州,移知泉州、宣州。七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又有《会稽掇英总集》二十卷。事见《元丰类稿》卷四二《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铭》。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三三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长源,临江军新淦县(今江西新淦)人,孔子四十六世孙,文仲、武仲父。庆历二年进士,授钦州军事推官,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二县。擢知封州,迁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改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即本路为转运使。知越州,以权管勾三司都理欠凭由司出知润州,未行,熙宁七年,暴疾卒于京师。年六十一。纂《会稽掇英总集》二十卷,有文集二十卷。见曾巩《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铭》(《元丰类稿》卷四二),《宋史翼》卷一。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9—1112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苏轼弟。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复举制科。初为商州军事推官。神宗熙宁间,为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力陈青苗法不可行,出为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应天府签书判官等职。元丰中,坐兄轼以诗得罪,谪监筠州盐酒税。哲宗立,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改右司谏,劾新党蔡确、章惇等。累迁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绍圣中,落职知汝州,又责雷州安置。徽宗崇宁中,再降朝请大夫,罢祠,居许州。后复大中大夫致仕。卒谥文定。为文汪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有《栾城集》、《诗集传》、《春秋集传》等。全宋诗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为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为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复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复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谥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为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词学图录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轼弟。有词见《栾城遗言》。全宋文·卷二○三七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洵子,轼弟。嘉祐二年进士,六年又举制策入四等。除商州军事推官,未赴任。英宗治平二年出任大名府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三年出为陈州教授,六年改齐州掌书记,九年签书南京判官。元丰二年受兄乌台诗案连累,贬监筠州盐酒税。七年移绩溪令。八年神宗病逝,被召还朝,擢右司谏。元祐元年擢起居郎、中书舍人。其后相继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绍圣元年哲宗亲政后,落职知汝州,贬居筠州、雷州、循州。哲宗崩,徽宗立,遇赦北归,闲居颍昌。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古史》、《龙川略志》、《龙川别志》、《老子解》、《栾城集》,皆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