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36
词典
7
分类词汇
29
共29,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1
2
分类词汇
(续上)
资朴
优生
情质
庸素
本底
优生学
良莠不分
良莠不一
良莠淆杂
优生保健
创造工程
企业形象
进种
进种善群
《漢語大詞典》:
资朴(資朴)
天资素质。
《
荀子·性恶
》
:“使夫资朴之於美,心意之於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杨倞 注:“使质朴资材自善,如闻见之聪明常不离於耳目,此乃天性也。”
分類:
天资
素质
《漢語大詞典》:
优生(優生)
(1).有利于生存者。
《
荀子·礼论
》
:“故变而饰,所以灭恶也;动而远,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优生也。”
(2).生育的孩子素质优良。
《人民日报》
1982.3.14:“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继续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分類:
生育
有利
利于
生存
孩子
素质
优良
《漢語大詞典》:
情质(情質)
(1).犹衷情。
《楚辞·九章·惜诵》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姜亮夫 校注:“质, 王 注:‘性也。’非也。 朱熹 以为交质,义较佳,而仍未允。质,至也。情质,犹今言情之所衷矣。”
(2).性情与素质。 清
王夫之
《
张子正蒙注·太和
》
:“不知动静所生之阴阳,为寒暑、润燥、男女之情质,乃固有之藴。”
分類:
性情
衷情
素质
《漢語大詞典》:
庸素
素质凡庸。
《
梁书·袁昂传
》
:“自承麾旆届止,莫不膝袒军门,惟僕一人敢后至者,政以内揆庸素,文武无施,直是东国贱男子耳。”
分類:
素质
凡庸
《漢語大詞典》:
本底
根底,素质。
《歧路灯》
第九六回:“原来 盛希侨 是个本底不坏的人。少年公子性儿……也就吃亏祖有厚貽,缺少调教。毕竟性质亢爽,心无私曲。”
分類:
根底
素质
《國語辭典》:
优生学(優生學)
拼音:
yōu shēng xué
应用遗传学原理,改进未来人类体质和心智的科学。为英语eugenics的音意兼译名词。也称为「善种学」、「淑种学」。
分類:
遗传
遗传学
原理
改善
善人
素质
学科
《国语辞典》:
良莠不分
拼音:
liáng yǒu bù fēn
好坏参差,素质不一。《清史稿。卷三七六。吴杰传》:「驭夷长策,当先剿后抚。未剿遽抚,良莠不分。」也作「良莠淆杂」。
分类:
好坏
参差
素质
《国语辞典》:
良莠不一
拼音:
liáng yǒu bù yī
好坏参差,素质不一。《清史稿。卷二八四。觉罗满保传》:「闽、浙两省棚民,以种麻靛、造纸、烧灰为业,良莠不一。」也作「良莠淆杂」。
分类:
好坏
参差
素质
《国语辞典》:
良莠淆杂(良莠淆杂)
拼音:
liáng yǒu yáo zá
好苗和野草混淆夹杂。比喻好坏不分或素质参差。《清史稿。卷二六七。萧永藻传》:「开山发矿,多人群聚,良莠淆杂,臣通饬严禁。」也作「良莠不分」、「良莠不齐」、「良莠不一」。
分类:
野草
混淆
夹杂
好坏
素质
参差
《国语辞典》:
优生保健(优生保健)
拼音:
yōu shēng bǎo jiàn
为提高人口素质,保护母子健康及增进家庭幸福所采取的保健措施。可分为健康保护、生育调节、人工流产、结扎手术及优生措施等。
分类:
提高
高人
人口
素质
保护
母子
健康
增进
家庭
幸福
采取
保健
措施
《漢語大詞典》:
创造工程
指拓展创新思路,优化创造素质,建立创新标准,提高创造效率,为发现、发明、创新提供决策、规划、方法和程序。
分類:
拓展
创新
思路
创造
素质
建立
标准
《漢語大詞典》:
企业形象
社会公众对企业素质的整体印象与评价。包括企业的产品形象(产品质量、商标、包装等)、员工形象(服务态度、职业道德、管理技术水平等)、营销形象(促销方式、售后服务等)等。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分類:
社会
公众
企业
素质
整体
印象
评价
《漢語大詞典》:
进种(進種)
(1).指 达尔文 的物种进化论。 清
张鹤龄
《法人篇》
:“识见精则公私之分明,风气进则忠爱之道盛,此生学家所以谓进种之妙,能尽变其原有之质力至不可復识,非虚言也。”
(2).谓提高民族素质。 清
张鹤龄
《学豫篇》
:“由此言之,政以保邦,而学能进种也。”
分類:
提高
达尔文
民族
素质
物种
进化论
《漢語大詞典》:
进种善群(進種善羣)
谓提高民族素质。 清
张鹤龄
《法人篇》
:“且变法之后,而人亦有与之俱变者,此进种善羣之公例,而其效有操券决也。” 清
张鹤龄
《兴学篇》
:“西人进种善羣之法,言之綦详,无一不导源於学也。”
分類:
提高
民族
素质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