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53,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68 69 70 71 下一页
十种利益──精进十种利益
世间精进
出世间精进
事中修一心精进
理中修一心精进
庄严精进
摄善法精进
利益众生精进
不精进
勤行精进
水精宝轮对妙觉位
广精进
罗汉专精为力
精进觉分
佛类词典(续上)
二种精进心十种利益──精进十种利益
世间精进
出世间精进
事中修一心精进
理中修一心精进
庄严精进
摄善法精进
利益众生精进
不精进
勤行精进
水精宝轮对妙觉位
广精进
罗汉专精为力
精进觉分
二种精进心
【三藏法数】
(出法华忏仪)
谓行人熏修忏法,即当剋取限期,破诸惑障。如修法华三昧,以三七日为期,于中礼佛忏悔,行道诵经,有事有理,俱当精进,故有二种心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三七日,二十一日也。)
〔一、事中修一心精进〕,谓行人于道场三七日中,行仪纯备。当礼佛时,一心虔恳,观想金容端严殊妙,俨然在目,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令与行法相应,无有懈怠,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
〔二、理中修一心精进〕,谓行人初入道场,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所作行仪,常当照了一心寂静。如礼佛时,即知能礼所礼本性空寂,虽曰空寂,而自然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盖由理体平等,生、佛不二。虽无能礼之人,而有我身礼诸佛前;虽无所礼之佛,而有诸佛随心显现。如是念念,无有懈怠,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生、佛者,众生诸佛也。)
(出法华忏仪)
谓行人熏修忏法,即当剋取限期,破诸惑障。如修法华三昧,以三七日为期,于中礼佛忏悔,行道诵经,有事有理,俱当精进,故有二种心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三七日,二十一日也。)
〔一、事中修一心精进〕,谓行人于道场三七日中,行仪纯备。当礼佛时,一心虔恳,观想金容端严殊妙,俨然在目,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令与行法相应,无有懈怠,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
〔二、理中修一心精进〕,谓行人初入道场,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所作行仪,常当照了一心寂静。如礼佛时,即知能礼所礼本性空寂,虽曰空寂,而自然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盖由理体平等,生、佛不二。虽无能礼之人,而有我身礼诸佛前;虽无所礼之佛,而有诸佛随心显现。如是念念,无有懈怠,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生、佛者,众生诸佛也。)
十种利益──精进十种利益
【三藏法数】
(出月灯三昧经)
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勤无怠,故有十种利益也。(梵行,即净行也。)
〔一、他不折伏〕,谓菩萨慧解精勤,行业成就,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之所折伏也。
〔二、得佛所摄〕,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为诸佛之所摄受而不舍也。
〔三、为非人护〕,非人,即鬼神之类。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加卫护也。
〔四、闻法不忘〕,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于所闻之法,常能忆持,而不忘失也。
〔五、未闻能闻〕,谓菩萨于诸梵行,勇猛精进,乐法之心,无有厌足;则昔所未闻,今皆得闻也。
〔六、增长辩才〕,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法义皆通,辩才增长,随问随答,皆无疑碍也。
〔七、得三昧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相之所变迁也。
〔八、少病少恼〕,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昼夜不息,而善能调适身心,是以常得轻安,少病少恼也。
〔九、得食能消〕,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而于饮食,不节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也。
〔十、如优钵罗华〕,梵语优钵罗,华言青莲华。以其出于淤泥而无染污,世人见之,即生希有之想。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处生死,不为烦恼之所染著,犹如此华,见者亦生希有之心也。
(出月灯三昧经)
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勤无怠,故有十种利益也。(梵行,即净行也。)
〔一、他不折伏〕,谓菩萨慧解精勤,行业成就,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之所折伏也。
〔二、得佛所摄〕,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为诸佛之所摄受而不舍也。
〔三、为非人护〕,非人,即鬼神之类。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加卫护也。
〔四、闻法不忘〕,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于所闻之法,常能忆持,而不忘失也。
〔五、未闻能闻〕,谓菩萨于诸梵行,勇猛精进,乐法之心,无有厌足;则昔所未闻,今皆得闻也。
〔六、增长辩才〕,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法义皆通,辩才增长,随问随答,皆无疑碍也。
〔七、得三昧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相之所变迁也。
〔八、少病少恼〕,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昼夜不息,而善能调适身心,是以常得轻安,少病少恼也。
〔九、得食能消〕,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而于饮食,不节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也。
〔十、如优钵罗华〕,梵语优钵罗,华言青莲华。以其出于淤泥而无染污,世人见之,即生希有之想。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处生死,不为烦恼之所染著,犹如此华,见者亦生希有之心也。
世间精进
【三藏法数】
谓诸菩萨精进勇猛,勤修布施、持戒等诸福业,如是精进,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有漏有取,是名世间精进。
谓诸菩萨精进勇猛,勤修布施、持戒等诸福业,如是精进,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有漏有取,是名世间精进。
出世间精进
【三藏法数】
谓诸菩萨勇猛精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除灭一切烦恼业苦。如是精进,无漏无取,无所依止,是名出世间精进。
谓诸菩萨勇猛精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除灭一切烦恼业苦。如是精进,无漏无取,无所依止,是名出世间精进。
事中修一心精进
【三藏法数】
谓行人于道场三七日中,行仪纯备。当礼佛时,一心虔恳,观想金容端严殊妙,俨然在目,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令与行法相应,无有懈怠,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
谓行人于道场三七日中,行仪纯备。当礼佛时,一心虔恳,观想金容端严殊妙,俨然在目,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令与行法相应,无有懈怠,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
理中修一心精进
【三藏法数】
谓行人初入道场,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所作行仪,常当照了一心寂静。如礼佛时,即知能礼所礼本性空寂,虽曰空寂,而自然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盖由理体平等,生、佛不二。虽无能礼之人,而有我身礼诸佛前;虽无所礼之佛,而有诸佛随心显现。如是念念,无有懈怠,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生、佛者,众生诸佛也。)
谓行人初入道场,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所作行仪,常当照了一心寂静。如礼佛时,即知能礼所礼本性空寂,虽曰空寂,而自然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盖由理体平等,生、佛不二。虽无能礼之人,而有我身礼诸佛前;虽无所礼之佛,而有诸佛随心显现。如是念念,无有懈怠,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生、佛者,众生诸佛也。)
庄严精进
【三藏法数】
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菩萨发心时,精勤修习一切梵行,庄严道果;复为化诸众生,于三界中示现受生,乃至为慈悲故,入地狱中代其受苦,心不休息,是名庄严精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菩萨发心时,精勤修习一切梵行,庄严道果;复为化诸众生,于三界中示现受生,乃至为慈悲故,入地狱中代其受苦,心不休息,是名庄严精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摄善法精进
【三藏法数】
谓菩萨既修六度梵行,不为烦恼恶业邪见之所倾动,摄持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心不放逸,是名摄善法精进。(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谓菩萨既修六度梵行,不为烦恼恶业邪见之所倾动,摄持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心不放逸,是名摄善法精进。(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利益众生精进
【三藏法数】
谓菩萨于一切时,修习圣道,利益一切众生,以种种法而化导之,咸使断灭恶因,成就善果;虽历尘劫,心不疲倦,是名利益众生精进。
谓菩萨于一切时,修习圣道,利益一切众生,以种种法而化导之,咸使断灭恶因,成就善果;虽历尘劫,心不疲倦,是名利益众生精进。
不精进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虽于受学之际,不谬领解,但自己懈怠,不能勇猛精进,则亦不得佛果菩提也。
谓修行之人,虽于受学之际,不谬领解,但自己懈怠,不能勇猛精进,则亦不得佛果菩提也。
勤行精进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誓欲求就佛果,是以勤加精进,无少懈怠,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谓修菩萨行者,誓欲求就佛果,是以勤加精进,无少懈怠,而广集一切善根也。
水精宝轮对妙觉位
【三藏法数】
水精内外映彻,无物不现。谓妙觉、果佛诸惑净尽,万德圆明,常住湛然,有感则应。故以水精宝轮对妙觉位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水精内外映彻,无物不现。谓妙觉、果佛诸惑净尽,万德圆明,常住湛然,有感则应。故以水精宝轮对妙觉位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广精进
【三藏法数】
谓菩萨修行道品,当勤精进,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晨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教愚顽,不辞劳倦。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其精进。故曰广精进。
谓菩萨修行道品,当勤精进,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晨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教愚顽,不辞劳倦。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其精进。故曰广精进。
罗汉专精为力
【三藏法数】
罗汉,梵语具云阿罗汉,华言无学。谓罗汉修行精进勇猛,心不放逸,故名罗汉专精为力。
罗汉,梵语具云阿罗汉,华言无学。谓罗汉修行精进勇猛,心不放逸,故名罗汉专精为力。
精进觉分
【三藏法数】
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故名精进觉分。
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故名精进觉分。